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201872
- 條形碼:9787100201872 ; 978-7-100-20187-2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以上程度讀者對半山、馬廠彩陶研究的歷史的全面回顧,以大量的篇幅對半山、馬廠兩類彩陶的器形、花紋進行了詳細的類型學分析,兼顧考察了器形與花紋的關系,分析了不同器形與花紋的組合在時空框架上的位置,從而進行了比較細致的分期。
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 內容簡介
彩陶是人類歷史早期以陶器為載體的藝術創造活動。陶器與彩繪花紋是一對統一體,二者互為依存,體現出不同的功能和價值。本書以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西北地區半山—馬廠文化(公元前4650—前4300年)的彩陶為研究對象,通過大量的實際案例,從陶器形態和花紋裝飾兩個層面進行了系統的考古類型學研究。以新的視角探討了陶器與花紋的演化速率及時空關系,提出了彩陶產生于黃土地帶并與旱地農業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彩陶花紋的演變具有共時與多元的規律性現象。本書可供考古學、人類學、藝術史、歷史學、美學及其他相關學科的學者和學生閱讀。
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 目錄
緒論
陶器與彩陶
半山與馬廠的發現與研究
較量——彩陶“西來說”與“西漸說”
半山類型的發現與研究
正式發掘的半山類型遺址
有重要采集品的半山類型遺址
半山時期彩陶典型器的形態與譜系
彩陶典型器形式劃分與原則
彩陶典型器形態與譜系
典型單位器物組合與形態分析
半山類型彩陶花紋的形態與譜系
半山類型彩陶花紋特征及繪彩部位
頸部典型紋樣及譜系
腹部典型紋樣及譜系
內彩典型紋樣及譜系
典型單位彩陶紋樣組合與形態分析
半山類型彩陶編年及時空框架
典型器分組
典型紋樣分組
器形與花紋的對應關系
半山彩陶的分期
半山類型彩陶的時空框架
馬廠類型的發現與研究
正式發掘的馬廠類型遺址
有重要采集品的馬廠類型遺址
馬廠類型彩陶典型器的形態與譜系
彩陶典型器形式劃分與原則
彩陶典型器形態與譜系
典型單位器物組合與形態分析
馬廠類型彩陶花紋的形態與譜系
馬廠類型彩陶花紋特征及繪彩部位
頸部典型紋樣及譜系
腹部典型紋樣及譜系
內彩典型紋樣及譜系
典型單位彩陶紋樣組合與形態分析
馬廠類型彩陶編年及時空框架
典型器分組
典型紋樣分組
器形與花紋的對應關系
馬廠彩陶的分期
馬廠類型彩陶的時空框架
半山與馬廠的制陶工藝
半山時期的彩陶制作
馬廠時期的彩陶制作
半山與馬廠彩陶的源流及時空框架
半山類型的來源
馬廠類型的流變
半山與馬廠彩陶的歷史地位
文化“西漸”——歷史的大趨勢
黃土的兒女——彩陶與黃土地帶及旱地農業的關系
共時與多元——彩陶花紋演化規律的探索
附錄一??甘肅省半山、馬廠類型遺址一覽表
附錄二??寧夏回族自治區半山、馬廠類型遺址一覽表
附錄三??青海省半山、馬廠類型遺址一覽表
參考文獻
索引
再版后記
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 節選
彩陶是原始文化研究中經常碰到的研究對象。作為原始思維和原始藝術的表達形式,彩陶與早先的巖刻藝術、以及其后的青銅器紋飾一樣,都表達著一些共同的東西。如何準確的理解先 民們在器物裝飾紋樣中所隱含著的文化信息,至今并沒有大家認同的解釋方案。藝術史家往往從人類思維發展的一般規律中找尋答案,把創作彩陶的動機歸結為圖騰崇拜一類的原始宗教活動 的產物。但考古學家常常發現,彩陶器皿本身大多數具有實際的使用功能,并且它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分屬于社會中的各種階層。由于存在這些觀察角度和認識上的差別,對于彩 陶研究所要回答的問題,不同的學者也就有了不同的選擇。藝術史家試圖從大量的個例中發現共同的藝術表現規律,因此,會提出彩陶發展具有“簡一 繁一 簡”或者“寫實一幾何圖案化”的所謂演變規律。這種歸納從宏觀上解釋了人類認知水平的發展變化狀況,或許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是,這樣的結論運用于一項針對性很強的考古學研究之中,并不能解決任何問題。因而,考古學家在研究彩陶的過程中,更多的是注意裝飾紋樣之間的邏輯演變過程,以及彩陶圖案與器物造型之間的關系;更多的關注每一類彩陶自身的個性特征,盡可能從具體的構圖母題上說明此 類彩陶與其他彩陶的不同,由此總結出不同類型的彩陶在空間和時間上所表現的差異性。考古學研究很容易推翻一些所謂的一般規律,因為規律往往忽略了細節,而對細節的把握始終是考古學 家的特長。在這里我們看到,對于彩陶的兩種研究方式本身并不能相互替代。如果沒有考古學家 對于每一種考古文化的細致分析。就不會發現所謂的半山類型和馬廠類型的彩陶;同樣,如果僅僅局限于對具體花紋演變過程的分析,仍然不能說明人類審美意識的成長過程。
半山與馬廠彩陶研究 作者簡介
李水城,北京大學歷史系(1982年,學士)、考古學系(1988年,碩士;1996年,博士)畢業。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1999年)、哈佛大學(2000年)、英國劍橋大學(2006年)訪問學者,現任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考古學系教授(1988—今)。主要研究領域:新石器時代考古、中國西北史前—青銅時代考古、鹽業考古、農業的起源、環境考古等。曾先后在中國山東、四川、甘肅、青海、寧夏、山西、江西、重慶、遼寧、天津、湖南、內蒙古、陜西,以及法國進行考古調查發掘。現任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環境考古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中心客座研究員、英國人文藝術研究委員會(AHRC)行業評審院專家組成員(2009—2012年)。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山海經
- >
我與地壇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