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海花園動植物指南
-
>
世界鳥類百科圖鑒:亞洲鳥類/歐洲鳥類/非洲鳥類/澳洲鳥類(全五冊)
-
>
科壇趣話:科學、科學家與科學家精神
-
>
愛因斯坦在路上:科學偶像的旅行日記
-
>
不可思議的科學史
-
>
動物生活史
-
>
影響世界的中國植物(全新修訂版)
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659699
- 條形碼:9787559659699 ; 978-7-5596-5969-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精裝) 本書特色
這是一本關于天氣的記憶之書,也是一本關于記憶的天氣之書,它用一個個人類故事樣本,通過銅版照相凹版蝕刻和感光樹脂工藝,以馬賽克式的圖文敘事,拼貼出我們與自然時而和諧、時而沖突的漫長拉鋸。 在平穩的庇佑下,不斷新生、發展和消失的天氣可以是人類遐思的鏡像,氣象的更迭通過生物的感官被察覺和體驗,我們的心念與情緒也常常牽動其中。當業已適應的恒常被異常打破,突發狀況加之應對措施的失靈會劇烈地擊打現實。不安侵蝕著安全的慣性,在復雜性和不確定性之下,人類要介入自然多深?破碎的精神怎樣重新錨定坐標、整合自身呢?未雨可綢繆,危機之下也有轉機。 簡體中文版特別收錄譯者面對面采訪作者勞倫·瑞德尼斯的番外,聊了聊天氣,也談了談圖像、色彩和版式所能喚起的體驗與想象。
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精裝) 內容簡介
人類會根據天氣來實現自己的設想,天氣可以不加理睬,能夠助攻,也會反噬。本書的作者勞倫·瑞德尼斯,以極富創意的圖文寫作和銅版照相凹版蝕刻技術,采樣了與天氣有關的探險故事、社會新聞、歷史事件、民俗傳說和科技應用,混編出幾千年來人類與天氣之間的張力糾葛。從靠近北極的島嶼到智利的阿塔卡馬沙漠;從歐洲小冰河期的獵巫到越戰時扭轉局勢的“造雨計劃”;從試圖人為改變氣候的地球工程到《老農歷書》的天氣預測公式——本書以無法歸類的創造力,帶我們在萬花筒般的視野中,觀察天氣于恒常和異常之間的瞬息萬變——至今,它們仍然以不確定性、可能性和復雜性,吸引和困惑著每一個人。
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精裝) 目錄
**章 混 沌···········1
第二章 嚴 寒·········· 7
第三章 雨 水·········· 27
第四章 濃 霧·········· 47
第五章 風············ 69
第六章 熱············ 89
第七章 天 空·········· 111
第八章 統 治·········· 129
第九章 戰 爭·········· 153
第十章 盈 利·········· 173
第十一章 享 樂·········· 187
第十二章 預 報········· 205
附 錄···············237
致 謝·············· 257
作者采訪············· 258
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精裝) 節選
在斯瓦爾巴群島,勁風吹起粉狀的雪,在冰凍的大地上不停地旋轉出旋渦。那里沒有樹,沒有莊稼,也沒有可耕種的土地。今天,斯瓦爾巴群島的全部居民包括大約2 000個人和3 000頭北極熊。一年到頭都不會解凍的永凍土層覆蓋大地。在夏季的幾個月內,地表一層薄薄的土層,也就是所謂的“活動層”(active layer)逐漸升溫,足以為小花和矮生漿果提供所需的養分。 斯瓦爾巴群島通常被認為是荷蘭探險家威廉·巴倫支(Willem Barentsz)在1596年發現的,但也有人猜測,維京人早在12世紀就來到了這里,而自那之后不久,俄羅斯北部的波莫爾人(pomor)可能曾在這些群島狩獵,并把一些毛皮和海象牙之類的戰利品帶回家。17和18世紀,斯瓦爾巴群島成了捕鯨的地方。直到鯨的種群被捕到近乎滅絕之前,這種捕鯨作業的中心據點,是一個名為史密倫堡(Smeerenburg,荷蘭語中的“鯨脂鎮”)的地方。