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三國風云:三家歸晉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4385113
- 條形碼:9787514385113 ; 978-7-5143-8511-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三國風云:三家歸晉 本書特色
◆《三國風云》道盡三國歷史那些事兒,與《明朝那些事兒》一樣精彩好看、有史有料。 ◆全景展現三國歷史風云,盡在《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三家歸晉》。 ◆遵守“忠于史實,好看有料,給人啟迪”三原則,穿越歷史迷霧,重回三國歷史現場。 ◆尊重歷史,將文學的寫法與歷史的寫法糅合,通俗易懂,詼諧幽默,“我筆寫我心”。 ◆撥開歷史厚重的煙塵,還原三國歷史人物的真實歷史形象,修正人們對三國歷史人物的誤解。 ◆《三家歸晉》,看似承平,已然終章:權力交替變幻莫測,天下大勢終歸一統。 ◆三國末年,危機四伏,蜀滅吳亡腥風血雨;三家歸晉,驚心動魄,天下一統勢不可逆! ◆從諸葛恪輔政到后主攜蜀降魏,從魏晉禪代到司馬炎吞吳,沒有永遠的承平,也沒有永遠的紛亂,只有永遠的歷史!
三國風云:三家歸晉 內容簡介
《三國風云》是一部講述三國歷史的通俗歷史作品。本書涵蓋了從公元184年—公元280年將近100年間發生的歷史故事,共分為四卷——《群雄逐鹿》《三分天下》《三國鼎立》《三家歸晉》,以史料為基礎,以人物與事件為主線,以時間為順序,運用現代人喜歡閱讀的輕松活潑的語言,以小說的筆法和詼諧幽默的風格書寫一個精彩有料的三國。本書全景式書寫了三國時期的帝王將相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人物,既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人物,也有奸詐狡猾的卑鄙小人,同時也對戰爭謀略、政治斗爭、人物心理等進行了充分的著墨。作者通過對三國歷史的分析、梳理與歸納,以人性洞察歷史,深度挖掘歷史人物的真實情感,解開了歷史事件的背后之謎,也體現了個體復雜的人性對歷史發展或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從而讓我們更深刻地去認識和理解那些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三國風云:三家歸晉》從諸葛恪輔政寫起,到司馬炎統一全國止。這一時期是三國末年,天下一統已成為一股不可逆轉的歷史趨勢,但政權交替和權力斗爭卻更加驚心動魄、腥風血雨。公元263年,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拉開了三國時代統一的序幕。司馬家族專權架空曹魏皇室,*后魏晉禪代完成權力和平交接。隔江的東吳政權經過多年的內斗后,國力大幅削弱,日薄西山。公元280年,晉武帝司馬炎發動滅吳之戰并成功滅掉東吳政權。至此,三家歸晉,正式結束了接近百年的三國時代。
三國風云:三家歸晉 目錄
序言 001
**章 諸葛恪輔政 001
第二章 一場敗仗引發的宮廷政變 013
第三章 一手遮天 033
第四章 淮南二叛 052
第五章 風云莫測 071
