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孔子的智慧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1328958
- 條形碼:9787301328958 ; 978-7-301-32895-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孔子的智慧 本書特色
在尊重傳統和經典的基礎上發揮新意,深入淺出地啟發讀者思考關于自我和人生的問題。
孔子的智慧 內容簡介
本書從學習、處世、交友、孝道、為人等方面著手,以《論語》中的相關論述為依據,試圖展現孔子作為曾經的生存者在生活的摸爬滾打中體會出的一些人生經驗。本書盡量避免重復孔子作為圣人的習慣之論,而是將他當成一個智者來看待,從他的言論和行動中,獲取有益于我們更好生活的信息,為提高我們生活的自覺性,同時也為提升我們的生命品質服務,期待我們的生活過得更富有、更高雅、更理性。全書結合現代社會中的相應實際展開論述,在尊重傳統和經典的基礎上發揮新意,抒發作者個人見解和思考,深入淺出地啟發讀者思考關于自我和人生的問題。
孔子的智慧 目錄
**札為什么說世界上沒有真正的圣人?00
第二札為什么說世界上只有三等人?00
第三札為什么說智者之智在于知道自己無知?0
第四札《論語》的**篇為什么叫《學而》?0
第五札復習會使人感覺快樂嗎?0
第六札為什么一生都要堅持學習?0
第七札為什么要向身邊一切可學者學習?0
第八札為什么說不學習,優異的天賦會丟失?0
第九札為什么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0
第十札為什么放下宿怨,能夠學到對方的長處?0
第十一札為什么要珍惜時間學習?0
第十二札為什么要結合思考去學習?0
第十三札學習過程中有哪些可怕的陷阱?0
第十四札學習的*大*久動力是什么?0
第二函處世的智慧0
**札為什么說處世是人生的社會需要?0
第二札為什么強調人生要有一定的修養?0
第三札為什么要強調尊重是處世的基本出發點?0
第四札“人焉廋哉”究竟是怎樣一種察人的智慧?0
第五札“眼睛是心靈窗戶”的發明人是誰?0
第六札作為知人有效方法的“知言”是什么意思?0
第七札孔子和南子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情?0
第八札女子難不難養的原因在哪里?0
第九札孔子怎樣嫁女、嫁侄女?
第三函感戴父母恩德的智慧
**札孝與不孝在死的問題上如何體現?
第二札孝與不孝在生的問題上之分野何在?
第三札孝與敬是一種怎樣的關系?
第四札為什么說孝的問題在今天比古代更復雜?
第五札傳統的孝道像和煦的春風一樣溫潤嗎?
第六札為什么要理性地對待傳統孝道?
第四函交友的智慧
**札為什么說交朋友就是交自己?
第二札送朋友點什么*好?
第三札“四海之內皆兄弟”的說法從何而來?
第四札是朋友勝過兄弟,還是兄弟親于朋友?
第五札交朋友應該注意哪些事項?
第六札為什么說友情可以實現對人生的情感救贖?
第五函自立自處的智慧
**札“為己之學”是自私自利的意思嗎?
第二札如何將挫折轉化成體會和動力?
第三札怎樣通過培養貴族精神去喚醒生命智慧?
第四札利從何來?義向何去?
第五札“恭而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狀態?
第六札說幾句《論語》的閑話
后記
孔子的智慧 節選
“恭而安”究竟是怎樣的一種人生狀態? 因為這段時間,對孔子“恭而安”的人生狀態倍感親切,好像真在生命深處,意識到了這種境界的可望難及,所以才想粗淺地說說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溫良恭儉讓”一語,出自《論語·學而》篇中孔門弟子陳亢與子貢之間的對話。“子禽問于子貢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陳亢字子禽,司馬遷在《仲尼弟子列傳》中,把他當作孔門弟子,另有一說,認為他是子貢的學生,而不是孔子的弟子。《論語》中有陳亢對子貢說“孔子真的比您強嗎”之類的話,看來真像是子貢的學生,也可能是司馬遷搞錯了。子貢復姓端木,單字名賜。 這段話的大意就是陳亢問子貢:孔子到咱們這個小諸侯國(邦)來,一定能了解到邦國的政治情況,是他自己問到的,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子貢說:(不問人家怎么會告訴他),夫子態度溫良恭儉讓,所以人們都愿意認真細致地告訴他,這是他與別人在了解情況時非常不同的地方。 