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北方民族考古 第十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11649
- 條形碼:9787030711649 ; 978-7-03-071164-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北方民族考古 第十二輯 本書特色
以中國北方地區的考古學探索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發現的個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動向和重要成果。
北方民族考古 第十二輯 內容簡介
《北方民族考古》是由中國人民大學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考古文博系主辦的集刊,迄今已出版11輯。本輯內容包括考古新發現、研究與探索、北域攝英、碑銘考釋四個欄目,收錄論文25篇,以中國北方地區的考古學探索為重心,也包括一些重要境外考古發現的個案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學術界在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方面的前沿動向和重要成果。 本書適合文物考古研究工作者及高等院校師生閱讀、參考。
北方民族考古 第十二輯 目錄
考古新發現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遺址發現的一座唐代突厥墓葬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內蒙古博物院(1)
湖北鄂州機場梅家塆墓群發掘簡報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8)
河南新安縣洛新產業集聚區出土的東漢曹魏南部君墓志磚 楊利娟 高耀偉(23)
研究與探索
試論哈民忙哈文化與裕民文化的關系 劉肖睿 孟慶旭(29)
蘑菇山鮮卑墓地斷代研究 潘玲 譚文妤(36)
關于游牧國家的理論反思——以匈奴帝國為例 張煉(59)
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筑構件上的“鬼臉紋”初探 吳憂(76)
北魏房形葬具初探 王子煜(90)
唐代“東突厥汗國”復興原因探究 張銳 那瑋(103)
五代十國壁畫墓圖像研究 李馥瑀(116)
遼代茶器初探——以墓葬壁畫及伴出茶器為中心 陳馳(137)
從房山金陵考古發現看金朝帝王喪葬習俗的變遷 姜子強 趙云會 劉衛軍(146)
高麗青瓷銘文舉要 唐邦城(156)
白城市博物館部分館藏鐵器的初步科學分析研究 郭美玲 宋明雷 董偉佳 王 賀(178)
金元時期大同地區道教的民間傳播——從“錦繡中華——古代絲織品文化展” 中的“羅地絲繡仙鶴紋霞衣”談起 黃小鈺(190)
明代龍慶州、隆慶州(延慶州)建置考 王伯軒(197)
明代永寧縣建置考 王伯軒(216)
北域擷英
米努辛斯克盆地青銅時代人群古遺傳學初探 А. В.帕列科夫 著 特爾巴依爾 譯(231)
哥諾爾(Gonur)遺址“羔羊之墓”出土銀針飾——關于青銅時代中亞音樂與宗教禮儀的研究 N.勃羅夫卡 著 昌 迪 張 弛 譯(252)
斯杰布斯卡Ⅰ號遺址出土的民族大遷徙時代的阿爾泰游牧人腰帶具 А. А. 提什金 S. S.馬特列寧 А. L. 昆古羅夫 著 王禹夫 譯 潘 玲 校(262)
俄羅斯阿穆爾州奧西諾沃湖村址中靺鞨陶工的陶器 涅斯捷羅夫С. П 著 蓋莉萍 譯(280)
值得關注的藏品——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土與收藏的高麗青瓷 夏洛特 霍麗科 著 張倩 唐邦城 李 欣 劉杰恩 崔康寧 王俊琳 楊珮諾 薛 妍 譯(287)
碑銘考釋
地區形勢與國家宗室政策演變視角下的北魏《元朗墓志》探究 王萌(310)
“隆慶議和”后大同鎮長城城堡建設研究——以石刻史料為中心 尚珩 趙杰(323)
明朝《故程母杜氏孺人墓志銘》考釋 顧春軍(345)
北方民族考古 第十二輯 節選
內蒙古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遺址發現的一座唐代突厥墓葬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院 內蒙古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內蒙古博物院 摘要:2006年5月,為配合和林格爾縣盛樂經濟園區翔宇新城的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和林格爾土城子東南,209國道以東地區發現一座殉馬墓。墓葬為豎穴土坑偏洞室,葬有一人一馬,出土陶、銅、鐵質隨葬品7件套。該墓的形制、葬式和出土隨葬品具有典型的突厥風格,年代為7世紀中后葉。墓主人應為唐代羈縻于漠南的突厥部族成員。 關鍵詞:和林格爾土城子 突厥 殉馬葬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位于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爾縣上土城村北1千米的寶貝河(古“金河”)北岸,南距和林格爾縣城10千米,北距呼和浩特市區40千米。