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創傷與依戀 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 版權信息
- ISBN:9787111698258
- 條形碼:9787111698258 ; 978-7-111-69825-8
- 裝幀:簡裝本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創傷與依戀 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 本書特色
美國貝勒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
美國門寧格診所高級心理學家
喬恩·G.艾倫
扛鼎之作 深入理解依戀理論:人格發展的兩條主線;依戀發展的四個階段;安全與不安全依戀的主要模式,以及影響這些模式的三個重要因素——養育者的照顧、孩子的氣質和外在環境。 高度類比成年依戀:戀愛關系是與童年依*為接近的關系。1歲時基本的安全與不安全依戀模式與成人依戀關系中的安全與不安全模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全力提升依戀安全:有效提升依戀安全和情緒調節能力的支點是心智化,即與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狀態調諧(達到同頻狀態)。心智化是我們建立依戀關系的方式,是將人類與動物親屬的依戀關系的本質區別。 真正理解依戀創傷:在難以忍受的痛苦情緒中感到孤獨是創傷的核心。缺乏與痛苦經歷的心理聯結是依戀創傷產生的根源。而心智化障礙進一步導致了依戀創傷的代際傳遞。治愈的核心是:在一段信任關系中重建一種心理和情感聯結的感受,建立和維持越來越安全的依戀關系。
創傷與依戀 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 內容簡介
本書匯集了依戀研究和神經科學的新知識,為不同專業和理論背景的心理治療師提供治療創傷的新方法。創傷與多種精神疾病相關,十分復雜,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臨床方法來治療創傷。作者指出了創傷治療中的主要問題和潛在的解決方案,指出處于痛苦的情感狀態中卻得不到共鳴而只能獨自面對,是依戀創傷的核心。這種創傷是由于心智化失敗——缺乏對情感困擾的共情調節造成的,而恢復心智化提供了治愈的機會。也就是說,治療需要患者在安全依戀的背景下培養心理調節機制,包括在心理治療關系和其他依戀關系中。該書對兒童期和成年期的常見依戀模式進行了獨特的概述,為深入理解依戀創傷奠定了基礎。
創傷與依戀 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 目錄
推薦序:精神分析的發展
譯者序
前言
引言 ┆ 1
第1章 早期依戀 ┆ 5
人格發展的兩條主線 ┆ 7
依戀理論和研究的早期發展 ┆ 8
基本概念 ┆ 15
依戀的發展 ┆ 25
安全依戀 ┆ 29
矛盾-對抗型依戀 ┆ 33
回避型依戀 ┆ 36
兒童氣質 ┆ 39
依戀安全性的穩定性和變化性 ┆ 47
依戀安全性和適應 ┆ 50
臨床意義 ┆ 56
第2章 成人依戀 ┆ 57
戀愛關系中的依戀 ┆ 58
安全依戀 ┆ 66
矛盾型依戀 ┆ 73
回避型依戀 ┆ 79
伴侶匹配 ┆ 84
依戀安全性的穩定性和變化性 ┆ 86
依戀安全性的代際傳遞 ┆ 87
依戀原型:條件和限制 ┆ 97
臨床意義 ┆ 99
第3章 在頭腦中抱持想法 ┆ 103
正念 ┆ 105
依戀關系中的心智化 ┆ 123
整合正念和心智化 ┆ 141
臨床意義 ┆ 147
第4章 依戀創傷 ┆ 150
早期紊亂型依戀 ┆ 152
依戀創傷的代際傳遞 ┆ 161
紊亂型依戀的發展性影響 ┆ 170
兒童依戀創傷的種類 ┆ 178
成年依戀創傷 ┆ 189
臨床意義 ┆ 192
第5章 神經生物學基礎 ┆ 194
依戀 ┆ 194
正念 ┆ 212
心智化 ┆ 215
有意識調節與前額葉皮層 ┆ 220
臨床意義 ┆ 229
第6章 治療 ┆ 231
我們在治療什么 ┆ 232
現有的創傷治療 ┆ 241
對心理治療中的依戀的研究 ┆ 246
心智化作為一種獨特的心理治療方式 ┆ 248
心智化創傷體驗 ┆ 256
總結性思考 ┆ 262
參考文獻 ┆ 264
創傷與依戀 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 節選
