-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羅馬—拜占庭帝國嬗變與絲綢之路:以考古發現錢幣為中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1740236
- 條形碼:9787511740236 ; 978-7-5117-4023-6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羅馬—拜占庭帝國嬗變與絲綢之路:以考古發現錢幣為中心 內容簡介
羅馬-拜占庭帝國是以絲綢之路為紐帶的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參與者,在歐亞大陸各地發現的帶有帝國文化特征的錢幣是其影響的直接證據。本書認為對考古發現的錢幣研究不能僅停留在考古信息的梳理與分析上,而要與文獻記載以及相關國家和地區的歷史研究結合起來,在宏觀的歷史發展脈絡上解釋微觀的錢幣信息,說明羅馬-拜占庭帝國在絲綢之路上的活動與影響隨時代發展而發生變化:早期羅馬帝國與東方的交往以海路為主,印度是其與東亞聯系的重要中轉站;進入拜占庭時代早期,與東方聯系的主要途徑轉為陸路,特別是隨著中亞地區的嚈噠、突厥興起,大量金幣涌入中亞,并隨著中亞不同族群的遷徙、商貿、仿制活動傳入東亞各地;從拜占庭帝國中期開始,隨著阿拉伯人的擴張及歐亞大陸政治局勢的逐漸變化,絲綢之路上的拜占庭錢幣文化被取代,帝國的影響急劇收縮及至*終消失。
羅馬—拜占庭帝國嬗變與絲綢之路:以考古發現錢幣為中心 目錄
目錄
前言1
**編 羅馬—拜占庭帝國嬗變在東方的映射
**章 4世紀之前的羅馬帝國與中國21
**節中國境內關于羅馬的文獻記載與文物發現21
一、關于中國與羅馬交往的史籍記載與研究22
二、如何認識史籍中關于大秦等地區的記載26
三、關于中國發現的羅馬帝國的器物與研究31
第二節4世紀前羅馬帝國政治經濟變遷概述35
一、帝國時期繁榮的東方貿易35
二、三世紀大危機對東方貿易的影響41
三、羅馬帝國在4世紀的復蘇44
第三節羅馬帝國文獻記錄中關于東方貿易的記述47
第二章 早期拜占庭帝國與中國51
**節中文史籍中關于“拂菻”的早期記載與研究51
一、關于“拂菻”的爭論51
二、隋唐以前正史中的“拂菻”53
三、中文其他史籍中的“拂菻”56
第二節中國發現的早期拜占庭帝國的器物與研究57
一、中國發現的具有拜占庭早期文化印跡的文物57
二、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概述59
第三節拜占庭帝國早期的政治經濟發展概述68
一、塞奧多西王朝的經濟恢復期71
二、利奧王朝的經濟發展期73
三、查士丁王朝的由盛轉衰76
第三章 8世紀以后拜占庭帝國與中國及周邊地區83
**節唐以后中文史籍中關于“拂菻”的記載83
一、隋唐時期關于“拂菻”的記載84
二、唐時文獻反映出的“拂菻”與中國的交往方式87
三、唐以后有關“拂菻”的記載與研究89
第二節唐以后與“拂菻”有關的文物與研究94
一、中國境內發現的唐以后“拂菻”遺物94
二、中國境內的唐以后拜占庭貨幣及仿幣100
第三節蒙古國境內發現的金幣及金片104
第四節拜占庭帝國中期的社會經濟轉型對絲路貿易的影響107
一、拜占庭帝國在7世紀的劇變107
二、拜占庭帝國的應對與轉型112
三、拜占庭帝國轉型后的對外政策114
四、拜占庭帝國與東方的交往118
第二編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拜占庭金幣與仿制品
第四章 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羅馬—拜占庭貨幣分類與辨析127
**節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羅馬—拜占庭貨幣的類型127
一、拜占庭金幣的制作與規格127
