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茨威格短篇小說集
-
>
女人的勝利
-
>
崇禎皇帝【全三冊】
-
>
地下室手記
-
>
雪國
-
>
云邊有個小賣部(聲畫光影套裝)
-
>
播火記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7740361
- 條形碼:9787547740361 ; 978-7-5477-4036-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本書特色
◆你明明渴望愛,為何卻用恨在索求? 當我們每一次對父母或者伴侶說“我恨你”的時候,內心真正隱藏的聲音是:“為什么你就不能多愛我一些?” ◆原生家庭是你的軟肋,亦能成為你的盔甲 如果想在生命里創造新的可能性,就不要做一個受害者。不要尋覓他人的愛來填滿內心的黑洞,成年后的我們要對自己負責,真正的治愈要靠自己,你隨時可以重建你的生命。 ◆知名療愈心理專家馮以量教你與父母和解 他曾在原生家庭中受傷,也曾缺愛、痛苦,10歲時父親拋下他,尚未成年時父母雙雙離世。20年中,他不斷療愈自己,療愈滿身傷痕的人。他說:我決定用一生的力量,去陪伴過去那一個又一個受傷的人。 ◆每個來訪者真實的故事都能讓你淚崩 男人說:我從小就告訴自己,長大后不要像爸爸那樣不負責任?墒牵椰F在卻把自己的家弄得一敗涂地! 其實,我們往往在復制與自己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系模式。 ?母親說:請你管教我的孩子! 但孩子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家庭互動的病態,并不是病態的本身。 ◆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不傷人的原生家庭 我們在成年后,直面原生家庭的影響,打破原生家庭的局限,有勇氣活出自己,重新與家人建立愛的聯結,并且重建全新的新生家庭。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內容簡介
雖然一個人的性格是原生家庭給的,但原生家庭并不負全部責任,人的命運走向取決于自己的選擇,以及有沒有為這個選擇付出足夠的努力。學會與原生家庭和解,是我們一生的修行。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這本書沒有介紹理論分析,而是通過與來訪者對話、互動的真實案例,一步步呈現原生家庭的模式,打開來訪者的內心,讓來訪者意識到深藏在心中對原生家庭的愛。修復家人之間的關系,*重要的是想要和解的決心與勇氣,愿我們都能接受原生家庭的不完美,接受自己的不足,然后打破原生家庭的桎梏,勇敢地走出去,做更好的自己。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目錄
01 還父母一個愛的位置
“你恨你媽媽。那么,誰來恨你?”
02 恨是幻覺,愛是真相
她二話不說,收拾好重要的東西,離開了他——就像當初離開爸爸那般,她毅然地離開丈夫、放下孩子。她的足跡遍布許多國家,但就是不愿回家。
03 原生家庭的悲劇力量:可摧毀人,也可促使人成長
“小時候,我跪在爸爸面前,求他不要走;沒想到,如今卻是我兒子,跪在我面前,求我不要走……”
04 關系阻塞,相處如何順暢?
“你爸爸的原生家庭以打罵來解決問題,你媽媽的原生家庭則以忍讓來解決問題。這樣的一對男女結為夫妻,如何找出一個共同的方式來解決家庭問題?”
05 你的淚與累,要他來負責?
很多受害者的眼淚、埋怨,甚至是一些“可憐”的言語,都是他們變相的權利。他們試圖要掌控身邊的每個人,讓每個人都產生愧疚感。
06 把負面的還回去,把正面的傳下去
“我終于可以把焦慮和憎恨都還給媽媽。不過,我保留了媽媽給我的愛和關心!
07 我很愛他們,但我被孤立了!
“為什么爸爸做了這么多壞事,還是永遠贏過我?為什么他們永遠都聽爸爸的話?”
