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以利為利:財政關系與地方政府行為
-
>
立足飯碗 藏糧于地——基于中國人均耕地警戒值的耕地保護視角
-
>
營銷管理
-
>
茶葉里的全球貿易史(精裝)
-
>
近代華商股票市場制度與實踐(1872—1937)
-
>
麥肯錫圖表工作法
-
>
海龜交易法則
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沖擊與農村金融發展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703798
- 條形碼:9787030703798 ; 978-7-03-070379-8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沖擊與農村金融發展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經濟學、金融學領域學者、專家及研究生,本科生采用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全方位剖析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對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市場結構的影響
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沖擊與農村金融發展 內容簡介
本書圍繞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這一重要實踐問題,從利率市場化改革和互聯網金融發展兩個切入點,考察制度與技術因素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產生的影響,并在此基礎上探討內生于我國經濟發展過程并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重點探討利率市場化改革及其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下篇重點探討互聯網金融及其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發展的影響。本書是筆者近幾年在農村金融領域的主要學術研究成果,全書以理論分析與實證研究相結合的形式,展現筆者對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一些思考,具有較強的專業性、理論性特點。 本書適合經濟學、金融學領域學者、專家及研究生研讀,也可作為本科生了解農村金融相關知識的參考資料。
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沖擊與農村金融發展 目錄
上篇 利率市場化篇
**章 相關理論與研究綜述 3
**節 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認識與思考 3
第二節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與展望 5
第三節 農村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替代與互補 7
第四節 突破“利率限制鐵律”:農村金融走向完善的重要標志 9
本章小結 12
參考文獻 12
第二章 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與互聯網金融發展基本情況 16
**節 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歷程回顧與階段總結 17
第二節 農村利率市場化的影響 23
第三節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基本情況 27
本章小結 32
參考文獻 32
第三章 利率市場化影響農村金融發展的機理——正規與非正規金融市場相互作用視角 35
**節 農村金融市場中的正規與非正規金融 36
第二節 利率市場化影響農村金融市場機構的機理與假說 46
本章小結 50
參考文獻 51
第四章 假說的經驗證據 54
**節 假說3-1的經驗證據 54
第二節 假說3-2的經驗證據 64
本章小結 68
參考文獻 69
第五章 利率市場化與“利率限制鐵律” 70
**節 利率市場化的雙重效應:機構與農戶視角 71
第二節 利率市場化與“利率限制鐵律”:拓展的信貸配給模型 75
第三節 簡單討論 82
本章小結 83
參考文獻 84
第六章 利率市場化弱化“利率限制鐵律”的經驗證據 86
**節 利率市場化與“利率限制鐵律”:實證方法 87
第二節 利率市場化弱化“利率限制鐵律”:經驗證據 92
本章小結 100
參考文獻 101
第七章 利率市場化影響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理論框架 102
**節 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歷史回顧與特征總結 103
第二節 利率市場化與農村非正規金融的理論框架 108
第三節 利率市場化與農村非正規金融:假說 112
本章小結 114
參考文獻 115
第八章 利率市場化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影響 118
**節 農村非正規金融發展指標及其測算 119
第二節 利率市場化水平指標及其測算 122
第三節 利率市場化對農村非正規金融的影響效應 125
本章小結 133
參考文獻 134
第九章 利率市場化對農村非正規金融影響機理的經驗證據 135
**節 基本檢驗 135
第二節 二元視角的進一步分析 139
本章小結 142
參考文獻 143
下篇 互聯網金融篇
第十章 互聯網技術對農村正規金融市場的影響 147
**節 農村信貸配給狀況 147
第二節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模式總結與分析 153
第三節 互聯網金融與農村正規金融關系:理論框架與假說 159
本章小結 165
參考文獻 166
第十一章 互聯網金融對農村正規金融績效影響的經驗證據 167
**節 互聯網金融與農村正規金融經濟績效:實證檢驗與若干解釋 167
第二節 互聯網金融與農戶融資約束:實證檢驗與若干解釋 182
本章小結 188
參考文獻 189
第十二章 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變遷的決定因素識別:二元轉型或政府干預? 191
**節 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變遷的基本事實 191
第二節 農村金融市場發展規律分析:傳統模型與理論拓展 194
第三節 農村金融市場結構變遷的決定因素識別:方法與數據 199
第四節 實證結果與若干解釋 204
本章小結 213
參考文獻 213
第十三章 基本結論與政策建議 216
參考文獻 224
附錄:符號說明 224
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沖擊與農村金融發展 節選
