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東洋鏡:京華舊影
-
>
東洋鏡:嵩山少林寺舊影
-
>
東洋鏡:晚清雜觀
-
>
關中木雕
-
>
國博日歷2024年禮盒版
-
>
中國書法一本通
-
>
中國美術8000年
電影批評:闡釋與建構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9523867
- 條形碼:9787569523867 ; 978-7-5695-2386-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電影批評:闡釋與建構 本書特色
本書在20世紀藝術批評史的歷史背景和互聯網時代的媒介文化背景下,依托藝術批評理論,切入當下電影批評現實,對電影批評主體的變化、文化批評的淡出、藝術批評的失語、產業批評的發展、網絡批評的崛起等現象進行探析;對互聯網時代電影批評方法的建構、批評功能的實現、批評標準的開放,以及電影批評與電影創作、電影接受的關系等,進行了富有創新性和切實可行性的建構。在研析文化批評、作者批評、類型批評、產業批評等電影批評形態之后,還提出并論證實踐了“創意批評”“電影工業美學批評”等理論范式。
電影批評:闡釋與建構 內容簡介
本書是著名學者陳旭光對近年中國電影批評暨藝術批評問題的深度理論闡釋和建設性思考。其在20世紀藝術批評史的歷史背景和互聯網時代媒介文化背景下,以21世紀以來電影的創作、批評與產業狀況為依托,從批評主體、批評方法與話語方式、批評功能與接受傳播等維度切入,對“互聯網+”時代的電影批評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電影批評:闡釋與建構 目錄
導 論 傳媒變革與藝術批評:從20世紀到互聯網時代………… 001
**章 藝術批評的理論闡釋:從藝術批評到電影批評………… 009
一、藝術批評的含義、性質、原則和意義…………………………… 009
二、藝術批評的維度或角度…………………………………………… 016
三、藝術批評的方法…………………………………………………… 019
第二章 藝術批評的歷史背景: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審視… … 034
一、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的分期……………………………………… 034
二、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的基本主題………………………………… 040
三、20世紀中國藝術批評史的主要成就與啟示………………………… 049
第三章 藝術批評的方法論闡釋:文化研究轉向…………………… 052
一、“藝術”作為一種“飄浮的能指”……………………………… 052
二、當代藝術現實與藝術觀念的變異………………………………… 053
三、影像文化暨視覺文化的轉型……………………………………… 056
四、藝術批評的文化研究轉向………………………………………… 059
五、文化研究方法:限度與原則……………………………………… 061
第四章 電影文化批評與電視劇文化批評:反思與重建… ……… 066
一、電影文化批評:反思與展望……………………………………… 066
二、電視劇文化批評:反思與拓展…………………………………… 075
三、電視文化批評:一種“后現代性”的定位………………………… 082
四、批評個案:“鐵屋子”或“家”的寓言——中國電影一個原型結構
的分析………………………………………………………………… 093
五、批評個案:《失戀33天》關鍵詞研究暨文化分析………………… 109
第五章 歷史視野中的“作者論批評”……………………………… 116
一、術語辨析:“作者論”與“作者論批評”……………………… 117
二、“作者論批評”在中國的興起:從導演批評到“作者批評”… … 126
三、“作者論批評”的轉向:“體制內作者”批評方法…………… 139
四、“作者論批評”現狀:批評的“泛化”與意義的“重生”…… 150
五、批評個案:陸川——“體制內作者”的歧途抑或活力………… 157
第六章 類型批評:理論與實踐……………………………………… 166
一、理論闡釋與批評建構:類型理論與類型批評……………………… 166
二、近年中國電影的類型態勢………………………………………… 169
三、中國電影類型化的幾個關鍵詞:本土化、類型雜糅與體制內的
“作者性”………………………………………………………… 172
四、當下中國電影類型化的格局、文化表意及意義與啟示………… 176
五、批評個案:中國電影大片作為一種“超級大片類型”………… 186
