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統一戰線制度變遷問題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9132190
- 條形碼:9787209132190 ; 978-7-209-13219-0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統一戰線制度變遷問題研究 內容簡介
綜觀學界對統一戰線制度的研究,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宏觀角度整體把握,著重分析統一戰線制度在我國政治架構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類是從微觀角度對統一戰線制度的構成進行研究。這兩類分析對于我們理解和認識中國的統一戰線制度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本書立足已有文獻研究,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對統一戰線制度的發展歷程進行回顧,不僅回答了統一戰線制度是什么的問題,還著重分析了統一戰線制度為何變遷,如何變遷,走向何處。
統一戰線制度變遷問題研究 目錄
**章制度與統一戰線制度
**節制度的必要性
第二節制度的構成
一、靜態角度:制度的構成要素及其本質
二、動態角度:制度的構成要素及如何運作
第三節統一戰線制度歷史由來
一、“統一戰線”概述
二、統一戰線制度的歷史演進
三、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特點
第四節統一戰線制度的構成
一、統一戰線政黨制度
二、統一戰線勞動者制度
三、統一戰線建設者制度
四、統一戰線愛國者制度
五、統一戰線民族和宗教制度
六、加強統一戰線制度建設的重要性
第二章制度變遷的相關理論
**節西方制度變遷理論
一、西方制度學派的劃分
二、制度以及制度形成的具體內容
第二節馬克思主義制度變遷理論
一、馬克思制度變遷理論的基本內涵
二、馬克思制度變遷理論的動因
三、馬克思制度變遷理論的獨特品質
四、馬克思制度變遷理論的優越性
第三章制度變遷概述
**節制度變遷的主體
一、制度變遷的主體
二、制度變遷主體的能力
第二節制度變遷的環境
一、影響制度變遷的經濟環境
二、影響制度變遷的政治環境
三、影響制度變遷的文化環境
四、影響制度變遷的社會環境
第三節制度變遷的動力
一、制度變遷動力分析的邏輯框架
二、權力的稀缺性分析
第四節制度變遷的實現條件
一、制度變遷的成本收益的分析難以有效進行
二、在重大制度變遷中,更適用關于權力分配稀缺性的分析
三、關于制度變遷主體推動力和阻力的分析
四、關于搭便車問題的分析
第五節制度變遷的路徑
一、路徑依賴理論
二、連續性制度變遷與適應性效率
三、適應性效率缺失與蘇聯的興衰
四、制度變遷的路徑與適應性效率
五、關于適應性效率的疑問
六、制度的學習和適應的能力的產生與主體間權力結構,及對疑問的解答
七、制度變遷路徑的根本決定性因素與選擇
第四章統一戰線制度變遷歷程I:革命戰爭時期
**節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主體與環境
一、**次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主體與環境
二、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主體與環境
三、抗日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主體與環境
四、解放戰爭時期的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主體與環境
五、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歷史經驗
第二節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動力與實現條件
一、統一戰線的產生和**次國共合作
二、土地革命時期的統一戰線
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和第二次國共合作
四、解放戰爭時期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
第三節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內容與路徑
一、**次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內容與路徑
二、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內容與路徑
三、抗日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內容與路徑
四、解放戰爭時期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內容與路徑
第五章統一戰線制度變遷歷程Ⅱ: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前
**節新中國成立后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主體和環境
一、新中國建立和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二、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
三、“”時期
第二節新中國成立后統一戰線制度變遷的動力與實現條件
一、新中國建立和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二、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
三、“”時期
……
統一戰線制度變遷問題研究 節選
二、統一戰線制度的歷史演進 制度建設是統一戰線發展和完善的重要內容和必然趨勢,統一戰線制度有力保障了統一戰線作用的發揮。統一戰線制度建設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進行的,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以來共三個階段。然而,從統一戰線制度的內容發展來看,統一戰線制度經歷了一個由初始出現到逐步完善的過程,從單純政策上的制度規范到政治制度上的制度規范,再到法律法規上的制度規范,統一戰線的范圍越來越具有空前的廣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鮮明的多樣性和顯著的社會性特點! 。ㄒ唬┙y一戰線制度的萌芽期 這一時期的統一戰線制度屬于單純政策上的制度規范。經歷了五四運動的洗禮,一些先進的知識分子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于1921年成立了中國共產黨。在黨的**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中國共產黨對統一戰線的問題認識不足,認為無產階級應該永遠與其他黨派進行斗爭①。然而,實踐卻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當時的共產黨組織只是一個小黨,極少數具有先進思想和愛國情懷的知識分子加入中國共產黨,嚴峻的國際和國內形勢壓迫,要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打倒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共產黨單靠自己的力量是行不通的,要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同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組成強大的統一戰線! 1922年7月,黨的二大召開,提出要建立“民主聯合陣線”的主張。但是同國民黨等革命民主黨的合作是“黨外合作”,這種合作方式難以在實踐中實現。②因此,中共中央在同年8月份提出了“黨內聯合”的統一戰線策略,中國共產黨同各黨派的合作方式實現由“黨外聯合”到“黨內合作”的轉變。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次大會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的決議案》,對國共合作的方針以及辦法作出了說明。黨的三大在統一戰線歷史上具有關鍵性的作用。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這是中國共產黨統一戰線政策的巨大勝利。為了統一戰線的建設,黨內合作的組織形式是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這就形成了所謂的大革命初期的民主聯合戰線。民主聯合戰線的建立推動了國民革命的發展進程。它雖然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統一戰線制度發展的初始階段,但是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推動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政治舞臺上一支重要的革命力量。①然而,大革命失敗后,國共兩黨的關系由合作轉變為對抗。共產黨人深刻認識到,必須建立并堅持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領導權,必須結成鞏固的工農聯盟。②1927年8月,中共在“八七”會議上總結**次國共合作統一戰線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共產黨認識到農民是無產階級*主要、*可靠的同盟軍,由此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運動。1931年2月,中國共產黨制定了“依靠貧農、雇農,聯合中農,限制富農,保護中小工商業者,消滅地主階級,變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為農民的土地所有制”的政策,這既是中共鞏固工農聯盟的重要政策,也是統一戰線制度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政策指導下,工農聯盟統一戰線進一步向前發展。 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帝國主義加緊了對中國的侵略。在民族危亡之際,全國人民掀起了抗日救國的運動熱潮,中日矛盾上升為主要的矛盾。1935年8月1日,中國共產黨在發表的《八一宣言》中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同年12月中共召開的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戰略方針。對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性質,毛澤東指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各黨各派各界各軍的統一戰線,是工農兵學商一切愛國同胞的統一戰線。”西安事變之后,國民黨在1937年2月召開的五屆三中全會上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所提出來的抗日主張,由此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已經初步形成?谷彰褡褰y一戰線的政策是“必須采取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反對頑固勢力的策略,這是不可分離的三個環節,而以斗爭為達到團結一切抗日勢力的手段”③。
- >
回憶愛瑪儂
- >
煙與鏡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朝花夕拾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