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我們從哪里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9484
- 條形碼:9787559659484 ; 978-7-5596-5948-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我們從哪里來 本書特色
·追尋我們成為中國人的起點 每個孩子大概都會向家長追問“我們從哪里來”,通過戶籍、日記、族譜等文字記錄,我們可以在歷史的長河中追尋自己的祖籍。但是,再往前呢?在沒有文字之前,令我們成為“中國人”的起點在哪里?中華文明的起點在哪里? ·每一個戰勝災禍活下來的人都是英雄 5.4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1500萬年前類人猿出現,220萬前年直立人出現并抵達亞洲,12萬年前現代智人走出非洲,4萬年前山頂洞人出現,1.3萬年前陶器發明,到1萬年前馴化家犬家豬,進入新石器時代……漫長的時光里滄海變桑田,無數物種滅絕,每一次變動對生命而言都是巨大的磨難。致敬苦難深重的祖先!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你自己,都是物種演化的幸存者 ·神話里不是騙人的 各大古文明都有的“大洪水”敘事、愚公移山寓言、麒麟龍馬饕餮等上古圣獸、孔子所言身高三十尺的巨人、《莊子·逍遙游》所載的北冥、《西游記》里的海底龍宮,這些被視作神話傳說的故事,并不是古人的想象,而是在史前是真實發生的。作者帶你從全新的角度解讀歷史。 ·精致duchang全彩地圖 作者原創精致全彩地圖,與文字高度配套,直觀展現中華大地滄海桑田的變遷。
我們從哪里來 內容簡介
作者將觀察視角鎖定在 9.6 億年前到公元前4000 年的那片后來被稱為“ 中國 ”的陸地上。相比于大家熟知的有文字記錄以來的紛繁燦爛的中華文明史,這段遙遠時空的史前中國史顯得格外孤寂。然而,這段歷史真的是簡陋乏味的嗎? 那是怎樣滄海桑田的環境變遷?我們的祖先如何抵御外部世界翻天覆地的變化?與現代人腦容量相當的祖先們做了什么,想了什么?在單純依靠歷史學無法探知的領域,作者綜合運用人類學、環境學、考古學、地質學、神話傳說等諸多領域知識,試圖解答“我們從哪里來”。
我們從哪里來 目錄
我們從哪里來 節選
仙女麻姑的記憶迷宮 說起自然環境的大幅變化,人們總會用到“滄海桑田”一詞。“滄海”的意思是海洋,“桑田”的意思是桑樹林,這兩者之間看似并沒有直接的關系,但其中隱含著對于人類至為重要的自然規律和文明密碼。要想完全理解這個成語的奧義,我們需要回溯它誕生的時代—4 世紀初。 4 世紀初可謂中國社會局勢*動蕩的年代之一,當時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占據了整個華北平原,摧毀了剛剛結束三國分裂局面、物阜民豐、號稱“天下無窮人”的西晉帝國,導致中原鼎沸,白骨蔽野。幸存者之一的桓溫哀嘆為“神州陸沉,百年丘墟”。 4 世紀初偏偏又是中國歷史上*光輝的年代之一,華東地區出現了三位罕見的學術奇才— 丞相掾葛洪、尚書郎郭璞、著作郎干寶。這三人都任職于偏安東南一隅的東晉朝廷,而且關系很好,經常聚在一起交流學術思想。他們本來應當專心研究儒家經典,但偏偏都視野廣闊,熱衷于搜集各個學術派別的著作,而且對神話傳說和自然現象懷有濃厚興趣,在中國史上顯得相當獨特。 323 年晉元帝駕崩,不久郭璞的母親也去世了。他按照儒家禮制,辭官回家為母親辦喪事。郭璞是有名的占卜大師,人們都以為他會給母親的墳墓找一塊風水寶地,不料郭璞卻將墓地選在長江南岸的暨陽縣(今江蘇張家港),離長江不足 200 米,地勢低洼。不僅如此,暨陽當時迷信盛行,在晉朝以經常出怪事而聞名。親友感到暨陽不適合,紛紛勸阻郭璞,說此地離長江太近,一旦發生洪水,郭母的墓地就有被淹沒的危險。郭璞卻平靜地答復:“那一段長江馬上就要變成陸地了!”不久,長江三角洲的水位果然大幅下降,從郭母墓地向北綿延數十里的長江河道都變成了沙丘,還長出了茂盛的桑樹林! 若干年后,郭璞的好友葛洪在他的名著《神仙傳》中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漢末年有一位法術高深、廣受社會各界尊敬的方士,名叫王遠。一次,王遠來到吳郡(今江蘇蘇州),當地一位崇尚道術的富人蔡經隆重地接待他。賓主坐定,王遠又派手下去請一位叫“麻姑”的仙女來一同進餐。麻姑差人送口信說,已經 500 多年沒有與王遠相見了,十分想念。 過了兩個時辰,麻姑飄然而至,仿佛十八九歲的漂亮姑娘,裝束舉止優雅。麻姑說:“自從上次會面以來,我已經三度看見東海化為桑田。