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32789887
- 條形碼:9787532789887 ; 978-7-5327-8988-7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本書特色
★米蘭·昆德拉作品全系列煥新重啟,絕對代表作、堪稱偉大的文學典范、全球超級暢銷書《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領銜登場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方向感匱乏、意義感缺失的時代不得不讀的問題之書
1.生命之輕與重
“重與輕的對立是所有對立中□神秘、□模糊的。”
輕
“不能承受地輕,輕若鴻毛,輕若飛揚的塵埃,輕若明日即將消失的東西。”
“生命一旦永遠消逝,便不再回復,似影子一般,了無分量,未滅先亡,即使它是殘酷,美麗,或是絢爛的,這份殘酷、美麗和絢爛也都沒有任何意義。”
——沒有意義,無法檢驗無法修正,生命是否□得自由,是否真的美麗?
重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得無限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死在永恒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
——不斷接受檢驗的責任重負,讓生命真切實在,是否□得殘酷而不堪承受?
□. 愛的方式
特蕾莎—托馬斯—薩比娜
“特蕾莎和薩比娜代表著他生活的兩極,相隔遙遠,不可調和,但兩極同樣美妙。”
托馬斯與特蕾莎——人生摯愛
特雷莎感到“她的靈魂從每一根血管,從每一根毛細血管和毛孔中飛沖到表面,要讓他看一看”,她只身前往布拉格找托馬斯。
托馬斯是一個半唐璜式的人物,一方面,他對特蕾莎有著充滿詩意的愛:“對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是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另一方面,他難以克制對其他女人的欲望。
特蕾莎對托馬斯的那些“友誼”嫉妒之極,這種嫉妒白天被竭力抑制住,晚上□幻成帶有死亡意象的噩夢,折磨著她,也折磨著托馬斯。伴隨著兩人感情的,是捷克斯洛伐克復雜不安的□勢,個人生活漸漸滑向墜落邊緣。偶然而宿命的愛情,有一見鐘情的熱烈美好,也有糾結牽絆的悲劇意味
特蕾莎是生命之重的一個代表
“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著。仿佛她在他的腳踝上套了鐵球。”
薩比娜與托馬斯——靈魂伴侶
畫家薩比娜,是托馬斯的情人,也被托馬斯看作是精神層面□理解他的人,她與托馬斯始終保持的私情、她與托馬斯之間的默契,使得她成為特蕾莎極度嫉妒的一個對象。
薩比娜是生命之輕的一個代表
“人生的悲劇總可以用沉重來比喻。人常說重擔落在我們的肩上。我們背負著這個重擔,承受得起或是承受不起。我們與之反抗,不是輸就是贏。可說到底,薩比娜身上發生過什么事?什么也沒發生。她離開了一個□人,因為她想離開他。在那之后,他有沒有再追她?有沒有試圖報復?沒有。她的悲劇不是因為重,而是在于輕。壓倒她的不是重,而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3. 如何過好這一生?
生活的意義與價值
“如果生命的初次排練就已經是生命本身,那么生命到底會有什么價值?”
“追求的□□永遠是朦朧的。期盼嫁人的年輕女子期盼的是她完全不了解的東西。追逐榮譽的年輕人根本不識榮譽為何物。賦予我們的行為以意義的,我們往往對其全然不知。”
賦予意義——走向媚俗/ 刻奇(kitsch)
“媚俗讓人接連產生兩滴感動的淚滴,□□滴眼淚說:瞧這草坪上奔跑的孩子們,真美啊!第二滴眼淚說:看到孩子們在草坪上奔跑,跟全人類一起被感動,真美啊!只有第二滴眼淚才使媚俗成其為媚俗。”
“這個世界所戴的漂亮面具,換句話說,也就是媚俗。”
“媚俗是把人類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都排除在視野之外。”
“在媚俗的王國,實施的是心靈的專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內容簡介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米蘭·昆德拉的小說代表作,享譽世界的不錯暢銷書,小說依托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捷克斯洛伐克的歷史劇變,以托馬斯與偶然而宿命般的愛情為主線展開故事,不僅僅是描述幾對男女感情上的糾葛,也不僅僅是書寫個人命運在大的境遇變遷中的沉浮、個人在變革時刻的選擇,更是一部層次豐富、意象繁復的哲理小說,從永恒輪回的譫妄之下人的生命分量幾何這一帶著神秘感的疑問開篇,隨著不斷穿插的書中人物的生活走向、所思所想提出了生命之輕與重、靈與肉的相對論。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前言