第六章 淮南三叛 090
第七章 廢帝弒君 115
第八章 魏晉風度 140
第九章 妖孽橫行的宮廷 167
第十章 *后的較量 174
第十一章 危機與善后 198
第十二章 血腥的吳宮 222
第十三章 魏晉禪代 228
第十四章 司馬炎治國 235
第十五章 西北風云 244
第十六章 宮廷斗爭 249
第十七章 龍爭虎斗 260
第十八章 生死決策 275
第十九章 滅吳策略 283
第二十章 天下一統 296
主要參考書目 317
后記 319
三國風云:三家歸晉 節選
**章?? 諸葛恪輔政 孫權駕崩后, 孫亮繼承皇位登基為帝, 大赦天下, 更改年號為“建興”。孫亮即位后, 下詔任命諸葛恪為太傅, 滕胤為衛將軍兼領尚書事, 呂岱為大司馬, 呂據為右將軍, 陸抗為奮威將軍, 朱績為鎮東將軍。 接著, 孫亮任命岳父全尚為城門校尉, 封爵都亭侯。 當時, 全氏家族一門五人封侯, 高居重要職位, 護衛在皇帝孫亮左右, 而自東吳立國以來外戚貴盛顯赫者沒有一家比得上全家的。 至于其他文臣武將, 他們也各有封賞。 諸葛恪全面主持吳國朝政, 取消監視制度, 裁除軍政冗員, 免除拖欠的賦稅, 取消貨運關稅。 諸葛恪頒布的各項政策都顧及了百姓的利益, 給大家帶來了實惠, 因此吳國上下無不歡悅。 這一系列惠民政策為諸葛恪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以至于諸葛恪每次外出都有很多百姓引頸相望想目睹一下他的風采。 諸葛恪秉政后, 不想讓宗室諸藩王駐守長江沿岸的軍事要地, 便讓小皇帝孫亮下詔收回藩王們手中的兵權, 并勒令他們盡快搬家。 當詔書下達到藩王們手中, 齊王孫奮十分氣憤, 拒不服從命令。 為了抗議, 孫奮多次越軌法度行事, 向諸葛恪施壓——我是吳大帝孫權的兒子, 就是不聽從你諸葛恪授意之下的詔令, 看你能把我怎樣? 作為執政大臣, 諸葛恪態度強硬, 馬上給孫奮寫了一封親筆信, 嚴厲譴責孫奮不聽從朝廷安排, 心懷輕慢之意, 蔑視王法。 在信中, 諸葛恪向孫奮列舉了一些歷史上違背詔令、 不遵法度的人*后落得身敗名裂的故事, 更是告誡其應深以魯王孫霸為戒以改變自己的違令行為, 謹慎小心地做一個好臣子以盡力敬奉朝廷, 這樣才能平安富貴地過一輩子; 如果執迷不悟, 一切后果自負! 當年, 魯王孫霸因有非分之想而萌生奪嫡爭儲之心, *后被父親孫權賜死。 如今, 諸葛恪舊事重提, 要孫奮以此事引以為戒, 其用意不言而喻。 孫奮收到諸葛恪的箋書后非常恐懼, 頓時腦子“清醒” 了。 孫奮十分清楚, 如果他不執行該詔令, 下次等來的可能就是一道賜死詔書了。 盡管孫奮內心十分不愿意, 但他也只得順從地交出兵權從南昌移居豫章郡, 從此做一個“手無寸權” 的王爺。 瑯邪王孫休不敢抗議, 只得按照朝廷的安排默默地從虎林移居丹楊郡,反正抗議也沒有用, 還不如給朝廷留下一個好印象。 諸葛恪是孫和之妃張氏的舅舅, 所以諸葛恪這次“削藩” 并沒有下令強制將孫和遷居外地。 當然, 孫和作為一個廢太子, 是不可能再掀起風浪了。 就這樣, 孫權臨終前的精心布局一下子就被諸葛恪破壞了。 在解除地方威脅之后, 諸葛恪的權力再也沒有人能夠限制了, 并即將走上權臣之路。 東興之戰 孫權駕崩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魏國, 但魏、 吳兩國一直是死對頭且已經斗爭了五十多年, 因此這個消息對魏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好消息。 