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宇宙、量子和人類心靈
-
>
氣候文明史
-
>
南極100天
-
>
考研數學專題練1200題
-
>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發明與發現
-
>
神農架疊層石:10多億年前遠古海洋微生物建造的大堡礁
-
>
聲音簡史
化學與健康 版權信息
- ISBN:9787030639400
- 條形碼:9787030639400 ; 978-7-03-063940-0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化學與健康 內容簡介
本書以人體生命為本,以化學與人類健康的關系為中心,以與人類健康和生活密切相關的化學因素為主線,揭秘生命的化學本質、人體中的化學反應以及化學平衡;探討飲食化學與健康的關系;介紹與人類健康和生活密切相關的衣、食、住、行、用的材料和生物醫用材料以及精神情緒中的化學因素,學習環境化學與健康、藥物化學與健康的相關內容。旨在為學生提供化學在現代生活中應用的信息,使學生了解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本書可作為理工類、文管類、醫學類、藝術類等專業本科生教材,也可供社會公眾作為科普書學習了解相關知識。
化學與健康 目錄
前言
第1章 化學與生活 1
1.1 化學及其發展 1
1.1.1 化學一詞的由來及定義 1
1.1.2 化學的發展及研究內容的演變 2
1.1.3 古代實用化學 2
1.1.4 中古化學時期 5
1.1.5 近代化學的孕育與發展 7
1.1.6 現代化學 8
1.2 化學使生活豐富多彩 9
1.2.1 20世紀以來化學的發展“空前輝煌” 10
1.2.2 化學的中心地位 12
1.2.3 化學給予人類的物質保障 14
知識拓展:土堿如何打敗洋堿 16
1.3 未來化學 17
1.3.1 21世紀化學的發展方向 17
1.3.2 未來化學的發展方向 19
參考文獻 22
第2章 化學與生命 23
2.1 生命及其起源 23
2.1.1 生命概述 23
2.1.2 生命起源 25
知識拓展:生命進化的十大奇跡 29
2.2 化學與生命活動 29
2.2.1 人類生命和健康的密碼——DNA 29
2.2.2 酶——人體的催化劑 31
2.2.3 血紅蛋白與肌紅蛋白——氧氣的攜帶者 32
2.2.4 記憶與化學反應的關系 33
2.2.5 視覺的化學原理 35
2.2.6 控制進餐的化學物質 36
2.2.7 神奇的激素 37
知識拓展:“憤怒得失去理智”的原因及食療 40
2.3 人體中的化學元素 40
2.3.1 人體中化學元素的來源 40
2.3.2 人體中化學元素的選擇 41
2.3.3 人體中化學元素的存在形式及分布 42
2.3.4 人體中化學元素的分類 43
2.3.5 人體中化學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規律 44
2.3.6 人體中化學元素與健康的相互作用 45
2.3.7 人體中化學元素的功能 46
2.3.8 人體中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 47
知識拓展:“碘小姐的旅行”與 “鋁先生的診療” 57
2.4 人體中的化學反應 57
2.4.1 人體中化學反應的特點 57
2.4.2 酶促反應 58
2.4.3 生物配位反應 62
2.4.4 生物氧化反應 64
2.4.5 表面化學反應 66
2.4.6 電化學反應 66
2.5 人體中的化學平衡 68
2.5.1 水、電解質平衡 68
2.5.2 酸堿平衡 71
2.5.3 血糖平衡 73
2.5.4 沉淀溶解平衡 75
知識拓展:全國愛牙日30年歷年主題 75
2.6 健康在于適當運動 76
2.6.1 人體運動與能量供應 76
健康貼士:運動中和運動后的飲食 78
2.6.2 科學運動原則 79
健康貼士:運動后七不宜 81
2.6.3 運動與塑身 82
健康貼士:如何判斷自己的運動量是否合適? 87
參考文獻 87
第3章 飲食化學與健康 88
3.1 話說健康 88
3.1.1 健康的定義和標準 88
3.1.2 亞健康 89
3.1.3 影響人體健康的因素 90
3.1.4 人類自身的健康管理 91
3.1.5 健康中國行動 92
知識拓展:根據健康中國行動50條主要指標自測 97
健康貼士:積累健康 97
3.2 食品的營養與健康 98
3.2.1 食品的定義與組成 98
3.2.2 營養素概述 98
3.2.3 人體的七大營養素 99
3.2.4 飲食營養與疾病 106
3.2.5 平衡營養與合理膳食 110
3.3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及平衡膳食寶塔 111
3.3.1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 111
3.3.2 中國居民膳食寶塔2016 115
