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孔子改變世界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5360805
- 條形碼:9787515360805 ; 978-7-5153-6080-5
- 裝幀:一般純質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孔子改變世界 本書特色
在漫長的歷史上,孔子的不幸是他的聲譽遠遠背離了他的意圖。 …… 在他一生以及此后的兩千五百年中,人類一次又一次辜負了他。孔子的悲劇在于,那么多人信誓旦旦堅持他的夢想和使命,但又一次次辜負他的信任。他們至今仍然如此。 …… 我們希望,讀過圣人古老的格言,會發現他們自己的孔子,一個對他們具有特殊含義的孔子,一個解放他們思想的孔子,一個脫離口號和狹隘目的的孔子。 也許他們會為新時代創造一個新孔子。 孔子的著述同樣蘊含著適用于任何時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人文觀。無論國籍、種族和宗教信仰,孔子學說都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時空的特點。孔子過去重要,未來也同樣重要。 本書價值不僅在于尋找真正的孔子,更在于洞識人類未來走向的脈絡。
孔子改變世界 內容簡介
隨著孔子世界影響力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深入研究孔子。 本書作者從孔子的生平說起,探討了孔子以不同身份所起到的作用。孔子也許是人類歷目前偉大的老師。盡管他曾是小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官員,但是他的主要工作還是教書育人,所以在亞洲他以教師的身份名垂青史。《論語》是關于孔子的的典籍,其中大部分內容記載的是他在教學中和弟子的言論,涉及美德、有道政府、人際關系、倫理和歷史。孔子傳播中國古典智慧、超越時空的道德準則和對人性的崇高憧憬,因此其思想至今仍能打動讀者。他的弟子忠心耿耿,堅信他的學說,并代代相傳。孔子逝世之后,每個世紀都會涌現新弟子學習、評注他的學說,甚至對其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造。*后這種思想流派演變成了東亞的性理論基礎和意識形態。倘若孔子的弟子不將他的思想發揚光大,孔子也不會成為孔圣人。作者尤其論證了孔子對未來世界將會起到的作用。 本書價值不僅在于尋找真正的孔子,更在于洞識人類未來走向的脈絡。
孔子改變世界 目錄
概述 孔子影響世界
**部分 從孔子到圣人
**章 孔子:生平
第二章 孔子:圣人
第三章 孔子:王者
第四章 孔子:壓迫者
第二部分 孔子與家庭
第五章 孔子:父親
第六章 孔子:教師
第七章 孔子:“大男子主義者”
第三部分 孔子歸來
第八章 孔子:企業家
第九章 孔子:政治家
第十章 孔子:走向未來
后記 尋找真正的孔子
孔子改變世界 節選
第八章 孔子:企業家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大學》 靳戰勇一籌莫展。他是天下匯寶文化傳媒的創始人。公司位于中國的工業城市太原,是組織展覽和媒體活動的小型企業。由于員工的懈怠和爭執,企業受到不良影響,但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卻無計可施。員工間的沖突升級成了全武行。內訌使公司收入停滯不前。而靳戰勇不知道怎么辦。后來他請來"孔子"做人力資源顧問。 他長這么大,對圣人幾乎一無所知。2011年情況發生了變化。經太原當地向圣人學企業管理的企業家介紹,靳戰勇了解到了儒學。他開始學習《論語》,定期參加企業家舉辦的討論會,從中獲得了靈感。他說:"儒學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教人友善待人、樂于助人、待人如家人。"靳戰勇認為,他的公司需要的正是這種精神。如果孔子能指導他的個人生活,也許他也能鼓舞士氣低落的員工。 2012年底的一天,靳戰勇在例行早會上破例放了一段介紹《論語》的視頻。在以后幾天里,他每天播放相關視頻。然后他開始督促員工閱讀儒學文章,設置獎金獎勵學得*好的員工。他說:"我接受儒學是因為我認為它可以有效地管理員工、提高工作效率。我希望能有效果,但我沒把握。我只抱著試試看的想法。" 靳戰勇表示,結果很快就見效了,效果還很顯著。員工之間的分歧一下就消失了,他們開始努力工作。靳戰勇解釋說:"員工真的擰成了一股繩。他們開始積極、主動地為公司做貢獻。"在他**次放《論語》視頻后的三個月內,企業的營業額翻了一番。 太原建筑園林企業如海實業集團創始人盧明宇也見證了孔子創造的奇跡。盧明宇表示,他從童年開始就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2005年,他開始讓員工學習儒學,除了在早會上討論,公司每周還邀請專家講課。