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公路車寶典(ZINN的公路車維修與保養秘籍)
-
>
晶體管電路設計(下)
-
>
基于個性化設計策略的智能交通系統關鍵技術
-
>
花樣百出:貴州少數民族圖案填色
-
>
山東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技術轉移與技術創新歷史叢書中國高等技術教育的蘇化(1949—1961)以北京地區為中心
-
>
鐵路機車概要.交流傳動內燃.電力機車
-
>
利維坦的道德困境:早期現代政治哲學的問題與脈絡
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4480
- 條形碼:9787030714480 ; 978-7-03-071448-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 本書特色
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的理論實踐,具有很強的參考價值
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 內容簡介
本書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提出了“本底調查測度—多維認知—科學識別—價值重塑—規劃調控—政策引導—技術支撐”,從理論到實踐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研究范式。以全國、沿海地區、典型城市等不同尺度區域為研究對象,針對人類活動影響調控、生態系統功能提升、社會經濟與生態保護效能復合等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目標,從自然系統和社會經濟系統多維度出發,針對生態空間類型與功能指標遙感信息提取、生態空間格局與人類活動影響、生態系統服務供需及其相互關系、生態系統網絡與優先保護區域識別、生態空間保護的經濟與環境效應、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與分區保護研究等重點問題展開論述,為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提供理論方法和技術支撐。 本書適用于地理學、生態學、資源與環境科學、遙感與地理信息科學等領域的研究人員和學生閱讀,也可供國土空間規劃與生態修復、自然資源保護、生態與環境保護等相關部門科研人員和工作人員參考。
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 目錄
前言
**章 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研究范式 1
**節 生態系統管理內涵 2
一、生態系統管理 2
二、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展望 4
三、生態系統管理與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相互關系 5
第二節 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研究回顧與展望 6
一、生態空間類型與功能測度 6
二、生態空間與人和環境的相互作用 7
三、生態空間保護和修復 8
四、生態空間規劃與管理 9
第三節 生態空間保護與監管研究范式 10
一、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研究的理論支撐 10
二、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邏輯框架與研究范式 13
參考文獻 16
第二章 生態空間類型與功能遙感信息提取 21
**節 研究背景與現狀 21
第二節 基于高分辨率高光譜數據和小光斑激光雷達數據的灘涂植被精細分類方法研究 22
一、灘涂植被遙感精細分類特征提取 23
二、灘涂植被遙感精細分類模型構建 30
三、結果分析與討論 33
第三節 面向均質植被響應單元的灘涂植被生物量多尺度遙感估算方法研究 37
一、多源數據收集 38
二、均質植被響應單元的提出 38
三、均質植被響應單元的構建 44
四、生物量多尺度遙感估算模型構建 46
五、生物量多尺度遙感估算結果與精度評價 47
六、*佳研究尺度、*優模型配置和*大貢獻因子確定 49
七、討論 54
第四節 基于冠層反射光譜的濕地植被有機碳含量估算研究 57
一、研究方法 58
二、植被有機碳及光譜特征 60
三、植被有機碳反演模型估算與比較 63
四、討論 70
參考文獻 72
第三章 生態空間格局與人類活動影響 76
**節 研究背景與現狀 76
第二節 全國自然地理因子與國土空間格局 76
一、自然地理因子空間格局 76
二、國土空間結構與分布 80
第三節 全國生態空間格局與分布規律 81
一、生態空間總體格局特征 81
二、重點生態保護建設區空間格局 82
三、城市綠色基礎設施建設布局 83
四、國內外典型區域生態空間格局對比 84
第四節 人類活動對生態空間和生態系統服務供給影響 84
一、人類活動對生態空間演變影響 84
二、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服務供給影響 89
第五節 人類活動對沿海地區生態風險影響 91
一、人類活動造成的生態風險評估方法 92
二、陸地生態系統生境質量與影響因素 95
三、人類活動對近海區域的生態風險 97
第六節 土地利用視角下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 99
一、濕地變化預測與風險評估方法 99
二、典型城市濕地變化及其壓力源 101
三、人類活動對濕地的影響及預測 103
參考文獻 107
第四章 生態系統服務供需及其相互關系 111
**節 研究背景與現狀 111
第二節 中國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演變及其區域差異 112
一、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測算方法 112
二、中國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劃分 114
三、中國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變化分析 116
四、不同區域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與需求關系差異分析 119
第三節 沿海地區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演變與環境公正 120
一、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指數構建與相互關系研究方法 121
二、生態系統服務供需評價 123
三、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指數時空分異 124
