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賀蘭山下種樹人——寧夏大學口述實錄(第二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560879
- 條形碼:9787552560879 ; 978-7-5525-6087-9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賀蘭山下種樹人——寧夏大學口述實錄(第二輯) 本書特色
本書稿寧夏大學“口述檔案”校史資料第二輯,根據寧夏大學檔案館發起的“口述檔案”采錄活動整理而成。本書內容以寧夏大學創建初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性人物的訪談實錄為基礎,配以其家人朋友或學生撰寫的回憶性文章和老照片等,圖文并茂地記錄了這批寧夏大學初創時期的建設者們在那一特殊時期的工作與學習情況,進而從中學習那一代人在傳承“扎根大地,愛國愛鄉;不畏風寒,自強不息;根深葉茂,甘于奉獻”的“沙棗樹”精神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從側面如實記錄了寧夏大學的發展歷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多樣化的呈現手法,為寧夏大學留下了一段靈活生動的聲像、圖書和畫冊等珍貴的歷史檔案。
賀蘭山下種樹人——寧夏大學口述實錄(第二輯) 內容簡介
本書稿寧夏大學“口述檔案”校史資料第二輯,根據寧夏大學檔案館發起的“口述檔案”采錄活動整理而成。書稿內容以寧夏大學創建初(1958—1962年)做出突出貢獻的25位代表性人物的訪談實錄為基礎,配以其家人朋友或學生撰寫的回憶性文章和老照片等,圖文并茂地記錄了這批寧夏大學初創時期的建設者們在那一特殊時期的工作與學習情況,進而從中學習那一代人在傳承“扎根大地,愛國愛鄉;不畏風寒,自強不息;根深葉茂,甘于奉獻”的“沙棗樹”精神的平凡而又偉大的事跡,從側面如實記錄了寧夏大學的發展歷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以多樣化的呈現手法,為寧夏大學留下了一段靈活生動的聲像、圖書和畫冊等珍貴的歷史檔案。
賀蘭山下種樹人——寧夏大學口述實錄(第二輯) 目錄
口述視頻文字
王世英:初心不改辦教育
王天勇 鄭金玉
口述視頻文字
平淡的幸福
琴瑟和嗚,樂育桃李——記王天勇、鄭金玉夫婦
王希蒙
口述視頻文字
永遠的守護
抗擊天牛數十載,半百芳華育英才——記原寧夏農學院副院長王希蒙
王正華
口述視頻文字
難以忘卻的記憶——寧夏大學早期片段紀事
王正華: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
吳家麟 湯翠芳
口述視頻文字
吳家麟與新中國憲法學
伉儷情深守寧大——記吳家麟、湯翠芳夫婦
吳家麟與法律邏輯學
既被委任,就要努力做好
夏森
春風化雨 潤物無聲——憶寧夏大學原黨委書記夏森
夏宗建
口述視頻文字
憶父親在寧夏的三十年
夏宗建:辛勤耕耘在寧大
謝賢熙
口述視頻文字
我的回憶
謝賢熙:堅守初心扎根寧大
徐兆楨
口述視頻文字
我的往事
赤誠澆新花 春暉遍四方——記原寧夏農學院教務處處長徐兆楨教授
徐正敏
口述視頻文字
我童年眼里的父親——一位“能工巧匠”
艱苦創業 砥礪前行——記徐正敏教授的發明創新之路
楊明
口述視頻文字
我們的爺爺
楊明:他將一腔熱血奉獻給了寧夏大學
楊圣詮
口述視頻文字
父愛如山
楊圣詮:勤勉務實的開拓者
揚新民
口述視頻文字
楊新民:在寧大的36載歲月
楊秀珍
口述視頻文字
無怨無悔的堅守——憶母親楊秀珍
寧夏大學就是我的全部——記寧夏大學數學系楊秀珍教授
尹長安
口述視頻文字
我的父親
尹長安:“羊”教授與“羊志”
俞灝
口述視頻文字
俞灝東:我和寧大的情緣
張奎
口述視頻文字
《西行鋪路五十年》自序
為教育鋪路的支寧人——記寧夏大學原黨委副書記、校長張奎
張德山
口述視頻文字
父愛無聲
青春在教育中閃光——記張德山教授
張漢升
口述視頻文字
我的叔叔張漢升
張漢升:用鏡頭記錄寧大
張秀林
口述視頻文字
一代“匠人”的氣韻——記原寧夏教育學院院長張秀林/25()
周鵬起 周佩茹
口述視頻文字
從魚米之鄉到塞北江南——憶父親周鵬起
寧大校園里的伉儷——記周鵬起、周佩茹夫婦
朱光曜田乃祥
口述視頻文字
忠實于激情年代,獻身于寧大熱土——記朱光曜、田乃祥夫婦
左理
口述視頻文字
我的父親與寧大
把握機遇,勇迎挑戰——寧夏大學原副校長左理訪談
后記
賀蘭山下種樹人——寧夏大學口述實錄(第二輯) 節選
