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97680
- 條形碼:9787514397680 ; 978-7-5143-9768-0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 本書特色
◆ “這既是他史,又是我史,也是一部公眾史!此乃一部奇史!”(李天綱語) ◆這是一個現(xiàn)代職業(yè)郵政人的上海-北京“雙城記”,見證了中國郵權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折射了一代知識人的人生軌跡和時代命運…… ◆這不只是在尋找一個郵政人的故事,也是在尋找一代知識人的人生軌跡,他們是歷史的締造者,卻無力抵抗大時代的一切……可以說,這是一代知識人“共同”的傳記:從上海到北京,這不是一個人的選擇,而是一代知識人從舊時代通向新世界的道路。他們是小時代的精英,卻與大時代命運相連…… ◆這本書“從一位不甚著名的“他者”的履歷開始,*后在一種“公眾歷史”中得到解釋。這不應該只是家族私史,也可以是市民公共意識的一部分:他們在一些關鍵場合參與歷史,見證歷史;哪怕被歷史所裹挾、吞噬,卻仍然表現(xiàn)出自己的個性和時代共性”(李天綱語)。 ◆徐傳賢先生的一生跨過了三個時代,他出生在清末的1908年,大半生生活在紛亂的民國年代,而后又走進了共和國時代,精通三門外語(英語、法語、俄語), 一生游歷過諸多國家,為中國郵政事業(yè)貢獻豐厚。自徐傳賢先生1924年從中法國立工學院大學一年級肄業(yè)考入上海郵政局始,到他1972年在北京郵電學院(今北京郵電大學)教師任上去世止,于他來說無論時代風云如何變幻,沒有變的是他服務中國郵政事業(yè)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精神。 ◆作者十年砍柴從公共史學的視角寫作了徐傳賢先生的傳記,但這本書不只是一個人的傳記,而是一代如徐傳賢一樣的知識人“共同”的傳記。因此,這部傳記讀來讓人對那一代知識人有比以往更多的理解和更大的敬意,他們以驚人的堅韌與毅力學習、生存、工作并做出卓越的成就,雖然多數(shù)身后湮沒無聞,但他們在身處逆境時沒有放棄道德品行的自律,也沒有放棄對這個民族的熱愛和對未來的希望。所以,這樣的一代知識人應該被看見、被尊重,他們是社會發(fā)展的中堅力量,也是時代前進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石。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 內容簡介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是一本關于中國郵政人徐傳賢的傳記作品。作者十年砍柴將徐傳賢的人生放置在時代背景和人際交際網(wǎng)絡中去觀察、分析、呈現(xiàn),通過查閱與之有關的歷史資料、書籍檔案,包括其所處行業(yè)的史料以及與之交往的人物的史料,并深入歷史現(xiàn)場如上海、重慶、湖南、北京、河南等地如實地考察其生活、工作的地方,真實、豐富而深刻地呈現(xiàn)了20世紀中國一代知識人傳奇、精彩卻又苦痛的一生。同時,見證了中國郵權從弱到強的發(fā)展歷程,折射了一代知識人的人生軌跡和時代命運,旨在讓更多的人了解那一代在大歷史中聲名不顯卻又兢兢業(yè)業(yè)、積極向上的城市中產者。本書以徐傳賢先生從上海到北京的活動為主線,以徐傳賢先生之父徐熙春先生(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創(chuàng)始人)的活動為副線,借以父子倆的人生經歷來反映清末民初大變局中傳統(tǒng)家族的選擇和作用,從而認識到家庭和家族在中國社會轉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同時,本書也反映了中國城市“雙子星座”——上海和北京過去一個半世紀以來的城市關系,特別是上海這座城市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上所起的作用——“在權力與資本、保守與革新、內斂與外向、本土化與全球化的互動中,兩座城市相互作用達到一種平衡,而兩座城市的關系則深刻地影響著全中國乃至世界”。從這個角度說,本書亦可看作徐傳賢先生的上海-北京“雙城記”,而上海和北京的文化差異以及兩座城市的關系都投射在了徐傳賢先生的一生當中。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 目錄