四、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的影響因素分析 126
五、生態系統服務供需空間格局與生境質量的相互關系 127
六、生態系統服務供需空間失衡與環境正義之間的關系 131
第四節 煙臺市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演變與空間流轉 132
一、不同類型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測算與空間流轉研究方法 132
二、煙臺市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時空演變 136
三、煙臺市生態系統服務權衡/協同關系及其驅動機制 141
四、煙臺市固碳服務空間流轉 144
第五節 多尺度生態系統服務供需關系差異 147
一、多尺度生態系統服務供需格局差異性分析 148
二、多尺度生態系統服務供給與需求關系的差異性 153
參考文獻 154
第五章 生態系統網絡與優先保護區域識別 159
**節 研究背景與意義 159
第二節 沿海地區生態系統保護優先區域識別 160
一、沿海地區生態系統生境退化指數空間分布 161
二、沿海地區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區域空間分布 161
第三節 大都市區生態網絡構建和優先保護區精細化識別 162
一、生態網絡構建及其關鍵區域精細化識別方法 163
二、大都市區生態功能空間格局 166
三、大都市區生態網絡與優先保護區空間格局 169
四、區域尺度生態網絡識別方法改進 174
第四節 城市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和修復區域診斷與識別 176
一、城市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和修復區域識別方法 177
二、城市生態安全空間格局 181
三、城市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和修復區域空間分布 185
第五節 海岸帶區域生態風險與海洋利用方式沖突 189
一、城市海岸帶區域生態風險與受損退化區域空間分布 190
二、海洋利用方式沖突分析 196
三、陸海統籌城市生態系統優先保護和修復區域 197
四、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實施措施 198
參考文獻 201
第六章 生態空間保護的經濟與環境效應 204
**節 研究背景和意義 204
第二節 生態退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205
一、研究現狀與問題 205
二、生態退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方法 206
三、生態退耕與區域社會經濟因子的空間演變特征 208
四、生態退耕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分析 209
第三節 生態系統保護對城市經濟增長影響 214
一、研究現狀與問題 214
二、生態系統保護對城市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方法 215
三、沿海地區城市生態系統保護指標狀況時空分布特征 218
四、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對區域經濟增長的影響 222
五、城市生態系統保護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區域差異 224
第四節 生態空間保護對大氣PM2.5的去除作用和影響 .227
一、研究現狀與問題 227
二、生態空間保護對大氣PM2.5去除作用和影響的研究方法 228
三、土地利用/覆被類型對大氣PM2.5濃度的影響 230
四、土地利用/覆被與大氣PM2.5濃度時空演變 232
五、林地對大氣PM2.5污染的減緩影響 235
參考文獻 242
第七章 生態空間用途管制與分區保護研究 247
**節 生態保護紅線與生態保護分區的認知 247
一、生態保護紅線與生態空間保護分區 247
二、生態空間分區管制 249
第二節 鹽城市大豐區生態空間用途管制 249
一、生態安全格局構建 249
二、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253
三、生態保護紅線用途管制措施 256
第三節 煙臺市生態空間用途管制 259
一、生態保護紅線劃定 259
二、生態保護紅線用途管制措施 261
第四節 全國生態空間分區保護 266
一、全國生態空間分區與保護措施 266
二、全國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區生態保護和修復 273
參考文獻 274
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 節選
**章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研究范式 國土空間是人類生產、生活和社會經濟活動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空間載體,作為地理空間單元的國土空間是一個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的生態系統。國土空間可分為生態空間、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等。近年來,從全球生態系統的視角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人類活動改變地球表層系統及其過程的各種反饋作用成為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的重點。作為地理空間單元的土地系統,從宏觀到微觀尺度,不同層級生態系統的同質性逐漸增強。Bailey將土地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來看(Bailey,1983;Bailey et al.,1985),Zonneveld(1989)提出了土地系統的不同等級水平:生態地境(eco-tope)、土地片(land facet)、土地系統(land system)、主景觀(main landscape)。多數學者認為在不同空間尺度對維護關鍵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的生態系統(土地單元)及空間部位為生態空間。與生態空間密切相關的概念包括生態用地、綠色空間、綠地等。地理、生態及資源環境學科偏重使用生態空間、生態用地,側重表達地表空間的性質、功能和結構等;城市規劃、生物學、林學學科偏重使用綠色空間和綠地,側重表達生態空間的物理特性和可塑性。