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
重讀米蘭·昆德拉
弗朗索瓦·里卡爾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后幾頁題為《卡列寧的微笑》的文字,曾使我,且至今仍令我感到炫目而又困惑。炫目之感來自于其文字的美,來自于其特有的語義與形式的完滿。而正是從這種美和這種完滿之中產生了令我深陷其中的困惑與不盡的疑問。筆者寫作本文的目的,在于試圖探清這份炫目與疑問——通過總體把握和相互觀照來加以領悟。因此,本文將圍繞牧歌和美這兩個主題展開思考。
但首先是,我為何會受到如此的沖擊?究其原因,恐怕在于這幾頁文字與過去我在昆德拉作品中看到的中心傾向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照。通過閱讀昆德拉以前的那些小說,我曾得出結論,將其中心傾向定義為對任何抒情形式的諷刺、質疑,對天真的徹底批判,總之,這是以毀滅、嘲諷,以“彼世”的目光投向一切價值標準,尤其是投向政治與詩為基礎的某種哲學意義上的撒旦主義形式。就此而言,我從未讀過比這走得更遠的文學作品,也從未讀過將幻滅之藝術推得如此之遠,將我們的生命與思想藉以為本的基本謊言揭露得如此深刻的作品。簡而言之,沒有一部作品與牧歌之精神如此格格不入。而相反,其常用手段之一,便是通過作品中主人公,如《玩笑》中的路德維克與雅洛斯拉夫,《誰都笑不出來》中的敘述者,《搭車游戲》中的女主人公,《好笑的愛》中的哈威爾大夫與愛德華,《告別圓舞曲》中的雅庫布,《笑忘錄》中的塔米娜和揚,《雅克和他的主人》中的仆人等人物的生存與思考,來徹底揭露這個世界的無足輕重和絕對可笑。
然而,在這樣一個世界中,怎能出現牧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后一部分怎么可能由一條垂死之狗的微笑而□得如此溫馨和明媚?其不當之處更在于小說中的這首牧歌緊接在《偉大的進軍》這一部分之后,而在這一部分,探討的是糞便與媚俗的問題,小說家的諷刺也許比他在這部小說中的任何其他部分都表達得更徹底。
總而言之,這幾頁文字有著某種令人憤慨的東西。然而,文中卻包含著某種真理,某種不言自明的真理,與昆德拉作品中□具撒旦性的部分所揭示的真理一樣,無法回避。因此,這幾頁文字給我揭示了另一個昆德拉,或至少迫使我不得不修正我先前對他作品的看法(因而也改□了這一作品在我心間所激起的回聲的看法,在我心中,我一直認為其作品正是以□為確切的方式對我的意識作了表達)。這種修正的□終完成,只能通過質疑,徹底去
掉我先前對這部作品及其欲言所持的也許過于單一的簡單化認識。也就是說,只能通過考察□□的這一悖論:毀滅的作者也是牧歌的作者。
……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目錄
第二部 靈與肉
第三部 不解之詞
第四部 靈與肉
第五部 輕與重
第六部 偉大的進軍
第七部 卡列寧的微笑
大寫的牧歌與小寫的牧歌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節選
(關于輕與重)
如果我們生命的每一秒鐘得無限重復,我們就會像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一樣被釘在永恒上。這一想法是殘酷的。在永恒輪回的世界里,一舉一動都承受著不能承受的責任重負。這就是尼采說永恒輪回的想法是□沉重的負擔的緣故吧。
如果永恒輪回是□沉重的負擔,那么我們的生活,在這一背景下,卻可在其整個的燦爛輕盈之中得以展現。
但是,重便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美麗?
□沉重的負擔壓迫著我們,讓我們屈服于它,把我們壓到地上。但在歷代的愛情詩中,女人總渴望承受一個□性身體的重量。于是,□沉重的負擔同時也成了□強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負擔越重,我們的生命越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
相反,當負擔完全缺失,人就會□得比空氣還輕,就會飄起來,就會遠離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個半真的存在,其運動也會□得自由而沒有意義。
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
巴門尼德早在公元前六世紀就給自己提出過這個問題。在他看來,宇宙是被分割成一個個對立的二元:明與暗,厚與薄,熱與冷,在與非在。他把對立的一極視為正極(明、熱、薄、在),另一極視為負極。這種正負之極的區分在我們看來可能顯得幼稚簡單。除了在這個問題上:何為正,是重還是輕?
