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分寸 跨越社交圈層的底層邏輯
-
>
生命唯愿愛與自由
-
>
中國式人情世故
-
>
看心理·第2輯(全5冊)
-
>
心靈四書(全4冊)
-
>
非暴力溝通
-
>
往里走,安頓自己
同理心: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093830
- 條形碼:9787518093830 ; 978-7-5180-9383-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同理心: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本書特色
打破偏見,內省共情,認為共情不等于同情、憐憫、比慘、說教和投射,并給出具體的故事情景和真實經歷,指出實現共情表達的3個重要因素,提升共情力的5個要點 帶領讀者更進一步思考,同理心本身有什么問題:同理心源于人類的本能;同理心帶有偏見;同理心有局限性;同理心容易被利用,從而設定邊界,擺脫共情傷害 同理心絕不等同于體貼、友好或者富有同情心,同理心的真正含義是客觀地了解他人的看法,意識到并盡力摒棄自己的偏見,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同理心: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內容簡介
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總要與外界的人產生連接。有時,我們會在關系中受傷;有時,我們也會關系中收獲療愈。然而,無論是受傷還是療愈,終究都離不開一件事,那就是共情。當關系中的雙方都具備同理心,可以全然接納和理解對方的真實感受時,這段關系會變得深入、真實而親密。反之,如果總是被誤解,傷口就會慢慢變大,而彼此之間的距離也會越來越遠。無論是哪一種關系——親子、愛人、朋友、同事、合作,都需要在共情中拉近連接,當我們具備了同理心,懂得給予他人深度共情時,不僅自己可以獲得成長和療愈,還可以構建起更多穩固的、持久的關系,從而收獲更豐富、更有價值的人生。
同理心: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目錄
生命的聯結:會傳染的疼痛 002
共情是一種天賦,更是一種能力 004
遞出溫暖與善意時,也在滋養自己 008
良好的親子關系,勝過一切教育方法 011
共情的程度,決定了愛的深度 014
高情商的核心,是擁有共情力 018
Part2內省:共情,我們真的做對了嗎?
共情≠同情:有些安慰很傷人 024
共情≠憐憫:誰也不喜歡被可憐 028
共情≠比慘:苦是無法用來比較的 032
共情≠說教:沒有共情就沒有連接 035
共情≠投射:停止主觀臆斷的假想 039
Part3傾聽:耳朵是通往心靈的路
永遠不要假設自己知道對方想說什么 044
沒有人不想傾訴,只是害怕不被理解 047
集中注意力,全心全意地去傾聽 050
手里拿著錘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釘子 054
怎樣去聆聽一個難以啟齒的秘密 057
Part4回應:走進去體驗,走出來表達
共情始于理解,但不止于理解 062
切忌輕易對他人作評判、貼標簽 064
實現共情表達的三個重要因素 068
多運用引發思考的開放式提問 072
關注并理解過去發生了什么 076
保持抽離狀態,給予客觀的回應 079
Part5誠實:真實地面對自己,真誠地面對他人
當自己傷痛未愈時,很難共情他人 084
誠實面對內心的感受,哪怕是恨意 088
學會自我理解,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092
請允許自己和身邊人有負面情緒 095
生而為人,擁有欲望并不是罪惡 098
究竟是討厭別人,還是排斥自己 101
Part6接納:你我都不完美,但也沒關系
迷戀期:我愛你,你滿足了我的期待 106
幻滅期:你和我期待的樣子并不一樣 109
整合期:我愛你,因為你本來的樣子 112
感謝身邊的伴侶,幫你看清自己 117
陰影被看見,不意味著關系會結束 121
Part7邊界:設定界限,擺脫共情傷害
任何一種情緒體驗都是雙刃劍 126
內觀:你是一個過度共情者嗎 129
設立邊界,不必為他人的情緒負責 133
共情撫養要理性,父母也需自我關照 136
認識共情的陰暗面,避免被惡意利用 140
Part8精進:提升共情力的五個要點
思維:打破以自我為中心的模式 144
溝通:在原生情緒層面進行溝通 147
滋養:做好自我照顧,為共情力充值 152
包容:生而不同,愛而相容 158
寬恕:原諒自己,就原諒了一切 162
同理心: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節選
