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0150019
- 條形碼:9787100150019 ; 978-7-100-15001-9
- 裝幀:70g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心理學、哲學、認知人具身認知*初僅僅是一種哲學思考,有深刻的哲學思想淵源,但是現在這種哲學思考已經開始走向實證領域,實驗的認知心理學家開始從具身的角度看待認知,形成了具身認知研究思潮。但是具身認知研究也面臨著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認知心理學一直是西方心理學的主流。*初,以計算機模擬為基礎的符號加工模式在認知心理學中居于支配地位,其后,以神經的網狀結構和并行加工原理為基礎的聯結主義模式進入認知心理學家的視野。同行為主義相比,這兩種模式都把心理學家注意的中心轉向內部心理過程,著力探求調節行為的認知機制,因此被稱為“認知主義”。然而有證據表明,受認知語言學、文化人類學、哲學、機器人技術、人工智能等學科的影響,認知心理學正在經歷著一場“后認知主義”的變革。在這場變革中,“一個幽靈盤旋在認知科學實驗室的上空,這個幽靈就是具身認知”。具身認知成為一個焦點論題,代表了認知心理學研究中的一個新取向。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 內容簡介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作為國家社科基金教育學項目“具身認知的心理機制及其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結項成果之一,不僅將具身心理學思潮的興起及具身認知的原理進行了深入的、多角度、多層次的學術理論探討,更將理論研究視野從象牙塔里、從實驗室里再度拓展到現實生活中,對具身認知在道德判斷中的應用、具身視角下的藥物依賴和具身視域下幼兒合作行為的教育干預研究進行了大膽而可喜的探索。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 目錄
緒論 認知心理學的困境與轉向
**部分 具身認知思潮的興起
**章 心理學與身體:經典傳統與現代取向
第二章 具身認知思潮的興起
第二部分 具身認知的原理研究
第三章 “具身”的涵義及其爭論
第四章 心智的具身特征
第五章 認知與身體的互動和交融
第六章 鏡像神經元與心智的具身性
第七章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具身認知觀
第八章 中國古代哲學的“體知”思想
第九章 法相唯識學的具身認知思想
第十章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概念隱喻研究
第三部分 具身認知的實驗研究
第十一章 隱喻的具身性:來自ERP研究的證據
第十二章 具身認知視角下的心理旋轉
第十三章 認知判斷中手部動作模擬的fMRI研究
第十四章 觸覺經驗對認知判斷的影響
第四部分 具身認知的應用研究
第十五章 “具身”在道德判斷中的應用: 道德概念的黑白隱喻表征
第十六章 具身視角下的藥物依賴研究: 相關線索誘發的鏡像神經活動
第十七章 具身視域下幼兒合作行為的教育干預研究
參考文獻
后記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 節選
**章 心理學與身體:經典傳統與現代取向 “身體”在心理學發展史上一直處于被忽略的“邊緣”地位。1879年,馮特在德國萊比錫大學建立了世界上**個心理學實驗室。這標志著科學心理學的獨立。但是科學心理學為什么要獨立?為什么能獨立?如果說早期心理學家厭倦了哲學的思辨傳統,試圖擺脫哲學母體,走向經驗自然科學,那么心理物理學、感官生理學諸領域不是已經成為自然科學的一個部分了嗎?象馮特這類生理學傳統的“哲學家”為什么要不遺余力地建立一個新領域,去創建一門自然科學性質的“實驗心理學”呢?這恐怕要從笛卡爾的身心二元論談起,從早期心理學家對“心”和“身”的看法溯源。 一、“身”與“心”的分離:心理學獨立的本體論基礎 在西方文化思想中,“身體”同“靈魂”是一種對立關系。古希臘羅馬時期,柏拉圖等思想家把身體視為靈魂的“載體”。靈魂是一種“理念”,居住在天國,具備了各種美德和知識。身體則是世俗化的,充滿著情色和貪欲。靈魂是永恒的,身體是暫時的;靈魂是純潔的、身體是骯臟的。身體招致淫欲和罪惡,靈魂通達知識和真理。當靈魂同身體結合后,肉體的情色和貪欲會玷污靈魂的純潔性,使得靈魂忘卻美德和知識。