第1章 早期依戀 在給成人患者普及有關精神疾病的知識時,我會用壓力堆積模型來宣傳一種發展的眼光,畢竟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盡管我承認遺傳和氣質的作用,但我采取的模型認為:如果一個成年人在成長早期遭遇不幸,那么他在面對壓力時,會有更高的罹患精神疾病的風險。不過,在開始我的論述之前,我通常會先扮演一個唱反調的人的角色,向患者拋出兩個問題:你們為什么非要關注問題的來源?為什么不集中精力去解決問題呢?患者會毫不猶豫地回答:知道問題的來源才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困境、遠離困境。他們這樣的說法確實在發展心理學、依戀關系以及心智化的研究中有據可循。我補充道,這種發展性的視角有助于更富有同情心地理解他們的問題,對于那些不愿意承認自己的不幸以及不幸給自己帶來的影響的患者而言尤其如此。這些患者會陷入深深的自責(他們的家人也可能這樣指責他們):“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做,我怎么能這么焦慮和沮喪!”他們會低估自己的疾病的嚴重性和早期經歷的重要性。 我之所以在本書開篇就討論早期依戀,是因為我心存的“偏見”:依戀理論和研究為創傷心理治療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個體的發展和心理治療之間的直接關系無須贅述,我會在書中穿插進行一些解釋。 我將依戀理論置于人格發展這一更為廣闊的背景下,以西德尼·布拉特(Sidney Blatt,2008)深具影響力的人格結構理論為基礎,圍繞著兩條基本的發展主線——關聯感(relatedness)和自我界定(self-definition)來展開論述。布拉特對人格發展的研究所使用的方法與依戀理論完美契合,這個包羅萬象的理論框架既通俗易懂又簡潔明了,也得到了實證研究的完美支持。在這本書中,我會穿插著從關聯感和自我界定兩個視角展開敘述。 針對依戀關系的理論和研究發展已久。深入了解這段發展歷史讓我們能夠對依戀的基本概念進行一個總結,同時也可以概覽依戀關系在整個童年中的演變過程。這些基礎工作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典型的安全依戀和不安全依戀是如何影響心理治療的。在正式進入依戀創傷的主題之前,了解安全依戀模式和不安全依戀模式至關重要,因為依戀創傷總是和這兩者有千絲萬縷的聯系。此外,對安全依戀模式的深入理解可有效指導創傷治療,因為在創傷治療中,獲得更強烈的安全感是至關重要的。 依戀理論和它的前身精神分析一樣存在著一個風險,那就是有可能會使患者把心理問題和精神障礙歸咎于母親(以及父親和其他照顧者)。毫無疑問,一些惡劣的育兒方式是應該受到譴責的,對創傷的關注讓這些問題更為突出。盡管如此,我要重申一下從發展的角度來看,我的目的是同情理解,這包括同情理解父母在他們的發展歷史和成年生活環境中所面臨的挑戰。對父母一味責備是一種特別簡單化的方式,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劇問題(Sroufe,Egeland,Carlson,&Collins,2005)。依戀在關系中得以發展,我在對安全和不安全模式進行回顧之后,會探討孩子的氣質對依戀關系的貢獻,盡管有研究表明孩子的氣質特征在這方面起到的影響作用非常有限。相比之下,家庭和社會背景更可能會影響依戀關系,這種影響力體現在發展過程中依戀模式的穩定性和變化性上。本章*后總結了安全和不安全依戀對早期適應的影響。 P5-6
創傷與依戀 在依戀創傷治療中發展心智化 作者簡介
喬恩·G.艾倫(Jon G. Allen)
美國貝勒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美國門寧格診所高級心理學家,美國海倫·瑪爾辛·帕利精神健康研究中心主席,主要從事心理治療、診斷咨詢、心理健康教育和科學研究,專攻創傷相關疾病的治療和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應對創傷:理解中的希望》《應對抑郁:從困境到希望》《創傷性關系和嚴重精神障礙》《心智化臨床實踐》等。 譯者簡介 歐陽艾蒞
精神心理衛生專業碩士,心理動力學取向心理治療師。長期在國家衛健委科技發展中心、國家精神衛生項目辦公室、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北京大學精神衛生研究所工作學習。曾赴韓國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精神心理衛生專項研修項目。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精神醫學中心訪問學者,美國精神分析學院(AIP)在訓。從事臨床心理治療工作十余年,專攻整合心理治療模式,目前已累計個案治療數千小時。 何滿西
醫學博士,主任醫師,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后指導教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心理咨詢專委會常委,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常委。 陳勇
副主任醫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醫院協會精神病醫院分會委員,海峽兩岸醫藥衛生交流協會精神衛生和精神病學專委會委員。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