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漢學書評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19740
- 條形碼:9787100119740 ; 978-7-100-11974-0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漢學書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歷史與文學研究者漢學界**流學人楊聯陞先生 中英文書評首次結集翻譯出版
漢學書評 內容簡介
有名漢學家楊聯陞自比為漢學的看門人,其學術書評馳譽學界。本書輯錄了楊先生60余篇中英文書評,所評皆為名家代表著作,內容遍涉語言、官制、考古、地理、邊疆史、文學史、科技史、經濟思想史、書畫史、佛教史、史學史、敦煌學等領域,包羅中國文化史,顯示了先生學問之博雅。這些書評篇篇皆有深度,或糾正原著中的重要訛誤,或澄清困惑學界的關鍵問題,并提出了諸多獨到卓見。本書所收英文書評多為搶先發售翻譯出版。
漢學書評 目錄
【中文書評】
冀朝鼎的《中國歷史中的經濟要區》
陳嘯江《西漢社會經濟研究》的一斑
評韋爾柏《前漢奴隸制度》
富路特:《中華民族小史》
全漢昇:《唐宋帝國與運河》
吉川幸次郎等 :《元曲選釋》
張相:《詩詞曲語辭匯釋》
陸澹安編著:《小說詞語匯釋》
劉若愚:《中國之俠》
周策縱編 :《文林》
與王爾敏論學書
關于唐宋商業的兩本書
池田溫《中國古代籍帳集錄》評介
寺田隆信《山西商人の研究》評介
郭廷以等:《郭嵩燾先生年譜》
饒宗頤、戴密微合著:《敦煌曲》
《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讀后
與呂叔湘先生筆談《語文常談》
【英文書評】
中譯英文書評導語(王存誠)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上冊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下冊
羅都爾:《〈百官志〉和〈兵志〉》
梅原末治:《東亞考古學概觀》
顧立雅:《孔子其人與神話》
馬里恩??J. 李維:《近代中國的家庭革命》
魏特夫、馮家昇:《中國遼代社會史907—1125)》
德范克:《中國的民族主義與語言改革》
伯戴克:《18 世紀前期的中原與西藏》
伯戴克:《〈水經注〉里的北部印度》
魯道夫、聞宥:《中國西部的漢墓藝術,一、二世紀浮雕集》
亞歷山大??科伯恩??索珀譯注:《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11 世紀中國繪畫史》
威萊:《白居易的生平和時代》
洪業:《杜甫——中國*偉大的詩人》
陳受榮:《基礎漢語》(附羅馬拼音與說寫練習)
仁井田陞:《中國身份法史》
內藤湖南:《中國近世史》和《中國史學史》
石田干之助:《唐史叢鈔》
傅斯年:《傅孟真先生集》
藪內清:《中國的天文學》
藪內清編:《〈天工開物〉研究》
馮友蘭著、卜德譯 :《中國哲學史》第二卷《經學時代(公元前 2 世紀至公元 20 世紀)》
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卷《導論》
《中國古代的經濟對話錄:〈管子〉選譯》
李雪曼、方聞:《溪山無盡——一幀北宋山水手卷及其在前期中國繪畫史上的意義》
德效騫譯注:《班固〈前漢書〉》(第三卷)
附 :德效騫致學報編輯部信
答德效騫教授
郝立庵譯:《魏收〈釋老志〉:英譯〈魏書〉第 114 卷漢文 原文和冢本善隆的日文注釋》
翟林奈:《大英博物館藏敦煌漢文寫本注記目錄》
約翰??亞歷山大??波普:《阿德比爾寺藏中國瓷器》
華茲生:《司馬遷 :中國的太史公》
李惠林:《中國插花》
霍克斯:《楚辭:南方之歌,古代中國詩集》
芮沃壽:《中國歷史中的佛教》
華茲生譯:《〈史記〉:中國太史公的記載》
牟復禮:《詩人高啟(1336—1374)》
杜希德:《唐朝的財政管理》
華茲生:《早期中國文學》