二、拜占庭帝國中期的貨幣發展133
三、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錢幣的類型135
第二節拜占庭金幣、仿制金幣、金片的辨識139
一、中國發現的拜占庭帝國金幣辨識140
二、中國發現的早期拜占庭金幣仿制幣辨識169
三、中國發現的早期拜占庭金幣式金片辨識181
第三節蒙古突厥壁畫墓出土金幣與金片辨析197
一、突厥貴族墓出土金片的分類與辨析198
二、突厥貴族壁畫墓發現的4枚拜占庭金幣或仿制金幣206
三、突厥壁畫墓出土金幣所反映的問題213
第五章 從錢幣看拜占庭帝國與中國及周邊地區216
**節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及仿制幣的時間問題216
一、中國出土拜占庭金幣、金片的形制數量216
二、中國出土拜占庭金幣、金片的形制數量217
三、蒙古突厥貴族墓出土金幣、金片的時間問題221
第二節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及仿制幣的空間分布問題221
一、與拜占庭金幣有關的考古信息222
二、與拜占庭式仿制金幣有關的考古信息224
三、與拜占庭式仿制金片有關的考古信息225
四、與拜占庭金幣、金片有關的地點與所有者信息226
第三節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的研究意義228
第三編中國境內發現的拜占庭金幣與仿制品的歷史考察
第六章 拜占庭與中國交往所涉及的絲路國家235
**節薩珊波斯帝國對拜占庭帝國東方貿易的影響235
一、薩珊波斯帝國的交通優勢235
二、薩珊波斯帝國獲取大量拜占庭金幣237
三、薩珊波斯在拜占庭金幣東傳中的作用243
第二節嚈噠與拜占庭帝國的往來及其在絲綢之路上的影響248
一、嚈噠與拜占庭帝國的政治軍事往來249
二、史書中反映出的嚈噠與拜占庭的民間往來257
三、嚈噠汗國對絲綢之路的影響262
四、嚈噠與拜占庭帝國聯系的終結及嚈噠的滅亡268
第三節西突厥汗國對拜占庭東方貿易的影響275
一、相關研究概述276
二、北方草原絲路281
三、突厥興起與北方草原絲路283
四、拜占庭帝國與西突厥汗國的通使289
第四節柔然在拜占庭金幣傳入中國過程中的影響299
第七章 拜占庭與中國交往涉及的其他絲路民族與政權305
**節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錢幣涉及族群305
第二節粟特商胡在拜占庭金幣進入中國過程中的影響309
一、粟特與粟特商人310
二、與中國出土的拜占庭金幣、仿制品有關的粟特入華后裔311
三、粟特人的經商特征與金幣入華314
四、粟特后裔與拜占庭金幣仿制問題320
第三節吐谷渾與拜占庭金幣的東傳327
一、吐谷渾概述327
二、經由吐谷渾的絲綢之路328
第四節中古時期海上絲路對拜占庭帝國東方貿易的影響330
一、4世紀前后羅馬—拜占庭帝國在海上絲路的參與330
二、阿克蘇姆王國與紅海紛爭332
三、拜占庭帝國與東方的海上通道335
第八章 中國境內拜占庭金幣、金片的傳布與用途338
**節關于新疆吐魯番地區古高昌王國的“金錢”338
一、新疆吐魯番地區出土的拜占庭金幣仿制品概況338
二、吐魯番地區的“金錢”343
三、拜占庭式仿制金片是“金錢”嗎?347
第二節關于新疆吐魯番地區口含幣葬俗的一點思考357
一、關于中國境內口含幣現象的不同解釋358
二、新疆吐魯番口含幣現象的特征360
三、新疆吐魯番口含幣現象的源起假說366
第三節拜占庭金幣在中原地區的用途368
一、關于拜占庭金幣、仿制金幣在中國用途的探討369
二、金幣物理特征分析372
三、如何理解金幣在中國的用途376
結語385
參考文獻390
附錄一中國境內出土的拜占庭金幣及仿制品423
附錄二蒙古國巴彥諾爾突厥貴族墓發現的金幣與金片427
