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文學民族志:范式與實踐 版權信息
- ISBN:9787520397032
- 條形碼:9787520397032 ; 978-7-5203-9703-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文學民族志:范式與實踐 本書特色
本書分為文學民族志和文學人類學兩個部分。這個論文集所收錄的雖然只是筆者所發表的500多篇論文中的一小部分,在某種意義上說卻是筆者學術生命的一個縮影。筆者提出的“文學民族志”范式,希望對廣大以文學研究為主的學者和學生們有啟示價值和借鑒意義。
文學民族志:范式與實踐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兩個部分。“文學民族志”是筆者近三年提出的一個概念范式,采用人類學的知識,借鑒人類學方法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筆者在傳統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張。“文學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學文本(即“文學作品”)、參與觀察、現場取證、鄉土知識;即在精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到作品的發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體察作家在作品中“從生活中來”的細節,以及所“收藏”的生活本真,盡量還原“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的本來。中華文明總體上屬于農耕文明,所以筆者選擇鄉土文學進行實驗探索;希望通過文學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諸如文學評論的“索隱派”、“評點派”、“題詠派”等基礎上有所創新,也突破文學研究“考證派”的方法而呈現人類學、民族學之于文學的特殊價值。文學人類學部分主要筆者擷取部分在過去三十年中所發表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成果。
文學民族志:范式與實踐 目錄
導言 文學民族志:一種學科協作的方法論范式
“把種子埋入土中”——紀念林耀華先生誕辰110周年
金翼奮翔:《金翼》的近代探索之路
鄉土的表述 永遠的秦腔——賈平凹小說《秦腔》的人類學解讀
兩種權力博弈中的三種“生態”——賈平凹鄉土小說的人類學解讀
點石成金——賈平凹文學中的“石”表述
鄉土之真:基于賈平凹《高興》的原景考察
歷史建構與記憶書寫的多重路徑——阿來小說《瞻對》的人類學解讀
文學經典重塑鄉土景觀:以川端康成《雪國》為例
文學想象與地域民俗認同的構擬——基于張家灣“中國紅學文化之鄉”構筑的思考
“紅毛番”:一個增值的象形文本——近代西方形象在中國的變遷軌跡與互動關系
附錄一 文學民族志的概念、方法與實踐——一個跨學科的文體實驗
附錄二 實驗民族志語體
第二部分 文學人類學
導論 文學人類學:一種新型的人文學
再尋“金枝”——文學人類學精神考古
文學與學文:一個比較文化的視野
民族志“書寫”:徘徊于科學與詩學間的敘事
文學可以如是說:人類學的一種關涉——兼述葉舒憲教授的相關研究
文字的人類學
口述傳統與文學敘事
行吟之歌——文學旅行志的一種范式
文學人類學的儀式視野:西方經典文學的一種讀法
儀式譜系:戲劇文學與人類學
論古希臘劇場的空間形制
附錄一 走出來的文化之道
附錄二 永遠的“鄉儀之神”——田野札記
彭兆榮文學人類學論著、論文目錄
后記
文學民族志:范式與實踐 作者簡介
彭兆榮,廈門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人類學研究所所長、人文與藝術學部委員、旅游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中國人類學學會副秘書長,四川美術學院“中國藝術遺產研究中心”首席專家。主要從事文化人類學研究,涉獵領域包括旅游人類學、儀式研究、文學人類學、文化遺產、藝術遺產、飲食人類學等。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