知識拓展:化學大事記 118
3.4 食品添加劑與健康 118
3.4.1 食品添加劑概況 118
3.4.2 常用食品添加劑 120
3.4.3 食品添加劑的安全使用 124
3.4.4 科學選用食品 126
3.5 茶與健康 131
3.5.1 茶文化 131
3.5.2 茶葉中的營養成分——飲茶有益健康的生化基礎 135
3.5.3 茶的保健功能及科學飲茶 139
知識拓展:茶藝茶道 143
3.6 酒與健康 143
3.6.1 酒文化 143
3.6.2 酒的分類及特點 145
3.6.3 酒與健康的關系 151
參考文獻 154
第4章 化妝品和洗滌用品與健康 155
4.1 化妝品與健康 155
4.1.1 化妝品的定義與分類 155
4.1.2 化妝品原料簡介 156
4.1.3 皮膚和毛發的結構、作用與分類 160
知識拓展:判斷皮膚類型 163
4.1.4 化妝品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包裝標識 163
4.1.5 化妝品的發展趨勢 164
4.1.6 潔面和護膚化妝品與健康 165
4.1.7 美容化妝品與健康 174
4.1.8 頭發洗護類化妝品與健康 179
4.1.9 香水和花露水與健康 183
4.1.10 特殊用途化妝品與健康 185
4.2 洗滌用品與健康 195
4.2.1 洗滌用品概述 195
4.2.2 洗滌用品的正確使用 203
參考文獻 204
第5章 材料化學與健康 206
5.1 服裝材料 206
5.1.1 服裝纖維材料 206
5.1.2 天然纖維 207
5.1.3 化學纖維 208
5.1.4 海藻纖維 210
5.1.5 新型綠色纖維 212
5.1.6 功能纖維 213
5.1.7 服裝材料中常見的有害化學物質 217
知識拓展:新型纖維服裝展 219
5.2 食品包裝材料 219
5.2.1 塑料包裝材料 219
5.2.2 紙質包裝材料 221
5.2.3 功能型包裝材料 222
5.3 建筑交通功能材料 225
5.3.1 海綿城市建設材料 226
5.3.2 室內表面功能材料 229
5.3.3 外墻保溫隔熱材料 232
5.3.4 碳纖維材料 234
知識拓展:水立方膜材料 236
5.4 生物醫用材料 236
5.4.1 生物醫用材料概況 236
5.4.2 生物醫用金屬材料 237
5.4.3 生物醫用無機非金屬材料 239
5.4.4 生物醫用高分子材料 242
5.4.5 生物醫用復合材料 246
參考文獻 248
第6章 環境化學與健康 249
6.1 大氣環境與健康 249
6.1.1 大氣組成與空氣質量評價標準 249
6.1.2 造成大氣污染的化學反應類型 251
6.1.3 霧霾的形成、危害及控制 252
健康貼士:霧霾天要不要開窗通風? 257
6.2 水與健康 257
6.2.1 水污染的來源及危害 257
6.2.2 水體重金屬污染防治 260
健康貼士:日常生活中重金屬污染的防治 262
6.3 土壤與健康 262
6.3.1 土壤是生命之基 262
6.3.2 土壤污染及其特點 263
6.3.3 土壤污染的危害 265
6.3.4 土壤污染防治 266
6.4 電子垃圾與健康 269
6.4.1 電子垃圾污染與危害 269
6.4.2 電子垃圾的治理 272
6.5 居室環境與健康 273
6.5.1 室內空氣質量標準 273
6.5.2 居室環境污染來源 275
6.5.3 居室污染的種類及危害 276
6.5.4 改善居室環境的基本措施 279
6.5.5 現代科學治理居室環境技術 280
參考文獻 282
第7章 藥物化學與健康 284
7.1 藥物與健康 284
7.1.1 藥物概述 284
7.1.2 藥物與健康的關系 286
7.1.3 化學藥物的發展趨勢 291
健康貼士:服藥注意事項 292
7.2 抗生素與健康 292
7.2.1 抗生素簡介 293
7.2.2 合理使用抗生素 297
7.2.3 抗生素的發展趨勢 298
健康貼士: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項 300
7.3 瘧疾與青蒿素 300
7.3.1 瘧疾 300
7.3.2 治療瘧疾的藥物 301
7.3.3 青蒿素的深入研究進展 302
7.4 癌癥與健康 303
7.4.1 癌癥及其臨床表現 303
7.4.2 癌癥產生的原因 305
7.4.3 癌癥的治療 306
7.4.4 癌癥的預防 308
7.4.5 抗癌藥物的發展 309
健康貼士:遠離癌癥 310
7.5 心腦血管疾病與健康 310
7.5.1 心腦血管疾病的起因和危害 311
7.5.2 心腦血管疾病的癥狀和預防 311
7.5.3 心腦血管疾病治療藥物及其發展 312
健康貼士:遠離心腦血管疾病 313
7.6 糖尿病與健康 313
7.6.1 糖尿病及其分類 314
7.6.2 糖尿病的預防 314
7.6.3 糖尿病治療藥物及其發展 315
健康貼士:遠離糖尿病 319
7.7 痛風與健康 319
7.7.1 痛風 319
7.7.2 痛風發病原因及影響因素 320
