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認知心理學(第3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0304519
- 條形碼:9787300304519 ; 978-7-300-30451-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認知心理學(第3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內容簡介
《認知心理學》(第3版)源于作者團隊10余年認知心理學教學與研究實踐。全書共分10章,系統介紹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對知覺、注意、記憶、表象、思維、語言和言語等各種重要認知過程進行了詳細討論。本書將經典與前沿相結合,在系統闡釋經典認知心理學理論體系的基礎上,深入信息與信息加工的本質,詳細介紹了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些新課題、新成果、新手段,如人工智能、腦成像、眼動等。本次修訂增加了“學習目標”“學習重點”“開卷有益”“拓展閱讀”等新欄目,以增強內容的可讀性,減少讀者對認知心理學的“恐懼”。本書結構合理、欄目豐富、簡明易懂,可作為心理學、應用心理學專業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相關專業的讀者閱讀參考。
認知心理學(第3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目錄
**節 認知與認知心理學
第二節 信息加工理論
第三節 認知心理學的起源與發展
第四節 認知心理學研究方法
第五節 人工智能
第二章 注 意
**節 概述
第二節 注意的選擇性理論
第三節 注意的能量理論
第四節 注意的特征整合理論
第五節 注意的加工方式
第三章 知覺與模式識別
**節 概述
第二節 模式識別
第三節 結構優先效應
第四章 記憶的編碼與存儲
**節 記憶的早期研究與兩種記憶說
第二節 Atkinson-Shiffrin記憶理論模型
第三節 短時記憶與工作記憶
第四節 加工層次模型
第五章 記憶的提取與遺忘
**節 提取——記憶的關鍵過程
第二節 記憶的提取模型
第三節 內隱記憶
第四節 元記憶
第五節 錯誤記憶
第六節 遺忘
第六章 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組織
**節 情景記憶與語義記憶
第二節 知識組織的網絡模型
第七章 視覺表象與視覺記憶
**節 表征
第二節 表象
第三節 視覺記憶
第八章 語言和言語
**節 語言的性質和結構
第二節 言語的知覺
第三節 句子和語篇的理解
第四節 言語的產生
第九章 推理、判斷與決策
**節 演繹推理
第二節 歸納推理
第三節 推理的理論
第四節 判斷與決策
第十章 問題解決
**節 概述
第二節 問題空間理論
第三節 問題解決的策略與障礙
第四節 專家技能研究
第五節 創造性問題解決
參考文獻
認知心理學(第3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節選
人們在生活、工作和學習等所有活動中,時刻需要從外界或身體內部接收信息,并產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與行為。例如,當我們在大街上行走,看到商家的招牌時,我們會根據對該種品牌商品的了解和喜好,決定是否去購買。這就是認知過程。1967年,Neisser在他的《認知心理學》一書中將認知(cognition)定義為:感覺輸入的變換、選擇、解釋、存儲、恢復和使用等所有過程。其中變換是指將刺激的物理能量(如光能、聲能等)轉換成神經能或神經沖動,這部分工作由感覺器官完成。在轉換過程中,不需要或不可能將所有物理能量轉換成神經能,一些無意義的物理能量因用不著轉換而被忽略,即選擇。轉換了的刺激信息被傳送到更高級的中樞神經系統,我們會根據自己的經驗去理解這些事物,形成對它們的獨特的解釋。這些解釋將以某種方式在大腦中留下痕跡(存儲)。當需要時,我們就會再次將它們恢復,并使用它們產生新的知識或經驗。因此,認知包括知覺、注意、記憶、推理、決策等心理活動;這些心理能力構成了一個復雜的心理系統,實現各種信息加工功能。那么,當走在大街上時我們會經歷哪些認知過程呢?行走在大街上,五光十色的招牌、琳瑯滿目的商品讓我們目不暇接,而我們關注到的往往只是其中很小一部分,這種選擇便是注意的功能。那些被選擇的刺激(招牌、商品)在我們頭腦中都會形成短暫印象,我們會根據這些印象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對它們進行解釋,判斷出它們是什么,形成對這些商品或品牌的知覺。當我們決定(決策)是否要購買某一商品時,我們會回想(記憶)一下自己以前是否使用過這種商品。如果使用過,我們就會分析它的性能,或者將其與其他同類商品進行比較(推理)。也許我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心理活動,但它們確實存在,并構成了我們豐富多彩的生活。
認知心理學(第3版)(新編21世紀心理學系列教材) 作者簡介
丁錦紅,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多次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肯塔基大學等開展合作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注意、視覺認知與記憶。擔任《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編委。曾獲北京市第七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教育部博士點專項基金項目、北京市教委科技重點項目及一般項目等10余項。在Human Brain Mapping、《心理學報》等國內外學術期刊發表論文80余篇。張欽,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情緒與認知、語言認知等。主持完成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北京市教委科技計劃面上項目以及北京市優秀人才培養專項經費資助項目。在《心理學報》《心理科學》、Brain and Language、Neuropsychologia、Biological Psychology以及Memory等國內外期刊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主編教材《普通心理學》。魏萍,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獲北京市優秀青年人才稱號,入選北京市屬高校青年拔尖人才培育計劃,為首批青年北京學者。主要承擔本科生認知心理學、心理學專業英語等課程的講授工作。主要研究方向為人類動機與認知的交互作用機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和面上項目,在NeuroImage、Human Brain Mapping、Journal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國際心理學刊物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研究成果獲第十三屆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李琦,博士,首都師范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心理學院基礎所所長、科研創新團隊副主任。曾訪學斯坦福大學,師從James Gross教授。擔任Frontiers專刊編輯,《心理學報》、《心理科學進展》、《心理科學》、Human Brain Mapping、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等刊物審稿人。研究方向為兒童青少年問題評估與治療。共發表SCI/SSCI論文60余篇。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科技部重點研發項目等多個項目。郭春彥,博士,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博士生導師。專業為認知神經科學。1999年入選“北京市跨世紀優秀人才”,2007年入選“北京市拔尖創新人才”,2013年入選“北京市優秀教師”。擔任《心理科學》編委、《心理科學進展》副主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生命科學部學科評審組終評審專家(13屆、14屆,以及2015,2017,2018,2019年度)。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高校博士學科點基金項目、北京市重點項目等多個項目。獲得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04年以來,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在Human Brain Mapping、Emotion、Neuroscience、Psychophysiology和《心理學報》等刊物發表論文100余篇。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姑媽的寶刀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朝聞道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