城址坐落于土默川平原東南部,東傍蠻漢山,北望陰山,西瀕黃河,南扼殺虎口古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2006年5月,為配合和林格爾縣盛樂翔宇新城的建設,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于土城子遺址東南、209國道以東發現一座唐代突厥殉馬墓,編號ⅡM1887(圖一)。 茲將該墓葬的發掘情況簡報如下。 一、墓葬形制 該墓葬為豎穴土坑偏洞室墓,由于早期洞室頂部向下塌陷,清理時將頂部揭掉。墓道為豎穴土坑,平面呈長方形,直壁,平底。長250、寬110、深170厘米。在距墓口104厘米處殉葬一馬,頭向北。馬頭部正立,吻部向下,屈腿右側臥,骨骼保存較好。發現鐵馬銜、鐵馬鐙及銅飾件,馬左前腿部還有一件鐵刀。 墓道底部西側為偏洞室,平面呈長方形,長250、寬70厘米,洞高已不清楚。人骨保存較好,仰身略屈肢。頭向北,方向5°。經鑒定,墓主人為女性,20~25歲。隨葬有陶壺、銅罐、鐵鏃各1件。銅罐置于陶壺上,鐵鏃置于頭骨下(圖二)。 二、隨葬器物 該墓出土器物7件,質地有陶、銅、鐵等。 陶壺 1件。ⅡM1887∶1,泥質灰陶。小盤口外撇,束頸,溜肩,微鼓腹,小平底。肩、腹飾重菱格紋。口徑7.7、腹徑12、底徑7.5、高21.7厘米(圖三,3)。 銅罐 1件。ⅡM1887∶2,侈沿,束頸,溜肩,鼓腹,平底。素面。一側腹部有圓環狀單耳,上有寶相花形指墊。口徑5.8、腹徑7.8、底徑5.4、高7厘米(圖三,1;圖四)。 銅飾件 1件。ⅡM1887∶4,平面近箕形,一面素面,一面有郭棱,內有三鉚釘。長2.8、寬2.4厘米(圖三,6)。 鐵鏃 1件。ⅡM1887∶3,截面略呈三角形,銹蝕嚴重。前鋒較鈍,尖殘,兩側略有邊鋒,尾部殘存箭梃。殘長6.3厘米(圖三,7)。 鐵馬鐙 1件。ⅡM1887∶5,鐙穿呈長方形,中有長方形穿孔;鐙柄呈圓柱形,較短;鐙環近似馬蹄形,踏板較寬,殘缺。通高19、鐙穿高5、寬3.2厘米(圖三,4)。 鐵刀 1件。ⅡM1887∶6,殘。長柄,刀背較平直,刃部有凹缺。殘長13厘米(圖三,2)。 鐵馬銜 1件。ⅡM1887∶7,為兩節銜,銜外端為圓環,里端呈鉤環相套連接。一節長13厘米(圖三,5)。 三、相關認識 和林格爾土城子遺址是內蒙古中南部地區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的古代城址之一。1997~2014年,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林格爾縣文物保護管理所等單位對古城周邊古代墓葬進行了大規模搶救性發掘,共發掘清理春秋晚期至遼金元不同時代墓葬2755座。但像ⅡM1887這類殉馬葬在土城子遺址周邊所發現各類墓葬中較為少見,在內蒙古中南部地區也為數不多。該墓與蒙古國腹地、阿爾泰山周邊及東哈薩克斯坦地區發現的大量突厥時期殉馬墓非常相似。一般為偏洞室墓,洞室內葬一人,豎穴墓道底部陪葬一馬,個別墓葬的偏洞室墓口用石塊封堵,墓葬頂部有圓形石封堆。出土隨葬品包括杯、罐等日常器用,弓箭、矛槊等武器以及馬銜、馬鐙、馬鞍等馬具裝備等a。 土城子ⅡM1887在文化內涵上與蒙古國漠北地區發現的桑特蘇木墓葬b(圖五)、寶拉格陶勒蓋葬馬坑等相似c。通過比較中國北方地區和蒙古國已發掘材料,對該墓葬的具體年代、歷史背景等問題進行簡要探討。 (一)具體年代 ⅡM1887出土的銅單耳罐、鐵馬鐙、陶壺等器物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此類銅罐也稱“突厥罐”,與蒙古國布爾干省巴彥諾爾壁畫墓出土的金罐a、仆固乙突墓園內出土的銀罐b形制非常相近,均為素面、平底,后者肩頸部出現折棱。這樣的單耳罐還見于后突厥汗國時期的毗伽可汗祭祀陵園,分別出土金、銀罐各1件c,但是形制上有了新的變化,開始出現圈足,且頸部變長,肩部折棱明顯。巴彥諾爾壁畫墓的下葬年代約在麟德年間前后(664~665年)。仆固乙突的下葬年代為儀鳳三年(678年),銀罐為墓葬封土東側的祭祀遺留,年代或稍偏晚。毗伽可汗下葬年代為開元二十二年(734年)。通過該類型器物的演變規律(圖六),推測ⅡM1887所出的銅單耳素面罐的流行年代應介于巴彥諾爾壁畫墓和仆固乙突墓二者之間,且與前者更為接近。 鐵馬鐙的形制與巴彥諾爾壁畫墓、鄭仁泰墓d出土馬鐙較為相似,為唐代早期形制。陶壺的器形也不多見,其上的重菱格紋在蒙古國境內的突厥時期陶器上較為流行,如詹和碩遺址ⅠM2e、毗伽可汗祭祀陵園等,*晚流行至8世紀初期,即后突厥汗國晚期。進入回紇時期,陶器上重菱格紋較為少見,器形和紋飾均發生了明顯變化。綜合來看,ⅡM1887的年代應主要集中于7世紀六七十年代。 (二)歷史背景 貞觀四年(630年),唐太宗派李靖討伐東突厥頡利可汗,將其俘至長安,這標志著東突厥政權的滅亡。頡利余眾或走西域,或北投薛延陀,同時也有近十萬人歸附唐朝。唐朝依照兩漢時期對待匈奴降附者的舊例,按照突厥的土俗和部落組織,將其安置于漠南塞下。析頡利部為兩個都督府,左部為定襄,右部為云中。龍朔三年(663年)置云中都護府,麟德元年(664年)改為單于大都護府,統轄突厥諸部府州,屬關內道,轄地在今和林格爾縣土城子遺址a。調露元年(679年)冬十月,漠南歸屬單于大都護管轄的阿史德傅溫、奉職二部反唐。永淳元年(682年)東突厥后裔阿史那骨咄祿重建突厥政權,史稱“后突厥”汗國,至此突厥部眾又大部叛歸漠北。唐朝對漠南突厥部族的羈縻政策*為有效的時期就集中在這半個世紀,和林格爾土城子時為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和處理民族事務的中心。其間,突厥人在這一帶雖有小規模叛亂,但總體上生活較為安定,部眾孳盛。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唐代進士錄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