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兩種文化之爭 戰后英國的科學、文學與文化政治
-
>
東方守藝人:在時間之外(簽名本)
-
>
易經
-
>
辛亥革命史叢刊:第12輯
-
>
(精)唐風拂檻:織物與時尚的審美游戲(花口本)
-
>
日本禪
-
>
日本墨繪
中華文明五千年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7395
- 條形碼:9787301327395 ; 978-7-301-32739-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中華文明五千年 本書特色
1.“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有我們今天的成功道路!币粴夂浅蓪懗、不忍釋卷讀懂五千年中華文明。 2.著名學者為大眾讀者量身寫作的中華文明國民常識書。 3.這是真正適合讀者當今閱讀的講述中華文明的力作。 4.五千年跌宕起伏、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用文字、彩圖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現出來。 5.傳承中華傳統、借鑒中國智慧、弘揚中華精神的學術普及著作,可以給我們溫暖和力量。 6.為普通讀者領略中華文化精神提供一個指引,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大有益處。 7.非常好讀,卻有學術含量;絕不艱深,但大有裨益--一部適應時代的中華文明入門書。
中華文明五千年 內容簡介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是優選悠久的文明,它以巨大的創造力書寫出了令世界贊嘆不已的人類傳奇!吨腥A文明五千年》創新中國傳統的敘事方式,以開闊的人文科學視野、博大精深的內容、濃郁的家國情懷、嚴謹優美的文筆,全景展現了中華文明波瀾壯闊的發展道路。它史料豐富、例證翔實、敘述簡潔、筆墨精湛,從遠古到近代,把五千年跌宕起伏、五彩斑斕、精彩厚重、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美好而又深情地展現在我們面前。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向世界提供了解決問題的中國智慧!吨腥A文明五千年》是傳承中華文明傳統、借鑒中國智慧、弘揚中華精神的很好學術普及著作,它重理論、成系統而又多有史料的佐證,有描述、配百余幅彩色插圖而又不乏精辟的警語,可以給我們溫暖和力量。它可為普通讀者領略中華文化精髓提供一個指引,通過它可以學習和掌握中華文明的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對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也大有裨益。它是一部展示中華五千年文明整體形象的國民素養書,它讓世人明知中華文明以獨特的命運,延續至今的原因所在;同時明示讀者唯有通過中華文明的道路,才能貼切理解現代的中國。透過中華文明的基因,可以預見生生不息的人類未來。
中華文明五千年 目錄
001 導言
033 **章 創榛辟莽
——從人猿揖別到夏禹傳子
065 第二章 文明初興
——夏、商、西周
091 第三章 多元私學
——春秋、戰國
141 第四章 一統整合
——秦、漢
181 第五章 亂世裂變
——三國、兩晉、南北朝
211 第六章 盛代強音
——隋、唐
261 第七章 精致內斂
——五代、兩宋
319 第八章 朔方沖擊
——遼、西夏、金、元
353 第九章 垂暮新變
——明至清中葉
399 第十章 轉型時代
——清末至五四運動
中華文明五千年 節選
中華先民很早就產生對于“文明”的精辟認識。成文于戰國時期的《易傳》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里的“文”字,從紋理之意演繹而來,“天文”指天道自然規律, “人文”指人倫秩序。以“人文”“化成天下”,使天然世界變成人文世 界,便是中國先哲賦予“文明”的內涵,它已相當逼近現代學術界所揭示的“文明”的本質意蘊——“人類化”和“自然的人化”。文明是人的價值觀念在社會實踐中對象化的過程與結果。人類實現“自然的人化”,包括外在文明產品的創制和內在主體心智的塑造,因此,文明分為技術體系和價值體系兩大部類.。技術體系表現為文明的器用層面,它是人類物質生產方式和產 品的總和,是整個文明大廈的物質基石。價值體系表現為文明的觀念層面,即人類在社會實踐和意識活動中氤氳化育出來的價值取向、審美情趣、思維方式,凝聚為文明的精神內核。介乎上述二者之間的,是文明的制度層面,即人類在社會實踐中建構的各種社會規范、典章制度。還有文明的行為層面,即人類在交往中約定俗成的習慣定勢,以禮俗、民俗、風俗形態出現的行為模式.。本書所要探究的“文明”,涉及器用、制度、行為、觀念諸層面,其重點則在觀念層面。它記錄著人類累代的文化創造和文化傳播的內容, 是不停流逝的廣義文明的摹本。 文明既是一種人類現象,它使人與禽獸區別開來;文明同時又是一種民族現象,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創制的文明千差萬別。我們將要論及的“中華文明”,約指中華民族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繁衍生發 的自成一格的文明!爸袊笔且粋歷史范疇,隨著時代的演進,其內涵不斷拓展。在先秦,“中國”或指京師,與“四方”對稱;或指黃河中下游這一文明地段,與落后的“四夷”對稱。隋唐以降,“中國”指定都中原的王朝,元代自稱其統治區域為“中 國”,稱鄰國(如日本、高麗、安南等)為“外夷”,明清沿襲此說。總之,“中國”這一概念在古代雖不斷演進,但其主旨卻始終守住 一個“中”字——中國者,天下之中也。這既是一種地理學的中心意識,更是一種文化學的中心意識。這種文明中心意識,還表現在“中華”一詞上!叭A”指文化繁盛,“中華”意謂居于中心的富有文化的民 族.時至近代,中國人的中心意識漸次淡化,而余韻流風仍然不時回蕩。 中國版圖在歷史上多有伸縮。1759年(清乾隆二十四年)大體確立中國領土范圍:北起薩彥嶺,南至南海諸島,西起帕米爾高原,東至庫頁島,約一千二百六十萬平方千米。19世紀中葉以降,西東列強攫取中國大片領土,由于中國人民英勇抵抗,使領土避免更大損失。今日中國陸地面積九百六十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歷史上曾經在中國范圍內居住活動的民族,除月氏(音“肉支”)族的主體在公元前2世紀遷往中亞以外,其他各族都沒有完全離開過中 國。由華夏族演化而成的漢族在中國多次建立政權,此外,匈奴、鮮卑、羯、氐、羌、契丹、女真、蒙古、滿洲都曾建立過統治中原地區的政權,其中蒙古和滿洲還統治過整個中國。但無論是漢族還是非漢族建立的政權,都包容其他民族,都是多民族國家.。今日生活在中國境內的漢族及五十五個少數民族,共同組成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中華文明的創造主體。
中華文明五千年 作者簡介
馮天瑜:武漢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武漢大學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曾任教育部社科委員會委員、中國史學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學術委員會副主任,長期從事中國思想文化史研究,探討中國文化史框架構筑,提出并論證“文化生態說”“文化元典說”。著有《中華文化通史》《中華元典精神》等。曾獲中國圖書獎、教育部人文社科優秀成果獎、湖北省政府優秀成果獎等。中國當代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領軍學者,在讀者中有一定的影響力中國文化普及者。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推拿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隨園食單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