7.7.3 痛風的預防 320
7.7.4 痛風治療藥物及其發展 321
健康貼士:遠離痛風 323
7.8 艾滋病與健康 323
7.8.1 艾滋病及其臨床表現 323
7.8.2 艾滋病的預防 324
7.8.3 艾滋病的治療及治療藥物 324
健康貼士:遠離艾滋病 326
參考文獻 326
化學與健康 節選
第1章 化學與生活 化學強大的創造力為人類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世界,化學對人類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沒有化學,世界難以想象。 1.1 化學及其發展 化學歷史久遠,可以說從人類學會使用火,就開始了*早的化學實踐活動。人類的祖先鉆木取火、烘烤食物、驅寒取暖、驅趕猛獸,充分利用了燃燒的發光發熱現象,這在當時只是一種生活經驗的積累。化學知識的形成、發展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道路。 1.1.1 化學一詞的由來及定義 化學單從字面解釋是“變化的科學”。漢語中化學一詞*早出現于1856年英國傳教士韋廉臣(1829—1890)編的《格物探原》一書,是英文chemistry一詞的意譯。英文chemistry來源于拉丁文alchemy,后者來源于阿拉伯語al-kimiya。 關于al-kimiya的來源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其來源于古埃及語“黑色”(khem)或來源于希臘語“我澆鑄”(cheo)。阿拉伯人繼承了亞歷山大煉金術士的說法,他們使用chemia(阿拉伯語al-kimiya)作為實現金屬轉變的物質或介質。煉金術又由阿拉伯傳入中世紀的歐洲,演變為alche-my,再由這個詞衍生出chime(法語“化學”)、chemie(德語“化學”)或chemistry(英語“化學”)。英文chemistry形象地體現了化學的本質“Chem is try”,即化學就是嘗試、試驗。直到16世紀,煉金術(alchemy)逐漸轉變為近代化學(chemistry)。 印度學者馬迪哈桑于1951年提出另一種說法,認為al-kimiya的詞源是由中國金丹術衍生的。在阿拉伯語中al-kimiya的原意是煉金術,而阿拉伯的煉金術是由中國傳入的。中國煉丹術士們主要的探究對象“金液”在福建方言中讀音是“欽牙”(kimya),阿拉伯人在中國接觸的地區正是福建。“al-”是阿拉伯語中的冠詞,“al-kimiya”可看作“金液學”。 關于化學的定義,《辭海》中為“化學是研究物質(單質及化合物)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中學課本中為“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它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等”。恩格斯指出:“化學可以稱為研究物體由于量的構成的變化而發生質變的科學。”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量子化學之父唐敖慶這樣描述:“化學是總管物質在原子、分子層次變化的學科。也就是說,化學是一門試圖從原子、分子層次上了解物質性質和物質發生反應的科學。” 1.1.2 化學的發展及研究內容的演變 化學的發展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時期:古代化學時期、近代化學時期、現代化學時期。 1. 古代化學時期 從遠古時代的化學萌芽到17世紀中期是古代化學時期。在化學的萌芽時期,人類的制陶、冶金、釀酒、染色等工藝,主要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多年摸索而來的,以實用為主,還沒有形成化學知識,尚未形成一定規模的理論體系,可稱為古代實用化學。古代化學在制陶和冶金等方面積累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又經歷了煉丹、煉金、醫藥化學和冶金化學等的中古化學時期。 2. 近代化學時期 從17世紀中期到19世紀90年代中期是近代化學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化學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近代化學是化學全面發展的時期,建立了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四大分支。同時,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使化學工業成為世界化學發展的重點。 3. 現代化學時期 從19世紀末期至今,化學進入現代化學時期。這個時期的主要特點是:從宏觀到微觀,從描述發展到推理,從定性發展到定量,從靜態發展到動態。