本書提到的生態空間與生態用地屬于同一概念,是指具有自然屬性、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包括森林、草原、濕地、河流、湖泊、灘涂、岸線、海洋、荒地、荒漠、戈壁、冰川、高山凍原、無居民海島等。本書所界定的生態空間內涵,即在不同空間尺度上,對維護關鍵生態過程具有重要意義,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或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的土地單元組合(或土地利用類型組合)及其空間部位。作為地理空間單元的生態空間,從宏觀到微觀尺度,不同層級同質性逐漸增強。以服務于自然資源管理和政策實施為目標,生態空間分類的昀小單元是自然、氣候、植被特征相似和功能相似的土地空間單元。生態空間是以保護和穩定區域生態系統為目標,直接或間接發揮生態環境調節(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凈化空氣、美化環境)和生物支持(提供良好的棲息環境、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服務功能且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能力的土地單元類型。 人類活動的加劇改變著國土空間,極大地影響了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服務政府間科學政策平臺(IPBES)2019年全球評估報告指出,當前全球面臨著“史無前例”的自然衰退和“加速”的物種滅絕率,大規模生態系統恢復是減緩氣候變化和遏制物種滅絕的關鍵,聯合國宣布2021~2030年為“聯合國生態系統恢復十年”(IPBES,2019;Strassburg et al.,2020),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亟待重視。在生態文明理念下,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涵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之下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海域、灘涂各類自然資源,保護和監管對象從自然要素轉向自然–社會–生態要素,尺度從局地生態系統健康改善轉向多尺度生態安全格局塑造,目標從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優化轉向人類生態福祉提升等。目前有關生態空間保護的研究存在諸多理論與方法及認識論的探討。本章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的內涵、原則和指南,借鑒國內外研究趨勢,在已有研究基礎上,基于生態系統管理理論及相關支撐理論,關注中觀–宏觀尺度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探索面向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的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研究范式,構建“本底調查測度–多維認知–科學識別–價值重塑–規劃調控–政策引導–技術支撐”,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范式,為系統性、整體性生態空間保護和監管提供思路和方法。 **節生態系統管理內涵 以生態環境保護為優先目標的資源利用是世界發達國家對資源高消耗性經濟社會活動方式重新審視后的發展途徑,強調生態系統管理的綜合性和復合型,遵循經濟發展、資源開發與生態系統保護動態平衡的理性發展理念是未來發展趨勢。 一、生態系統管理 生態系統管理是對全球生態、環境和資源危機的一種響應,也是自然資源管理的一種整體性途徑。20世紀后半期以來,在世界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生態危機對人類社會發展構成了極大威脅;同時,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環境問題國際化進程的加速,宏觀生態學的研究熱點轉向了如何科學管理地球生態系統,建立全球經濟新秩序,維持生物圈的良好結構、功能和全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生態系統管理概念逐步發展。生態系統管理概念的提出是科學家對全球規模生態危機的一種響應。生態系統管理昀早起源于1932年美國生態學會的植物與動物委員會提出的“綜合自然圣地計劃”。1980年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問世,提出建立全球自然保護區網絡的建議,1988年出版的《公園和野生地生態系統管理》成為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的開端(Agee and Johnson,1988)。20世紀80年代后期,Keiter(1998)提出利用生態系統理論和方法管理土地的思想,美國農業部(USDA)提出關于自然森林系統管理新設想(Under,1994),美國政策分析學家Caldwell等(1994)提倡將生態系統作為土地管理政策制定框架。早期有關生態系統管理概念存在三類相關觀點:一類是生態學家提出的,核心是強調保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的穩定性、整體性與持續性,使其達到社會所期望的狀態;一類是資源管理機構(美國林務局、美國林學會、美國國家環境保護局以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等)提出的強調管理目的和資源管理的方法(USDOI BLM,1993);還有一類是專業社團和非政府組織提出的強調生態、經濟和社會目標的協調管理,力求實現生態系統服務的多功能性。1991年美國科學發展協會年會“以生態系統為基礎的多目標管理”的資源管理專題發表了兩份生態系統管理發展的重大倡議,即美國生態學會(ESA)提出的“可持續生物圈建議”(SBI)和美國農業部提出的關于自然森林系統管理的新設想,提出通過對生態系統進行基礎研究來合理管理自然資源,以保持地球生物圈的持續性。Ludwig等(1993)指出應該把人類活動的動機和響應作為生態系統研究與系統管理的組成部分;1996年ESA發表了“關于生態系統管理的科學基礎的報告”,全面地論述了生態系統管理的定義和生態學基礎、人在生態系統管理中的作用、生態系統管理原則和基本科學觀點以及行動步驟等科學命題。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我國學者傅伯杰、王如松、于貴瑞、趙士洞、任海等對生態系統管理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也進行了大量理論與實踐探索(傅伯杰,1985,2010;趙士洞和汪業勖,1997;任海等,2000;于貴瑞,2001a;王如松等,2004)。