上篇 利率市場化篇 **章 相關理論與研究綜述 制度與技術是經濟新常態和轉軌過程中我國農村金融市場面臨的兩大沖擊,考察兩類沖擊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擴散過程與持續時間,對于動態理解農村金融市場的運行機理與均衡狀態,以及對于當前中央大力推行的普惠金融、數字金融等一系列農村金融改革與發展可持續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利率定價機制在市場化改革的過程中從嚴格管制到逐步放松,成為影響農村金融市場*關鍵的制度沖擊因素。與此同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日新月異而誕生的互聯網金融,在討論和探索中不斷發展,成為影響農村金融市場的重要技術沖擊。為了更好地理解制度沖擊與技術沖擊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影響,必須將金融市場的理論機制與我國農村的實際情況緊密聯系,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清晰而充分地認識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事實特征與發展趨勢。本章將對與農村金融有關的利率市場化、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理論與已有研究進行梳理,為全書深入分析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奠定基礎。 **節 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認識與思考 在我國,利率市場化改革從20世紀70年代末的醞釀,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邁出實質性的步伐,再到如今基本已經形成市場化的局面,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整體上,我國利率市場化遵循著“先外幣、再本幣;先貸款、再存款;先農村、再城市;先大額、再小額;先劃定浮動范圍、再完全放開”的改革思路一步步推進,一步步深化。雖然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改革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末,但由于當時金融控制政策的影響,利率市場化改革遲遲沒能真正得到實施,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一直處于停滯狀態。直到1992年黨的十四大召開后,才明確提出了《國務院關于金融體制改革的決定》,并指明利率改革的長遠目標是,建立以市場資金供求為基礎,以中國人民銀行(簡稱央行)基準利率為調控核心,由市場資金供求決定各種利率水平的市場利率體系。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初步提出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基本設想,并強調要盡快加緊金融體制的改革。至此,我國開始了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正式探索。作為近些年農村金融市場*重要的制度沖擊,中國的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始于1996年,并于2015年完全放開商業銀行與農村合作金融存款利率浮動上限而*終完成。農村利率市場化作為農村金融市場改革十分重要的一環,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從國外來看,國外對于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且研究的對象主要集中于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大多數的研究均認為,欠發達國家應當對農村正規金融市場的利率實行控制以限制高利貸行為,從而為農戶提供更為廉價的信貸(McKinnon,1973;Goetzmann,1996;Deininger,2003)。而另一些研究則認為,政府對利率的干預會使得農村信貸有效供給減少,從而造成農村金融市場更大的供需缺口(von Pischke et al.,1983),并且可能損害農戶,尤其是弱勢農戶的利益,使得農村信貸供給的減少所帶來的損失可能遠遠大于農戶從較低的貸款利率處獲得的好處(Burgess and Pande,2005)。此外,還有一些研究表明,由于農村金融市場的分割性,農村利率市場化機制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推動作用十分有限(Aleem,1990;Udry,1990;Ngugi,2001);農村利率市場化會提高農村的貸款利率并增加農戶的融資成本,從而對農村金融市場產生不利的影響(Gormley,2010)。 相對于國外,雖然國內學者對農村利率市場化的研究起步比較晚,但是研究內容十分豐富?v觀現有研究,很大一部分的學者對于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是肯定的。許奇挺(2001)、董積生(2003)、易金平和楊濤(2003)、駱家奇(2003)認為,利率市場化將積極影響農村信貸市場供求主體,使得農村信貸市場得到良好發展;徐忠(2006)、錢水土(2009)、陳時興(2009)、馬九杰和吳本健(2012)認為,農村利率市場化能夠使農村正規金融的貸款成本通過收益抵補,從而有利于農村金融資源供給的增加;周孟亮和文春暉(2010)認為農村利率市場化能夠推動農村金融服務合理定價,促進農村金融活動活躍化,還能夠使得我國農村金融機構設計特定的利率結構和還款安排等,拓寬金融服務的范圍;張龍耀和江春(2011)提到利率市場化能夠滿足農戶有效信貸需求,并使得農戶融資狀況得到改善,*終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許月麗等(2013)提出利率市場化能夠使得正規金融獲得更多的金融市場信息,增強應對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的能力,從而使得正規金融的經濟績效得到提高,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 同時,也有一部分學者對于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提出了不同的見解。中國人民銀行福州中心支行課題組(2002)研究表明,利率市場化并不能無限增強信用社的籌資能力,農村資金短缺并不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呂士偉(2003)認為,利率的市場化可能會引起農村金融市場失序,貸款人特別是農戶的負擔加重等現象,不利于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駱家奇(2003)認為,農村信用合作社(簡稱農信社)籌資成本的增加是利率市場化的結果,*終會導致優良客戶流失,農業生產貸款需求受到抑制等;康繼軍等(2010)、易小蘭和鐘甫寧(2011)認為,農村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成效具有區域的不平衡性,農村利率市場化的改革成效在東部地區會比西部地區更加地明顯;陳鵬和劉錫良(2009)、張龍耀等(2011)提出,應當將打破金融機構在農村金融市場的壟斷作為農村金融市場改革的重心,而不是改革效果并不是很明顯的利率市場化;劉廣明(2010)提出,金融的市場化不但不能推動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反而會成為一個發展障礙。許月麗等(2014)的研究提到,相比利率市場化,進一步放寬農村金融機構準入限制更能夠優化農村金融機構結構,促進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 第二節 農村互聯網金融:發展與展望 國外關于互聯網金融的研究起源比較早,經過對Kickstarter為代表的眾籌行業和以Lending Club為代表的點對點借貸(peer to peer lending,P2P)行業的研究,可以總結出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雖然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互聯網技術得到了普及,但是我國的互聯網金融在21世紀才得到象征性的發展,尤其是在2013年互聯網金融元年之后才得到了大家的廣泛認可,所以國內對于互聯網金融的影響研究較少,大多從宏觀層面,研究互聯網金融對商業銀行營利能力、對企業融資約束等。