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一輯(軟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9843241
- 條形碼:9787559843241 ; 978-7-5598-4324-1
- 裝幀:暫無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一輯(軟精裝) 本書特色
一個作家的遭遇可以有多奇特,才 終寫出那精妙的作品?而一個翻譯家,需要怎樣的技巧與沉淀,才能將原作的意蘊盡可能忠實、 地傳達出來?《巴別塔上》這本書談到了趙蘿蕤、張友松、鄭克魯、柳鳴九、藍英年等 翻譯家,談到了《名利場》《日瓦戈醫生》《一九八四》《英國病人》等眾多譯著經典,用一個專業翻譯的親身經歷與見聞,暢談書與人的另一種故事。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一輯(軟精裝) 內容簡介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由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簡帛研究中心共同主辦,旨在推進簡帛學理論研究與建設。首輯共收錄文章34篇,包括四組已刊系列筆談文章18篇,首屆至第三屆“簡帛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部分參會交流和特約首發論文13篇,以及中外簡帛學國際學術會議綜述文章3篇,涉及簡帛學理論的總結與創新、國際簡帛學體系的構建、出土簡帛整理的理論與實踐、簡帛學史的理論總結與研究、新出簡帛研究、名家與簡帛學、會議綜述等七個方面,集中展示和反映了當前簡帛學界有關簡帛學理論研究與探索的新成果、新進展和新成就。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一輯(軟精裝) 目錄
中國簡帛學理論的構建
簡帛學的知識系統與交叉學科屬性
對于簡帛學建設的幾點思考
簡牘學的學科歸屬與理論建構——簡牘學的理論與實踐斷想之一
簡帛學的學科分支新論
簡帛學的史料辨析與理論探求
簡帛理論中的分域編年
東亞簡牘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中國簡帛學體系構建新論——兼談國際簡帛學體系構建的可能性
國際簡帛學視野下的日本古代木簡
秦漢帝國的邊境:來自周邊的帝國觀——國際簡帛學視野下的邊境出土簡牘研究
出土簡帛整理的若干理論問題
流散簡帛資料的整理及其學術價值
楚地出土戰國秦漢簡牘再整理的學術反思
西北漢簡整理的歷史回顧及啟示
關于長沙走馬樓吳簡前期整理方法的觀察與思考
簡牘文獻學整理芻論
西北文書簡的編號
簡帛學史研究的理論價值及其意義
對簡帛學史分期標準的思考
論說《簡牘學大辭典》
簡帛目錄的編纂與簡帛學史研究
關于葛陵村楚簡所記歷日地支用字“嬛”等的一點意見
日書:戰國秦漢時期的選擇通書
《日書》中的鬼神
《里耶秦簡(壹)》所見火燒殘簡及相關問題
睡虎地漢簡《戶律》初探
走馬樓吳簡“隱核波田簿”的析分與綴連——再論陂塘形制和陂田興復
李學勤先生的簡帛學研究
高敏先生的簡牘學研究
謝桂華先生的簡牘學研究
根植研究實踐,推進簡帛學理論構建——“第三屆簡帛學的理論與實踐學術研討會”述要
東亞簡牘文化與歷史——“通過簡牘材料看古代東亞史研究國際論壇”綜述
韓國木簡與日本木簡的對話——“韓日木簡學會學術會議”綜述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一輯(軟精裝) 節選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 二、簡帛學的知識系統 隨著人類知識的豐富、擴展,學科劃分精細化成為必然趨勢。一般而言,學科成立有三個基本要素或前提,即特定的研究對象或研究領域,自成一體的理論體系或知識系統,以及獨特的研究方法。簡帛所具有的“物”的特性使得簡帛學的研究對象很明晰,不容易發生混淆,即作為書寫載體的簡帛之“物”及其上的文字、符號、削琢刻劃痕等人類有意識遺留的痕跡,其研究的領域也嚴格限定在簡帛范疇之內。然而,說到簡帛學的理論體系,卻常常讓人感覺茫然,不知從何談起。但若將簡帛學的理論體系換成知識系統的說法,則比較容易理解。簡帛學統攝的知識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發掘。簡帛的發掘一般被納入考古學范疇,但是簡帛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其發掘不同于一般文物,必須有簡帛學者的介入,或者由有簡帛發掘經驗的考古工作者來承擔。