記者:請您介紹一下自己來到寧夏大學(原寧夏教育學院)工作的情況。 王世英(以下簡稱王):我叫王世英,是中衛市(人)。 1979年春天,自治區黨委決定把我從自治區教育局調到(原寧夏)教育學院去工作。1972年到1979年,我在自治區文教局做副局長。1978年的5月就定下來要重建教師進修學院,后來又改做教育學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在改革開放這種情況下,決定成立教師進修學院,也就是在1979年春天(寧夏)教育學院(籌建的時候來校的)。 記者:您能具體談談當時籌備寧夏教育學院的情況嗎? 王:(寧夏教育學院的工作是)干什么呢?就是要培養中小學合格的教師,(同時)在職的教師也要提高、學習,讓他們成為更加合格的教師。因為當時我們的中小學教師很缺,同時師資的質量不高,有些是中學畢業就回到中學教書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要適應教育政策,必須是要把師資問題解決了,才能夠大力地發展教育,(自治區黨委)就派我去負責搞這個工作。 教育學院的地址就在銀川市羅家莊,是原來寧大的農場。寧大農場是干什么的呢?就是當時(學生)實習用的。在這一段時間,教育廳負責在這個農場蓋了一棟三層小教學樓,當時也只有這一座三層的教學樓,再的都是一些爛平房。我們去的時候,連辦公都沒地方。 教育學院要(辦)成高等學校,經費是問題,基本建設、房子是問題,師資是問題,反正就是一大堆問題擺在這兒。一開始我們的工作主要是往來調人啊、解決經費啊、搞基建啊。基建就是在西邊教學樓的對面,就相當于辦公樓啊,這個叫作大教室吧。建了一個大教室,合班上課、開會;建一個辦公樓,我們就建這個,上面也批了,給了經費了。再就是逐步規劃,要蓋學生宿舍樓,要蓋教學樓、圖書館樓、實驗樓、理化實驗樓……圖書館就包括閱覽室,等等,那么就要錢啊,籌備經費啊。那么*后呢.這些問題都如期解決了,學生宿舍樓也蓋起來了。那么教師往哪兒住?就是那些舊房子,給收拾一下,隔一間、修一修,給調來的老師安排住上,就這么解決。*后五層大樓也蓋起來了,教學樓、圖書館、實驗室、綜合樓連同教室,整個從東到西一個五層的大樓蓋起來了,這些問題也就逐漸解決了。 (當時)根本沒有教師,往來調教師有困難,那怎么辦?只能分頭解決。到處招兵買馬、攬人才,先調幾個,調不來怎么辦?湊不齊。請寧大的老師來。寧大的老師也是有課的,我們就打聽好他(寧大老師)的課一星期排多少節,什么時候能上課,我們再給他什么時候排上。后來呢,寧大往西邊(西夏區)發展了以后,這個農場基本上就不用了,所以閑置下來了。我們教育學院(與其他兄弟院校)比較起來,我給你說實話,我們西北幾個學校來說,幾個學院我都去過,考察過、學習過,我們(實力)還是可以的。后來(西北地區的)教育院校每年都要開會交流,我們教育學院是頭一批交流的。當時我們和寧大的關系特別好,寧大幫了(教育學院)很大的IE。 當時的經費是教育廳給我們(按)工作人員的編制,一個人給多少錢,再是(招)一個學生給多少錢,這都定了額的。這個錢還是不夠,因為一開始招的學生還是少。怎么辦呢?就想辦法。寧夏回族自治區給我批準的中文(專業)招40個人,數學(專業)招40個人,就是80個人,那么我就招90個或者是88個。多(出來的學生)在哪里(招)呢?阿左旗、陜北離我們很近,他們(地方上)也是困難很大啊,他們也想著培養教師。在我們招生的時候就和我們聯系上。我們考試的時候(阿左旗、陜北的學生)統一(參加)考試,考試后先按我們的分數取上了以后,他們再給我們按照自治區規定的那個標準交些錢。這樣子一年能多收入好幾萬元,所以這個經費問題逐漸也就好轉了。 記者:請您總結一下從事教育工作這幾十年的體會。 王:因為我是本地人,又辦的是本地的教育事業,所以我熱愛教育事業。我一輩子就是搞教育的。我參加革命以前就是小學教員,當小學教員的時候,中衛解放了,我就參加革命工作。后來入團,到教育廳(工作后)又入黨,以后又到縣上去當副科長,到中學當副校長、書記(專職黨支部書記),以后又到教育廳來。就是說一貫受黨的培養提拔,黨的恩惠我總是記在心里。用什么來報答呢?就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現在說就是要好好工作、聽黨的話,黨員就是按黨的章程政策辦事,嚴格要求自己。 記者:您對寧夏大學發展有什么期望?對當代大學生有什么寄語? 王:寧大現在各個方面的發展我們都很是滿意,我希望我們寧大繼續努力地辦好。按照黨中央的領導的要求來(工作),根據黨的思想體系培養人才,現在就是新的方針政策吧,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我們一定要辦好。希望為寧夏、為國家培養大批合格的人才。寧夏大學已經能走在前面,我想一定是可以在大家的努力下(培養好人才)。現在國家建設也很需要(人才),需要我們給輸送人才、輸送技術。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推拿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史學評論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