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7775
- 條形碼:9787559847775 ; 978-7-5598-4777-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本書特色
過去關于文人社集的研究,多偏重在晚明的江南。本書突破了以往所有相關研究的成果,全面地處理了明清時期各個地區詩社、文社,以及以科舉為主但擴及經義詮釋的制藝文社。除了學術、思想、文學,這些文章進一步從社會史和文化史的角度,探討了社集與地方家族、社集與身份/階層,以及社集與書畫、醫學等方伎的課題;并將探討的區域從中國擴及日本與越南。這些視野新穎、成果豐碩的研究,完全改寫了我們過去對16-18世紀東亞學術思想史的理解,是研究明清思想的之作。 --李孝悌(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學術委員) 本書結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各類社集活動,從政治、社會、宗族、空間、文學、思想、醫學、宗教等多元面向進行探究,呈現明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絡間復雜的關系。本書的內容不僅豐富了我們對于明清士人社群的認識,書中呈現的各種跨界交接與多元問學的現象,也挑戰了我們現代學術分科與專業的狹隘。 --呂妙芬(“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本書系學界、全面的關于文人社集的研究,指出明中葉以后,社集幾乎成為知識分子的全民運動,不但與地方家族結合,更跨越不同的城市網絡,反映當時的士風轉變,牽動地方與中央的政治局勢;流風所及不僅是其他職業如醫者,更影響到東亞的漢字文化圈,如日本與越南之風氣。 --巫仁恕(“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以“結社”作為主題,邀約各領域的研究專家施展各自的學術優勢予以聚焦式的研討,是一種有效的學術運作方式。由于近代學科細化的格局劃分,學者常常固守于各自的疆域而精耕細作,卻頗有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弊端。但歷史的實際本是渾然一體的,世事變遷,人際糾紛,乃是各種勢力聚合而成的結果。哪怕是作為獨立性很強的詩文創作,離開復雜的歷史整體也很難言說清楚。“結社”本身便是明代人文活力展示的窗口,而明清之際又是人文精神變化的糾結點。由此,本書的學術內涵,將會為相關的學術領域帶來諸多啟示,并為以后的學術運作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左東嶺(首都師范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部研究明清士人社群的突破之作。書中結合文、史等不同領域的學者,研究明清士人各類社集活動,圍繞社集與城市空間、地方家族、身份/階層等,從社會、宗族、空間、文學、思想、醫學等多元面向進行探究,呈現明清士人日常生活與學術活動的多元性,以及社群網絡間復雜的關系。同時,還研究了十八世紀日本與越南的文人社集情況,有助于從東亞的視角深化明清思想史、文化史與社會史研究。此外,書中呈現的各種跨界交接與多元問學的現象,也為以后的學術運作方式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目錄
社集與城市空間
城市舞臺:明后期南京的城市游樂與文藝社群
從“詩社”到“吾黨”:漳州霞中社的政治性
游歷、制藝與結社:以晚明衢州士人方應祥為中心
明中葉溫州山人結社的地域社會機制與文化形態
社集與地方家族
澤社、永社、云龍社:明末桐城“詩文社集”的勃興與頓挫
宗族與詩社:明末廣東詩文集社研究
明及清初地方小讀書人的社集活動:以江西金溪為例
社集與身份/階層
明末清初秦地文人在揚州的結社活動
近世日本知識人的游學與社集:以柴野栗山及其交游網絡為例的探討
“騷壇會”和“騷壇招英閣”:15世紀末及18世紀的越南士人社集
社集與方伎(書畫、醫學)
無心而娛:清初北京的“雅會”
醫者同社與研經講學:以明末清初錢塘侶山堂為中心的討論
社集、經學與科舉考試
明代的文社與經學
晚明復社與經典改纂:顧夢麟等編《四書說約》初探
后記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節選
