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5911814
- 條形碼:9787555911814 ; 978-7-5559-1181-4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本書特色
★能把《史記》的楚漢相爭寫得既有學術的細膩,又有現代學術觀念的分析,這類著作我所見不多。我自以為對這部分歷史比較熟,但讀這本書,還是讀到了不少我未曾注意的細節,受益匪淺;更不用說作者身為經濟學者,對諸多史實的解讀有著獨特的眼光,讓人驚嘆。 ——史杰鵬(文史作家,著有《亭長小武》《楚漢爭霸》等暢銷書) ★文劍君嘗自嘲為“被經濟學耽誤的歷史學者”,歷經政、商、學而終歸學苑,治經濟學主業之余,流連史籍以自娛。基于常情、常理與常識而來的直觀洞察力,是其問題意識的原動力。經濟學的素養,讓很多看似無關的歷史細節在其嚴謹的邏輯鏈中串聯成獨到的解釋脈絡。每與商榷,受益良多。 ——饒勝文(歷史學者,著有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內容簡介
風起云涌的楚漢爭霸,處于下風的劉邦在張良、蕭何等人的輔佐下,通過廣泛吸納人才,重建制度,打造出一支極具凝聚力、戰斗力的隊伍,推翻了“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戰神項羽。這樣一個出身平民、崇尚俠客精神的人,為何能反敗為勝?作者潛入歷史深處,用經濟學視角,生動還原了劉邦和項羽量大軍攻集團的生死較量,為你解讀這段歷史中令人費解的千古謎團,剖析鴻門宴等歷史事件中,當事人的決策經過了怎樣的利益考量;戲水分封中中,項羽打的如意算盤,為何失算…… 這是一本用經濟學視角解讀歷史的跨界之作。本書詳細梳理了劉邦、項羽兩大軍功集團的用人制度,利益分配制度等,使歷史謎團變得清晰通透,角度新穎,有料有趣。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目錄
一、來自歷史的評說
二、秦朝為什么無法自救
三、新環境下秦帝國崩潰的成本收益分析
四、大澤鄉:一次有蓄謀的兵變
五、陳勝、吳廣為什么能成功
六、陳勝、吳廣為什么敗亡
第二章 大變局中的俠客
一、秦末的那些俠客
二、游俠劉邦
三、劉邦的革命
第三章 劉邦的**次“飛躍”
一、楚懷王來了
二、項梁之死
三、楚懷王之約
四、劉邦西征
第四章 鴻門宴的千古謎團
一、劉邦與項羽的真實關系
二、劉邦為什么成為眾矢之的
三、劉邦為什么沒有守住函谷關
四、劉邦為什么不在關中與項羽作戰
五、項羽是“政治幼童”嗎
六、項羽想要干什么
七、項羽為什么放過劉邦
八、項羽真的放過劉邦了嗎
第五章 戲水分封下的隱秘布局
一、戲水分封
二、項羽建都彭城的政治、經濟意圖
三、項羽建都彭城的軍事意圖
四、燕、齊、趙和魏的分封布局
……
第七章 漢軍的戰略大包圍
第八章 楚河漢界
——在相持中等待
第九章 垓下
——一代英雄的落寞之地
第十一章 敗亡的隱秘
——一個新發現
主要參考文獻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節選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其次,秦朝在全國推行單一的法家治國理念,導致民間思想被壓制,百姓很難對這個帝國產生文化認同。秦始皇焚書坑儒,除了法家、醫學和占卜等方面的書籍,收繳天下其他所有種類的書籍。文化的高度專制導致各地百姓,特別是新占領地區的百姓,不得不面臨文化思想被壓制或與舊的本土文化割裂的痛苦,自然對秦朝難以產生歸屬感和認同感。當秦國遇到危機時,各地百姓包括一些當地選拔的官員,很難自發、自愿地支持秦朝。 秦朝之所以搞文化專制主義,正是因為在秦國延續百年的法家治國理念。這種理念來自商鞅。根據《商君書》所傳達出的思想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觀念,在秦國或者秦朝,除耕、戰以外,任何活動和能力都是多余且無意義的,甚至任何不利于皇權專制的經濟、文化活動,都可能威脅到王朝的長治久安。在這種觀念下,秦國需要不斷征發民力,要么用于戰爭,要么用于各個領域的建設。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王朝攫取民間資源的能力,強化對民間的控制力,更重要的是,消耗掉國內任何可能毀滅國家的民間力量。如此,則可以理解,秦朝建立后,為什么在國內廣泛而深入地征發民力,修筑長城、阿房宮、秦始皇陵,驅使青壯年到南方的百越和北部的邊疆,戍邊征伐。 秦國故地已經習慣這種單一文化下的生存環境,但在秦朝新占領的土地上,多元化的文化生態已延續數百年,秦帝國在短期內如果強行推行單一的思想文化,必然造成巨大反彈。