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動物志:從海德格爾到德里達的動物問題(人文科學譯叢) 版權信息
- ISBN:9787570220601
- 條形碼:9787570220601 ; 978-7-5702-2060-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動物志:從海德格爾到德里達的動物問題(人文科學譯叢) 本書特色
“要在觀念和實際生活中公正地對待動物,這于人類而言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哲學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弱。盡管如此,我依然認為哲學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在‘動物性’以及人與動物之界線等傳統概念之外,我們仍能另辟蹊徑來思考動物的話,或許只有哲學才能夠實現這一可能性。”——馬修·卡拉柯(Matthew Calarco),本書作者。
動物志:從海德格爾到德里達的動物問題(人文科學譯叢) 內容簡介
本書搶先發售出版于2008年,是作者的本專著。在這本書中,馬修?卡拉柯引用了動物行為學、進化論以及海德格爾的研究,討論了列維納斯關于倫理學的性質和范圍的問題、阿甘本的“人類學機器”觀點以及德里達所開創的一種非人類中心主義倫理學,以挑戰歐陸哲學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從政治、倫理以及本體論等方面論證:人與動物之間的界線可以并且應該被抹去。卡拉柯呼吁應該廢除人與動物區別的固有觀念,為看待動物以及與動物共處開創一種新的方式。
動物志:從海德格爾到德里達的動物問題(人文科學譯叢) 目錄
**章形而上學的人類中心主義——海德格爾
導言
動物存在: 人文科學和動物科學的重新定位
生成-動物
從形而上學的人本主義到形而上學的人類中心主義
第二章面對動物他者——列維納斯
導言
模棱兩可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
普遍的關懷?? 抑或無先驗內容的倫理學
第三章摧毀人類學機器——阿甘本
導言
002 語言與死亡的邊界
與人類中心主義決裂
人本主義與人類學機器
第四章動物的激情——德里達
虐待動物
無可爭辯的苦難
一直以來
動物主體
舍棄
動物志:從海德格爾到德里達的動物問題(人文科學譯叢) 節選
哲學與動物研究 本書所探討的議題主要涉及哲學領域,同時它又隸屬于動物研究(animal studies)這一新興的跨學科領域。動物研究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定義它?對此學界還沒有達成一致意見。然而該領域內的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為“動物問題”應該成為當代批評話語中的一個核心問題。值得注意的是,科學和人文領域內的大多數學科卻對此不以為意。以哲學學科為例,英美哲學家通常將動物問題貶低為環境倫理學領域(environmental ethics)中的某一亞學科,而環境倫理學只是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中一個無足輕重的領域,相應地,應用倫理學又是哲學的一個次要分支。人們通常認為,應用倫理學偏離了更為嚴肅、更具實質性的哲學訴求(即形而上學和認識論)。有鑒于此,很多對“動物”和“動物性”等問題頗感興趣的哲學家都選擇在動物研究的半自治領域(semiautonomousregion)中來探討相關問題。本書主要討論的哲學家包括:馬丁·海德格爾、伊曼紐爾·列維納斯、吉奧喬·阿甘本和雅克·德里達。他們屬于哲學的一個分支,該分支或被稱為“歐陸”哲學,或被稱為“現代歐洲”哲學。歐陸哲學十分關注存在、倫理和社會政治等問題,這一特征使其與英美哲學區分開來(不管精確與否)。由此可見,動物問題可能會在歐陸哲學領域找到安身立命之所。但是,從歷史角度看,事實遠非如此。 “動物研究”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議題,尤其對歐陸哲學家而言,它應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本書的核心論點,我會在下文中對此做出相關論證。誠然,歐陸哲學的一些方法概念和理論框架都帶有某種人類中心主義傾向,然而這些資源依然可以為“動物研究”添磚加瓦,我會在此后的章節中詳盡論述這一觀點。這里,我首先要解釋一下動物研究領域的核心問題;其次,我要向讀者解釋用“動物問題”(the question of the animal)這一措詞來作為本書副標題和切入點的原因。 動物研究,有時又稱“人-動物研究”(humananimal studies),由人文、社會科學、生物和認知科學等眾多學科組成。如前所述,在動物研究領域并沒有統一的標準或者普遍可接受的定義,它的主要術語和理論聚焦仍然是開放的。就此,我認為應該努力將與動物相關的問題推至批判研究的核心,這一點對該領域來說至關重要。當然,人們對這些問題進行創設、思辨以及回應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獨特領域的源頭。關于動物研究,學科之間存在諸多差異,理論方法也豐富多樣。盡管如此,至少有兩個結構性問題反復出現:1.動物存在或者“動物性”問題;2.人與動物之間的差異問題。 就“動物性”或動物本性(animal nature)這一概念而言,動物是否存在一個或一組共同的本質特征呢?許多理論家對此表示懷疑。正如女性主義、酷兒理論和種族研究對本質主義的批評那樣,這些理論家嘗試去探究“動物性”這一概念將人與動物區分開來的運作過程,探究它是怎樣在看似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中建立起同質性的。他們這樣做是想揭示一點,即在動物的話語中,與其說“動物性”這一概念起一種指示性作用,毋寧說它更多地在發揮一種建構性功能(constitutive role)。人們經常(負面地)將這種分析方式和后現代的“語言唯心主義”聯系在一起,事實上,非人文學科領域也常常借鑒這種分析方式,尤其在一些生物學論爭方面,如物種屬性和動植物分類系統的結構等。參見馬克·艾瑞舍夫斯基(Marc Ereshefsky)的《林奈式等級的局限性:生物分類法的哲學考察》(The Poverty of the Linnaean Hierarchy: a Philosophical Study of Biological Taxonomy,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書中,作者探討了傳統生物分類學以及分支理論的困境。近年來,學者們普遍從跨學科的視角來審視“物種本質主義”,這引發了許多爭論。可參見羅伯特·威爾遜(Robert A. Wilson)主編的《物種:新興交叉學科論文集》(Species: New Interdisciplinary Essays, Cambridge:MIT Press, 1999)。書中,作者對這些爭論進行了綜述。 在非人文領域,我們同樣可以得出一個令人信服的結論,即動物生命是復雜多樣的,不能簡化為任何一組簡單(或相對復雜)的共有屬性。 如果說有關“動物性”問題的爭論使該概念岌岌可危,那么有關人與動物之間界線的爭論則將之徹底瓦解。傳統人與動物界線的劃分都假定人與動物之間存在根本的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但是,近年來,這種傳統的劃分方式受到了多個領域和視角(理論、政治以及學科等角度)的抨擊。在實證科學領域,達爾文主義用漸進式的連續主義削弱了人與動物之間的二元對立。與此同時,人文社科領域也發生了類似的轉向。人們通常認為,語言、對死亡的認識、意識等是人類的專屬特征,然而,這些特征或者以一種類似的形式存在于非人類的動物身上,或者并非如傳統話語所預設的那樣在人類身上顯現。
動物志:從海德格爾到德里達的動物問題(人文科學譯叢) 作者簡介
馬修·卡拉柯(Matthew Calarco),加州州立大學富勒頓分校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哲學系教授,其研究主要集中于歐陸哲學與動物/環境哲學的學科交叉領域。著有《動物志》《動物的死亡》《激進主義列維納斯》《從動物思考》《當探索動物遭遇哲學、文化和歷史的觀點》《動物研究》《超越人類學的差異》。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唐代進士錄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史學評論
- >
推拿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姑媽的寶刀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