城市舞臺:明后期南京的城市游樂與文藝社群 明代后期的南京城確實是一個別具歷史意義的社交舞臺,士人在其中熱烈展開各種社交活動:文酒之會頻頻舉行,士人間的集會結社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進行,熱烈的交游活動,激發士人參與公共事務的熱情。 晚明動蕩時局中,紛紛擾擾的各種政治軍事,往往成為社交的爭議話題,乃至進而集結特定的政治陣營。如此,朝廷的政爭延伸至城市生活,居于經濟與文化重心的南京城,原是有名無實的首都,值此板蕩之際,反倒成為熱血士人輿論交鋒的重要基地,也是他們個人生命昂揚的大舞臺。 ——編者按 一般論及南京文藝活動的展開,往往引用錢謙益(1582—1664)的論斷,認為金陵之社集活動初盛弘治、正德年間,錢氏之說相當概括地點出南京文藝之盛況,然則其說亦不免過于化約,事實上,南京之社集活動早在弘、正之前已不乏事例。特意記錄南京歷史人物的《帝里明代人文略》引司馬泰(約1492—1563)《三余雅會錄后序》稱: 吾鄉雖稱都下,去輦轂遠,宦于此者,率事簡多暇,得遂觴詠之樂。天順中,翰林學士吉水石溪周公敘始結詩社,擇吾鄉能詩士人,若賀公確、王公麟與邵以誠,凡十人與游,題曰“南都吟社”。成化間,翰林學士西蜀簣齋周公宏謨繼之,復與士人沈公庠、任公彥常、金公冕十二人游,題曰“清恬雅會”。正德初,戶部侍郎海陵柴墟儲公巏復繼之,乃與揮使劉公默、士人施公懋、謝公承舉凡十人游,題曰“秣陵吟社”。夫三公皆海內文宗,其人品詩格俱高,乃能下交諸士人。諸士人亦不少屈諂,觴詠適情,密若昆季。每一會時,都人輒拭目傾耳,稱為勝事。 此說指點出,南京城市的特性及其文藝條件:這個城市雖號稱都城,事實上,卻是遠離權力核心,在權力的操持上實屬邊緣,此地聚集為數不少的“京官”,官員之品級頭銜頗高,卻多近乎閑差,難有作為,事簡多暇。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這些無所作為、閑暇甚多之清高官員,乃多以寫作詩文作為娛樂。這正是南京文藝發展的特殊之處,這些位高權輕的清貴官員,往往成為文藝社集的發動者。因南京之文社活動發端甚早,在天順年間已然登場。值得注意的是,此處倡導社集活動者,都非泛泛之輩,天順時組成南都吟社的周敘,與成化年間組成清恬雅會之周宏謨,都是翰林出身,正德時秣陵吟社之首腦儲巏,則在鄉試與會試中都是**名。他們可說都是科舉勝利者,且表現*優,是科舉制度下,被認定*為能文之士。他們本來應該在宮廷之中占據*佳寫作地位、文為天下表率的人——翰林本職固當如此,只是他們屈處南都,未能在堂廟之上,寫作昭示天下的堂皇之文,領袖天下文風——所謂“海內文宗”。他們“懷才不遇”下,唯有另尋渠道發落其才氣,以“下交諸士人”的方式,實踐“文宗”之志向。 南京社集活動的開始,出于翰林提倡,事或有偶然之處,卻也有必然之理。事實上,南都的六部官員,往往官品高而權輕事少,這些清高多閑的官員,往往也就成為文藝活動的主要成員,積極借諸文藝活動以自顯,實屬常態。也就是說,南京的社集活動中,那些來來去去的六部官員,是其中相當重要的成員。他們對南京的知識交流與文藝社交的發展,都有相當重要的作用。除了在天順、成化年間首開風氣,在日后的社集活動中,他們往往也多有參與,乃至成為其中要角。《四友齋叢說》中嘗記:“孫季泉轉南宗伯,趙大周先生曰:‘季泉留心于詩,此來當必與君結社矣。’后季泉至,果時相酬唱,又以孫王唱和集命某作序,極為相知。”可見這些任職南京之官員,多有文藝之好,而有此好者,入南都則有社集,已成必然之理。實則活躍于南京之文人,亦多有此類官員,例如:所謂“金陵四家”中的第四人就是弘治年間來南京任戶部主事的朱應登(1477—1526),他就職后積極參與當地文藝活動,因此與顧璘(1476—1545)等人齊名并列。嘉靖時期知名文人蔡羽(?—1541)、何良俊(1506—1573)都任職翰林孔目而活躍于南京文藝圈。文壇領袖王世貞(1526—1590)、邊貢(1476—1532)、王慎中(1509—1559)、鐘惺(1574—1624)則為南京六部官員而在此交會各方文人。萬歷時期南京文壇領袖曹學佺(1574—1646),也因任職南京而積極推動文藝社集,將南京文藝推至極盛。凡此略可概見,南京文藝社集的發展,乃與其特殊的政治地位有關,位高權輕的“京官”乃屬其中要角。因此,南京社集活動之開始出于南都翰林,殊非偶然。而這批南都“京官”在往后的歷史中,依然是南京士人社集活動的重要成員。 天順年間的南都吟社與成化時的清恬雅會,固可說是南都社集的濫觴,然此社集活動之發起,個人因素仍居主因。兩位翰林愛好文藝、樂于交游,使之得以開風氣之先。實則在此時期,全國之文藝風氣猶然未興,而城市社交生活也還不發達,甚且,這段時間南京城還在遷都后的大蕭條時期,所以天順至成化年間的社集活動,與其將之視為南京文藝風尚已趨勃興,毋寧說是個人興趣點燃的星星火光。或許正由于此,錢謙益在敘述金陵社集發展時,并未將此時期活動列入其中,這恐怕不是受限所知,而是刻意略過,蓋此舉不足以作為南京社集之源流或文學傳統之肇興。事實上,有關南都吟社與清恬雅會的活動,也殊少見諸相關記載,可以說有關南京的文學敘事中,這只是一段有些偶然的史前史。 選自張藝曦主編《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2022年4月
結社的藝術:16—18世紀東亞世界的文人社集 作者簡介
張藝曦,臺灣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博士,師從王汎森先生,目前任(新竹)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明清思想文化史、地方史與家族史,著有《陽明學的鄉里實踐:以明中晚期江西吉水、安福兩縣為例》《孤寂的山城:悠悠百年金瓜石》。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自卑與超越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唐代進士錄
- >
山海經
- >
巴金-再思錄
- >
二體千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