于是, 魏國許多將領都很興奮, 覺得趁吳國國喪之際揮師攻打不失為一個建功立業的好機會。 諸葛恪見魏國蠢蠢欲動, 為了防備敵國乘機出兵突襲吳國, 決定加強國防措施, 重修東興大堤。 早在黃龍二年( 公元230年), 剛稱帝不久的孫權為了阻擋魏國大舉進攻吳國, 遂在東興濡須水上修筑東興大堤作為軍事防護堤。 后來, 孫權征伐淮南地區, 在巢湖內被魏國水軍打敗, 一怒之下廢棄了這條大堤而不再修治。 如今, 諸葛恪重新看到了東興大堤的軍事價值。 東興位于今安徽含山縣西南, 與巢縣相接, 而筑堤憑險扼守至少能暫時擋住長江北岸的魏國大軍大舉深入吳境。 建興元年( 公元252年) 十月, 諸葛恪率軍親臨東興巡察, 并在當地征集大量民眾再次修筑東興大堤。 為了更好地防范魏國偷襲, 諸葛恪派人在東興大堤左右兩端依山傍水各自建筑一座城池以作為掎角之勢, 既能保護東興大堤, 又能抗擊來犯之敵。 東興大堤竣工后, 諸葛恪率大軍返回建業, 命令將軍全端負責駐守西城( 西關), 都尉留略負責駐守東城( 東關), 并給每座城池留下一千名士兵守城。 魏國前線將領見吳國修建東興大堤, 認為吳軍進入自己疆界, 恥于受辱。 鎮東將軍諸葛誕向司馬師上表, 提議分兵三路攻吳, 并分析道: “如今,趁吳國深入內地侵略, 可以派王昶逼取江陵, 毌丘儉攻向武昌, 以牽制吳國上游的兵力。 然后, 挑選精銳之師直攻東興兩城, 等到他們援軍趕到, 我們已大獲全勝了。” 諸葛誕認為東興兩城守軍極少, 只要率領大軍兵臨城下就能快速攻下來, 一旦占領了吳國的軍事要地, 戰略意義不可謂不大。 魏國其他邊防將領見諸葛誕向司馬師請戰伐吳, 自然不甘落后。 于是, 征南大將軍王昶、 征東將軍胡遵以及鎮南將軍毌丘儉等人紛紛上表, 獻計伐吳。 司馬師一下子接到這么多不同的伐吳方案, 不知道該聽從誰的, 便向尚書傅嘏征詢出兵意見。 傅嘏為人才干練達, 極有軍政見識。 當傅嘏看了王昶等人的伐吳方案后, 他發現每一個方案都存在不足之處, 便對司馬師分析道: “現在朝里議論紛紛, 有的人想要乘船橫渡長江在水面上排列戰船, 采取強攻的辦法進攻吳國; 有的人想要兵分四路并進, 一起從不同方向進攻吳國的城池; 有的人想要大規模屯田, 觀察形勢后再伺機而動。 誠然, 這些都是攻取敵軍的通常辦法, 但是自從我們訓練集結伐吳部隊以來前后已經有三年時間了, 而敵人早已知曉我們的情況, 所以我軍已經不是一支可以出其不意進行偷襲敵軍的部隊了。 況且, 魏、 吳為敵將近六十年了, 吳國早已經做好了各項防備工作。雖然敵國的君臣是偽立的, 但他們患難與共, 而如今他們新喪元帥( 指孫權駕崩), 全國上下都擔憂危機。 因此, 他們害怕我們乘機出兵, 早已經把戰船排列在重要的渡口, 憑借險要堅守城池。 目前, 我軍想通過走水路的方式將戰船排列在江面上強渡長江進攻吳國, 這條計策顯然是很難成功的。 綜合來看, 只有在邊境一邊大規模屯田, 一邊進軍蠶食敵土, 這樣做不僅能讓自己的后方穩固, 而且能夠根據不同情況調整出兵伐吳的方案。” 接著, 傅嘏又為司馬師獻出自己的萬全之策, 其良策包括七個方面: 一、 我軍奪取敵方的肥沃土地, 將敵人逼退到貧瘠土地上; 二、 嚴明軍隊紀律, 不允許士兵欺壓劫掠百姓; 三、 在邊境地區實行招撫懷柔政策, 誘使吳國軍民主動投降歸附; 四、 從遠處開始設置偵察聯絡哨所, 不能讓敵國間諜來打探軍情; 五、 逼退敵軍, 限其耕作; 六、 軍隊就地解決口糧, 食用積儲的糧食, 不需分兵從他處運糧; 七、 多派間諜進入敵國, 及時掌握敵軍消息, 從而迅速作出征討突襲的決斷。 