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德爾斐的囚徒:從蘇格拉底到愛因斯坦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523341
- 條形碼:9787030523341 ; 978-7-03-052334-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德爾斐的囚徒:從蘇格拉底到愛因斯坦 內容簡介
從蘇格拉底到愛因斯坦,自然哲學或物理學的演化史是一條思想的河流。
本書試圖在宏大的時空尺度上截取一個個激動人心的片段。這些富有戲劇性的碎片并不一定有助于讀者重塑過往的真實,如黑格爾所言,它們“是一系列高尚的心靈,是許多理性思維的英雄的展覽”,是未來的饋贈。
德爾斐的囚徒:從蘇格拉底到愛因斯坦 目錄
總序 / iii
哲人禮贊(代序)/ v
**章 雅典的黃昏 1
德爾斐的詛咒 /1
**尊圣像 /9
神話的終結 /19
第二章 逃離伊甸園 31
無窮無盡的爭論 /31
星空立法者 /44
阿奎那的夢魘 /54
第三章 帝國的崛起 81
沉思者之夢 /81
蘋果與黃金 /92
第四章 蒸汽時代 119
別了,上帝 /119
庶民的勝利 /131
騎士的謝幕 /159
第五章 混沌與秩序 177
幻象與悲劇 /177
西西弗斯神話 /188
尾聲 德爾斐的囚徒 /211
延伸閱讀書目 /213
德爾斐的囚徒:從蘇格拉底到愛因斯坦 節選
**章 雅典的黃昏 德爾斐的詛咒 什么樣的人夠得上“物理學家”的稱呼?我不知道。或者說,面對如此多樣化的群體,我無力給出一個普適的鑒別判據。我只知道,**個故事的主人公絕不是一位物理學家,他叫蘇格拉底(Socrates,公元前 469?—前 399 )。 也許,他是所有物理學家的父親,所以他不必是一位物理學家,而所有物理學家應該都是他的孩子,他們繼承了父親的邋遢、潦倒、困惑、倔強、無奈及憂郁——這些都是通向永恒快樂必須支付的代價。對蘇格拉底而言,這樣的快樂始于一個不平凡的黃昏 Δημ.κριτον δο φθερε., Σωκρ.την δλλοι φθερε.π.κτειναν. 蟲豸毀了德謨克利特,別的蟲豸殺死了蘇格拉底。——馬可 奧勒留《沉思錄》 哲學家的妻子 我們從何處來? 我們將向何處去? 我們究竟是誰? 寬大的希臘袍難以掩蓋他佝僂的身軀,蘇格拉底,這個形銷骨立的哲人,以一貫溫和的口吻向面前或聚集或路過的“學生”發問。這是一系列自人類學會思考的那一刻起就開始的追問,在其后兩千年里綿延不絕。 路過的“學生”漠然走開,消失于市集的喧囂;聚集的弟子竊竊私語,若有所思。街邊臨時組成的課堂出現了短暫的寧靜,尤其是在屋內歇斯底里的惡言詈罵襯托下。這歇斯底里的罵街來自一個憤怒的婦人——哲學家的妻子。歲月流轉,我們只能依稀知曉她古怪的姓名——珊西比(Xanthippe),卻可以毫不猶豫地冠以準確的名狀——悍婦! 這對市集往來的人們來說不是什么稀奇的景象。每到日影西沉,這個兇悍的女人總會對不帶一粒米回家的懶惰丈夫抱以雷霆似的怒吼。久而久之,這也就成了城邦的一個鐘點,提醒過往的居民回家享用美味的晚餐。 這個女人的情緒總是徘徊于絕望與憤怒之間,具有極其穩定的周期性。深諳此道的蘇格拉底波瀾不驚,弟子們亦習以為常。直到這個女人從屋里殺氣騰騰地出來,徑直將一壺涼水潑向了丈夫。 很明顯,此時此刻,這個女人的周期性情緒已波動至憤怒的頂點。 如我們所料,落湯雞似的待遇無法激起這個瘦小老頭兒蒼老面容上的一絲波瀾。妻子怒視了丈夫半晌,罵罵咧咧地回屋了。 “我早就知道,雷霆之后,必有暴雨。”濕漉漉的蘇格拉底如此總結。 今天的課依舊以“城邦的鐘點”告終。識趣的弟子們紛紛向蘇格拉底致意告別,陸續散去,如同路人消失在喧囂的市集。 他們身后傳來了老師的大聲疾呼: 年輕的人啊, 收斂你的放縱, 快步入婚姻的殿堂, 賢惠的妻子帶給你幸福的生活, 兇悍的潑婦賜予你通向哲學家的捷徑! 酒神節 城邦里大部分男自由民在酒足飯飽之后,漫步于市政中心的大廣場,或聆聽某位執政官發表振奮人心的施政演講,或三五成群邀約去劇場觀賞一出新戲,或撥弄豎琴吟誦著荷馬的詩篇,或議論雅典與斯巴達陰云密布的外交,或討論即將開賽的奧林匹亞運動會。總之,各干各的事情,自得其樂罷了。 