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楊絳傳 本書特色
時代的風浪從不會停歇,有的人被吹得無影無蹤,有的人乘風破浪,守著執著的一顆心默默前行。楊絳夫婦其實都是這樣的人,有靈秀踏實的心,有溫暖堅實的手,有學富五車的才華,有愛。遭遇艱難,亦始終朝著那一點微弱的光蓬勃向上。在荊棘中開出花,在繁盛熱鬧的花園中卻并不吵鬧。溫柔,冥頑,骨子里軸,向往如意。時代洪流中的寶藏人兒。 * 周國平曾評價說,“這位可敬可愛的老人(楊絳先生),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寶貴的收獲平靜地上路。”和功成名就的一生相比,楊絳先生一直自認是一滴水,平常而微小。于是,當時代的車輪走到今天,我們大張旗鼓地悼念先生時,其實,所追思的,可能正是我們心中逐漸老去的才華、青春,那一點不服輸的信念。這些東西,有些抽象,又有些具體,它們讓我們共鳴,不愿意忘記。
楊絳傳 內容簡介
作者央北的一部成功的人物傳記。他以散文隨筆的形式對楊絳先生的一生進行了詳述,并融入結合了自身的一些感悟,這些小小感悟也很珍貴,借了先生的光。全書13萬字,由序言、正文、后記三部分組成。精當小巧。行文并不考究華麗,以細致的環境、心理描寫為主,語言溫婉輕松,符合當代年輕人的閱讀習慣。寫作中,作者選取了很多小事例,都是尋常家庭的溫情點滴,比如先生包攬所有家務,支持《圍城》的寫作;比如初次留學時,舍不得問父親要學費而在選取專業時做出的取舍;比如遭逢時代劫難,呈現出的生活以及心態的變化;*后在清華園,師生們對錢先生的不舍送別等等。先生的一生,赤子之心,學習、接受、和解、珍惜,這樣的一生,應當被緬懷,妥善收藏。
楊絳傳 目錄
目錄
**章 溫馨又蓬勃的家
第二章 一路書香
第三章 夢歸清華,牽手百年
第四章 和你去看外國的月亮
第五章 眼淚也要落在故鄉
第六章 寫一幕心中的劇
第七章 心和腳都扎根祖國
第八章 再苦也苦不到心里
第九章 有書,有你們
第十章 只有死別沒有生離
第十一章 懷念的懷念
后 記
楊絳傳 節選
**章 溫馨又蓬勃的家 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楊絳的一生,應該是*溫暖的橙色,既有黃色的溫馨,又有紅色的蓬勃。 我們仨 北京三里河的一幢三層舊樓,只有一家的陽臺沒有封起來。房子的主人說:“為了坐在屋里能看見一片藍天。”主人說這間寓所是“人生的客棧”,一旦被這么定義,似乎連屋前的云卷云舒都淡然起來,一百多載的時間,有時就像是這屋前的陽光,直到那束光從淺黃變成熾白再變成淺黃,才知一天早已過去。難能可貴的是如這一天中的陽光一般,人生*初與*后的色調都是一樣的,所謂初心未改。 房子的客廳墻上還掛著“我們仨”的照片,從左至右:楊絳、錢瑗、錢鐘書。時間沒有拿走一切,至少回憶還在。 一個世紀的風雨,她以瘦小的身影撐起了整個家,也撐住了一代文學人的脊梁。 這座房子的主人,就是楊絳。 你說,回憶有多重? 你說,多少人期望當回憶時可以舉重若輕? 你說,當初就是那么一剎那,回憶起來卻要用一輩子。 大概所有的回憶都取決于回憶時的心境,清風明月、宋明山水的心,回憶起來往事也就如拂沙一般。 溫馨又蓬勃的家 楊絳原名楊季康,于1911年7月17日來到這個世界。她出生在北平,書香門第,按她的說法那是個“寒素之家”。 楊絳的父親是楊蔭杭,字補塘,又名虎頭,筆名老圃,是當時十分著名的律師,曾先后考入北洋公學、南洋公學,后留學到美國、日本,取得賓夕法尼亞大學法學碩士,創辦過無錫勵志學社和上海律師公會,擔任過上海《申報》編輯,學而優則仕,擔任過江蘇省高等審判廳廳長等職。 楊蔭杭是個有知識分子情懷的人,秉性剛正不阿,骨子里帶著正氣。他曾經在1921年的文章《說儉》中寫道: 奢靡是君主政體、貴族政體的精神追求。而共和之精神,則力求儉樸,“孟德斯鳩論共和國民之道德,三致意于儉,非故作老生常談也”,決不能“生活程度高而人格卑”!社會風氣奢靡,會直接加劇貪污腐敗、以權謀私的歪風邪氣! 當時社會奢靡成風,而楊蔭杭身居高位卻能保持如此心性,現在讀來依舊讓人身貫正氣。 在楊絳回憶父親的書里,她把這個一輩子剛正不阿的清末民初知識分子,描述成一直堅守自己人生信條的“包公”,為了自己的信念堅持到*后。 