他說:"儒家思想進入他們的頭腦,改變著他們的行為。在我引入儒學之前,員工每天踩點上下班,早晨8點30分上班,下午5點30分下班,一分鐘也不愿意多待。現在他們都自愿加班。有時我還得逼著他們下班。"盧明宇認為孔子的話有神奇的力量。2010年,數百名憤怒的工人在工地罷工,盧明宇去見他們。他站在他們面前,領著他們朗誦了《論語》中的幾段文字。他說,眨眼間他們就都收起工具回去工作了。 盧明宇說,儒學知識也改善了他的管理方法。他解釋說:"過去我只關心員工為我賺了多少錢。現在我想的是為員工提供好工作。我把他們當作我的家人,我想照顧他們。我的關注點不是賺錢,而是在精神層面上提高自己和員工。我讓員工學習儒學,提高水平,利潤就會滾滾而來。"事實確實如此。盧明宇說,孔子不僅營造了更健康的工作環境,還帶來了更高的利潤。 東亞的企業家經常向孔子學習管理。柳井正是日本迅銷有限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該公司的優衣庫休閑衣物連鎖店遍布全球各地。柳井正表示,儒家影響著他雇用、提拔員工的方式。他不僅看應聘者的學歷和技能,還考慮應聘者的道德品質。柳井正說:"在我們公司中,除非你的為人受人尊敬、值得信任,否則不管你多聰明,你也不會有機會。除非應聘者理解我們的企業文化,否則不管他們多聰明,也不會被錄用。"孔子的商業價值也引起了西方的關注。美國現代成人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的經典著作《人性的弱點:如何贏得友誼與影響他人》1936年出版,被奉為銷售員的圣經。這本書開篇引用了圣人的名言。你認識的人中有沒有你想改變、調整、提高的人呢?很好!卡耐基寫道:"但是為什么不先從自己做起呢?……孔子說過'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很多亞洲問題觀察家認為,孔子對經濟和商業的影響遠遠不止培養幾個快樂的員工。近幾十年來,隨著中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等東亞各國相繼成為工業強國,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孔子才是這一地區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源泉。他們認為,孔子為東亞社會打下了快速發展的基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過去一百五十年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東西方批評孔子的人都指責孔子是現代化的主要絆腳石,是亞洲積弱的罪魁禍首。但是,隨著東亞經濟的崛起,孔子的地位與東亞的出口、增長率和收入水平同步攀升。這一曾經被貶低為東亞衰落罪魁的文化傳統又開始被譽為亞洲復興的功臣。盡管孔子千百年來經歷各種世態炎涼,但是他對這種命運大逆轉肯定也不適應。 東亞經濟的崛起引發了持續至今的現象: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孔子角色的再審視。得益于這種現象,圣人日漸腐朽的身軀又恢復了生機。人們不再將孔子看作是毫無希望的舊時代的古董、殘余,也不再認為只有徹底消除他的影響,亞洲的政治、經濟和社會才能進步。鑒于東亞經濟的崛起,儒家的一些思想又重新具有了實際價值。它們似乎能夠充當現代化的催化劑,指明通向新黃金時代的道路,恢復東亞的繁榮和國際地位。過去幾十年間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都認為亞洲只有全盤西化,才能實現現代化、提高競爭力,但是中國、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地的發展說明亞洲既可以保留傳統,又可以富強、進步。亞洲迅速累積的財富樹立了本書開篇提到的基肖爾·馬布巴尼的文化自信概念:亞洲需要樹立這種自信才能以全新的眼光審視自己的傳統。 盡管如此,復興的儒學已經不再是亞洲帝制時代的儒學。儒家不再注重宮廷儀式、祭祀先帝,他們也不再是癡迷幻想出的古代奇跡的復古主義者。重生的孔子身著西裝,邊品嘗星巴克的卡布奇諾邊使用蘋果手機。然而在內心中,他還是那個古老的孔子,信奉經久不衰的良治之家、仁的魔力和德治等理念。他是恢復了活力的孔子,能夠更輕松地適應新興的全球化文化。有人認為,亞洲經濟強勢崛起背后的魔力就隱藏在這種新興的、集東西方文明大成的文化之中。 新生代儒家甚至可以指點西方一二。東亞搶眼的經濟成就促使經濟學家和企業家剖析該地區的政策、社會模式、首席執行官的管理方法、政府領導和工人,探索本國和自身企業可以借鑒的智慧。研究產生了新觀點:儒家和自由企業相結合,構成了新的經濟制度--儒家資本主義;在某些方面,它比西方施行的制度更為優越。也就是說,東亞對西方在世界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亞當·斯密自由市場學說在意識形態中的統治地位提出了儒家式的挑戰。