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日日雜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42587
- 條形碼:9787547742587 ; 978-7-5477-4258-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日日雜記 本書特色
1, 日本當代著名作家、“天生的散文家”武田百合子,首度引進中文世界——百合子曾是從未想過從事寫作的家庭主婦、作家丈夫的口述筆記員。在丈夫武田泰淳去世后,五十二歲的百合子以《富士日記》驚現日本文壇,獲得“田村俊子獎”“讀賣文學獎”,此后數十年,作品長銷不衰,成為當代散文經典。 2, 《日日雜記》是武田百合子生前發表的*后一部作品,體現百合子寫作風格與魅力的代表作。本書講述母女與愛貓共度的*后一段人生旅程,平靜的日常深處翻起記憶的潮涌,通過文字的魔法,重現業已消逝的人與事——“我們真的活了好久。我對浮世產生了眷戀。” 3, 青年小說家、日本文學資深譯者田肖霞(默音)翻譯推薦——“蘊含了故事張力的日常記錄”“她的日記是是生活的枝與葉,擷取到手,仍在呼吸”。
日日雜記 內容簡介
一天,地下劇場放映松本清張的《砂之器》,電影出現舊時日本的景色,只去過熱海和京都的我卻有種懷念之感。 一天,花做了個夢:我在隅田川游泳,和我并行,在我的斜上方,媽媽在飛。 一天,阿球沒了呼吸。按人類的年齡,它一百歲了。 一天,我弄丟了花的錢包。她一句話也不說,腳步嚴峻又匆忙。我感覺自己變成了十分老邁的人。 一天,看到關東煮的實物模型,情緒像熱水一樣涌上來:死后的世界該很寂寥吧。那個世界沒有這樣的熱鬧吧。我還想在充斥著這些東西的世界再活一陣! …… 母女和愛貓共度的*后一段人生旅程。一日三餐,攜伴出行,平靜的日常深處不時翻起記憶的潮涌。 武田百合子是晚成的也是天生的散文家,她以孩童般鮮活又強烈的目光,記述倏然而至、令人莞爾的細節,悠長四季流轉更迭的風物,裹挾在死之預感與生之眷戀中、一日一日步履不停的人們。 她的日記是生活的枝與葉,擷取到手,仍在呼吸。
日日雜記 目錄
日日雜記
后記
譯后記:生活的枝與葉
日日雜記 節選
譯后記:生活的枝與葉 文/田肖霞(默音) 大多數熱愛文學的人只要開始寫作,就會希望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在這個意義上,武田百合子很特別。她*為日本讀者熟知的《富士日記》原本不是寫給外人看的。 從1964到1976年的十三年間,百合子和丈夫武田泰淳為了逃避東京的社交喧囂,只要得空就前往位于山梨縣鳴澤村字富士山“富士櫻高原”的山莊,在自然環繞中度過山居生活。泰淳是“**次戰后派”著名作家,他負責賺錢養家,但不管家中財政事宜,買車買房,都是百合子一個人拿主意。房子建好后,泰淳按照文人的習性,給山莊取了一堆名字,諸如“寸心亭”“百合花亭”,*終寫的名牌卻是*簡單的“武田山莊”。 伴山而居也不光是聽上去那么愜意。尤其是頭幾年,東京與富士山之間的道路尚不發達,開車單程要四五個小時,中間停車吃飯稍作休息,就要耗去大半天。山上夏天涼爽卻多蟲鼠,冬天有水管凍裂和汽車引擎凍壞的危險,遇上雪天,車即便套上雪鏈也不一定能通行。因地處偏僻,無論買菜還是買其他生活用品,都需要開車下山。種種辛苦不便,換來的是四季山景和不被打擾的生活——武田家故意連電話也沒裝。在東京,百合子要操持家務,照顧女兒,打理作家身邊的一應雜務,并在丈夫外出時開車接送。對她來說,武田山莊的生活等于躲進山里透口氣,為此,夫妻倆還把獨生女武田花送進寄宿學校。不過,百合子難得的閑適也有人搗亂——泰淳提出,讓她在富士山期間寫日記。 山居小屋剛蓋好的時候,丈夫把一冊別人給的日記本放在我面前,說道:“這個送給百合子。你來寫日記吧。只在山上期間寫就行。我也會寫。我們輪著寫吧。怎么樣?這樣你就會寫吧?”我搖頭。他又說:“隨便你怎么寫都行。要是沒東西寫,也可以只寫那天買的東西和天氣。如果有好玩的事或者做了什么,寫下來就行了。用不著在日記里抒情或反省。因為你是個不適合反省的女人。你只要一反省,就會耍滑頭。百合子經常和我說話或者自言自語,對吧?就像你說話那樣寫就行。你按自己容易寫的方式寫就行了。”(《那時候》,武田百合子,中央公論新社,2017) 雖然有時在日記里抱怨“手疼,寫字好麻煩”,百合子還是一路寫來,不覺就是十三年。