08 停止聯盟,重建幸福
母女二人變成了同聲同氣的“連體嬰兒”,共同進退,偶爾用哄騙的方式來拉攏大哥和大姐,以此證明爸爸是壞人。
09 從失落的關系里,尋找自己
“你們這些不要丈夫的女人,都是怪怪的。”這句話,讓我有些不舒服。
10 還我力量與愛
“你身后有你的父母,還有你所有的祖先,他們都支持你、幫助你。還有,*重要的是你自己。你一路走來,也不斷地支持自己、幫助自己。前面的路,它可能是坎坷的,也可能是平坦的……”
11 洗吧,泥娃娃!
在我們的社會里,到底有多少泥人家族,不斷地傷害他們的孩子,強迫孩子變成泥人?難道在他們的家庭里,“家庭傷害”是正常的?
12 沒有壞小孩,只有受傷的小孩
他們夫妻剩下的共同話題,就只有“小康”了。如果小康沒有問題,他們就不會再溝通,所以小康一定要有問題,否則,家就變成一個空殼子了。
【后記】愛比恨容易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節選
還父母一個愛的位置 兩年前,我曾看到一位女士與一位心理治療老師的咨詢對話。 女士對老師說:“我恨我媽媽。” 老師充滿深意地望著她,然后問她:“你恨你媽媽。那么,誰來恨你?” 她忍不住哭著說:“我的兒子! 老師說:“那當然嘍,你恨你媽媽,所以你的兒子也恨他媽媽。” 對話氣氛突然變得凝重,老師一針見血的話讓雙方沉默了幾秒鐘。 老師隨后則說:“我現在要對你講一些很嚴肅的話,你愿意聽嗎?” 女士點點頭,表示愿意。 老師說:“我愛你媽媽! 女士連忙搖頭以示抗議。 老師說:“我看到你健康地坐在這里,我覺得你媽媽一定付出很多。所以,我有足夠的理由認為,你的媽媽是值得被愛、被尊重的! 女士安靜地聽著。 老師再問:“如果我見到你的兒子,你知道我會對他說什么嗎?” 女士點點頭,微笑說:“我知道。你會對他說你愛我! 老師點點頭,說:“是的。不只是你媽媽,每一個媽媽,我都愛! 老師慈祥地對著女士微笑,主動用雙手握著她的手。 不到兩分鐘,這段咨詢對話就結束了。女士心滿意足地離開座位。 這是我有生以來看到的*精彩的一場咨詢。整個咨詢過程簡單、清楚;*重要的是,深入淺出。 老師似乎也在叮嚀我們:愛,才是唯一出路。 憤怒,是因為渴望被愛 老師和女士的這番對話,不禁讓我想起我的案例。 她恨她媽媽。 她活在一個重男輕女的家庭里,上有5 個姐姐,下有1 個弟弟。 家里上上下下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小的弟弟身上。弟弟自出生以來,就是家里*閃耀的星星。 媽媽把*好、*完美的東西都留給弟弟;而她的衣服卻是姐姐穿過的,玩具也是姐姐玩過的,甚至連書包都是姐姐背過的。 小小的她,一直懷疑自己到底是不是媽媽親生的,為什么她與弟弟的待遇竟然有天壤之別? 中學畢業后,媽媽坦然地對她說:“弟弟想要出國深造,所以我們要留點錢給他。何況你爸爸也退休了。你畢業后,就出去工作,像姐姐們一樣,交給我一些錢,貼補家用! 媽媽的坦然,完全沒有考慮她的感受、她的未來,也讓她更加確信媽媽不僅不愛她,還要利用她成就弟弟的未來。而她,還是一貫地壓抑自己對媽媽的憤怒,還有對弟弟的鄙視。 長大后,她結婚了,育有一兒一女。 她無意識地繼續與弟弟爭寵。她希望媽媽喜歡她的孩子,多過喜歡弟弟的孩子;她希望媽媽多來探望她,多過探望弟弟;她希望媽媽問候她,多過問候弟弟。 在一次新年聚餐中,她與弟弟積怨多年的不定時炸彈終于爆炸了!而且一發不可收拾。這場爭吵僅僅因為一只雞腿而引爆。外婆夾了一只雞腿給外孫(她的兒子),可是,內孫(弟弟的兒子)也吵嚷著要吃雞腿。