這種觀點認為,美歐各國要與崛起的亞洲競爭,就必須采用儒家資本主義制度。這種180度大轉彎式的分析同樣令人驚訝。從19世紀中期開始,東方就認為用西方思想代替儒家思想勢在必行;而如今有人卻主張西方同樣有必要向東方借鑒儒家的某些思想。 孔子在東亞的成功頗具諷刺意味:圣人并未完整論述過經濟政策和商業活動理論。與其他關鍵性問題相同,他只留下了只言片語和對相關問題的概述。然而,他的話足夠我們整理形成儒家經濟模型。實際上,他留下的思想與現代經濟政策和文化屬性高度一致,有人認為這推動了東亞的快速發展。 據典籍記載,孔子管理經濟的方法從某些方面看屬于放任主義。他認為,有道政府等于小政府。臃腫的政府和嚴重擠壓私營企業的政府會過度剝削人民,削弱以促進生產為目的的優惠政策,*終會導致國家貧窮。官員控制市場或主導工業會造成災難,使財富流向國庫,但財富*好留給百姓。政府不應該向人民征收重稅,也不應該浪費資源舉辦奢華的儀式、提高不必要的軍事開支或開展其他鋪張浪費的活動。君主也不應該為擴軍或大興土木過度使用人力。這種做法只會削弱百姓農耕和養家糊口的能力。 孔子認為政府應該人道,而上述觀點則是這一思想的外延。孔子認為,向百姓征收重稅是暴政。人民應該有追求家庭福祉的自由,即,應允許人民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儒家管理經濟的基本哲學是孔子版的金規則:人民富則君主富;君主不應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犧牲人民的利益。《大學》勸說統治者:"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在《論語》開篇,圣人就闡明了這一觀點。孔子說:"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他在和一位愛問問題的學生談話時擴展了這些觀點。何如斯可以從政矣?子張問孔子。孔子回答:"君子惠而不費,勞而不怨,欲而不貪,泰而不驕,威而不猛。"孔子隨后告誡子張清官不應該做什么。孔子說:"不戒視成謂之暴。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孔子認為,維護繁榮的局面是所有有道政府的主要責任。他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有一次游歷衛國時,孔子注意到,當地人口很多。他的一名弟子問道:"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子回答:"富之。"因而國家有責任從國家大局出發促進經濟發展。建設強大的經濟也是政治有道的表現。儒家認為,人民溫飽,賦稅輕薄,人民就會忠誠,實行這種政策的統治者就能擴張霸權,鞏固統治。《大學》講道:"是故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重要的是,儒家認為經濟繁榮是提高社會道德的關鍵的先決條件。統治者讓百姓吃飽、住好并為他們提供經濟機遇,就能為百姓追求道創造必要條件。百姓一貧如洗、饑腸轆轆,怎么能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呢?孟子曾對梁惠王說: 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茍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今也制民之產,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樂歲終身苦,兇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贍,奚暇治禮義哉? 千百年來,孔子的弟子敦促中國的執政者將這些原則應用到他們的經濟政策中。這一努力從孔子時代就開始了。例如,《論語》記載了魯哀公和圣人弟子有若的對話。由于收成不好,魯哀公擔心入不敷出。他向有若詢問對策。他告訴哀公征收十一稅。哀公說:"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有若答道:"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孟子同樣向中國統治者詳細論述了低調的緊縮經濟政策的優點。他告訴梁惠王:"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孟子說:"君主坐視人民掙扎、餓死,與殺人犯無異。涂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孟子繼續斥責國王,問道:"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 中國的執政者常常忽視孔子以及后世弟子的意見。漢武帝窮兵黷武,軍費開支越來越高,政府越來越希望增加財政收入。他將鹽、鐵、酒等原本為商人帶來巨額利潤的產品納入官府專營,希望將利潤收歸國庫。