拜老婆大人所賜,蘇格拉底被剝奪了吃晚餐的權利,如同一只饑腸轆轆的喪家之犬游蕩到了市政廣場。作為這里的常客,哲人卻從不參加那些關乎城邦社稷的“沙龍”。他習慣穿梭于往來的行人間,一次又一次拋出他那些將被重復千年的問題。為此,他甚至發明了一整套“精神助產術”(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 他不大可能從作為產婆的母親那里修習到接生嬰兒的本事。所謂“精神助產術”,無非是通過有預謀的發問、反詰、修正、追問與誘導,獲得一個暫時無可挑剔的“概念”。 什么是道德? 什么是正義? 什么是生命? 什么是宇宙? 蘇格拉底并不滿意行人的回答,行人亦往往在哲人的誘導下駐足游思。等到他們回過神來,蘇格拉底已飄然而逝,去尋找新的回答了。 然而今天,濕漉漉的蘇格拉底眼前是一片酒神節(Dionysia)的狂歡景象。這是希臘諸城邦一年一度的節日,以雅典為中心輻射整個愛琴海之濱。自由民以酒神狄俄尼索斯(Dionysus)之名盡情狂歡,無論男女老少、長幼尊卑(奴隸除外)紛紛陶醉于祭壇上女祭司的搔*弄姿。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道德經 第十二章》 聲色的愉悅好像一道溝壑橫亙在哲學家與人群之間。迷狂的心靈又怎能配享精神助產這神圣的儀式,蘇格拉底漠然退出了被狂歡吞沒的廣場,唯恐被某種攝人心魄的力量拽入迷狂的深淵。 德爾斐神廟 德爾斐(Delphi)古城坐落于希臘中部的詩人之山—帕那蘇斯(Parnassus)南麓,氣勢恢弘的神殿曾是古希臘光明之神阿波羅(Apollo)信仰的中心。而今卻只留下殘垣斷壁徒向蒼穹,為游人述說著往昔尊容。 今天,蒼涼的廢墟收容了一個踽踽獨行的哲人 —被狂歡驅逐的蘇格拉底,一個佝僂瘦小的老頭兒。 縱使短途的跋涉也足以令他氣喘吁吁,寬大突出的前額滲出象征虛弱的汗珠。蘇格拉底斜倚在阿波羅神廟幾近風化的階級,遠眺他剛剛逃離的人群逐漸被天邊的暮色淹沒。 落日的余暉把阿波羅*后的恩賜給予了德爾斐這片殘垣斷壁,神廟巨石立柱上一句塵封已久的銘文清晰可見: γνθι σεαυτ ν 認識你自己! 蘇格拉底猛然起身,跌跌撞撞地伏倒在立柱之下,枯虬的手指摩挲著閃耀太陽*后光芒的銘文,口中念念有詞: 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 認識你自己! 人,無知! 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壇經 行由品**》 我是誰? 什么又是我? 我不知道! 我能知道什么? 在阿波羅神廟前,虔誠的蘇格拉底對自己實施了“精神助產術”,爭分奪秒。 遠處,太陽帶著他對世間的*后眷戀沉入愛奧尼亞海,夜幕降臨,四下空闊如無物。 人,無知! 蘇格拉底癱坐在阿波羅神廟殘破的圣像前,過往的無數次“精神助產術”*終指向了這個命題。沒有人聽到蘇格拉底面對蒼穹的呼喊,他獨自一人向宇宙宣誓,好像宣讀一份關于自我的獨立宣言。 主神之星孤懸天際,夜色*終覆蓋了帕那蘇斯山,德爾斐神廟的銘文復歸沉寂 筋疲力盡的哲人拖著踉蹌的步伐回歸塵世,微風過處,了無痕跡。 這一夜,廣場上的人群狂歌暢飲,通宵達旦。蘇格拉底悄悄回到徒有四壁的陋室,在熟睡的妻子身旁安然進入了夢鄉。 城邦的公民甚至連蘇格拉底自己都不會知道,后世史家自此將人類的思想史劃斷:那些上古賢者將歸于“前蘇格拉底時代”,一代又一代后之來者將以生命獻祭“蘇格拉底命題” 蘇格拉底依然穿行于熙熙攘攘的街市,在喧鬧的人群中不厭其煩地施展著“精神助產術”。不同的是,他已經不再需要問題的答案,他的新責任是誘導往來的行人通向那個隱秘的命題。相較于那些以教授修辭和詭辯技藝為生的“智者”(sophist),蘇格拉底更愿意自命為“愛智者”(philosopher)—“愛智慧”(philosophy),*先是一種態度。 在市集,在廣場,在歌劇院,甚至在公共澡堂,不辭辛勞的哲人一遍又一遍向三教九流證明,證明對方的無知,而自己除了知道自己無知以外仍然一無所知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回憶愛瑪儂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