這個時期化學發展的重點是研究分子科學。 本章著重介紹古代化學時期的實用化學,近代化學和現代化學簡單提及,后面章節將詳細闡述。 1.1.3 古代實用化學 在長期的勞作中,人們接觸到包括化學變化在內的眾多自然現象,逐漸積累起選擇物質、加工利用物質及其化學功用的許多經驗,這些積累起來的經驗就是早期實用化學知識。 1. 早期實用化學 1) 火的利用——化學的萌芽時期 原始人類為了生存,在與自然界的種種災難抗爭中發現并利用了火。摩擦生火是人類對自然界的**個偉大勝利,原始人類從用火之時開始由野蠻進入文明,同時開始了用化學方法認識和改造天然物質。火是人類發現和利用的**個化學現象,人類認識并支配了火,為實現一系列化學變化提供了條件。火的發現和利用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并使人類逐步變得聰明而強大。 從遠古到大約公元前1500年,人類學會在熊熊的烈火中用黏土制出陶器、用礦石燒出金屬,學會利用谷物釀造酒、給絲麻等織物染上顏色,這些都是在實踐經驗的直接啟發下經過長期探索而形成的*早的化學工藝,是化學的萌芽時期。 2) 陶瓷器的出現和發展——化學的早期應用 陶器是人類利用天然物,用火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出來的一種全新的物品,是人類利用化學變化改變物質天然性質的開端,是人類社會由舊石器時代發展到新石器時代的標志之一。陶器的出現豐富了原始人類的經濟生活,給人類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在陶器制作過程中,人類的審美和智慧得到了創造性的發揮,其客觀地記錄了當時人們的精神和觀念,具有重要的意義。 *初,人們只是用泥土捏成某種形狀再燒制成陶器,以日用為主,只具有使用價值,不具有欣賞價值。已知*早的陶器是格拉維特文化小雕像。例如,在現今捷克下維斯特尼采境內發現的陶器——下維斯特尼采愛神,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9000年至公元前25000年。2012年在江西仙人洞遺址中發現的陶器罐碎片是中國發現的迄今*古老的陶制容器碎片,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0年至公元前19000年。在河北省陽原縣泥河灣地區發現的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陶片距今也有11700年之多。 從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來看,我國陶器中的精品有舊石器時代晚期距今?10000?多年的灰陶、8000多年磁山文化的紅陶、7000多年仰韶文化的彩陶、6000多年大汶口的蛋殼黑陶、4000多年商朝的白陶、3000多年西周的硬陶,還有秦朝的兵馬俑、漢朝的釉陶、唐朝的唐三彩等。 隨著社會的進步,制陶工藝不斷進步和發展,制造的方法也由手工逐漸過渡到使用陶輪,焙燒的方式也由原來的篝火式發展到爐灶式,*后形成了陶窯。原料越選越精,陶器品種越來越多,質量也逐步提高,并且更加注重器型、紋飾、釉面等。 瓷器出現在商朝,瓷字在晉朝才有。陶與瓷一脈相承,卻有著質的不同,兩者的區別在于原料土和燒制溫度不同。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黏土,燒制溫度是800~1000℃,而瓷器是用高嶺土在1300~1400℃燒制而成。 社會的進步也促進了制瓷業的發展,如北方邢窯白瓷“類銀類雪”,南方越窯青瓷“類玉類冰”,兩者組成“北白南青”兩大窯系。另外,唐朝還燒制出雪花釉、紋胎釉和釉下彩瓷及貼花裝飾等瓷器。 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我國元代的“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高27.5 cm,口徑21 cm,腹徑33 cm,足徑20 cm)拍出了1568.8萬英鎊,約合人民幣2.3億元,以當天的國際牌價可以買兩噸黃金,創下亞洲藝術品拍賣和中國瓷器及中國工藝品拍賣的世界紀錄。這件文物創下瓷器全球拍賣*高價,主要是因為其出品于中國歷史上制作青花瓷器的頂峰時期,歷經幾百年仍然保存完好。 世界其他地區如古埃及、西南亞、印度、波斯及希臘的勞動人民,也和我們的祖先一樣,創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這些地區也都在新石器時代的一開始就出現了制陶工藝。 3) 金屬的加工和使用——早期的金屬知識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人類已開始加工和使用金屬,*先使用的是沒有加入其他金屬的紅銅(純銅)。人們在揀取石料時遇到天然銅,發現它的性質和石料完全不同,可以錘延,有光澤,于是采用錘敲打擊的加工方式將其加工成裝飾品和小器皿。再后來人們借鑒用火和制陶的豐富經驗,逐漸掌握了熔鑄技術,更有效地利用了紅銅。 