生態系統管理是在探索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與發展的一種新的管理思想,它基于對生態系統組成、結構和功能的理解,將人類的經濟活動和文化多樣性看作重要的生態過程融合到生態系統中,以恢復或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和持續性為核心。 生態系統管理的內涵即按照生態系統規律處理人地關系,把生態學的理論和方法應用于資源管理之中,以保持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可持續性,促進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Mille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3,2005;Chapin et al.,2009)。適應性管理是廣為倡導的生態系統管理方式。生態系統管理核心是對生態系統類型、結構、功能(服務)的綜合管理,重點是維護和恢復生態系統的健康,提升生態系統功能,優化不同尺度生態系統類型、功能(服務)及其結構空間配置,以提高土地利用的多功能性和生態系統的可持續性,旨在將科學與政策和決策聯系起來形成互動系統,為實現區域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可持續目標服務。 2000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締約方大會上,生態系統管理的12條基本原則及相關的基本原理被正式提出(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2000)。Wiken(2003)歸納和修改提出生態系統管理的10條原則(汪思龍和趙士洞,2004)。 原則1:加強陸地、水域以及生物資源管理等機構和部門之間的合作與協調。 原則2:尋求生態系統保護與生物資源可持續利用之間的適度平衡,以及在這些方面的公平和公正的利益共享。 原則3:確保生態系統的產品和服務功能的可持續供應。 原則4:維持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保證生態系統的產品和服務的可持續供應。 原則5:生態系統管理活動應主要由具體實施管理措施的基層單位來完成。 原則6:管理決策應建立在有效利用有關信息(包括本地的知識和經驗、傳統辦法和創新措施,各個學科所提供的知識)的基礎上。 原則7:生態系統管理必須考慮相關的經濟價值、困難和機遇,包括消除降低生物多樣性價值的市場因素;推廣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及其可持續利用的措施;盡可能地在實施管理活動的范圍內,由管理活動帶來的經濟效益治理其產生的種種環境問題。 原則8:生態系統管理應在與管理目標相適應的時間和空間尺度上進行,但同時要考慮到該管理活動對附近地域或相鄰生態系統的影響。 原則9:生態系統管理應設定長期目標,充分認識每一個生態系統過程所持續的時間及其所產生的后果和影響。 原則10:充分認識生態系統的內在動力學特征及其不確定性,適時調整生態系統的管理對策和措施。 在生態系統管理應用過程中,應重視人類活動對生態系統的干擾,以及生態系統為人類持續提供服務的能力。基于這一思想,2000年召開的《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締約方會議制定了生態系統管理的5項行動指南,進一步明確了生態系統管理的科學內涵和實施辦法,生態系統管理秉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二、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展望 從國際上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政府和國際組織先后提出并實施了一系列與生態系統管理研究密切相關的科學研究計劃,如國際地圈–生物圈計劃(IGBP)、全球環境變化的人文因素計劃(IHDP)、國際生物多樣性科學研究規劃(DIVERSITAS)、世界氣候研究計劃(WCRP)、千年生態系統評估(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EA)、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生態系統區域研究、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的IPBES計劃(旨將生態領域的科學與政策和決策聯系起來形成互動系統為生態保護服務),以及2010年開始的全球土地計劃(GLP)、城市化與全球環境變化(UGEC)和2011年發起的未來地球(Future Earth)研究計劃等(蔡運龍等,2009)。上述科學研究計劃核心研究均涉及生態系統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相互關系、生態系統管理、生態系統途徑等研究,強調從人類–環境耦合系統理解土地變化,關注全球化和人口變化對土地利用決策的影響、土地變化對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土地變化如何影響人類–環境耦合系統的脆弱性和恢復力,以及土地系統的可持續決策和管理機制等,將生態系統管理研究作為城市化與全球變化研究的重要基礎。在重大科學研究計劃的推動下,全球變化和人類共同作用下的環境與生態的可持續性已成為服務于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全球化主題已從單純的經濟視角轉向政治經濟視角、轉向對城市的關注并與可持續相聯系,今后必將轉向多尺度或全球尺度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及其相關重大科學問題的定量化研究方面。多尺度或全球尺度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將會成為生態系統管理研究的重要發展方向。 國際上有關生態系統管理研究仍屬于新興研究方向,仍需進一步深入。有關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類型生態系統管理情景分析、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研究到過程服務的研究、人地耦合系統綜合風險評估及其適應研究等方面并已取得明顯進展。目前,我國有關生態系統管理的基礎應用研究仍集中在生態系統服務價值、生態安全評價、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生態系統風險評價等方面,土地變化研究為可持續生態系統管理研究提供了理論和方法論基礎,在全球變化背景下生態系統可持續管理研究處于起步階段(冷疏影,2016)。生態系統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隨園食單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