正如陳勝、劉邦等人為鼓動大家,在各個場合,喊出“天下苦秦久矣”的口號。這個“苦”既表達對秦帝國無休止役使百姓的憤怒,也表達對秦帝國強制推行單一文化和理念的否定。按說單一的治國理念,如果有其他理念輔助和制衡,會將這種理念的負面影響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不至于使國家制度過于僵硬,失去彈性,*終因失控而導致國家敗亡。但很可惜,秦朝即便想到,也無法這樣做。正如上文所述,秦朝上下充斥著信奉法家文化的既得利益者,形成穩固而強有力的政治集團,國家從上到下在這一利益集團的操作下,只能僵化地貫徹既定的治國理念,并沿著法家思想形成的制度軌道一直走下去。 法家過于強調利益交換,全國上下彌漫著濃厚的功利主義和官僚主義。各種規章和法律層出不窮,滲透到社會經濟生活的細枝末節。《商君書》**章的內容認為,在商鞅推行的法家理念下,統治者只需要扮演法律制定者的角色,法律下發到百姓,由百姓互相監督,各個法律就可完美執行。統治者向擔負職責的官員宣布法律,而官員則必須回答其他官員或百姓對法律提出的疑問。如果不能勝任答疑解惑的責任,也將被處罰。“故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吏明知民知法令也,故吏不敢以非法遇民,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法家的治國理念,將社會、經濟和文化困入一個密不透風的法網之中。雖然互相監督、互相制約的制度體系使法律得以高效執行,但這種突出“權力”“制衡力”“對抗力”的國家治理理念,將皇帝、官員和百姓納入一種互不信任、缺乏尊重、忽視人的個體感受和講求利益交換的氛圍中。國家和社會一旦遇到內部或者外部的突變,很容易由點及面,瞬間形成系統性的“雪崩”。 漢朝汲取教訓,從漢文帝開始,國家鼓勵和默認民間收藏各類圖書,尊重文化事業發展。從全國選取文學賢良,作為國家官員。這些政策使國家逐漸爭取到宗族大家、工商業者、農民、官僚和文化行業經營者等社會各界的支持。在國家治理結構上,漢朝把封建制度和郡縣制“混搭”起來,既有法家治國理念下的嚴刑峻法,也有封土建邦體制下的地方自治。在漢朝草創之初,國家治理結構被注入彈性基因,度過了*初的艱難歲月。 不過,漢朝的國家制度并不是沒有一點問題。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七國之亂”。雖然叛亂時間并不長,前后也就兩個多月,但對國家政權的沖擊非常大。這說明漢朝采取折中茍且的制度架構,無法真正確保國家穩固,需要再找到另一個“非制度化”的工具,為國家制度保駕護航。 經過艱難探索,漢朝在國家層面上構建新的意識形態體系,從此找到隱性的“非制度化”工具。漢景帝的兒子漢武帝即位后,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學雖然對皇帝搞專制有制約,但從總體上看是維護皇帝權威的。以“仁”為內核的儒學,既通普世性的人性,而且簡明易懂,更符合廣大百姓樸素的基本價值觀,得到社會各階層的真心擁護。從此,地方官和老百姓在思想上逐漸有支撐,精神上有信仰,為皇帝服務時自覺性明顯提升,大大地降低了皇帝專制統治的執行成本,減少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看似不相容的制度之間的排異性。 當然,歷代王朝都看到儒學對治國理政的價值。他們在加緊建立高效的信息、物資傳輸系統的同時,也加緊改造儒學。改造后的儒學也就越來越受到皇權青睞。隨著信息和物資傳輸系統的完善,以及儒學思想在民間的普及和深入,實施對皇帝專制統治有利的郡縣制度就更容易了,其逐漸成為各個王朝主流的行政管理制度,而封建制度逐漸成為歷史的配角。陽儒陰法,成為古代中國基本的政治理念,并全方位滲透到國家戰略、制度建設和思想文化之中。 ……
不一樣的楚漢爭霸 作者簡介
王文劍,1974年生,河南大學經濟學博士,河南財政金融學院副研究員、碩士生導師,河南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中心研究員。曾在《管理世界》《世界經濟文匯》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60余篇。出版<>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自卑與超越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唐代進士錄
- >
月亮虎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