巴門尼德答道:輕者為正,重者為負。他到底是對是錯?這是個問題。只有一樣是確定的:重與輕的對立是所有對立中□神秘、□模糊的。
(關于愛情的發生)
大約是三個星期前,他在波希米亞的一個小鎮上認識了特蕾莎,兩人在一起差不多只待了個把鐘頭。她陪他去了火車站,陪他一起等車,直到他上了火車。十來天后,她來布拉格看他。他們當天就做了愛。夜里,她發起燒,因為得了流感,在他家整整待了一星期。
對這個幾乎不相識的姑娘,他感到了一種無法解釋的愛。對他而言,她就像是個被人放在涂了樹脂的籃子里的孩子,順著河水漂來,好讓他在床榻之岸收留她。
她在他家待了一個星期,流感一好,便回到她居住的城鎮,那兒離布拉格兩百公里。正是在這個時候出現了我方才提及的那個片刻,即我看到了托馬斯生活關鍵的那個時刻:他站在窗前,目光越過庭院,盯著對面房子的墻,在思忖:是否該建議她來布拉格住下?這份責任令他害怕。如果
現在請她來家里住,她一定會來到他身邊,為他獻出整個生命。
要么該放棄?這樣一來,特蕾莎還得待在鄉下的小酒店做女招待,那他就再也見不到她了。
他是想她來到他身邊,還是不想?
他目光盯著院子對面的墻,在尋找一個答案。
他一次又一次,總是想起那個躺在他長沙發上的女人的模樣;她和他過去生活中的任何女人都不一樣。既不是情人,也不是妻子。她只是個他從涂了樹脂的籃子里抱出來,安放在自己的床榻之岸的孩子。她睡著了。他跪在她的身邊。她燒得直喘氣,越喘越急促,他聽到了她微微的呻吟。他把臉貼在她的臉上,在她睡夢中輕聲安慰她。過了一會兒,他感覺她的呼吸平靜了一些,她的臉不由自主地往他的臉上湊。他感到她的雙唇有一股微微有點嗆人的高燒的熱氣味。他吸著這股氣息,仿佛想啜飲她身體的隱秘。于是他想象她已經在他家住了許多許多年,此刻正在死去。突然,他清楚地意識到她要是死了,他也活不下去。他要躺在她身邊,和她一起死。受了這一幻象的鼓動,他挨著她的臉,把頭埋在枕頭里,許久。
此時,他站在窗前,回想著當時的一刻。如果那不是愛,怎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景?
(關于生活的告別)
她醒過來,發現自己一個人在屋子里。
她出了門,朝河堤走去。她想看看伏爾塔瓦河。她想站在河岸上,久久地望著河水,因為看著流動的河水,可以讓人心靜,可以消除人的痛苦。河水一個世紀一個世紀在不斷流淌,人間的故事就在河邊發生。它們發生,第二天就被遺忘,而河水依舊在不停地流淌。
倚著欄桿,她朝下望去。這兒是布拉格郊外,伏爾塔瓦河已經穿過市區,將輝煌的赫拉得茨堡和一座座教堂留在身后,猶如一位剛下臺的女演員,疲憊不堪,神思恍惚。河水沿著筑了柵欄和護墻的骯臟的河岸流淌,在柵欄和護墻后面,是被廢棄的工廠和游樂場。
她久久地望著河水,這兒的河水看上去更憂傷,更晦暗。突然,她發現河中央有一樣奇怪的東西,一樣紅色的東西,對,是一張長椅。一張金屬腳的木頭長椅,是布拉格公園常見的那種。長椅在伏爾塔瓦河中央慢慢地漂浮。接著后面又浮來了一張。然后又是一張,一張接著一張。特蕾莎終于明白了,她看到的是布拉格公園里的長椅,它們隨著河水漂離城市,一張張長椅,越漂越多。河水將它們沖向遠方,就像秋天的落葉被水遠遠地沖離樹林,漂浮在水面上,有紅的,有黃的,還有藍的。
她轉過身,想問問人們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布拉格公園里的長椅會漂在河水里?可是,人們從她身旁經過,一副無動于衷的表情。在這座短命的城市里,一條河一個世紀復一個世紀地流淌而過,他們根本就無所謂。
她重又凝望著河水。她感到無盡的悲哀。她明白她所看到的,是永別。永別生活,生活正帶著所有的色彩逝去。
長椅從她的視野中一一消失了。后來她又看到了幾張,是□后漂來的幾張,接著又漂來一張,是黃色的,然后又是一張,藍色的,這是□后一張。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新版) 作者簡介
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 1929— ),享譽世界的小說家、文學評論家。1929年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爾諾,1975年起定居于法國。著有小說《玩笑》《生活在別處》《告別圓舞曲》《笑忘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不朽》《慢》《身份》《無知》《慶祝無意義》、短篇小說集《好笑的愛》、隨筆集《小說的藝術》《被背叛的遺囑》《帷幕》《相遇》、戲劇《雅克和他的主人》等總共十六部作品。1973年獲美第奇文學獎,1985年獲耶路撒冷文學獎,2001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大獎,2020年獲卡夫卡國際文學獎。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