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3—6歲兒童學習與發育指南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274117
- 條形碼:9787555274117 ; 978-7-5552-7411-7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3—6歲兒童學習與發育指南 本書特色
★作者為神經學相關專業博士,提出的觀點都有理論依據。 ★這套書被國外多所大學的心理學、教育學和護理學院選作教科書。 ★作者擁有一家知名的嬰幼兒大腦發育研究機構,她提出的理念都是經過數萬家庭驗證過的。 ★內容全面,干貨滿滿: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腦力發育特點給出建議,回答了父母可能提出的關于兒童大腦發育的各種問題。 ★觀點新穎,一切從孩子的角度出發:站在孩子的角度解讀孩子的行為,解開很多對孩子的誤解,用適合孩子成長的方式去愛孩子,是每一位父母的必修課。 ★通俗易懂,語言輕松幽默:將孩子的成長過程比喻為蓋房子,用生活中的例子解釋專業術語,一看就懂。 ★上百種實用、簡單的活動,幫助3—6歲的孩子順利度過成長的關鍵階段,解決專注力差、打人、咬人、愛發脾氣、不合群等各種小麻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育指南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講述了如何讓孩子獲得全面的發展,主要從身體發育、情感發育、社交發育、認知發育等幾個方面展開論述,結合大腦、肌肉、感官、神經等的發育特點,給出養育提示,并介紹了大量針對性的活動。本書觀點新穎、科學,是3-6歲孩子成長期的實用指南,適合家長、教師、看護者學習使用。
3—6歲兒童學習與發育指南 目錄
◎第1章 孩子的整體發育
-旅程開始了
獨立
-培養孩子和塑造生命
身體發育
情感發育
社交發育
認知發育
運動是關鍵
◎第2章 身體發育
-感覺發育
感覺食譜
觸覺
內部感覺
嗅覺和味覺
耳朵與聽力
眼睛與視覺
-大肌肉運動發育
身體意識
空間定向
動作如同語言
多動
平衡
跨越中線
戶外活動
手眼協調
腳眼協調
-精細運動發育
玩橡皮泥
畫畫
用顏料畫畫
裁剪
粘貼
烘焙
電視的影響
◎第3章 情感發育
-了解基本要素
獨立性
沖動控制和自我約束
專注力
-扮演好你的角色
紀律
習慣
責任
-情感發育的工具
音樂
玩沙子
玩水
◎第4章 社交發育
-社交
游戲時間
融入社會
同胞競爭
-家庭環境
看書和講故事
笑
父母的職責
◎第5章 認知發育
-語言
思想的工具
學習語言
詞匯量
-知覺
聽知覺
視知覺
-抽象概念
體驗抽象概念
體驗數字
體驗時間
體驗身體概念
體驗科學
3—6歲兒童學習與發育指南 節選
比賽這就開始了……嗎? 很遺憾,從嬰兒一出生,比賽就開始了。從出生的那一刻起,嬰兒就要接受打分。剛當上父母的人常常會聽到“小約翰真聰明,他的APGAR(阿普加)評分是10/10!”之類的話。但是,那些孩子的**次阿普加評分得分較低的家長該怎么辦?通常情況下,孩子第二次測試的得分會更高,家長也會松一口氣。其實,阿普加評分只是一項用來評估孩子出生之后是能夠正常存活還是需要醫療介入的重要測試。 糟糕的是,當一群父母湊到一起的時候,這種“打分”和“比拼”就達到了白熱化的程度。如果網上、書上或成長階段表上說孩子10周的時候就會翻身了,那么看到孩子都12周了還不會翻身,急躁的父母就開始擔心了。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盯著其他的孩子,并與自己的孩子進行對比,然后不斷地刺激自己的孩子。但實際上,在這場比賽中,先出發的不一定是勝者,而一開始落后的也不一定非要接受矯正。 事實上,我們真的不知道該怎么測量嬰兒的智商,因為嬰兒還不會說話。我們能做的,就是評估他們的運動和社交能力。跟嬰兒在一起的時間長了你就會發現,其實他們都會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他們不會在乎成長階段表,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在10周的時候學會翻身或在9個月的時候學會爬。他們只會在身體足夠強壯并且能夠控制肢體的時候,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例如翻身、爬行、說話和走路。 