由銅礦石冶煉出銅,使人們對自然界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隨后逐步冶煉出了錫、鉛等其他幾種金屬,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青銅冶煉鑄造技術逐漸發展成熟起來。中國古代青銅主要是銅與錫的合金,這是人類技術發展史上的重要發明。遠在5000多年前的馬家窯文化時期,中國古人就開始使用青銅制品。夏、商、西周、春秋、戰國時期是中國的青銅時代,青銅鑄造達到鼎盛,堪稱輝煌燦爛,促進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 鐵在自然界分布極廣,但天然的鐵在自然界中幾乎不存在,鐵礦石熔點較高,又易還原,所以人類利用鐵較銅、錫、鉛、金等金屬晚。中國冶煉鐵的技術始于原始社會末期,當時的冶煉方法是用木炭作燃料,因燃料釋放的熱量低,加上爐體小、鼓風設備差、爐溫比較低,不能達到鐵的熔煉溫度,煉出的鐵是海綿狀的固體塊,所以稱為塊煉法。 考古研究發現,中國春秋晚期的鐵器制作極其繁榮興盛,到了戰國末年已經進入煉鐵和鐵器制造的黃金時代。不斷出土的考古新發現有力地證明了歷史上中國冶煉鐵的技術成熟而完備,遠遠領先于同時期的世界各國。誕生于我國西漢時期的環*刀,是由鋼經過反復折疊鍛打和淬火后制作出來的長刀,顯示了當時先進的冶煉技術。 4) 其他古代化學技術——釀造、染色與油漆等 釀造和染色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食、衣密切相關,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有所發展,是一門古老的化學工藝。我國原始氏族社會末期的龍山文化距今大約4000年,在其遺址中出土了大量青銅器和陶器,其中出現了尊、壺、爵、角、斗等酒具,酒具的出現說明當時已會釀酒。商周時期,甲骨文中出現了“酒”字。在釀酒的同時,人們還利用發酵原理,從谷物中釀造出醋、醬油等。 埃及和西歐也從古代起以谷物或水果為原料用發酵法釀酒,埃及和羅馬帝國的葡萄酒遠近聞名。 從考古發掘、甲骨文及其他古代文獻中可知,我國商朝養蠶紡絲已相當發達。隨著絲麻紡織業的發展,各種紡織品的染色技術也相應發展起來。到了周朝,染色已明確分為煮、湅、暴、染幾個步驟。在《書 益稷》有“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用青、黃、赤、白、黑五色染絲帛制衣。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織物中,彩色套印花紗及多次套染的織物多達36種色相,反映出當時極高的染色水平。這時用的染色原料是經過化學加工而提煉出來的植物性染料,如藍靛染藍、茜草染絳等。中國古代提取藍靛的技術在中世紀經中亞傳入歐洲,直到人造染料合成以前,一直是歐洲染色與印花的重要染料技術之一。中國古代在油漆、顏料技術方面也取得了不少成就。 漆器是中國古代的一項重要發明,它至少已有7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到了漢代,漆器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馬王堆漢墓出土的漆器數量之多、保存之完好、器形之多樣、工藝之精巧都是前所未有的。 5) 造紙術、黑火藥的發明——中國的發明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是我國古代人民對世界科學文化發展作出的卓越貢獻。 1933年,在新疆漢烽燧遺址出土了公元前一世紀的西漢麻紙,說明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就發明了造紙術。公元105年,蔡倫以樹皮、麻繩頭、破布、破漁網等為原料制出達到實用書寫要求的植物纖維紙。漢安帝年間公元114年,蔡倫因久侍宮中被封為龍亭侯,后遂稱以其法制造的紙為“蔡侯紙”,蔡侯紙制作工藝很快隨紙張一起外傳。 作為造紙原料的植物纖維素是一種天然高分子。用化學及機械方法除去其他雜質后制成漿液,方可制得較純的纖維素,因此造紙術就是用化學方法制得較純纖維素的一項重大成就。造紙術的發明是書籍制作材料上的偉大變革。 黑火藥也是我國古代科學技術四大發明之一,在化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黑火藥是煉丹術士們的意外收獲,與本草學有著密切的關系。黑火藥的主要成分有硝石、硫黃、木炭。稱其為“藥”是因為硝石、硫黃被作為藥材,而稱為“火藥”是因為這種混合物極易燃,并且燃燒相當激烈,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自卑與超越
- >
詩經-先民的歌唱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煙與鏡
- >
推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