通過名稱委婉的均輸平準法,武帝將國家變成了巨大的必需品貿易商。國家機構低價大批買進谷物和其他食品,然后在其他地方高價賣出,從而為政府攫取巨額利潤。 儒家表示不滿。漢朝初期偉大的儒家思想家董仲舒譴責漢武帝的政策。他認為,這種政策使人民貧窮,他建議結束鹽鐵官營,降低賦稅和徭役。董仲舒在奏折中說:"古者稅民不過什一,其求易共;民財,內足以養老盡孝,外足以事上共稅,下足以畜妻子極愛,故民說從上。" 但是這次董仲舒未能說服武帝,遭人痛恨的政策仍未改變。不過固執的儒家不會放棄。公元前87年,武帝駕崩之后,他們與官員就國家的經濟政策展開了熱烈辯論。這一辯論讀起來很像現代關于政府經濟角色的辯論。儒家相當于今天支持自由市場的專家。他們辯稱,政府干預會扭曲物價、嚇跑私營企業、破壞繁榮的局面。他們重申董仲舒關于結束官營和均輸平準法的意見。儒家學者抱怨:"今釋其所有,責其所無。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未見輸之均也。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未見準之平也。"儒家辯稱,國家不應參與商業經營活動。他們說:"竊聞治人之道,防淫佚之原,廣道德之端,開仁義,毋示以利。" 官員進行反駁,將儒家說成是不切實際的理想主義者,不理解管理國家的需要。他們說,取消官營、降低賦稅將使漢朝無力保衛邊境、抵御蠻夷的劫掠,國家參與貿易活動能夠保護人民免受市場變化之苦。一位官員嘲笑儒家說,他們破舊的衣服可以說明他們不適合指導國家政策。他說:"今舉亡而為有,虛而為盈,布衣穿履,深念徐行,若有遺亡,非立功名之士。" 儒家的敝屣反映了孔子對自由企業的熱情有所保留。圣人也許傾向高效的小政府,但是這并不是說他支持完全放任的私營商業活動。孔子向來不信任追逐財富的人,這種態度也影響了后世的儒家以及他們對商人、商業的觀點。盡管孔子不像古印度哲學家那樣主張苦行主義,但他認為貧窮是高貴的,至少他對貧窮抱著恬淡寡欲的接受態度。在孔子眼中,真君子不貪圖富貴。他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貪圖富貴的人即使真想行仁義也不值得信任。圣人說:"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他認為,利潤與道德是相悖的,對商的不信任就來源于此。追求富貴的人會背離道德。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但這并不代表孔子完全反對經濟上的成功。他的言下之意是,只要聚斂財富的同時嚴于德行,聚斂財富就沒有錯。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孔子認為,聰明有德之人自然會得到財富。有道之君不僅能為自己帶來財富,還能使國家興旺發達。《大學》提道:"德者本也,財者末也。"孔子認為,無論在經濟領域還是在政治領域,道德比實力更加強大。 不過,儒家大都認為中國精英階層聚斂財富的手段并不光彩。儒家一般不信任商業,認為金融與貿易是末等經濟活動,存在危害國家福祉的固有的腐蝕性和危險性。他們認為,商人不事生產,只會買賣他人的血汗成果,從中攫取不當利潤。孔子更喜歡傾向農民的經濟政策,認為他們是誠實的勞動者,進行生產實物的根本活動。在公元前81年的辯論中,儒家告訴官員:"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饑寒生。" 儒家對商業的偏見也體現在四民的概念中。如寄生蟲一樣追逐利潤的商人處于這一等級概念的*底層,而士則排在**位;農民是誠實勞動者的典范,排在第二位;工匠靠手藝養家糊口,排在第三位。追求財富的人被視為危害大眾利益的敵人;儒家認為,巨富之家是靠壓榨百姓得到的財富。這種觀點使儒家認為,國家有責任推動經濟平等,管理自由企業,防止剝削。 董仲舒在給武帝的重要奏章中將當時的經濟弊端歸咎于財富集中于少數貪婪而有權力的人手中。他抱怨說:"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小民安得不困?"這就是為什么他以及他之后的很多儒家常常迫切要求采取平均收入措施的原因。董仲舒傾向平均土地的所有制,這種制度可以保證每戶農民養家糊口而不被大地主剝削。他的意見沒有被采納,在以后的歲月里,儒家還將不斷重提這一建議。 儒家也許并未贏得每一場論戰,但是他們對中國的經濟政策仍然發揮了重大影響。千百年來,得益于科舉制度,管理經濟的政府官員滿腦子都是圣人的思想,因此他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滲透進了政府的決策之中。結果出現了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曾小萍所稱為的儒家政治經濟學。盡管儒家無力打破武帝的官營,但是在大部分歷史時期,他們對自由經濟的偏好總體上仍然占據了上風。在帝制時代,中國實行的主要是私營市場經濟。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商人和工匠常常可以自由工作。