圖表目錄
表1中國發現之拜占庭早期錢幣總表61
表2中國各地發現的但無確定出土信息的拜占庭貨幣67
表3中國發現的拜占庭中后期錢幣總表101
表4蒙古國境內發現的金幣與金片105
表5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錢幣分類130
表6有待繼續查證的金片196
表7中國各地發現金幣、仿制品和金片的時間分布219
表8蒙古發現的突厥貴族壁畫墓出土金幣、金片的時間分布221
表9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的考古信息222
表10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仿制品的考古信息224
表11中國發現的具有拜占庭金幣特征的金片的考古信息226
表126世紀中嚈噠與突厥的政治活動對比272
表13中國境內出土拜占庭金幣(金片)的粟特主人312
表14新疆吐魯番發現的拜占庭金幣列表340
表15新疆吐魯番墓葬中的口含幣現象348
表16中原地區的拜占庭金幣與仿制金幣的剪邊、穿孔現象372
圖1中國各地發現金幣、仿制品和金片的時間分布220
圖2中國境內出土拜占庭金幣、仿制品和金片的所有者身份與數量分布227
圖3中國境內出土拜占庭金幣、仿制品和金片的發現地域與數量分布227
圖4吐魯番發現的口含錢幣習俗墓葬的時間分布表363
羅馬—拜占庭帝國嬗變與絲綢之路:以考古發現錢幣為中心 節選
第四章 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羅馬—拜占庭貨幣分類與辨析 **節 中國及周邊地區發現的羅馬—拜占庭貨幣的類型 中國出現的可判定為拜占庭帝國早期的金幣及其仿制金幣可以依據不同特征,將其分為拜占庭金幣真品與拜占庭式金幣仿制品兩大類。 一、拜占庭金幣的制作與規格 “拜占庭金幣真品”指的是可以斷定為真幣的、由拜占庭官方鑄幣廠鑄造的金幣;“拜占庭式金幣仿制品”指的是從金幣的直徑、重量等物理特征以及形制、銘文的效果等角度,被認定為具有拜占庭金幣的圖案特征,但實際上并非拜占庭官方鑄造的金幣,包括“雙面仿真仿制品”和“單面打壓仿制金幣”兩種。 事實上,區分一枚金幣是官方鑄造還是仿制金幣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尤其在拜占庭帝國內部及其影響力所覆蓋的地區。拜占庭金幣因其較高的含金量和長期的穩定性在當時享有良好的聲譽,在許多國家均可流通,其作用不亞于當今的國際通貨。而拜占庭帝國周遭的一些小國或部落,深受拜占庭經濟的影響,但同時又處于拜占庭經濟圈的邊緣地帶,數量有限的官方鑄造錢幣無法滿足這些地區的需求,從而導致各地拜占庭貨幣仿制金幣(包括各種面值)的盛行。由于各地工藝水平的差距,有的仿制金幣制作比較粗糙,易于識別;而有的仿制金幣制作極其精良,比拜占庭官方錢幣毫不遜色,甚至更為精美,比如西哥特王國鑄造的索里得仿制金幣。然而這些制作精良的仿制金幣對于古幣學家來說卻比較麻煩,對于它們的鑒別,需要從發現地、發掘現場的各種信息,以及從其他錢幣所得出的關于錢幣的式樣、雕刻風格等因素,并結合歷史記載從而得出是否仿制金幣、是何種仿制金幣的結論。筆者在參考拜占庭古幣學家所得出的這一類型仿制金幣特征的基礎之上,結合我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的特征,將一些金幣劃為第二組——雙面仿真仿制金幣中。但必須強調的是,這一分組并非萬無一失,如果有新的資料出現,那么我們就可能得出一個新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結論。 