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致敬歲月 本書特色
《致敬歲月》凡36篇,近14萬字。文體大致屬于散文、隨筆,內容涉及他念念不忘的人情世情親情,津津樂道的故鄉第二故鄉及其種種,習以為常的感悟自省和人文心緒,皆為近兩年來心得之作。通篇讀罷,或深入淺出娓娓道來,或觸類旁通食古而化,或致敬歲月禮遇自己。
致敬歲月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了吳國榮先生的36篇散文新作, 主要內容有: 重讀天龍山、讀不完的晉祠、佛道相生興龍山、高古不凡說太山、一尊大佛的身前背后等。有對早年農村生活的回憶, 還有工作階段處理不同事務, 或者與人相交, 與人談書論畫的感慨等等。
致敬歲月 目錄
重讀天龍山 1
讀不完的晉祠 7
佛道相生興龍山 14
高古不凡說太山 20
一尊大佛的身前背后 28
赤橋懷古 38
文瀛湖水蕩千秋 42
迎澤公園 48
太原的橋 53
保存晉陽古城的記憶 58
地域文化的背后 64
與草木同安 67
乳名聲里的故鄉 72
又到麥收拾穗時 78
把心寄回家 84
我和報紙的情緣 89
雛鳳清聲 95
和小鳥共處 99
守住鄉魂 104
我的母親 108
我的隱私 123
找點時間…… 132
哥們兒 走著瞧 136
心靈如何安放 142
心 緒 147
霜林醉時識珍木 151
致敬歲月 156
恨不人生二百年 159
說是道非 163
學而不厭為人生 166
何不返璞進書房 169
崎嶇艱辛花自艷 175
學書法即學做人 180
獻身晉劇勇創新 184
梨園梅開更芬芳 190
守一份人之初 196
后 記 202
致敬歲月 節選
重讀天龍山 一看題目,就知道天龍山我去過不止一次。20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關于天龍山的文章,刊登在太原市的文藝期刊《城市文學》上,那儼然導游解說詞的文筆今天看起來,實在過于膚淺幼稚,完全辜負了天龍山的悠久文化和歷史滄桑。 記得當時在文章中也曾介紹過,天龍山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36千米處,集林、泉、洞、窟、寺于一體,是一處人文景觀和自然風光渾然一體的風景名勝。也曾描述過那里的植被,滿山滿坡都是野生名貴樹種白皮松,間雜其中的還有盆景一樣千姿百態的檜柏和側柏。特別是圣壽寺門前廣場上的那棵蟠龍松,樹冠如華蓋,遮天蔽地數百平方米,像隨時候命侍奉佛祖出行。但是這些自然景觀,僅是太原地域特色的風光,而已。當年文章忽略了天龍山的石窟造像及其藝術特色,唯有石窟造像,能完美證明天龍山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和文化價值。 天龍山石窟是天龍山的魂魄,也是天龍山的歷史長度和藝術高度。開鑿于東峰和西峰山腰間的洞窟現存25座,東西長約500米。高歡從實際掌控東魏朝政始,便在發跡地別都晉陽之天龍山修建避暑離宮,并開鑿石窟,拉開了天龍山佛教文化的歷史序幕。位于東峰的第二窟和第三窟,就是*早開鑿的一組雙窟。天龍山石窟無論規模、數量和影響,都遠不如云岡、龍門、敦煌和麥積山石窟。但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雖然天龍山這兩座石窟有點單薄,顯得局促,但它代表的時代風貌卻是唯一的。走遍全國石窟,都沒看到東魏時期的作品。天龍山的東魏石窟代表著那個獨特的時代。 高歡之子高洋取代東魏建立北齊。因為太原是陪都,政治、經濟和軍事地位十分突出,況且北齊皇帝大部分是在太原登基,大部分時間坐鎮太原,這對太原的佛事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特別是在石窟雕鑿上留下了曠世杰作:一是晉陽西山大佛,即現在修復的蒙山大佛,高66米,比樂山大佛早162年,比云岡石窟*高佛像高出46米。二是龍山的童子寺大佛,高56米,是西方三圣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像,其位置也就是現在龍山燃燈塔遺址所在地。還有一些如姑姑洞、瓦窯石窟等,可惜大多已損毀、漫漶,面目不清,唯有開鑿于天龍山的北齊石窟依然璀璨。天龍山北齊時期洞窟共有3座,即東峰**窟及西峰的第十窟和第十六窟。北齊洞窟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在洞窟主室前雕鑿了仿木建筑式的前廊。上面雕有兩個八角柱,柱下有覆蓮柱礎,柱頭上施一道大額枋,枋上置一斗三升拱和人字形叉手。北齊造像一改東魏“秀骨清像”的飄逸風格,而追求表現人體健壯肌肉結構的寫實手法。還有佛像細節上、壁畫和藻井上的一些獨特表現,為后代追摹北齊藝術風格,或重現北齊藝術提供了佐證和重要參照。 時間到了隋開皇元年,也就是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的次子楊廣封地太原,是為晉王。幾年之后,他的屬下真定縣開國公劉瑞等人,為給皇室祈福,為晉王祈福,遂在天龍山開鑿石窟,即東峰第八窟。隋朝的命運是短暫的,但畢竟隋朝是大唐開國的序幕,那時也許晉地早已熄滅了戰火,也許晉地比較富庶,故而這個短暫的朝代雖然來不及創立自己的藝術風格,但它在天龍山留下了規模*大的洞窟。 