簡而言之, 傅嘏的計策是這樣的: 一是搶奪肥沃土地, 從農業生產方面限制對方經濟; 二是軍隊令行禁止以及實行招撫懷柔政策, 爭取人心所歸;三是軍隊推行軍屯, 自給自足; 四是發動間諜戰, 廣泛收集對方軍事情報,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 司馬師聽了傅嘏的計策后, 雖然覺得很有道理卻不想采用, 因為這個計策太耗時間了, 照此執行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打敗吳國。 此時, 司馬師為了能夠快速提升政治威望, 迫切需要一場大勝來樹立自己的威信, 畢竟軍功才是*有說服力的, 而如果他一上任就能打敗宿敵吳國, 那無疑是證明能力的*好辦法。 司馬師抱著僥幸心理不采納傅嘏意見, 依然決定出兵伐吳。 不過, 司馬師稍微修改了“四路并進” 的出兵方案, 改為兵分三路伐吳。 這個方案的具體出兵路徑是這樣的: 一、 王昶負責進攻南郡, 此為西路軍; 二、 毌丘儉負責進攻武昌, 此為中路軍; 三、 胡遵和諸葛誕負責進攻東興, 此為東路軍。 在這三路伐吳部隊中, 東路軍是主力部隊, 人數多達七萬人。 各路大軍出征前, 司馬師提升自己的弟弟司馬昭為都督, 作為監軍統領胡遵和諸葛誕襲擊東興。 司馬昭督率步騎兵七萬人到達東興后, 胡遵、 諸葛誕等人將部隊安置于大堤之上, 命令各部趕造浮橋渡湖, 分兵進攻東興兩城。 雖然東興兩城兵力不多, 每座城池只有一千名守軍, 但由于城池建筑于高險之處, 所以魏軍只能抬頭仰攻, 發揮不了大兵團作戰的優勢。 盡管魏軍人數遠遠多于守城吳軍,但他們的兵力優勢起不了大作用, 而面對這樣易守難攻的城池, 一時之間難以攻拔。(《 三國志》 : “遵等敕其諸軍作浮橋度, 陳于堤上, 分兵攻兩城。 城在高峻, 不可卒拔。”) 當年, 諸葛亮用幾萬人馬進攻只有千余守軍的陳倉城, 進攻二十余日尚且攻不下。 由此可見, 堅城不是那么容易被攻克的。 魏軍圍攻東興的消息很快就傳到了建業。 諸葛恪明白, 盡管東興兩城暫時能擋住魏軍的進攻, 但如果對方不計傷亡用車輪戰日夜攻城, 則是可能破城的。 因此, 諸葛恪不敢怠慢, 親率四萬救援大軍日夜兼程趕往東興救援。為了趕速度, 諸葛恪派遣將軍留贊、 呂據、 唐咨、 丁奉等人為先頭部隊, 走小路先率領一部分軍隊去救急。 對此, 有一些吳將不以為然地說道: “敵軍聽說太傅親自率領大軍前來, 等到我們上岸他們就會聞風而逃的。” 不過, 丁奉不贊同諸將的意見, 分析道: “事情并非如此! 敵人動員了全國的力量攻伐, 調集許昌、 洛陽的全部軍隊大規模前來進犯, 想必一定是有了全盤規劃, 豈能空手而歸? 我們不應指望敵人不戰而退, 而是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才能戰勝敵人。”
三國風云:三家歸晉 作者簡介
藍水飛舟,本名鄭光愛,廣東湛江人,畢業于中山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青年歷史研究者,熟讀三國史十余載,專注于三國史的深入研究,尤其對三國人物的認識頗為獨到。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