朱熹在《論語章句集注》中解釋這句話時說:“溫,和厚也;良,易直也;恭,莊敬也;儉,節制也;讓,謙遜也。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于人者也。”這樣的說法,是講孔子的“人格魅力”光彩照人,于是別人就主動來跟他親近,他也就因此了解了很多真實的情況。 本來只是了解問題時的態度,經后世儒者尤其是朱熹的“詮釋”,“溫良恭儉讓”,卻早已躍出這件事情和這句話語之外,成了孔子“盛德光輝”的道德人格的“宣傳”。 咱們今天要把話題從這里岔開,轉移到孔子的人生狀態,也就是轉移到他是如何處置自己生命這個問題上來。 孔子一生雖然奮斗不止,為了實現理想而辛苦奔波,但是他的生活是很幸福的。因為他深深懂得,理想只是實現幸福的一個重要條件。追求理想,是為了使生活的格調更高遠,更有公益性。追求理想,絕對不是為了毀棄人生的幸福。 孔子追求成圣,同時修得道德的力量和道德的品格,使生命變得偉大和崇高,從而使人生的幸福建立在更多人都能幸福的基礎之上。同時又不為了大多數人的幸福而舍棄自己,在提高自己德性內質的同時,與大家同享生活之樂。 孔子徜徉于繪畫、音樂和詩歌的意境當中,他的人生充滿詩情畫意,彈琴和歌唱是他人生的另一主調。這一主調,保障了孔子的日常生活充滿詩意,同時又始終洋溢著音樂欣賞的快慰。他生活在詩歌和音樂的世界里,他和他身邊的人們,都被詩情畫意所籠罩,同時也都經常陶醉在音樂所營造的藝術世界中。 由于德行的修養和對詩歌與音樂的把握與享用,使得他和弟子們生命里的幸福感,達到了令人羨慕的程度。 雖然德行和藝術并不直接就是幸福,但是幸福卻少不了德行和藝術。只有在德行完好的前提之下,徜徉在藝術般的生活情境中,人生才會呈現高層次的幸福狀態。 孔子究竟給了學生一種怎樣的感覺?在這些學生的心目中,孔子是一個什么樣的綜合形象呢?《論語·子張》篇中有一句子夏講的話: “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 說是一個真正的君子,你去跟他接觸的時候,對他的感覺,會發生三次比較明顯的變化。開始一看,“哇,很嚴肅,有點嚇人。”當你有了跟他比較近距離的交往以后,感覺發生了變化,不再覺得他不好接近,而是感覺很溫和,很和善了。但是當你聽到他講話時,又會在心里產生新的判斷:“這個人一絲不茍,態度認真嚴肅,不容侵犯,不敢褻瀆,不能輕慢。” 非常明顯,子夏已經把老師孔子的日常生活狀態,抽繹成了“君子”的普遍標準。這樣的抽繹,顯然是為了提升學者的人生品格,因此也就具有了普遍的意義,不再局限于對孔子一個人的贊美和崇拜,個體的特征,被提煉成了普遍的“狀貌”。 但是,正因為這種普遍的抽象,反倒使從個體的經驗中抽繹出來的“特征”,失去了相當一部分鮮活的個性特點。這個被抽繹出來的普遍“狀貌”,與孔子本身的生命狀態相比,也就顯得有些僵硬或刻板,其中靈動鮮活的個性、收放自如的彈性等,都被“蒸發”掉了很多。 《論語·述而》篇中說:“夫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溫”,就是溫和,就是溫暖,就是溫潤,就是溫馨。孔子待人很溫和,因為溫和,所以學生和朋友們跟他相處才感到溫暖,才會覺得溫馨,才感覺和藹親切,每天都能跟孔子溫潤地生活在一起,是一件多么幸福快樂的事情!但是孔子的溫和,不是無原則的哄人,更不是整天沒正經的,只在那里嘻嘻哈哈。一方面,他很嚴肅,也很嚴正,他很莊嚴,這就是“厲”。從態度上講,孔子是溫和的,同時也是嚴肅認真、不輕易茍且的。從另一個角度看,孔子很有威嚴,有時還會很嚴厲,但卻不兇狠,就算是批評,也不會傷到人的尊嚴,不會使人感到受了傷害。這就是“威而不猛”。以上兩個角度,都是他跟別人相處時的狀態,而他面對自己時所表現出來的,卻是“恭而安”。 什么叫“恭而安”?恭,就是哪怕自己一個人獨處,都是很恭敬的樣子,恭敬什么呢?恭敬天地; 恭敬出于天地的自己的生命,可能還包括恭敬天地間的一切生靈;*重要的還是恭敬自己的生命。有了恭敬,使得孔子獨處的時候心里很安靜,情緒很安寧,整體人生狀態很安詳。不像 現代人看上去總是身影急促,心情急迫,情緒急躁,總好像有多大事要干,其實都是些雞毛蒜皮之類的小事兒,或者根本就是庸人自擾,沒事找事。沒有正經事干,又不愿意讀書、思考,體會人生,所有的空閑時間,好像都是人生的累贅和負擔一樣,于是就拿雞毛當令箭,把芝麻夸大成西瓜,陷自己于陀螺一般的境地,隨著混沌的時勢天旋地轉,把自己攪得整日心神不寧。 就算有正事干的人也一樣,經常把自己弄得手忙腳亂,沒有時間和心思回頭瞻顧或者駐足回味。