不過從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金幣來說,即使由于缺乏鑒別拜占庭金幣真仿的能力,而將一些當時制作的仿制金幣定為金幣真品,但是考慮到能夠仿制出如此逼真錢幣的仿制者必然對當時拜占庭金幣的制作、刻模、銘文以及圖案特征都非常了解,即使不是本國內的私人仿制,也可能是拜占庭帝國周遭民族,諸如薩珊波斯、西哥特王國等仿制,而且由于其具有同樣的含金量以及流通能力,故而這些仿制金幣在許多地方可以毫無阻礙地充當金幣真品的用途。故而,從金幣所反映之古代中國與東地中海世界的經濟文化交往角度,這種類型的仿制金幣無疑與金幣真品具有同等的歷史價值,具體分類是否確切,對于本書的考量影響不是很大。本節將從拜占庭金幣的制作與特征來闡述分類的根據與原因。 了解了拜占庭貨幣的制作工藝后,再來看貨幣的形制銘文。貨幣上的形制與銘文是先雕刻在模具上,然后打制到錢坯上。每當新皇即位,都會發行新的貨幣;有時在皇帝任期,也會對貨幣的形制進行調整,此時,模具上的形制與銘文都要發生相應的改變。不過雖然形制和銘文在具體內容上不斷地進行調整,其大致格式并沒有發生劇烈變化。以金幣為例,進入拜占庭時期后,特別是從5世紀以后,與羅馬帝國時期相比,金幣的性質與銘文變化較少,比較單調。 相對于銘文來說,形制的變化較多,一時難以闡述清楚,具體變化以及符號意義將在下一章具體的金幣類型分析中加以說明。這里先來解釋銘文的組成與意義。 拜占庭錢幣按照質地、重量又分為不同的種類,目前中國出現的拜占庭金幣真品當中主要以索里得為主,還有一枚塞米塞斯(tremissis)和2枚希斯塔麥農(histamenon)。上文提到的2枚拜占庭早期的銀幣和1枚希拉克略的銅幣,也分別代表著與金幣共同構成拜占庭帝國貨幣體系的銀幣米利蘭斯和銅幣弗里斯。中國出現的錢幣類型之具體分類參見表5。 表5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錢幣分類 這些不同類型的拜占庭錢幣在帝國的社會經濟生活中,分別在不同時期承擔著不同的使命,其作用與影響不盡相同。事實上,中國發現的拜占庭錢幣所囊括之類型遠遠少于拜占庭帝國曾發行過的貨幣種類,在拜占庭帝國千余年的歷史當中,隨著社會經濟、戰爭以及各種因素的影響,貨幣單位的發行、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不斷進行著調整。一般來說,金幣主要用于儲藏、收稅、納貢,支付官員們的工資等。銀幣作為金幣的輔助貨幣,其匯率與金子掛鉤,充當次一級的功能,但由于金銀比價的不斷變化,銀幣大幅貶值,很快就退出流通;盡管它不時地被重新啟用,但影響有限。當銀幣因貶值逐漸退出流通時,帝國還發行了一半的索里得(塞米塞斯)和三分之一的索里得(特萊米塞斯)來滿足交換的需求。銅幣主要用于日常流通、買賣,匯率直接與金幣連接,盡管也不時地出現貶值現象,但帝國政府總是不時地調整銅幣幣值,保證社會基本交換之需。除此之外,政府還發行過一些合金錢幣,但數量有限。總的說來,拜占庭帝國中比較常用的錢幣為金幣和銅幣,由于銅幣價低,難以滿足高額的奢侈品貿易需要,其國際影響力極為有限,因此拜占庭錢幣中金幣的影響力*著。 拜占庭帝國的金幣體系當中,以索里得為基本單位,其他類型的金幣大都以此為基礎,作為索里得的輔幣出現。 然而戴克里先在穩定帝國政治方面的才能并沒有擴展到貨幣制度上,他設立的新貨幣單位并沒有實現穩定,各地發行的貨幣重量也不盡相同。在309年,時任高盧總督的君士坦丁改用一磅金子鑄造72枚金幣,并取名為索里得。當君士坦丁通過一系列戰爭,在皇位競爭中取得勝利后,對于混亂不堪、嚴重貶值的貨幣進行了改革,除了保持著戴克里先制定的金本位體制外,對各種貨幣的重量、不同貨幣之間的比價都進行了調整。直到324年索里得才成為帝國通用的金幣單位;他還發行兩種金幣輔幣,塞米塞斯和一種重9克拉的金幣,后者在380年以后調整為8克拉,叫作特萊米塞斯(tremissis,即1/3的索里得),這兩種貨幣除作為紀念幣發行外,也有效地充當了索里得的補充用于流通。中國錢幣博物館收集到的69號馬約良時期發行的特萊米塞斯就屬于這一類型的輔幣。