剛才路經蓬萊,看到海水比往年淺,水位大約只有上次會面的一半,難道又要變成陸地了嗎?”王遠笑著回答:“圣人講,東海就要再度揚起塵土了。” 由《神仙傳》的這個故事產生了兩個成語:滄海桑田、東海揚塵。它們都是環境劇變的意思。滄海桑田的故事激發起中國歷代學者的持久興趣和想象力,唐代名士顏真卿參觀了據說是麻姑曾經修道的遺跡之后,在《撫州南城縣麻姑山仙壇記》中這樣記錄:“(麻姑山)高石中猶有螺蚌殼,或以為桑田所變。” 《神仙傳》里的麻姑是一位仙女,而《列仙全傳》《登州府志》等古籍則記載了一位更真實的麻姑。她也恰恰生活在 4 世紀初,與葛洪是同時代人,是后趙皇帝石虎部將麻秋的女兒。石虎和麻秋都是羯人,羯是個源自中亞的民族,信仰波斯拜火教。 葛洪和麻秋生活的 4 世紀初正是拜火教的全盛時代,以拜火教為國教的薩珊波斯帝國在此期間多次擊敗羅馬帝國及各個西亞和中亞政權,成為中東霸主,拜火教由此在整個亞歐大陸傳播開來。而說起“麻姑”這個名字,每個拜火教徒都耳熟能詳:古波斯語稱為“Mog”,拉丁語和英語則稱為“Magus”—拜火教祭司麻葛(亦譯“穆護”)。 麻葛是伊斯蘭教興起之前波斯主要的知識分子階層,因為具備豐富的社會與自然知識,所以在波斯帝國享有崇高的地位,掌握宗教和政治大權。亞歷山大大帝征服波斯時,將皇家圖書館和神廟中的諸多圖書送給他的老師亞里士多德,而將其余圖書付之一炬,古希臘學者由此得以將麻葛和其他古代中東學者的研究成果據為己有。現代西方語言中的 “magic”和漢語中的“魔術”一詞均來源于“Magus”,因為自從漢朝以來,越來越多的麻葛進入中國,而且大都擅長利用自然科學知識表演戲法。“走火入魔”這個源自佛教的成語,同樣本指這些經常與火苗打交道、擅長表演戲法的拜火教祭司。麻葛鉆研自然科學有深刻歷史原因,因為拜火教的起源與中亞常見的石油、天然氣自燃現象密切相關。約公元前11 世紀創立拜火教的波斯圣人瑣羅亞斯德(亦譯“查拉圖斯特拉”)畢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里海沿岸度過,當地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在世界名列前茅,而且*早得到開發。 這樣看來,麻姑的身份應當是后趙政權的拜火教祭司麻葛。就在葛洪編寫《神仙傳》的時候,麻姑的父親麻秋正在率領羯人騎兵威脅東晉的北部邊疆。據史書記載,麻秋的性情陰險狠毒,曾經設計毒死前秦的開國之君苻洪,東晉人非常害怕他,百姓只要說“麻胡來!”,嬰孩就不敢再哭泣。一旦當時發生郭璞預言的長江水位大幅下降、“長江變桑田”等現象,北方戰馬就有可能直接涉越長江南下。 《晉書》和《神仙傳》中記載的水域變桑田的奇聞,在古代曾經引起巨大的反響,而這個故事甚至還有更為古老的源頭。西方人習慣于手按宗教典籍或憲法發誓,而在遠古中國,人們則習慣于以另一種方式發下*隆重的誓言。據《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記載,西漢皇帝冊封侯爵時,會立下白馬之盟誓詞:“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意思是說,直到黃河變得像衣帶那么狹窄,泰山變得像磨刀石那樣平坦,你的封國都會永遠安寧,恩澤一直傳到子孫后代。在民間,人們也習慣于以類似的內容發誓,例如漢樂府民歌《上邪》就以“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來展現相愛的男女永不分離的決心。這些以長河斷流和大山消失等環境劇變為內容的漢朝誓詞被后人統稱為“海誓山盟”,還衍生出“海枯石爛”等成語。可見,早在漢代人們就知道,這類環境劇變通常不會發生,如果它們真的發生了,那么一切社會秩序和文化習俗都會被顛覆。 古人對于山河劇變的描述值得現代人認真思考:它們究竟是天馬行空的幻想,還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如今,黃河斷流已經不罕見,長江變桑田也可以用旱季常見的枯水現象來解釋,但東海的水位是否真的可能在短期內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呢?為什么長江、東海這些巨大的水體在干涸之后,會變成桑田,而不是被其他植被覆蓋呢?
我們從哪里來 作者簡介
羅三洋,男,1979年生于安徽,畢業于德國海德堡大學。著有《三國三十案》《橫行草原的柔然》《挺進歐洲的匈奴》《歐洲民族大遷徙史話》《夢斷三國》《羅馬的黑人皇帝》《袁本初密碼》《古代絲綢之路的絕唱:廣東十三行》等;譯有《哥特史》(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回憶愛瑪儂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