晉王楊廣坐了14年隋朝皇位之后,太原留守李淵起兵殺到長安,唐朝取隋而代之。唐代非常開放,非常強盛,在中國歷史上算是存續時間較長的朝代,因此,在天龍山25座洞窟中,唐代就開鑿了19座。根據唐朝的實際情況,本來還應該開鑿得更多,但是,由于唐高祖、唐太宗本自姓李,他們把道家先祖李耳奉為自己的本源,所以建朝立代之后有抑佛揚道之舉。晉陽作為唐朝的發祥地,應該在意識形態方面帶頭,這大概就影響到唐代早期天龍山石窟的開鑿。到了李唐王朝執政40多年之后的顯慶五年(660),唐王朝第三代掌門人高宗李治攜手皇后武則天,在大唐福地的并州禮佛祭祖之后,太原的佛教信仰才同北齊一樣又成為主流。 開放的社會自有開放社會的氣象,但太原的地域特色就很難窺測到了。天龍山唐代19座石窟雕刻藝術的風格,除了個別的一些傳承了北齊規制之外,大多數手法和線條都承襲著唐代渾圓豐滿、“吳帶當風”的典型風格。其時,天龍山石窟畢竟不是皇都祭祀工程,更不是皇家禮拜場所,一味要求它像北魏云岡石窟和唐武周龍門石窟一樣雄偉宏大,就有點強人所難了。但天龍山唐代石窟雕刻技藝的成熟、表現手法的細膩、人物表情塑造的豐富鮮活,都在全國同時期石窟造像藝術水平之上,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正因為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天龍山石窟遭遇了坎坷的命運。20世紀之初,天龍山石窟引起國際學術界的關注。1908年以來,伯爾施曼、佛利爾、關野貞、常盤大定、田中俊逸、山中定次郎、喜龍仁等不斷到天龍山考察。特別是1918年,日本學者關野貞根據地方志記載考察了天龍山石窟,并于1921年在日本《國華》雜志上發表考察報告,引起轟動。隨之,大量外國專家學者紛紛前來駐足考察,同時也引起不法商人的貪婪覬覦。從1923年至1926年,在日本奸商的唆使下,中國商人、天龍山圣壽寺凈亮和尚等兩次在天龍山石窟盜鑿了大部分頭像和個別整體造像,通過北京中轉盜運出國。雖然1949年北京軍管會偵破此案,抓獲了罪犯,并處死了罪大惡極者,但天龍山石窟的佛像不是缺頭少臂,就是整體遺失,留下了殘缺之美,留下永遠的遺恨。 一如敦煌寶卷被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從王道士手上掠到世界各地,興起了影響廣泛的“敦煌學”;天龍山石窟造像盜運出國后,先是以各種形式流布于世界各國,繼而引發了學術界的興趣。據粗略統計,有119件石窟造像分別收藏于日本、美國、德國、英國、荷蘭、意大利、加拿大和瑞士等國家的博物館、美術館和一些私人藏家手里,只有個別的回收在大陸和臺灣的博物館及研究機構,更有一部分造像下落不明。 天龍山石窟造像的“留洋”,引起國外研究者的濃厚興趣與旅行家的廣泛關注。日本、美國、韓國和歐洲許多國家的專家和學者紛紛撰文研究,一些造像文化藝術愛好者索性直奔石窟造像祖地考察參觀。楊振寧先生就是因為在美國的博物館看到了精美絕倫的造像展品,遂于1992年回國時專程參觀了天龍山石窟,25年之后的2017年9月4日,先生以95歲高齡攜翁帆再到天龍山訪察。世界的關注引發國內學術圈的更強烈注意。國內專家學者圍繞天龍山石窟的方方面面深入研究,編輯出版了一大批有學術價值的論文、畫冊和圖書。特別是一些有奉獻擔當精神的有識之士,攜手國際友人,把天龍山石窟未盜鑿之前的照片和流布在世界各國的造像照片收集整理,加以展出,令觀者激動萬分,引起更大的轟動。 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世界的融合和交流將不斷增進。*近,聽說有關部門正在和文化公司合作,擬用影像的形式,將流失海外的天龍山造像重現于世人面前。先期信息收集,以平面形式制作展板,繼而可以3D打印成一比一原狀,也可以制作3D電影,供游人觀賞。 即使有高科技助力,這項工程也不可謂不浩大。僅以制作一比一原狀造像而言,先要建500米展線的展廳;如果是制作3D電影,少不了投資一個宏大的影廳……好在歷史文化旅游漸成熱點,經濟社會發展后財力也允許開展這些工作,但愿借科技神力、經濟發達,以上美夢都能早日實現。 天龍山是美的,更是獨特的。她具備一般風景園林和歷史文化景區的所有要素,更有別于一般景區、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天龍山石窟造像,僅這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藝術價值,就值得一游一觀。正因為如此,天龍山才能給游人以“路轉溪橋忽見”的驚喜,也才能讓人感覺到“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心醉。 去天龍山但沒有看過天龍山石窟,等于沒有去過天龍山;去天龍山看過石窟,但對石窟開鑿的歷史和藝術沒有上心,等于不知道天龍山在中國的歷史地位和藝術特色。 請君細覽天龍山。
致敬歲月 作者簡介
吳國榮,太原市委宣傳部副部長,長期從事新聞出版管理工作,對家族文化深有研究。愛好書法。出版散文集《回望青山》《與歲月同行》等四種。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煙與鏡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史學評論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