關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的文獻,主要集中于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的重要性及可能存在的問題方面。自20世紀90年代互聯網技術逐漸成熟以來,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對互聯網金融的研究也是層出不窮,但由于農村基礎設備差,互聯網覆蓋面窄,農村互聯網金融起步晚,故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研究較少,以下是近幾年來關于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國內研究。 錢水土和陳鑫云(2015)在研究我國新形勢下農信社風險控制策略時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出現對傳統金融機構特別是創新能力較弱的農信社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并且增加了農信社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難度。張軍(2015)指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發展能夠解決小規模生產者個人信息不透明和缺少擔保抵押、不容易從正規金融部門得到貸款的難題。陳東和劉全東(2013)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可以有效提高金融服務的覆蓋范圍,依托電子商務上農戶的交易數據、線上加線下熟人模式、農業產業鏈等多種風險控制方式,減輕傳統正規金融信息不對稱等原因對抵押品、擔保物等硬性要求的融資約束。就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李繼尊(2015)也有相同的看法,他認為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緩解信息不對稱的一把鑰匙,各種新興互聯網金融模式的興起本質上是運用云計算、大數據等信息通信技術為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提供新的渠道。蘇行(2016)在比較農村互聯網金融與傳統正規金融機構過程中,發現互聯網金融較傳統正規金融而言,具有貸款門檻低、借貸成本低、辦理業務效率高等優勢,為農戶融資提供新的融資途徑,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貸款難、融資貴等問題。 但也有學者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市場是不被看好的市場,胡海濤(2016)從供給主體和覆蓋面的角度研究發現,近年來互聯網金融發展迅速,但實際開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機構并不多,供給主體有限,研究還表明農村網民規模穩步增加,但大多分布在中青年中,相對落后地區互聯網的覆蓋程度有限,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受到嚴重制約。因此,他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對傳統正規金融的影響有限。朱新蓉(2016)也認為農村互聯網普及率低、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物流配送體系落后、農村信用體系建設落后等因素,嚴重制約了互聯網金融在農村的發展。也有不少學者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為農村閑置資金流出農村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渠道,不僅不能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反而進一步加劇農戶的融資約束。即在某種意義上,外部互聯網金融向農村的延展成為城市部門向農村部門插入的一個新的“吸血鬼”,將農村大量的資金轉入城市,加劇農村資金外流。2014年,僅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就從農村凈轉移資金350億元(吳金龍,2015),農村資金的大量外逃將嚴重制約農村經濟的增長。 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有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互聯網金融作為一個新興金融產業,尤其在農村地區,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必不可少,應該強化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保障互聯網金融規范發展,防范互聯網金融帶來風險(曹鳳岐,2015)。吳金龍(2015)認為互聯網金融存在良莠不齊的問題,且與傳統金融機構監管標準不統一,需完善監管制度,引導農村金融市場適度競爭與相互合作。胡海濤(2016)認為農村互聯網金融與普通互聯網金融應該區別對待,對吸收農村資金的理財業務應加強監督管理,對不吸收資金的農村互聯網金融機構應該放松監督管理,放低農村金融的準入門檻,利用財稅政策的引導,加速社會資本流向農村,為農民投資提供資金,為農戶創收提供支持,為發展農村經濟提供保障。蘇行(2016)也認為雖然互聯網有支付便捷、資金到賬快等優勢,但與此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穩定性,面臨著信用風險、資金流動風險、互聯網的安全技術風險等,應加強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監管力度,完善監管體系,做到有法可依、依法管理,確保資金的安全性和有序性。 國內外關于互聯網金融的影響研究,囿于數據的可得性,相關實證研究,尤其是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實證研究可謂是鳳毛麟角,關于新興互聯網金融對農村
利率市場化、互聯網技術沖擊與農村金融發展 作者簡介
許月麗,女,浙江諸暨人,管理學博士,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農村金融方向的研究。目前主持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已主持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項,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2項,其他省部級項目3項;主持完成浙江省人民政府與杭州市人民政府等部門咨詢類項目多項。在《世界經濟》《金融研究》《中國農村經濟》《南開經濟研究》《財經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出版專著1部。研究成果榮獲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很好成果三等獎1項、浙江省高校很好成果二等獎1項、中國農村發展研究獎提名獎1項等。
- >
莉莉和章魚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