序 他史、 我史, 公眾史( 李天綱) / 001
自序 拂塵淘沙始見君 / 011
名邑望族 / 005
入新學堂 / 013
求學滬上 / 023
中法國立工學院一期生 / 032
初入郵局四少年 / 041
父親的公益事業(yè)起步 / 053
工人運動的同情者和旁觀者 / 066
北四川路上的青春、 夢想與劫難 / 084
“八一三事變” 后的艱難歲月 / 131
萬里飄蓬, 從海防到重慶 / 145
人生的高光時刻 / 171
滬才北上, 擁抱新時代 / 214
土改和“三反” 的觸動 / 236
加入“民革” 到“反右” / 251
六載教書生涯 / 285
傷痕累累的人生暮年 / 299
余音 / 312
附錄一 徐傳賢先生簡明年表 / 316
附錄二 與徐建新先生對話: 追尋祖輩足跡以觀未來路 / 321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 節(jié)選
2020年8月中旬, 我在上海青浦區(qū)緊鄰老城廂東門的一家旅館小住了幾天, 只為尋找一位已辭世四十八載的知識分子人生足跡。 這位先生姓徐名傳賢, 字德嘉, 號耕莘, 他在這座老城出生并度過童年時光。 雖然時序已是立秋后一周, 江南仍樹木葳蕤、 綠草如茵, 處處一派夏日風光。 我來到青浦的那個下午, 即去當?shù)氐囊惶幑垢蹐@, 此公墓占地甚廣, 設計為曲徑通幽、 小橋流水的園林, 毫無墓園的陰森凄涼之感。 在墓園深處, 我找到了徐傳賢母親董月娥的埋骨處。 徐傳賢本人的骨灰保存在北京八寶山公墓, 其后人在此為他建造了一座衣冠冢; 他的父親徐熙春( 名正章,字六根, 號熙春) 在1960年代逝世后葬在上海西郊公墓, 此處亦有其衣冠冢。 徐氏后人在墓園為徐傳賢立了一塊紀念碑, 上面鐫刻著這樣幾句話: 一塊遲到的石碑, 一段塵封的歷史, 一種永遠的回家。 也就在這個下午, 我還來到上海中山醫(yī)院青浦分院( 原中國紅十字會青浦分會醫(yī)院), 醫(yī)院內的一角矗立著這家醫(yī)院的創(chuàng)始人徐熙春先生的銅像。 我佇立在塑像前, 思索著這對生前死后聲名不顯的父子的命運, 他們在那個波濤洶涌的大時代中究竟具有何種代表性。 第三天清晨, 下著小雨, 我撐著傘從旅店步行經過橫跨護城河的東門橋, 進入老城廂。 順著城中東路往西漫步, 在與城中南路交叉處向南行一百多步, 再向西拐進了福泉街。 青浦在明嘉靖二十一年( 1542) 建縣, *早縣治設在曾經的貿易中心青龍鎮(zhèn)。 后因吳淞江淤塞, 青龍鎮(zhèn)失去航運之便, 已不適合做縣城。 萬歷初年,縣治遷徙到今天的老城廂, 縣城也在萬歷年間建成, 距今已四百余年矣。 今天城墻已蕩然無存, 但若站在老城廂的外面, 或在地圖上看老城,會發(fā)現(xiàn)古城的格局仍然很清晰: 整座城池呈橢圓形, 像一只烏龜?shù)谋常?南面略寬, 像是龜?shù)念^部, 北面則是尾部。 城郭原來五處開有城門, 由護城河環(huán)繞, 五門通向五浦。 后又加開一城門, 六門分別有旱城門、 水城門, 城門分別是: 鎮(zhèn)海門, 即老東門; 艮辰門, 即新東門; 觀寧門, 即南門; 永保門, 即大西門; 來蘇門, 即小西門; 拱辰門, 即北門。 城門外有護城河, 護城河上都架有吊橋。 城內有十條市河, 溝通各街坊與城外的交通; 二十六座石拱橋橫架于河上, 沿河形成二十多條寬窄街巷。 今日市內的河溝基本上填平了, 一個個帶“橋” 的地名算是歷史的一點遺跡, 而縣前街、 學前街的地名也提醒著當年此處是縣衙和縣學所在地。
尋找徐傳賢:從上海到北京 作者簡介
十年砍柴,本名李勇,湖南新邵人,知名文史作家,畢業(yè)于蘭州大學中文系。歷任法制日報記者、出版社編輯、新媒體主筆等職,兼專欄作家、公眾號作者。出版著作有:《閑看水滸:字縫里的梁山規(guī)則與江湖世界》《晚明七十年:1573—1644,從中興到覆亡》《皇帝、文臣和太監(jiān):明朝政局的三角戀》《閑話紅樓:大觀園的后門通梁山》《進城走了十八年:一個70后的鄉(xiāng)村記憶》《自由與寬恕:曼德拉傳》《找不回的故鄉(xiāng)》《歷史的倒影》《家國與世情:晚清歷史的側影》《鄉(xiāng)野與國士:1811—1911湖湘士人的家與國》等。
- >
羅庸西南聯(lián)大授課錄
- >
回憶愛瑪儂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