旅程開始了 孩子的成長是一次充滿驚喜的旅程,其中包括發現、冒險、嘗試和犯錯,等到時機成熟,很多事他就能一一做到了。他會走路了!他畫畫時不動舌頭或下巴了!他交到了**個朋友!他會騎自行車了!……孩子成長所需的每一項技能,都需要時間和機會來不斷地嘗試,等到孩子的感覺、肌肉強度和肌肉記憶形成合力,他就能掌握這項技能,然后開始攻克下一項技能,就這樣周而復始。每一項技能的掌握都是孩子獨立道路上一次小小的進步。 獨立 養孩子的目標是讓他們獨立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我們所說、所做、所計劃和所展示的一切,都是為了提高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獨立, 是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目標,因為只有獨立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與獨立的孩子相對的,是經常聽到母親說下面的話的孩子:“ 我們來拼個四片的拼圖吧!”“ 我們能騎三輪車了!”“ 我們把所有飯都吃了。”“我們不喜歡塊狀食物。” 對于媽媽( 或爸爸)來說,在孩子獨立的過程中, *難受的一件事就是:為孩子付出一切之后,孩子卻要離開自己獨自前行。但是,事情本就應該如此。養育孩子和塑造生命意味著要無私奉獻多年并且得不到什么回報,更確切地說,是只能獲得極少的回報。事實本該如此,而且這樣做也值得。 成功地塑造生命也是在為更美好的未來鋪路。相信你能做到這一點。 “我們”是誰? 琳達在突發心臟病之后才明白了“我們”和獨立的區別。可以說,她是那種讓很多媽媽都自嘆不如的媽媽。她孩子的衣服上從來沒有破洞、纏在一起的線,也不會少一顆扣子。她的孩子從來不需要考慮什么對他們來說是*好的,因為他們知道,媽媽會為他們打理好一切。她會在孩子和丈夫醒來后在他們的額頭上輕輕一吻,然后端上她親手為他們制作的飲品。任何事情對她來說都不算麻煩——她甚至每天早上都會為丈夫準備好要穿的衣服,并搭配妥帖。一家人只吃她親手做的新鮮食品,而且琳達說話的時候總是以“我們”打頭。 在琳達住院的時候,也就是她發病幾天之后,家人的狀況讓她震驚了。他們簡直崩潰了,根本不知道如何思考、選擇或者做決定,他們的腦子就像是留在了醫院一樣。他們總是遲到,而且衣冠不整,因為沒人為他們整理衣服了,也沒人給他們洗衣服、熨衣服了。吃飯更是成了大問題。外賣偶爾吃一吃可能還挺有意思,但是跟媽媽做的飯相比,味道差太多了,而且沒有媽媽的溫暖以及那份說不清的感覺。另外,媽媽知道珍妮不吃西紅柿、豌豆和面包,而且雞蛋會讓她感到惡心。結果就是,孩子們都不愿意待在家里,因為他們的“腦子”在醫院里,他們不知道怎么應對現在的狀況。持續不斷的煩惱和焦慮也影響了他們的健康狀況。結果,他們開始流鼻涕,而爸爸發現紙巾用光了。那么問題來了,媽媽到底把備用的紙巾放到哪里了? 在經過了一次悲傷且痛苦的探視之后,“時刻準備著”的琳達開始反思。她開始意識到自己把家人管得太緊了。她讓家人無比依賴自己,并且只依賴自己。她讓自己變得不可替代、無法忘記,并將自己置于控制一切的位置上。 琳達意識到,作為母親(和妻子),她是失敗的,因為她的孩子(和丈夫)在沒有她的時候難以正常生活。她創造了了不起的“我們”——這也不全是壞事,因為他們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但是琳達覺得自己失敗了,因為她從來沒有考慮過身為父母應該實現的目標:孩子們的獨立。這種獨立意味著“ 我相信你有能力自己去做這件事情。你能做到的。犯錯誤,丟東西,甚至是把事情搞得一團糟都沒關系——這就是學習的過程。至少你學會了如何自己去做,如何自己去調整。你能行的。”
3—6歲兒童學習與發育指南 作者簡介
麥露迪??德??雅格,神經刺激學博士,在應用神經科學領域深耕30多年。已出版十多本英文書,其版權被荷蘭、丹麥、匈牙利、意大利、波蘭和西班牙等國引進。她定期舉辦講習班,經常在相關的廣播和電視節目中擔任嘉賓,入選美國傳記研究院“21世紀杰出女性”。
- >
我與地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隨園食單
- >
自卑與超越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史學評論
- >
詩經-先民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