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8069306
- 條形碼:9787108069306 ; 978-7-108-06930-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本書特色
我愿意把哲學比作一塊有很多切割面的巨大鉆石,在我自己的視角上,我看得清楚的那個切割面是真的。當我后退一步后退一步,我認識到鉆石的其他面——其他的合法視角——跟剛才那面一樣真。當我退到足夠遠、看到了整塊鉆石時,我突然認識到有一個模式:盡管有不同單個面的巨大多樣性,但每個面都以某種方式相聯系,使鉆石的整體呈現出一種的(固定的)設計。 那些仍然認為哲學完全是主觀意見的人,看不到哲學將我們帶往客觀真理的潛力,這只是因為他們將自己捆綁到哲學的個別面上,很像柏拉圖洞穴中的囚徒,除了局部墻面上的影子,他們什么也看不到。如果你已經開始從適合你自己的哲學走向對每個人都真實的哲學,我想你至少要懂得認識自己的無知的重要性:無論我們退后多遠,都不可能一次看到鉆石的所有面。 ——龐思奮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內容簡介
本書是根據龐思奮教授在香港浸會大學開設的哲學啟蒙課而成,旨在開啟人們的哲學興趣,發展個人思考哲學論題的獨特視角,幫助初學者喚起、表達并批判自己的洞識。作者將西方哲學史的主要內容和西方哲學探討的重大問題嚴密地編織在循序漸進的講授之中,并不時打破歐洲中心的視角,站在中國哲學的角度進行反觀比較,引導讀者一步步深入對哲學的理解。 全書呈現為12周的哲學課,既有課堂的機智靈活,又有行文結構的科學嚴謹。作者龐思奮博士在本書中充分展現了其哲學家的稟賦以及哲學教師的教授智慧,并在融合東西方哲學遺產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目錄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節選
想象一棵樹。也許我畫在這里的這幅畫(見圖Ⅲ.1)會對你有幫助(盡管它也證明了:你不必非得是個畫家,才能成為哲學家)。哲學究竟怎么樣像一棵樹呢?事實上,運用這個類比的方式有很多,我們今天要討論的這位哲學家,就提出了一種很有意思的方式。對于引導我們這門課的這個神話,他提出了自己的解釋:哲學像一棵樹,形而上學是樹根,物理學是樹干,其他科學是枝條。這個解釋也許很準確地反映了哲學在17世紀的動態。在這里,樹的葉子也許*應該與知識關聯起來,盡管這位哲學家并沒有把他的類比推進到這一步。就我們這門課的**部分的任務而言,我們至少可以同意,形而上學的確起著類似于樹根的作用。我希望當我們學完前面的九講之后,這一點會變得十分清楚。但稍后,我會建議對這個神話版本的某些其他方面作出修改,使它符合現代的情況(見圖Ⅶ.1)。 因為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在數學領域的建樹,你們當中有些人對他的名字已經很熟悉了。他不僅為代數的進一步發展做出了貢獻,還發明了我們在學校里學過的幾何坐標系。當他把注意力轉向哲學時,他發現了哲學傳統中的一個固有的問題。兩千年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哲學體系,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統治了西方幾乎所有的哲學思想。當基督教登場時,大多數早期教父采用柏拉圖的理念主義的某種版本作為他們的神學基礎。這一趨勢在圣奧古斯丁(St. Augustine of Hippo,354—430)建立的哲學與神學體系那里達到了頂峰。在所謂“黑暗時期”的大部分時間里,奧古斯丁的影響保持著統治地位,以至于亞里士多德在歐洲幾乎被遺忘了。所幸的是,很多阿拉伯學者在此期間保存了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并以它們為基礎建立了各種形式的伊斯蘭哲學與神學。亞里士多德的Aquinas,1225—1274)的工作。阿奎那的龐大的神學體系至今仍是天主教神學*有影響的源頭。在笛卡爾出場之前,沒有人提出過其他重要的觀點可供理念主義(柏拉圖—奧古斯丁主義)及實在主義(亞里士多德—托馬斯主義)學派的人選擇。是不是這兩個體系出了什么問題,妨礙了其他哲學家在哲學領域的進一步發展呢?笛卡爾相信,這兩個傳統都受到同一個缺陷的損害。他認為,這一僵局的產生是因為缺少完全確定的真理,只有有了這樣的真理,才可以用它作為無可爭議的起點,在此之上建立真正的知識體系(即一門科學)。這一洞識在笛卡爾的頭腦中引出了一個新問題:如何建立這種絕對的確定性呢?無論是柏拉圖的對話方法,還是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方法,都不能單獨為真正嚴格的科學建立起堅實的基礎。那么如何才能找到這樣的基礎?在對這個問題進行反思的過程中,笛卡爾偶然發現了一種新的哲學方法,能使我們一勞永逸地建立起確定性。他的新方法就是懷疑(doubt),是用孤獨的沉思(solitary meditation)代替對話。他希望通過系統地懷疑我們自以為知道的關于世界和自身的一切事情,*終就能到達不可能被懷疑的事物。那么這個事物就可以作為絕對確實的起點,進而建立一套確實的哲學體系。
哲學之樹:通往自我認知的哲學課 作者簡介
龐思奮(Stephen R. Palmquist),1987 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曾在香港教授哲學34 年,現居洛杉磯。著有《康德的視角體系》(1993)、《s經的神權政體》(1993)、《康德的批判性宗教》(2000/2019)、《康德〈單純理性限度內的宗教〉綜合評注》(2016)、《康德與神秘主義》(2019)等12 部著作和多篇論文。
- >
煙與鏡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我與地壇
- >
朝聞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