工業采礦從20世紀早期開始發展,直到今天仍然是這片群島的經濟支柱。 斯瓦爾巴群島上的生活極為艱辛。英格麗·厄爾伯格(Ingrid Urberg)是加拿大阿爾伯塔大學做斯堪的納維亞研究的一位教授,她檢視了17世紀駐扎在倫敦的英俄莫斯科公司(English and Russian Muscovy Company)的檔案:“這個公司出于看管捕鯨站的考慮,試圖通過許諾財富和自由,引誘死囚來斯瓦爾巴群島過冬。可是這些囚犯到了這里之后,就變得特別恐懼,甚至反悔接受這項提議,祈求送他們回家。對他們來說,在斯瓦爾巴群島要面對北極熊、嚴寒和維生素C缺乏病,相較之下,死亡都顯得更可親了。” 在斯瓦爾巴群島,連亡靈都無法得到安息。一位名叫克里斯蒂亞娜·里特爾(Christiane Ritter)的奧地利婦女于20世紀30年代前往這個群島旅行,成為“**個在如此靠北的地方過冬的歐洲人”。一年后,里特爾回到奧地利,寫了一部回憶錄,后來活到了103歲。她在《極夜下的女人》(A Woman in the Polar Night)中寫道:“封凍的地面如鋼鐵般堅硬,我頭一回理解了為什么在斯匹次卑爾根島的冬天死人無法下葬,還有,為什么整個冬天,獵人為了逃出熊和狐貍的利掌尖牙,會把他們死去的伙伴留在島上的小屋里。” 埋在斯瓦爾巴群島的棺材漸漸被挖掘出來:土地吸收夏天的雨水,冬天結冰,體積膨脹,把棺材一點點、一點點地推向地表。幾十年前,小小的地方墓園就停止接收新的尸體了。在斯瓦爾巴群島,你會聽到人們評論,死在這里是違法的。當地政府辦公室的交流部顧問利瓦·阿斯塔·奧德加爾德這樣說道:“聽起來有些諷刺,我們會說,死在斯瓦爾巴群島是非法的。挪威政府不希望有人在這片土地上出生或死亡。這里的醫院有一位婦科醫生,但不確定他是不是每天都值班,甚至不確定他在沒在島上。我們沒有任何社會福利系統。如果你是老人,又需要幫助,你得趕緊離開斯瓦爾巴。”2012年9月,斯瓦爾巴群島的英語周報《凍人》(Ice People)發表了一則關于80歲居民安妮·梅蘭(Anne Maeland)面對離島壓力的故事。這篇文章里引用了市議會議員約恩·桑德莫(Jon Sandmo)的一句話:“20個退休人員就能讓我們陷入貧困。” 這樣看來,在這樣一個地方生活似乎毫無意義——一個寒冷到無法出生,也無法死亡的地方。
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精裝) 作者簡介
勞倫·瑞德尼斯,是好幾部圖像式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者,也是麥克阿瑟天才獎得主。《電閃雷鳴:天氣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曾榮獲2016年度筆會/E. O. 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她的另一部作品《放射性:瑪麗·居里和皮埃爾·居里,一個愛與放射性余波的故事》(Radioactive: Marie & Pierre Curie, A Tale of Love and Fallout)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勞倫最新的著作《橡樹坪:美國西部的神圣土地之爭》(Oak Flat: A Fight for Sacred Land in the American West)被《紐約時報》大贊“精彩”。她目前在美國紐約市的帕森斯設計學院任教。 羅猿寶,杭州人,目前在哥倫比亞大學攻讀中國宗教史。不看書的時候沉迷于吃巧克力,偶爾寫糟糕的小詩。 朱豐,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大氣與海洋科學碩士,南加州大學地球科學博士,主要研究興趣包括古氣候重建以及機器學習在氣象與氣候問題中的應用。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朝聞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姑媽的寶刀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