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計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0452718
- 條形碼:9787550452718 ; 978-7-5504-527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審計學 本書特色
本書順應學科發(fā)展的趨勢,滿足人才培養(yǎng)的需要,符合審計學課程設置的要求,全面闡述了審計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深入解析了審計的業(yè)務循環(huán)、主要程序與工作成果,系統(tǒng)介紹了審計的職業(yè)道德、準則規(guī)范與相關業(yè)務。
審計學 內容簡介
《審計學》一書系統(tǒng)介紹了審計學的基本理論、原理與方法,主要內容包括審計概述、我國審計職業(yè)規(guī)范、審計人員職業(yè)道德及法律規(guī)范 、審計目標、審計證據(jù)和審計工作底稿、審計風險和審計重要性、審計抽樣、審計計劃、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審計、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審計、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審計、貨幣資金審計、完成審計工作、審計報告、內部控制審計共17章,充分反映了審計在我國的近期新實踐。本書以服務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為編寫目標,配有《審計習題與案例》,寓教于練。本書為廣東財經(jīng)大學華商學院會計類人才培養(yǎng)系列規(guī)劃教材。
審計學 目錄
**章 審計概述 …………………………………………………………………… (1)**節(jié) 審計的產生與發(fā)展 …………………………………………………… (1)第二節(jié) 審計的定義與分類 …………………………………………………… (3)第三節(jié) 審計的基本要素、 流程、 基本要求以及相關業(yè)務概述 …………… (6)第四節(jié) 審計理論框架 ……………………………………………………… (11)第二章 我國審計職業(yè)規(guī)范 ……………………………………………………… (14)**節(jié) 注冊會計師執(zhí)業(yè)準則概述 ………………………………………… (15)第二節(jié) 會計師事務所質量管理準則 ……………………………………… (21)第三章 審計人員職業(yè)道德及法律規(guī)范 ………………………………………… (29)**節(jié) 職業(yè)道德基本原則 ………………………………………………… (30)第二節(jié) 職業(yè)道德概念框架 ………………………………………………… (31)第三節(jié) 注冊會計師審計業(yè)務對獨立性的要求 …………………………… (32)第四節(jié)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 (40)第四章 審計目標 ………………………………………………………………… (46)**節(jié) 審計目標概述 ……………………………………………………… (47)第二節(jié) 管理層、 治理層和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的責任 ……………… (53)第三節(jié) 管理層認定及具體審計目標 ……………………………………… (57)第五章 審計證據(jù)和審計工作底稿 ……………………………………………… (63)**節(jié) 審計證據(jù) …………………………………………………………… (64)第二節(jié) 審計程序 …………………………………………………………… (71)第三節(jié) 審計工作底稿 ……………………………………………………… (78)第六章 審計風險和審計重要性 ………………………………………………… (88)**節(jié) 審計風險 …………………………………………………………… (89)第二節(jié) 審計重要性 ………………………………………………………… (92)第七章 審計抽樣 ………………………………………………………………… (99)**節(jié) 審計抽樣的相關概念 ……………………………………………… (100)第二節(jié) 審計抽樣在控制測試中的應用 …………………………………… (105)第三節(jié) 審計抽樣在細節(jié)測試中的運用 …………………………………… (119)第八章 審計計劃 ………………………………………………………………… (134)**節(jié) 初步業(yè)務活動 ……………………………………………………… (135)第二節(jié) 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 …………………………………… (139)第九章 風險評估 ………………………………………………………………… (149)**節(jié) 風險識別和評估概述 ……………………………………………… (151)第二節(jié) 風險評估程序和信息來源 ………………………………………… (152)第三節(jié) 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huán)境 ………………………………………… (156)第四節(jié) 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 (172)第十章 風險應對 ………………………………………………………………… (179)**節(jié) 針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總體應對措施 ……………… (181)第二節(jié) 針對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進一步審計程序 ………………… (184)第三節(jié) 控制測試 …………………………………………………………… (185)第四節(jié) 實質性程序 ………………………………………………………… (191)第十一章 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審計 ………………………………………………… (196)**節(jié) 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概述 ……………………………………………… (196)第二節(jié) 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的重大錯報風險 ………………………………… (202)第三節(jié) 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內部控制測試 …………………………………… (204)第四節(jié) 采購與付款循環(huán)的實質性程序 …………………………………… (208)第十二章 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審計 ………………………………………………… (213)**節(jié) 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概述 ……………………………………………… (213)第二節(jié) 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的重大錯報風險 ………………………………… (218)第三節(jié) 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內部控制測試 …………………………………… (220)第四節(jié) 生產與存貨循環(huán)的實質性程序 …………………………………… (221)第十三章 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審計 ………………………………………………… (230)**節(jié) 了解銷售與收款業(yè)務流程及風險評估 …………………………… (231)第二節(jié) 銷售與收款循環(huán)的審計測試 ……………………………………… (234)第十四章 貨幣資金審計 ………………………………………………………… (241)**節(jié) 貨幣資金審計概述 ………………………………………………… (242)第二節(jié) 貨幣資金內部控制及控制測試 …………………………………… (243)第三節(jié) 庫存現(xiàn)金審計 ……………………………………………………… (246)第四節(jié) 銀行存款審計 ……………………………………………………… (248)第五節(jié) 其他貨幣資金審計 ………………………………………………… (255)第十五章 完成審計工作 ………………………………………………………… (257)**節(jié) 完成審計工作概述 ………………………………………………… (259)第二節(jié) 期后事項 …………………………………………………………… (266)第三節(jié) 與治理層的溝通 …………………………………………………… (267)第十六章 審計報告 ……………………………………………………………… (271)**節(jié) 審計報告概述 ……………………………………………………… (274)第二節(jié) 審計報告的基本內容 ……………………………………………… (275)第三節(jié) 溝通關鍵審計事項 ………………………………………………… (280)第四節(jié) 年度報告和其他信息 ……………………………………………… (285)第五節(jié) 審計意見的形成與審計報告的分類 ……………………………… (290)第六節(jié) 非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 ………………………………………… (293)第七節(jié) 審計報告中的強調事項段和其他事項段 ………………………… (303)第八節(jié) 公司持續(xù)經(jīng)營能力對審計報告的影響 …………………………… (305)第十七章 內部控制審計 ………………………………………………………… (311)**節(jié) 內部控制審計概述 ………………………………………………… (312)第二節(jié) 計劃審計工作 ……………………………………………………… (320)第三節(jié) 實施審計工作 ……………………………………………………… (323)第四節(jié) 評價內部控制缺陷 ………………………………………………… (333)第五節(jié) 內部控制審計報告 ………………………………………………… (338)
展開全部
審計學 作者簡介
張麗,廣東財經(jīng)大學華商學院會計學院教師,主講審計學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