楊蔭杭于1895年考入北洋大學堂,學習十分努力,卻中途被除名,不是因為他做了什么出格的事情,而是因為當時的一些學生鬧學潮,遭到了“洋人”的鎮壓,一個領頭的廣東人被學校開除了。這件事震懾了其他參與的人,大家紛紛退縮,楊蔭杭站出來說“還有我”,于是,就被一起除名了。但事實上,楊蔭杭并沒有參與這個學潮,他只是看不過大家被“洋人”嚇破膽的樣子。 楊絳的母親唐須嫈,楊絳說,母親這個古里古怪的名字肯定是父親改的。因為父親那時任京師高等監察廳檢察長,每到元旦要去懷仁堂(中南海主要建筑物之一,原名佛照樓,1911年袁世凱將其改名為懷仁堂,并在此接見外賓、接受元旦朝賀)賀節,去懷仁堂賀節要穿夜禮服,需夫婦同行且還需要夫婦的名片。楊絳的母親家是生意人,小名細寶,為了賀節之需,父親給母親名字改得古雅些,便用了“嫈”字,意為好。 母親是無錫人,與父親同鄉,兩人同歲,二十歲時結的婚,恰是郎才女貌的年紀。母親在上海女子中學務本女中上過學,是當時少有的知識女性。她面容清秀,端莊大方,雖然接受過西式教育,但身上依舊有著中國傳統女性的優點,賢良淑德,結婚以后安穩持家,是德行并舉的賢妻良母。 楊絳出生時上面已經有壽康、同康、閏康三個姐姐。按說,再得一個女兒應該不會受寵,但大概是因為這是父親逃亡海外、留學美國歸來后所生的**個孩子,加之家里的姐姐們都不在父母身邊,所以楊絳得到了獨女的寵愛。小楊絳有時候哭鬧,父親就抱著她來回踱步,嘴里哼唱著搖籃曲,這可是兄弟姐妹中獨享的殊榮。 父親為她取名季康,小名阿季。 如果用色彩來形容楊絳的一生,應該是*溫暖的橙色,既有黃色的溫馨,又有紅色的蓬勃。那些童年的趣事就像是這片橙色中的星辰,輝光閃爍。 趣事之一,是與吃有關。 父親喜歡吃冰淇淋,楊絳出生那年,家里買了一只制冰淇淋的桶,楊絳出生那天家里恰好做了一桶的冰淇淋,小楊絳眼睛直勾勾地看著那桶冰淇淋,全家都覺得這是貪吃的小娃。二姑媽給她嘗了一點,小嘴都凍僵了,依舊在吧嗒吧嗒地舔,回味一般的大人舉動逗樂了大家。 趣事之二,是與穿有關。 四歲時,楊絳隨父親到北平。她**次見到了滿族人,這個人是他們的房東,是個梳著“二把頭”、穿著旗袍、腳蹬高底鞋的滿族女人。楊絳只見過上海女人穿的那種高跟鞋,未曾見過這種鞋跟在鞋底中央的鞋子。滿族女人穿起這種鞋子走起路來,婀娜多姿,搖曳顧盼,楊絳出神地盯著看了很久,甚至不自覺地模仿起那女人走路的姿態。父親在后看見笑著問:“你長大了想不想穿這樣的鞋子?”小小的楊絳琢磨了下說:“想。” 隨著年紀漸長,脫離了幼兒時期的懵懂,開始懂得人情世故與家庭溫暖,在兄弟姐妹的陪伴下與父母的關懷中,楊絳一點點地感受著家庭的溫暖。 父親喜歡看飯后孩子們圍在一起吃甜食,好不熱鬧。他把這樣的家庭聚會叫“放放焰口”。“放焰口”是從盂蘭盆會(中元節)借來的詞兒,在楊家的意思就是爸爸請客,孩子們在這時可以問爸爸要吃的、用的、玩的。“放焰口”時舉家歡樂,父享膝下歡鬧,子享撫頂關懷,好不溫馨。很多年后,楊家的孩子還是會要求父親“放焰口”,吃什么或者玩什么都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人還在一起,心也在一起。 所有的兄弟姐妹里,只有楊絳*懂父親的心,也*能照顧好父親。 孩子們一般會在午飯后“放焰口”結束后自動散去,好讓父親午休。有一次父親叫住阿季,說:“其實我喜歡有人陪陪,只是別出聲。”阿季從此就乖乖地陪在一旁看書,一點聲音也不出,像一只乖巧的貓。冬天家里只有父親屋里生了火爐,孩子們都用燒炭的手爐、腳爐取暖。火爐須不時加煤,阿季手巧動作也輕,加炭時打擾不到父親休息,姐姐和弟弟妹妹們都佩服她能加炭不出聲。
楊絳傳 作者簡介
央北,青年寫作者,已出版作品《那一世我遇見了你:倉央嘉措的今生今世》《當愛已成往事:徐志摩詩傳》《春風沉醉的夜晚:電影情愛大記錄》《你的悲傷,我懂》《愿長夜可被慰藉》等。曾榮獲青海省第六屆青年文學獎,是一名優秀的寫作者,目前正在籌備河西走廊、敦煌等相關課題,未來可期。
- >
山海經
- >
回憶愛瑪儂
- >
月亮虎
- >
唐代進士錄
- >
姑媽的寶刀
- >
推拿
- >
我與地壇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