科學發掘對于簡帛來說意義重大,它不僅要求保證簡帛的完整性,將發現的簡帛從考古現場完整分離出來,而且還要求不人為破壞和遺漏其出土時的考古信息,必須對其出土狀況例如所處地層、位置、排列順序等進行完整、準確的記錄,包括制作影像資料等。這些考古信息對于確定出土簡帛的年代、性質、編聯關系、內容等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對出土簡帛進行科學發掘,隨著時間的推移,發掘技術不斷提高完善。20世紀90年代至21世紀初,以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和清華大學藏戰國楚簡為代表,數批戰國秦漢簡牘從海外文物市場回歸,為一些博物館、大學所收藏。這些出土地不詳的簡牘已經喪失考古信息,因此辨別其真偽的工作*為迫切和緊要。對這項工作必須持嚴謹、科學、審慎的態度,除了使用C14等科學手段外,還需要對簡帛的材質、形制、文字、內容等進行認真辨析、研究。 (二)整理。簡帛的整理分廣義和狹義兩類。廣義的整理包括出土簡帛的清理、剝離、編號、照相、掃描、保護、存放等工作。這種整理工作與發掘工作聯系緊密,可以視為發掘工作的一部分或延續。隨著簡帛發現的日益增多,整理經驗逐漸豐富,新的科學技術和儀器也不斷應用到這項工作中。例如,在獲取簡帛圖像方面,21世紀初中日學者共同完成的《二年律令與奏讞書——張家山二四七號漢墓出土法律文獻釋讀》初次采用紅外線攝影技術,顯現了人眼和傳統照相技術無法辨識的部分字跡,使得釋文和以此為基礎的注釋有了較大突破。現在這項技術已廣泛運用。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則摸索出更為先進的紅外掃描方法,即制作一個玻璃水槽,把簡牘放在水槽中,有字一面朝下,將水槽放在紅外掃描儀上直接掃描,可以獲得更為清晰的圖像。狹義的整理則僅指簡帛文字的釋讀、殘簡的綴合、簡冊的編聯以及對簡文內容進行注釋等。這種整理與研究工作關系密切,因此,我們放在下文“研究”中一并論述。 (三)研究。簡帛研究可分為廣義和狹義的研究。狹義的研究限定于簡帛本身,包括對簡帛之“物”形態的研究和對其上文字、符號等內容的研究兩部分。廣義的研究范疇更廣,凡以簡帛為主要材料研究語言文字、歷史、文獻、思想史、天文歷法、醫學等自然科學史甚至書法藝術史者,均屬于這一范疇。這里僅概述狹義研究。 **,形制研究。即它是由什么材料制作的,是竹簡、木牘還是絲帛等,木牘、絲帛等的材質是什么,形狀是怎樣的,長寬厚各是多少,是如何制作、編聯的,等等。這不僅僅因為簡帛本身就是簡帛學的研究對象,而且簡帛的形制與其上書寫的文本內容、性質等關系至為緊密。*近的例子,2010年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在整理入藏秦簡時,意外發現竹簡背面的刻痕與簡文的編聯密切相關,隨后在包山楚簡、上博簡等簡牘中也發現了這一現象。 第二,簡帛所附著的考古信息研究。包括簡帛是如何被發現的,是在遺址還是墓葬、水井中出土的,抑或是收集來的,出土、發現時的基本情況是怎樣的,它們是如何放置的,簡帛與簡帛之間的位置關系是怎樣的,隨葬物之間是否有關聯性,等等。《張家山漢墓竹簡[二四七號墓]》附錄了“竹簡出土位置示意圖”,為研究竹簡卷放的形態、內容的編聯等提供了重要參考。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研究者注意到揭剝圖對冊書復原的重要性,因此整理者在此后的整理中加強了揭剝圖的制作工作。 第三,斷代。簡帛究其根本是存在于某個歷史時期的文物,因此。斷定其年代是簡帛研究題中自有之義。簡帛的斷代首先必須參考所出遺址(或墓葬、水井)以及同出遺物的斷代結論。其次,簡帛形制以及其上書寫的文字、內容等也是斷代的重要參考。兩者若能互證,則可保證斷代的準確性。 ……
簡帛學理論與實踐·第一輯(軟精裝) 作者簡介
蔡萬進,1967年生,河南唐河人。現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系研究員、 簡帛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鄔文玲,1971年生,重慶武隆人,2003年畢業于 ,獲歷史學博士。現任社科院秦漢研究室主任、《簡帛研究》主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推拿
- >
唐代進士錄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煙與鏡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