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jīng)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jīng)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數(shù)論頌》譯注 版權(quán)信息
- ISBN:9787220126314
- 條形碼:9787220126314 ; 978-7-220-12631-4
- 裝幀:一般輕型紙
- 冊數(shù):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數(shù)論頌》譯注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印度哲學研究者和瑜伽文化愛好者古印度六大正統(tǒng)哲學流派——數(shù)論派的根本經(jīng)典完全讀本,解讀生命管理的智慧之道
《數(shù)論頌》譯注 內(nèi)容簡介
《數(shù)論頌》為4世紀數(shù)論派*重要的哲學家自在黑著,瓦恰斯帕蒂·彌室羅注釋。本書中譯者試圖從數(shù)論和瑜伽的關(guān)系角度,對《數(shù)論頌》作了大量補注,旨在向讀者呈現(xiàn)印度古典哲學數(shù)論的全貌,包括數(shù)論哲學的起源、整體的理論框架、基本原理,若干核心命題及其推理過程。數(shù)論派的哲學是瑜伽派的理論基礎(chǔ),因此本書有助于讀者了解數(shù)論和瑜伽的關(guān)系,并深入理解帕坦伽利的《瑜伽經(jīng)》。
《數(shù)論頌》譯注 目錄
導.論 ........................................................................001
唵 ................................................................................007
一.本體論 ................................................................009
動機:離三苦 .........................................................011
方法論I:三種量 ....................................................035
方法論II:因中有果論 ...........................................059
顯現(xiàn)者、未顯者與原人的異同 ..............................083
三德.........................................................................094
未顯者的存在 .........................................................111
原人的存在與特性..................................................131
二元結(jié)合 .................................................................148
二.世界觀 ................................................................159
原質(zhì)的演化 .............................................................161
覺.............................................................................167
我慢.........................................................................173
知根與作根 .............................................................180
心根.........................................................................183
十根的作用 .............................................................189
作具.........................................................................193
五唯與五大 .............................................................228
三.人生觀 ................................................................233
精身.........................................................................235
習氣(八分說)......................................................252
迷悟(五十分說)..................................................266