此時,飯桌上的雞腿都被吃完了。結果,外婆把本來夾給外孫的那只雞腿,從外孫的碗中夾到內孫碗中。 她忍無可忍,怒火沖天。她放下筷子,拍著桌子說:“為什么連一只雞腿都要讓給弟弟?!”然后,她破口而出,“媽,你太過分了!”飯還沒吃完,她就收拾行李,帶著兩個孩子離開家鄉。開車回自己家的時候,她告訴自己:以后再也不回這個家! 不與父母和解,痛苦就會在親子關系中重復 后來,無論姐姐們如何勸說,她都心意已決要徹底地恨媽媽! 5年后,住在老家隔壁的四叔去世,她回家鄉奔喪。雖然看到媽媽偷偷站在家門后望著她,但是她不回以任何表情;她的腳,一步也不肯踏進家里。 她不知道她的媽媽有多么想念她。她更不知道,她也漸漸地變成了媽媽的“復制品”。她不但從媽媽身上學到重男輕女的觀念,也學到不重視孩子的感受及期待。她竟然把不喜歡的、厭惡的情緒,也傳遞給下一代。 結果,她的女兒逃學、抽煙、頂撞她,甚至偷她的錢去買昂貴的手機。正因如此,她帶著女兒來到咨詢中心,希望我能夠“修理”她的女兒。 我很清楚,我無法“修理”她的女兒,因為她是人,不是機器。 幾次交談之后,我更加清楚,*根源的問題是:她恨她媽媽。所以,她的女兒也恨她。起初,她完全不相信問題是她一手造成的,我當然不想學老師那樣直接告訴她。當我沉住氣與她一同抽絲剝繭后,她終于接受女兒的叛逆行為只是一種呼喚記憶的提醒——提醒她要回家去,彌補與媽媽之間內心的遺憾。 女兒的內心經歷,還有媽媽的內心經歷,作為媽媽,作為女兒,她都經歷了,也終于明白了…… 各位讀者,請不要一廂情愿地以為,你與父母的關系不會影響到你和孩子的關系。你曾指責的,將會引來別人指責你;你曾怨恨的,也將會導致別人怨恨你。當你經歷了這兩種狀態,你才有能力看見完整的生命。而我深信,我們不但可以探索過去的生命歷程,還可以創造新的生命歷程。 如果我們要怨恨父母,可以有千百種理由,以此不斷地加深我們對父母的恨意?墒,如果我們愿意給父母一個愛的理由,我們就可能找到解決親子關系的出路。那么,你就可以放下心中的包袱,繼續前行,活在一個更寬廣的世界里——不僅你在成長,你的家庭、你的孩子也在共同成長。 祝福你,我的讀者們。
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 作者簡介
[馬來西亞]馮以量 資深心理輔導與咨詢工作者、醫療社工,馬來西亞生命線協會前副會長。 2009年獲新加坡總統頒發“醫療仁心獎”;2011年獲《星洲日報》讀者票選“最受歡迎作家”;2011年入圍馬來西亞十大杰出青年。 澳大利亞南澳大學社會科學(輔導)碩士。20多年心理輔導領域與安寧療護實務經驗,輔導超過千對夫妻及青少年,陪伴超過千位臨終病人及喪親者,開設200余次有關家庭關懷及臨終關懷深度學習工作坊,并進行過800余場演講(觀眾總計超過40萬人次)。 授權及參與30余場改編自《善終》的戲劇公演、10余場改編自《把愛帶回家》(臺灣版《別再說這是原生家庭的錯》)的戲劇公演。2018年,舉辦馬來西亞的首次生死特展。 現為馬來西亞孝恩集團輔導與咨詢顧問兼部門主管,并擔任馬來西亞已亮出版社執行長。著有《允許悲傷》《最好的告別》《已亮的天空》《尋找光和愛》《陪你到最后》。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二體千字文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煙與鏡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