共情≠投射:停止主觀臆斷的假想 1918 年,蘇聯電影工作者庫里肖夫為了研究美國電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輯手法,對俄國著名演員莫茲尤辛在一些舊電影中的鏡頭片段進行重新剪輯。 庫里肖夫將莫茲尤辛一個面無表情的鏡頭,分別與一碗湯、一個游戲的孩子、一個老婦的尸體連接在一起。隨后,他將這組鏡頭放給觀眾看,觀眾對于莫茲尤辛呈現出的那個表情,給出了完全不同的解釋:面對一碗湯時,他在沉思;面對游戲的孩子時,他很愉悅;面對老婦的尸體時,他很悲傷。然后,觀眾們不由得稱贊莫茲尤辛的演技真是太高超了。 隨后,庫里肖夫又進行了一項實驗。他特意拍攝了幾位不同女性的近景鏡頭,如眼睛、鼻子、耳朵,然后將這些來自不同女性的五官畫面剪輯成一個片段,再播放給觀眾看。結果,觀眾們認為,這些鏡頭里呈現出的部分都來自同一位女性。 通過實驗,庫里肖夫意識到,造成觀眾情緒反應的不是某一個鏡頭的內容,而是不同畫面之間的并列。至此,他也揭開了電影表現藝術的一個驚人秘密:相比演員的行動,觀眾對演員行動的反應更為重要。 這一實驗引起了心理學家的興趣:為什么在不同的情境下,觀眾對于演員的同一表情存在不同解讀呢?他們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分析,發現這是觀眾把自己的想法和情緒投射到了畫面中,為演員的表演賦予了更多的情感成分。 其實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同樣的情境,不同的人也會產生不同的情感,因為人們看到的只是自己想象中的情感,是自己內心世界的投影。正因為有主觀投射的存在,很多時候我們對會他人的情緒感受作出錯誤的判斷。 艾米:“昨天,我父親去世了。” 吉姆:“生老病死不由人,你一定很難受吧?” 艾米:“我沒什么感覺,已經快 20 年沒有見過他了,他很早就拋棄我和媽媽了。” 吉姆:“原來是這樣……” 艾米向吉姆說出父親去世的消息時,吉姆出于好意安慰艾米,說生老病死不由人,并且嘗試“共情”艾米的內心感受。遺憾的是,這并不是真正的共情,而是主觀投射。吉姆想當然地認為,所有人都會因為父親的去世而感到傷心難過,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想法,可能是他把自己代入了“喪失父親”的境遇中:如果我父親去世了,我一定會很難過的。 可是,個人認知與感受并不能替代他人的體驗,人與人的成長經歷不同,所面臨的處境也不一樣。想給予對方真正的共情,需要融入對方的世界,理解對方正在體驗什么?主觀臆斷地給予安慰,甚至做出一些自認為有益的“利他行為”,對別人也許也是一種災難。 歐·亨利的短篇小說《女巫的面包》,就講述了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 瑪莎小姐是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女子,40 歲依然孑身一人,但她自己經營著一家小面包房,銀行里也有存款。有段時間,一位說著帶有濃厚的德國口音英語的男士,每周要光顧兩三次面包房。他穿著破舊褶皺的衣服,上面還帶著補丁,但是外表很整潔,也很有禮貌。他每次來面包房,都只買兩塊陳面包。 這位男士引起了瑪莎小姐的注意,有一次她無意間瞥見男士的頭發上沾著一點紅棕色的油漆,就斷定他是一個生活拮據的畫家,并想象著他在閣樓上一邊繪畫一邊吃著陳面包,想著自己面包店里的那些美味甜品。為了印證自己的猜測,瑪莎小姐特意在貨架上擺了一幅油畫,看那位男士是否會留意。果不其然,男士對這幅畫進行了一番點評。 每次來面包店,男士都只買陳面包,瑪莎小姐的同情心開始泛濫。她很想給男士加一些好吃的東西,卻又怕傷害他的自尊心。于是,她想了一個辦法,當男士再次購買陳面包時,她給他的面包里偷偷塞了不少的黃油,并暗自期待男士發現后會驚訝和感動,然后開始一段美麗浪漫的愛情故事。 結果怎樣了呢?男士有被感動嗎?不,男士大發雷霆,怒氣沖沖地跑到面包店,痛斥瑪莎小姐——“你毀了我!”他不是窮困潦倒的畫家,而是一位建筑制圖員。他買陳面包根本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替代橡皮擦鉛筆線條的。沒想到,辛苦畫了 3 個月的設計圖,眼看就要大功告成,卻被瑪莎小姐的愛心黃油變成了一張廢紙。 人本主義心理學派的代表人物羅杰斯指出,共情是一種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可是,別人的內心世界里有什么?藏著怎樣的傷痛和秘密?正在為哪些事情感到困惑?我們很難透過外表或事件作出準確的判斷,這需要別人告訴我們。在不清楚事情全貌的情況下,不能憑借主觀臆斷去下結論,更不能因為出于好意貿然做出自認為的“利他行為”。這樣的做法不是共情,而是以自我之心,度他人之腹。
同理心:用共情讓溝通直指人心 作者簡介
宋婧 國家高級禮儀培訓師 DISC+社群聯合創始人 “同理心的力量”認證講師 “五維教練領導力”認證講師 服務體驗創新研究院聯合創始人 香港大學產品創新與服務設計碩士 第45屆世錦賽志愿者禮儀培訓指導老師 第14屆全運會商貿行業服務明星禮儀培訓老師 《服務體驗創新》《政務服務改革》《面向未來的銀行網點美學綜合體打造》版權課程作者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山海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