雙重演化 .................................................................299
三道.........................................................................303
原質(zhì)與原人的關(guān)系..................................................309
解脫.........................................................................340
師門傳承 .................................................................367
《數(shù)論頌》譯注 節(jié)選
序.言 當今中國,越來越多的人關(guān)注身體和心理的健康,參與各種形式的瑜伽活動。人們不免思考,是什么支撐著具有悠久歷史的瑜伽呢?這讓我們不得不注意到古代印度六派哲學,即彌曼差、吠檀多、數(shù)論、勝論、正理和瑜伽。人們認為,數(shù)論和瑜伽是一對姐妹,數(shù)論是瑜伽派的理論基礎(chǔ),瑜伽則是數(shù)論哲學的踐行。實際上并不會這么簡單。但這已經(jīng)足以讓人們思考數(shù)論和瑜伽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 事實上,這種思考反映的是古典瑜伽和數(shù)論之間的關(guān)系。瑜伽的習練,在歷史的長河中發(fā)展出了各種形式,且其關(guān)聯(lián)的哲學也并非唯有數(shù)論。某些古典的哈達瑜伽經(jīng)典,*重要的如《哈達瑜伽之光》,其理論基礎(chǔ)就不是數(shù)論。當今世界流行的哈達瑜伽,則更偏重身體,其離數(shù)論哲學已經(jīng)非常遙遠了。 我們需要深入思考的是,歷史上*重要的瑜伽經(jīng)典,即帕坦伽利的《瑜伽經(jīng)》,其理論基礎(chǔ)就主要是數(shù)論哲學。只要我們回到瑜伽,回到《瑜伽經(jīng)》,就無法回避數(shù)論哲學。 傳統(tǒng)上,數(shù)論哲學也可被視為智慧之道。這種智慧之道基于原人(見者、純粹自我)和原質(zhì)(所見、覺知對象)之間的分離。問題是,既然原人和原質(zhì)是不同的存在,又談何“分離”呢?為何又要關(guān)注原人和原質(zhì)的分離呢?是什么讓它們“結(jié)合”了?又是什么可讓它們“分離”?這些都是重要的哲學問題。 當然,印度哲學的傳統(tǒng)研究則主要是從我們?nèi)舜嬖诘默F(xiàn)實即普遍的痛苦出發(fā)的。《數(shù)論頌》(Sā.khya Karik。┑淖髡咦栽诤冢è.vara K...a)說,我們遇到三重苦:依內(nèi)苦、依外苦和依天苦。為了擺脫痛苦,就需要達成原人和原質(zhì)的分離。而為了這一分離,我們需要對原人、原質(zhì)以及原人和原質(zhì)之間的關(guān)系有一個清晰的認知。為此,自在黑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數(shù)論哲學的本體論、世界觀和人生觀。自在黑認為,當我們通過嚴格的數(shù)論哲學之探索,真正明白了原人和原質(zhì)的不同、不再認同于原質(zhì),就能擺脫痛苦、獲得自在或解脫。 自在黑的數(shù)論主張和瑜伽派的理解有差異。瑜伽派認為,僅僅認識到原人和原質(zhì)之間的不同是不夠的,對于這樣的認識,重要的是通過三摩地的實證、親證。 毫無疑問,智者透過數(shù)論哲學可能會獲得數(shù)論主張的自在。但對普通大眾來說,只是知道這個“真相”、只是獲得一個真相的“信息”,并不能真正解除痛苦、獲得解脫。知道“真相”是一回事,成為這個“真相”是另一回事。智者認識“真相”可能就成了這個真的“相”,而普通大眾只是獲得了有關(guān)這一真相的“信息”,但不會成為這一真“相”。當然,某人實踐瑜伽也并不就能證悟到這一“真相”。人需要在“知”“行”“果”之間不斷互動,才能不斷成長。在生命的管理和生命的成長中,我們重視瑜伽的實踐。我們同樣需要重視有關(guān)理論的認知,重視理論和實踐的相互結(jié)合。 有鑒于此,瑜伽人需要了解原汁原味的數(shù)論哲學。我們在很多地方可以看到對數(shù)論哲學的介紹、分析,但它們大多是零星的、不系統(tǒng)的、不完整的。 古代的真諦三藏和當代的姚衛(wèi)群先生,他們都翻譯了這部自在黑的《數(shù)論頌》。真諦三藏的譯本《金七十論》非常完美,但今日的瑜伽人很少接觸到。姚衛(wèi)群先生的《數(shù)論頌》譯本,瑜伽界也少有人關(guān)注。在這一背景下,我希望有人能用當今白話文重譯《數(shù)論頌》,盡可能讓普通人,尤其是瑜伽人可以閱讀。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在印度和斯瓦米·杜迦南達(Swami Durgananda)談起翻譯《數(shù)論頌》的計劃。斯瓦米向我推薦了斯瓦米·維魯帕克薩南達( Swami Virupakshananda)英譯的《數(shù)論頌》。這個譯本中,也包含了瓦恰斯帕蒂·彌室羅(Vācaspati Mi.ra)的注釋本,即《真理之月光》( The Tattva Kaumudī)。 回國后,我希望找到一個有能力譯好此經(jīng)典的合適人選。*后,這一工作落到朱彩紅博士身上。朱博士之前已經(jīng)翻譯出版了多部著作,如《瑜伽與冥想的秘密》《觀念的力量》,她具有良好的哲學功底和語言翻譯能力。