因此,柏拉圖提出了一個學習的“回憶說”,認為學習不是從外部獲得知識,而是學習者克服身體帶來的障礙,恢復天國知識的回憶過程。這一學說雖然荒謬,但是卻強調了學習者本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曾經給后世對學習的看法帶來深遠影響,但是這種學習觀卻導致了教育過程中對身體的忽略甚至鄙視,形成了一種身心對立的思想傳統。近代思想家笛卡爾就是在這種身心對立框架下完成了對實體二元論的論證。 所謂實體二元論是指“身”與“心”是兩個自為的實在,二者相互獨立,可不依賴于對方的存在而存在。*初,笛卡爾提出身心二元論是為了抵制宗教神學。因為歐洲中世紀是教會和神權的時代,宗教教義是知識和真理的唯一標準,具有絕對權威。近代思想家挑戰神學權威,出現了認識起源上的經驗論和唯理論。笛卡爾是唯理論的典型代表。他從理性思維出發,提出對包括宗教教義在內的一切信條都置于理性天平上進行合理懷疑。而這種普遍懷疑的結果是: 一切都可疑,只有“我在懷疑”無可懷疑。但是,懷疑是一種理性思維。這個思維過程背后必然存在著一個思維的主體,即思想必然有思想的承擔者。這個思維的主體、思想的承擔者就是主體的“我”。所以“我思故我在”。通過思維確立了主體“我”的存在。是“我”在思維、“我”在懷疑。“我”的存在既不依賴于物質世界,也不依賴于我的身體,仿佛“我”是一個“幽靈”,或者是居住在大腦內的“侏儒”,作出判斷、指揮身體。笛卡爾指出:“當我思考著身體僅僅是某種具有廣延、形狀和運動事物時,我對身體是什么有了一種完滿理解。我認為身體并沒有某種屬于心靈的特性。相反,我理解心靈為某種完滿事物,可以懷疑、理解和執行自己的意志等等……如果心靈和身體沒有一種本質區別,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Descartes,1641,1981)。 通過這種論證,笛卡爾從認識論上確立了包括身體在內的物質實體和包括心靈在內的精神實體。物質實體的本性是“廣延”,即占有空間。身體總是處在一定的空間和時間,是“廣延的身體”。精神實體的本性是“思維”,不包含任何物質成分,但是具有能動性。物質實體和精神實體雖然具有互動關系,但是性質截然不同,分屬不同領域。這樣一種劃分的目的在于把世界從性質上分成兩個相互對立的體系,即物質世界體系和精神世界體系。對于物質世界體系的研究包含了物理學、化學、天文學、生物學和生理學等“形而下”學科;而對于精神世界體系的研究則是“形而上”的工作,自然哲學(物理學等自然科學)由此開始脫離哲學認識論而成為獨立學科。同時,隨著自然科學的成功和價值的顯現,學者們意識到,建立一個專門研究“靈魂”的精神科學(自然科學的心理學)的時機似乎已經到來了。 笛卡爾的二元論把代表物質世界的“身”和代表精神世界的“心”完全區別開來,確立了“身”與“心”兩個實體。“身”的研究已經有了物理學、生理學等自然科學,那么精神實體“心”的研究是否也需要一個專門的學科?是否需要建立一個專門研究精神的心理科學嗎?康德(Immanuel Kant)對此提出異議,認為自然科學的特征是物質性和數量化,而“心”的特征顯然不符合這一要求,因此心理學永遠不可能成為科學,只能是思辨的形而上學。但是赫爾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卻宣稱心理學可以成為科學,他專門撰寫了《科學心理學》,指出“心理學是一門科學,它的基礎是經驗、形而上學和數學”(Boring,1950)。值得注意的是,無論這些思想家怎樣看待心理學的科學屬性,其基本立場都是二元論的,即都承認和接受笛卡爾論對身與心所作的區分。 ……
具身認知——原理與應用 作者簡介
葉浩生,廣州大學教育學院院長,心理與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史》國家精品課程主持人,中國心理學會副理事長,心理學權威期刊《心理學報》副主編,《心理學探新》副主編,國際理論心理學協會中國執委。葉浩生一直從事理論心理學和西方心理學史的研究,發表了“理論心理學辨析”“實證主義的衰落與理論心理學的復興”“論心理學的‘范式’與‘范疇’”“西方心理學發展中的若干傾向之我見”“西方心理學中兩種文化的分裂與整合”等系列學術論文80余篇,在心理學一級權威期刊《心理學報》上發表有關西方心理學史的系列研究論文10篇;主編和撰寫了《西方心理學的歷史與體系》《現代西方心理學流派》《心理學理論精粹》《西方心理學理論與流派》《西方心理學研究新進展》等著作9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二體千字文
- >
自卑與超越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