生命在活動,生命在奉獻,但卻不知道究竟奉獻了什么,活動有什么意思。精神隨著身體四處奔跑,疲于奔命,連感受自己活著這件事的功夫和心情都沒有,形神俱疲,心體兩憊。這樣的生活怎么會有幸福感呢? 幸福是對自己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肯認,當然這是初起的狀態,幸福同時也是并且尤其是對自己生命活動的脈搏、節奏等的自我感覺、自我撫慰。這種感覺的獲得,仰賴于一定的時間和條件,可是有一點肯定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要給自己留下一點兒空閑的時間,還要給自己找到一點兒相對寧靜的空間。 體會人生和感受幸福,一定需要獨處,否則就不會產生對生命的真實感受。非要找一個或幾個伙伴一起吃飯說話,一起逛商場、看電影,一起游蕩玩樂,一起閑扯之類,都不太可能真正得到這種對于人生的自我感受。一個人必須養成獨處的習慣,這是真正的自立、自主、自強的表現。連一個人獨處都感到寂寞,感到無聊或者感到恐慌,是不可能養成獨立不倚人格的,沒有獨立不倚的心理品格,人就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深層樂趣。 生命本身就是意義,就是快樂,就是美。在生命活動的意義和價值的層面上,感受生命的偉大與崇高,雖然是圣賢和英雄豪杰們非常動人的一面,但是圣賢豪杰也是人,在根本的意義上,大家都是生命,而且也都只有這一次生命。從這個角度上看,生命的恬淡自適和生命的暢順閑舒,那才是更具有普遍意義的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生命不止偉大崇高,而且還神奇美妙,后者其實遠勝于前者。 到了“恭而安”的境地,人就不再計較利害,不再系心得失,不再分別剖判,不再爭長道短,不再比強較力,不再忌諱生死,不再牽掛今生來世。一切都放下了又都還在做著,一切都不再較真但卻一點也不馬虎,心思完全淡然了,但卻充滿奮斗的樂趣。……任何人或學派,只要還在堅持主張,只要還在言說自己比其他人或另外的學派高明,就永遠也無法達到這樣“仰之彌高”的非人非神的狀態。 “恭而安”的感覺真好,那才既是人類群體共同意義和價值的崇高人生境界,同時也是個體生命*愉悅、*平和、*寧靜、*安然的平常狀態。只有恭而安,才能細致感受天地間的一切,這是體會人生,也是享受人生,更是贊美人生,是一種難以名狀的真實的生命之美。這種狀態,只有在真正的“知天命”之后,才會呈現出來。 恭敬地讓生命自己在那里活動,而自己似乎置身其外地在一旁觀察、體貼、品味,這樣的境界才真正可以叫作“樂天安命”。我過去講,知天命,就是知道天底下生命本有的局限,其實還應該包括生命的自我感知、自我賞玩、自我陶醉。欣賞天地合力造就出如此精密而神奇的生命——它既有自我認識、自我反省的能力,又有自我實現、自我欣賞的本能。任何生命個體對于自我的默默欣賞,都是對天地創造生命的禮贊,都是使自身融入天地大化過程的卓越奉獻。 只有真正理解了孔子的“恭而安”,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吾與點也”的愿望,那是對生命狀態的追求,不是對人生理想的執泥。 “恭而安”,是孔子給學生們的綜合印象,也是孔子晚年以后的日常生命狀態。“恭而安”,是對生命的*高尊重和禮贊,是不必張揚,也遮蔽不了的人生*高幸福的自覺呈現。
孔子的智慧 作者簡介
王立新,思想史學者、深圳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思想和傳統文化教學與研究數十年,出版有《胡宏》《開創時期的湖湘學派》《王立新講論語》《船山大傳》《理學開山周敦頤》《從胡文定到王船山》《思想引領人生》《建宋:趙匡胤的奮斗》(第1版原名《大宋真天子——一代仁君趙匡胤》)等著作。在鳳凰網、央視百家講壇、湖南教育電視臺、湖南人民廣播電臺、衡陽石鼓書院大講壇、北京大學博雅講壇、《天津日報》超閱大講壇、各省市圖書館等媒體、場域,講授中國思想、文化近千場,被戲稱為“講壇上的馬三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巴金-再思錄
- >
我與地壇
- >
唐代進士錄
- >
經典常談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莉莉和章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