其間,我對她說,不僅要翻譯這本經(jīng)典,*好做些自己的注釋,以便讓讀者更好地理解。讓人高興的是,她做到了。 《數(shù)論頌》中文版《〈數(shù)論頌〉譯注》的出版,可說是我國印度哲學研究的一個重要事件,也是瑜伽界的一個重要事件。當今的瑜伽行者可以通過非常通俗的語言認識這部偉大的經(jīng)典。 感謝朱彩紅博士的貢獻。 是為序! 王志成 浙江大學2021年5月31日 中譯注者序 本書由三個部分組成:梵文偈頌出自自在黑的《數(shù)論頌》;對每一偈頌的理解和緊跟著每一偈頌的注釋出自瓦恰斯帕蒂·彌室羅(Vācaspati Mi.ra)之手,這部分合稱《真理之月光》,原文為梵文,由斯瓦米·維魯帕克薩南達翻譯成英文;我把英文版的《真理之月光》翻譯成中文,并在每一偈頌的注釋后面做了補注。 補注面向的讀者是對印度思想與文化懷有興趣之人,這是我唯一的考慮。所以,我在解釋每一偈頌的時候力求能讓我的讀者明白該頌所要傳達的意思,僅此而已(讀者也可以先讀補注再讀注釋)。我無意涉入復雜的學術(shù)考據(jù)與論辯,那樣容易讓讀者迷失。誠然,我也懷有這樣的美好期待:這塊粗糙的“磚頭”能夠充當進一步精細研究數(shù)論哲學之踏腳石。 基于上述動機,本書的翻譯和注釋使用的都是白話文,只在若干必要的地方保留了少數(shù)幾個在今天不難理解的古語,它們主要出自真諦三藏和姚衛(wèi)群先生。我對古語的使用十分謹慎,確保用含義相當?shù)陌自捨淖鰳俗,并讓它們反復出現(xiàn),這樣讀者能對它們有個熟悉和接受的過程。語言就是思維,因而流通中的語言才有強大的生命力,能*有效地作用于我們普通人。 自在黑的《數(shù)論頌》現(xiàn)存三個重要的注釋本,*早的是南朝真諦的三藏《金七十論》,另有大梵學家瓦恰斯帕蒂·彌室羅的注釋本和喬荼波陀( Gau.apāda)的注釋本。前面我們說過本書采用的是彌室羅的注釋本,名叫《真理之月光》。我在補注的時候主要參看的是《金七十論》,它是我*心儀的注釋。在《金七十論》和《真理之月光》的解釋發(fā)生分歧的時候,我求助于喬荼波陀的注釋〔由馬因卡爾(T. G. Mainkar)英譯〕。另外,我也參看姚衛(wèi)群先生的《數(shù)論頌》中譯文,此文收錄在他的《古印度六派哲學經(jīng)典》中。姚衛(wèi)群先生對《金七十論》的重新編輯也讓我受益匪淺,這部分內(nèi)容收錄在他的《印度古代宗教哲學文獻選編》中。木村泰賢的《梵我思辨》中有關(guān)《數(shù)論頌》的介紹簡單、清晰卻很深刻,富有靈思,對我啟發(fā)很大。我還參考了孫晶老師和吳學國老師有關(guān)數(shù)論哲學的論述。 英譯者寫了一個必要而清晰的導論,用*簡明的方式介紹了有關(guān)《數(shù)論頌》的一些背景知識。具體而言,這篇導論的內(nèi)容包括:數(shù)論哲學的起源,數(shù)論的重要性,數(shù)論的含義,數(shù)論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思路的出處與發(fā)展,數(shù)論派的師承,數(shù)論的權(quán)威著作,以及數(shù)論哲學的基本原理。讀者可以參看。由于本書的理論體系宏大而又復雜,故而我在目錄中依據(jù)各頌的內(nèi)容自擬了一些小標題,以便讀者大致把握自在黑的謀篇布局。我們不在此贅述,請讀者翻看目錄,便自然明了。 本書的呈現(xiàn)要感謝許多人。首先是我的恩師王志成先生,這個中文版的《數(shù)論頌》是他的心愿,也是他為我設(shè)定了本書的格調(diào),預設(shè)了讀者對象。在將近二十年的時間里,我一直是他的弟子,他一直是我精神與靈性上的師父和明燈。其次要感謝我的小師弟周祥杰,他才學了半年梵文,就被我“趕鴨子上架”,幫我解決了梵文的輸入和若干梵文單詞的含義問題,在此過程中他一直對我有求必應(yīng)、溫柔耐心。再次要感謝Ray(周永基先生),是他建議我倚重《金七十論》,并向我推薦了木村泰賢的《梵我思辨》,這兩本書讓我在黑夜中看見了曙光。我的印度兄弟慕雅和(Yatindra Dutt Amoli)也用專業(yè)而高效的方式幫我解決了許多梵文詞語的含義問題。我的兄長聞中知道我在為《數(shù)論頌》的翻譯而努力之后,向我表達了*大的關(guān)懷與支持,把他手里各個版本的《數(shù)論頌》發(fā)給了我,供我參考。感謝我的學生劉健葉、寇洵和楊歡的仔細校對。感謝斯瓦米·杜迦南達用一貫的愛與慷慨幫我解決版權(quán)問題。感謝云南大學和蘇磨學院一直以來的關(guān)愛。感謝我的家人一如既往的理解與支持,你們是我*堅強的后盾。*后,感謝我的讀者們,你們是我努力的動力! 本書有諸多不足之處,盡皆歸于我本人的局限性,請讀者原諒!讓我們繼續(xù)前行,在行動中變得更好,*終趨向圓滿。 “素履之往,獨行愿也!痹改臀乙粯釉谙热藗鬟f的光明中行走。 朱彩紅 2021年5月29日
《數(shù)論頌》譯注 作者簡介
作者自在黑,1-2世紀數(shù)論派*重要的哲學家;注釋者伐察斯帕蒂·彌室羅,印度思想史上的著名學者、梵學家;英譯者斯瓦米·維魯帕克薩南達,印度當代學者,人道主義者。 譯者朱彩紅,浙江大學博士,云南大學哲學系講師,研究領(lǐng)域為印度哲學、宗教哲學,出版著作和譯著多部,如《講什么》《意識瑜伽》《瑜伽與冥想的秘密》等。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qū):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詩經(jīng)-先民的歌唱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