至于一開始提出“輪流寫”的泰淳,只寫了十來篇。有時女兒也湊趣寫個幾行。總的來說,百合子的日記不僅僅是一個家庭在昭和年間的生活記錄。山莊的生活介于“日常”和“旅行”之間,她寫下了一日三餐、購物記錄、花草鳥獸、當地人的言談舉止,所有這些細節構成了包容一切的“生”;與之對應,日記中也出現了許多死亡,朋友的死,報紙上的事故,山莊周圍發生的自然死亡(大多是鳥和蟲),寵物狗波可的死。 到*后,是她的人生伴侶的離世。 比百合子年長十三歲的泰淳于1976年10月5日死于胃癌和已轉移的肝癌,日記結束在那年的9月21日,他住院的前一天。從他五年前因糖尿病中風,日記中就不斷出現關于他身體的記述,其間有一年,百合子更是因為照顧病人的勞累停止記日記。縱然如此,她的筆觸一貫冷靜克制,并沒有過多地沉溺于自身的情緒。那些文字甚至給人一種感覺,她仿佛要通過記錄,來挽留泰淳在身邊的時光。 泰淳過世后,與他有密切聯系的文學雜志《海》提出要刊登百合子的日記,收進“武田泰淳追悼特輯”,她立即同意了。以《富士日記——今年的夏天》為題,1976年12月的《海》刊登了百合子寫于當年夏天的日記。翌年,又將*初幾年的日記做了連載。雜志上的百合子日記廣受好評,于是全部日記在1977年成書,便是上下兩卷《富士日記》。那年,百合子五十二歲。 《富士日記》剛一出版,便引起文壇的某種震動。泰淳的同輩好友作家們紛紛不吝贊美之詞,例如埴谷雄高為書腰寫的推薦語,說百合子是“天衣無縫的藝術家”。日語的“天衣無縫”與中文含義不同,應該譯作“渾然天成”。這個詞以及“天真爛漫”,一直被沿用到后來的《富士日記》三卷文庫本推薦語。不過,放在今天看,這些形容詞或許體現了老一輩作家們對未知的巨大才能的恐懼,他們不知該用什么標簽給百合子寫的東西分類——毫不矯飾,卻直擊人心——便試圖用“天生”“藝術”等語匯,將其推到和文學無關的場域。他們的“晚輩”寫作者要坦率得多。色川武大在《富士日記》文庫本(1997)的解說中寫道:“文如其人,可她為什么能寫出這樣的文章呢?我感到絕望。” 另一方面,百合子本人也沒有身為作家的自覺。 我從小就一直認為,譬如寫東西的人、畫畫的人、彈鋼琴拉小提琴的人、跳舞的人,這種人生活在和我無緣的遙遠世界里。文章不是自己寫的,而是在書本上讀的。鋼琴是買票去聽的。我沒想過要當生產文章、繪畫或音樂的人。出于興趣寫文章,出于興趣繪畫——我感覺我也做不了這種事。自從我和生產文章的人一道生活,我的這種心態變得愈發堅固。(《那時候》) 與百合子的自我認知無關,文字一旦成書,優劣自現。《富士日記》拿了專為女作家設的田村俊子獎,其后出版的《狗看見星星:蘇聯旅行》(中央公論社,1979年)獲讀賣文學獎。后者是她在1969年的旅行日記。那年,泰淳為了犒勞不僅打理整個家,還長期給自己擔任司機和助理的百合子,帶她參加了“白夜祭與絲綢之路之旅”,從蘇聯境內走絲綢之路的一部分。同行者有泰淳的多年好友竹內好。《狗看見星星》是一部奇異的游記,做那趟旅行時即將滿四十四歲的百合子對沿途的歷史文化毫不感興趣,以她特有的目光截取了鮮活的當地風景。她筆下出現了吃食、遇見的人,以及上廁所和購物的經過。比起縱古通今的博學式導覽,讀她的書,隨書游覽的實感更為鮮明和強烈。 在后記中,她寫道——
日日雜記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武田百合子(1925—1993),日本散文家。1977年出版處女作《富士日記》,從1964年7月到1976年9月十三年間的日記,記錄了百合子與丈夫——小說家武田泰淳以及女兒武田花每年若干個月在山梨縣富士山麓小屋“武田山莊”度過的時光。 《富士日記》一上市就引發轟動,于當年獲“田村俊子獎”,此后數十年長銷不衰。 繼成名作之后,武田百合子生前陸續出版《狗看見星星:蘇聯旅行》(獲“讀賣文學獎”),《語言的餐桌》《游覽日記》《日日雜記》。 2017年,武田花將武田百合子未成書作品編輯結集為《那時候》出版。 譯者簡介: 田肖霞,日本文學譯者,以筆名“默音”寫小說。譯有《真幌站前多田便利屋》《摩登時代》《家守綺譚》《雪的練習生》《京都的正常體溫》《青梅竹馬》等多部日本小說及非虛構作品,并著有《人字旁》《一字六十春》《姨婆的春夏秋冬》《甲馬》《星在深淵中》等。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巴金-再思錄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