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9069
- 條形碼:9787100209069 ; 978-7-100-20906-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社會學和中國近代本書以時間為線索,通過對近代中國新女性群體生命歷史中的若干重要環節(拒婚離家、鬧學潮、尋求愛情、參加革命、追求物質)進行敘述分析,嘗試探究和展現中國現代個體及其精神氣質的重塑過程,以及在此過程中新女性自我身份認知及尋求歸屬感的努力和困境。在寫作手法上,本書重點關照諸如丁玲、許廣平、謝冰瑩、白薇、石評梅、張愛玲等近代著名新女性的生命歷程及精神生活,以敘事手法為主導,兼具學術性與可讀性,無論是相關領域研究者與學習者,還是對女性史、中國近代社會史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本書皆具有閱讀價值。
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 內容簡介
“新女性”的命運是中國現代化歷程的一個重要縮影,她們身上的精神性追求及其內在困境,能*真切地反映中國現代人格重塑過程中的張力與缺失。本書以“離家”作為新女性生命史與精神史的起點;離家在開啟她們追求獨立之路的同時,亦使得“歸屬感”問題始終如影隨形。獨立與歸屬這兩方面的緊張關系在此后的“學潮”“愛情”“革命”以及“物質”等歷史環節中都有充分體現。在這—過程中,亦可感受到現代人格內在的主觀性傾向,及其得以形成的復雜的社會歷史情境。而“革命”與“物質”作為兩種典型的選擇,在展示新女性群體某種現實出路的同時,亦以新的方式使“獨立與歸屬"的結構走向了“一端”。
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 目錄
導 言
**章 離 家
**節 胡不歸?
第二節 同行者
第三節 情感的通道
第二章 學 潮
**節 學生自治會
第二節 血 性
第三節 女師范
第四節 人格運動
第三章 愛 情
**節 同樣的自由
第二節 為了愛獨身
第三節 “德娃利斯”
第四節 純愛的困境
第四章 革 命
**節 抉 擇
第二節 為妻為母
第三節 信 仰
第五章 另一條路:物質
**節 時 尚
第二節 疏離的愛
第三節 身體的烏托邦
第六章 尾 聲
參考文獻
后 記
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 節選
1929年2月8日,是舊歷年的臘月二十九,再過一天就是年三十了。雖然此時的南京國民政府正在大力推行廢除舊歷及其相關歲時年節的運動,并將之上升到了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高度,但是老百姓顯然對這些由來久遠的“封建節慶”懷有很深的感情。漂泊在上海的謝冰瑩,這幾日晚上就能“時時聽見(鞭)炮聲”。這些熟悉的聲音也勾起了她的思鄉之情,不過,對于23歲的她來說,今年注定是要留在上海過節了。此時的她,正坐在書桌前,給春潮書局的編輯夏康農寫一封長信。 受到知名教授林語堂和編輯孫伏園的推薦,春潮書局準備將謝冰瑩兩年前發表在《中央日報副刊》上的幾篇文章編成一本小書,以“從軍日記”的名稱出版。這幾篇文章是她1927年參加北伐女兵隊時的軍旅文字,曾引起過很大的反響,林語堂還將其翻譯為英文發表。可是,如果要出單行本,現有的篇幅過短,林語堂和書局都建議謝冰瑩再寫幾篇,擴充書稿的內容。因而謝冰瑩的這封長信并不只是一封單純的私人信件,同時也是一篇向書局交付的文稿,她將其取名為《給KL》。 這封給KL(康農)先生的信,在《從軍日記》書中一經發表,引起的讀者反響不亞于她之前的軍旅文字。該書法文版譯者汪德耀就曾回憶自己讀后深受感動:“尤其是那篇作為‘后記’的‘致KL的信’(即《給KL》)更是打動了我,寫出了冰瑩在大革命失敗后思想上的苦悶和生活上的坎坷、艱辛。” 之前的軍旅文字之所以引起國內外人士的關注,是因為女兵寫作這一事件本身即引發了人們有關新一代中國女性的朝氣與才識的聯想。正如林語堂所說:“我們讀這些文章時,只看見一位年青女子,身穿軍裝,足著草鞋,在晨光稀微的沙場上,拿一根自來水筆靠著膝上振筆直書,不暇改竄,戎馬倥傯,束裝待發的情景。”可是這篇《給KL》卻頗異其趣,它敘述了一個與家庭決裂的離家者對母親的眷念與同情,文字間彌漫著“有家不能回”的悲傷。對于這篇“應了編印者的征求,臨時添湊的文字”,編輯曾抒發過這樣的感慨:它一改“湘鄂界上馳騁沙場的歡暢”,“成了上海亭子間里的凄哀,是至性至情的血肉,是真革命者的悲傷”。 這封信雖然算作謝冰瑩的一篇文學作品,不過,信中很多細節、處境與謝冰瑩的遭遇是相吻合的,具有相當的紀實性。不論是書中林語堂的序,還是后來再版時謝冰瑩的《再版的幾句話》,都顯示出此時的謝冰瑩寫作狀態不佳,對于補充到書稿中的新文章,一直“寫不出來”。面對新年的到來,這位客居上海的年輕女性,又陷入了對母親和故鄉的深深思念。結合她之后頻繁書寫的有關母親的文字,比如在北平讀書期間因過年不能回家而寫的《望斷天涯兒不歸》、母親去世后所寫的《我的母親》,可以看出,這篇《給KL》確實是她內心的獨白。正如她在此書再版時所說,這篇文章“只是赤裸裸地說出我當時所要說的話”。 對于謝冰瑩來說,悲傷的源頭是她與母親關系的破裂。
獨立與歸屬:民國新女性的精神史 作者簡介
杭蘇紅,社會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 院社會學所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家庭社會學、歷史社會學、社會學史。在《社會學研究》《社會》《婦女研究論叢》《社會學評論》《學海》等刊物上發表論文多篇。
- >
巴金-再思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山海經
- >
煙與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