孔子對政府稅收和支出政策的影響*為重大。官僚機構多避免對人民征收重稅。雖然這種做法也導致了弊端--日益臃腫而又財力不足的政府,但是儒家的原則仍然不失為良策。 不管孔子對中國經濟產生過怎樣的影響,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國都是世界上*富庶的國家。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認為,在公元后的大部分時期,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大的經濟體。但在19世紀,中國的地位開始快速衰落。麥迪森表示,1820年,中國的產值占世界產值的33%,西歐和美國的產值比重合計為25%。但是到1950年,中國的產值僅為4.6%,而西方的產值則高達近57%。中國不僅在科技方面落后于西方,在經濟創新上也遠遠落后。工業革命使西方迅速富強起來,但是中國幾乎未發生工業革命,在20世紀初,中國總體上仍然是農耕社會。中國也未像西方一樣建立允許工業家、發明家、企業家大規模利用資本的機構,比如股市、現代企業以及銀行。總之,西方發展出了資本主義,而中國卻仍然原地踏步。 這種現象令人迷惑不解。正如科技領域一樣,在大部分歷史時期,中國的經濟都遠遠領先西歐,然而直到20世紀的*后二十年,中國才發展出較為現代的市場經濟。學者們開始問,為什么西方發生了工業革命,但是東方卻沒有呢?另外,既然世界已經明白了西方資本主義創造奇跡的能力,中國為什么不能有效利用呢?在學者尋找答案的過程中,孔子又開始倒霉了。學者們認為,儒家文化和社會制度是資本主義發展的阻礙,也是中國經濟的核心缺陷。 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在1915年德國出版的《儒教與道教》(后來修改為這個書名)一書中提出了這一觀點,并*終堅持這種觀點。在他的這部*為著名的作品中,韋伯指出西歐出現資本主義是因為清教具有促使資本主義發展的必要精神。韋伯通過觀察中國社會得出結論:儒家缺少類似特征,所以中國未發展出資本主義。韋伯辯稱,儒家過分注重傳統,過于滿足現狀,致使資本主義不能在儒家思想主導的社會茁壯成長。儒家非但不鼓勵中國人為了大局改變世界、發展公平的商業關系、學習實用的專業知識,還用枯燥的社會傳統以及過時的經濟政策將中國人束縛起來,阻礙了現代資本主義在東方的發展。 韋伯認為,從儒家對人在世界中的地位的看法中,可以找到儒家反對資本主義的原因。他強調,儒家認為人有義務遵守主流社會秩序,堅持傳統和自古代流傳下來的行為準則。 儒家對和諧和安寧的關注使他們安于現狀。結果儒家不鼓勵君子尋求、支持變革,而要求他們堅持現狀。清教恰恰相反,鼓勵西歐人按照上帝的旨意改造不完美的世界,從而刺激了創新和資本主義精神。韋伯寫道:"儒家的理性主義意思是理性地對待世界;清教的理性主義意思是理性地掌握世界。" 韋伯斷定,儒家思想欠缺對來世的憧憬,無法激勵中國人打破傳統,改變邪惡的世界。儒家不擔心得罪上帝、墮入地獄,只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則。君子和真正的道德行為無關;一個人只要遵守社會行為習俗就可以成為君子。韋伯嘲笑道:"儒家說'我有罪'跟我們說'請你原諒我'一樣。"由于缺少上帝賦予的神圣使命,儒家沉湎于世俗事務,包括聚斂財富(似乎與他們的主張相矛盾)。韋伯寫道:"在其他任何一個文明國家,物質財富從未具有這么高的地位,原因在于儒家認為財富的價值是達到道德完美的一般手段。"
孔子改變世界 作者簡介
譯者簡介 路大虎,專注于戰略與領導力、執行力研究。著有《新行政精神改變中國》、《干事》等。主講課程“跟總書記讀歷史:從用典讀懂中國大未來”“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領導干部的12種干法”“沒有任何借口:世界頂級執行力的7項修煉”“萬物互聯時代的大領導力”等。 趙良峰,青年譯者。曾在英文媒體擔任編輯,從事新聞編譯工作,現從事全職英文翻譯工作。譯有《領導力26法則》、《360度全方位領導力》、《卓越是唯一選擇》、《自我對話的力量》、《結果第一》等。 本書的價值,不在于作者對孔子及其著作的文本研究、闡釋,而在于從中國乃至東亞歷史流變中,探尋孔子對當今中國和東亞的影響,以及未來對世界的塑造。 作者在書中呼吁西方的政治家和政客們應該比以往更有必要了解孔子。作者認為,孔子的著述蘊含著適用于任何時代、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人文觀,無論國籍、種族和宗教信仰,孔子學說都具有普遍性和超越時空的特點,孔子過去重要,未來也同樣重要。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姑媽的寶刀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朝聞道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