以這枚金幣為例,特萊米塞斯的正面形制為皇帝的側身胸像,事實上,這也正是金幣輔幣形制的主要特征,與5世紀以后索里得上流行的皇帝3/4正面胸像有著明顯差別,且在重量和直徑上的差異使得它們易于辨別。 除金幣外,君士坦丁也對銀幣和銅幣進行了調整。新發行的銀幣分兩種:米利蘭斯和西里夸。前者主要用作紀念幣,按照金幣的標準,每磅銀子鑄造60枚或72枚;后者為每磅鑄造96枚。新發行的銀幣西里夸較輕,形態各異。不過,君士坦丁發行的銅幣比較失敗,即使在其任內,銅幣就已歷經數次貶值,其影響甚微。 雖然銀幣也發生貶值,但由于銀子本身的貴金屬特性以及金幣輔幣的補充,官方發行的銀幣雖然不是很成功,但銀子仍然用作交換等流通途徑,例如查士丁尼時期也可用銀子來贖回戰俘。然而銅幣的貶值卻對社會經濟帶來很大影響,面對混亂的局面,498年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皇帝進行金融改革,完善了銅幣單位,為帝國的經濟繁榮奠定基礎。此前,帝國發行的貨幣只剩下索里得及其兩種輔幣,以及一種重1/7200磅的銅幣,不足1克。為了重新確立銅幣的流通,阿納斯塔修斯一世制定了一整套銅幣制度,基本單位為弗里斯,價值40努米 努米,或稱努姆斯,為nummus,其復數形式為nummi,它是用于銅幣換算金幣的一種單位,445年時,1索里得相當于7000或7200努米,到498年阿納斯塔修斯一世改革之際,1努米相當于1/14400索里得,重054克。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的銅幣改革奠定了后來拜占庭帝國的銅幣制度基礎,此時也成為公認的拜占庭古幣學起始之年。 阿納斯塔修斯一世的金融改革相當成功,他在穩定貨幣的同時,還大力支持貿易活動,他在位期間拜占庭帝國的經濟活動*為活躍,經濟實力也*為強盛,因此我國發現的索里得中以他在位發行之索里得為*。不過,他金融改革的主要對象——銅幣——并沒有大量出現在絲路沿線,這當然與銅幣本身的價值有關。我國上海博物館出現的、由錢幣收藏家杜維善先生捐贈的“絲綢之路錢幣”之一的銅幣,即為希拉克略一世銅幣。到7世紀初年,銅幣制度仍然比較穩定,“弗里斯還是一種尺寸和重量都能得到人們信任的精美貨幣”,雖然文中所附該幣圖片比較模糊,不過仍能清楚地辨認出銅幣背面的M標志,正面的皇帝及其子站立像,都明確地表明這是一枚希拉克略一世時期發行的銅幣弗里斯。 與銀幣和銅幣的不停貶值與改革不同,以索里得為主的金幣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著驚人的穩定性,并且憑借其高價值、高純度、高穩定性,在世界范圍內廣被接受,被譽為“中世紀的美元”。在這種強大的需求面前,盡管帝國很早就制定了禁止貴金屬外流的法令,并不斷強調嚴酷的刑罰予以維持,但仍然無法抑制這種局面。于是帝國政府開始發行一種減重索里得,這種金幣在形制和大小方面與普通的索里得沒有兩樣,但是重量略輕,通常在23克拉、22克拉、21克拉左右,為了能夠標明這些索里得的不同,鑄造者在模具上做出變化,即減重索里得背面底部的銘文不是普通索里得常用的CONOB,而是CON**、CONX等標記。這種減重索里得雖然有針對國外大量需求的用意,但流往東方的數量仍然有限,主要集中在拜占庭帝國控制較弱的省區,其發行也屬鑄幣廠偶爾為之。
羅馬—拜占庭帝國嬗變與絲綢之路:以考古發現錢幣為中心 作者簡介
郭云艷,1978年生,山西長治人。畢業于南開大學歷史學院,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為河北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南開大學希臘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拜占庭史與希臘近代史,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