妮可??旺迪埃-尼古拉 :《北宋鑒賞家米芾(1051—1107)的〈畫史〉》
杜百勝:《孟子》(為普通讀者編注的新譯本)
白樂日:《〈隋書??食貨志〉:中國中世紀社會經濟研究》(**卷)
李約瑟、王鈴、普賴斯:《天鐘:中世紀中國偉大的 天文鐘》
米勒譯注 :《北周史中對西部各國的記載》
芮沃壽、杜希德編:《唐朝面面觀》
評魯惟一《漢簡中所見之邊政》
書評經驗談
漢學書評 節選
唐宋時代,中國的經濟重心,已經南移到長江下游,可是政治中心還留在北方。帝都附近的大批官吏與軍人,不得不仰給江淮的物資。隋煬帝開鑿的運河,從黃河通到淮水長江以至錢塘江,于是變成了溝通南北的大動脈。這條運河,對帝國政府而言,是一條名副其實的生命線。貞元二年(786)唐德宗好容易盼到了江淮的三萬石米,歡天喜地,趕快跑到東宮去對太子說:“米已至陜,吾父子得生矣!”就是一個例子。 全漢舁先生這本書,把這條運河與唐宋國運隆替的關系,詳加闡發,實在是一部精心結撰的著作。書里邊的議論,雖不能說“石破天驚”,確無愧為“顛撲不破”。如果中國經濟史可以比作一座大廈,現在似乎不過剛剛奠基。這種著作,多一本就多一塊堅固的基石,學人的歡喜接受是不待說的。 全先生的文章,材料搜集之詳盡,是大家所公認的。在這本書里,我覺得至少還有兩種難得的好處: 一、書里用了一種“新綱目體”(這是我妄擬的名字)。重要的本文頂格寫,有關考證的文字低兩格寫。眉目很清楚。以前雖然有過類似的嘗試,像本書這么成功的似乎少見。 二、本書把經濟史同政治史、軍事史打成一片。只要是對于本國史有一點修養的人,讀起來總會覺得左右逢源,頭頭是道,好像全局在目的樣子,決不至于感覺枯燥。 關于本書的范圍,也有幾點可以注意: 一、本書所謂運河是私名而非公名,專指通濟渠(河至淮)山陽瀆(淮至江)與江南河(江至浙)。其他運渠,如隋代所開、由黃河北通涿郡的永濟渠,宋代與汴水并為四渠的惠民(蔡河)、金水(天源河)、五丈(廣濟河)等等,都不在討論之列。作者在運河二字旁邊,處處用私名號,這是很小心的。 二、本書所論運河的作用,限于運輸。至于附帶的溉田淤田作用,在唐宋時代雖然都有記載(例如《白氏長慶集》四九、《甲乙判》、《宋史》九三《河渠志》、《東坡志林》四、《夢溪筆談》十三等),比較起來不算重要。不加討論,免得枝蔓橫生,也是很有道理的。有一點值得提一下,就是運輸同溉田兩種作用,往往互相沖突,因為運河要保持相當的水位,而溉田會泄出大量的水。 三、本書所謂帝國,作者雖未明說,似乎偏指政府。所以討論的范圍,限于漕運與財政的關系。至于運河對于商運起過多大的作用,卻沒有提到。這倒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唐宋時代,有商船利用運河,自然無待舉證。但是數量多少,就很難推定。漕運本身,也附帶有推動商業的作用。唐朝在劉晏之前,政府恐怕沒有大量造過運船。宋朝初葉,還是公私船兼用。大中祥符元年(1008)以后,雖說不用和雇(《宋會要??食貨》四二之四、四六之四),熙寧二年(1069)又有一時募客舟與官舟分運,說是為了“互相檢察”,恐怕也有些試驗自由競爭的意味。又北宋自天圣三年(1025)以后,漕船運量(所謂“力勝”)的百分之二十,準許用來裝載私人貨物。政和二,靖康元,暫時減為百分之十。此外附帶私貨,只要不是“大段搭載私物”,政府也就不問。還有北宋行“轉般法”(接力運輸)時,由江南荊湖兩浙路運米往真州的船,回去時改成運鹽,很有助于淮南鹽的流通。
漢學書評 作者簡介
楊聯陞(1914—1990),著名史學家。三十年代得清華名師真傳,四十年代負笈哈佛,五十年代成為西方漢學界一流學人,哈佛燕京講座教授。楊先生治學從經濟史入手,兼治文史語言,曾任趙元任助手,與胡適通信論學二十年,余英時稱其為“中國文化的海外媒介”,而他自己則自喻“敢比仰山雜貨鋪”。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唐代進士錄
- >
我與地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巴金-再思錄
- >
山海經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