第七章 產業批評………………………………………………………… 194
一、產業批評的問題域與批評對象…………………………………… 195
二、產業批評的形式與規模…………………………………………… 202
三、產業批評的理論與方法…………………………………………… 206
四、產業批評的目的與標準…………………………………………… 210
五、生成之中的產業批評:仍待解決的問題…………………………… 213
第八章 “電影工業美學”批評… …………………………………… 215
一、電影工業美學:緣起與綜述……………………………………… 215
二、電影工業美學的現實需求與觀念意義…………………………… 219
三、“電影工業美學”的理論資源或背景…………………………… 221
四、“電影工業美學”體系的初步建構……………………………… 224
五、“新力量”導演群體及其“電影工業美學”建構………………… 230
六、批評個案:中國科幻電影——“工業美學”分層與“想象力
消費”………………………………………………………………… 246
第九章 互聯網時代的微批評與網絡批評…………………………… 260
一、互聯網時代的巨變…………………………………………………… 260
二、互聯網時代的別稱:微時代……………………………………… 264
三、微時代“微批評”與電影公共文化空間的擴張…………………… 266
第十章 互聯網時代電影批評標準的立體開放……………………… 270
一、“互聯網+”時代文藝批評的態勢與新變………………………… 270
二、批評形態:批評標準和觀念體系………………………………… 272
三、“藝術”與電影的多元復雜要求批評標準多元開放…………… 273
四、創意批評:一種構想………………………………………………… 275
五、需要一種綜合多元開放系統的藝術評價標準體系………………… 277
參考文獻…………………………………………………………………… 280
跋:文化研究、創意批評與電影工業美學建構
——陳旭光的影視批評理論及其實踐………………………………… 293
后 記… …………………………………………………………………… 305
電影批評:闡釋與建構 節選
后記 這部書稿是北京市社科基地基金課題的*終成果,從立項到完稿,歷時近5年。 一定時期的電影批評與一定時期的時代背景、社會語境以及科技發展狀況緊密相關。互聯網時代,電影的全產業鏈均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蓬勃發展、劇烈變化的電影產業與電影樣態也對電影批評的建構提出了新的要求。電影批評遭遇困境,面臨了很多問題。記得筆者在20世紀90年代后期初入影視研究領域之時,寫過**篇關于電影批評的文章《電影文化批評:反思與構想》(《電影藝術》2001年第1期)之后,就一直非常關注電影批評問題。文藝批評雖然早過了俄國“別車杜”群星燦爛的時期,過了“批評的世紀”(20世紀)和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欣欣向榮,但今日批評仍在變革中存在,我們仍然在發出聲音——“我發言,故我存在!”(筆者另有批評文選《存在與發言》,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本書在20世紀藝術批評史的歷史背景和互聯網時代的媒介文化背景下,依托藝術批評理論,切入當下電影批評現實,對電影批評主體的變化、文化批評的淡出、藝術批評的失語、產業批評的發展、網絡批評的崛起等現象進行探析;對互聯網時代電影批評方法的建構、批評功能的實現、批評標準的開放,以及電影批評與電影創作、電影接受的關系等,進行了富有創新性和切實可行性的建構。在研析文化批評、作者批評、類型批評、產業批評等電影批評形態之后,還提出并論證實踐了“創意批評”“電影工業美學批評”等理論范式。 當年就讀的博士生石小溪和碩士生李黎明參與了本課題的部分研究及本書部分章節的寫作工作。第五章“歷史視野中的‘作者論批評’”除了第五節“批評個案:陸川——‘體制內作者’的歧途抑或活力”外,為李黎明所撰寫;第七章“產業批評”則為石小溪所撰寫。在本課題申報時石小溪還協助筆者做過一些前期工作。本書的“跋”則采用了青年學者郭濤的已經發表的文章。另外,直博生薛精華幫助核校了引文注釋。在此一并致謝。 本書的部分章節,已經作為前期成果在《文藝爭鳴》《藝術百家》《當代電影》《電影藝術》《現代傳播》《藝術評論》《學習與探索》《上海大學學報》《民族藝術研究》《未來傳播》等刊物發表。感謝這些刊物的編輯朋友。 本課題的管理單位在北京電影學院,在此特別感謝為這個課題始末付出努力的相關人員,如北京電影學院科研處的楊文火先生、王博先生,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的晏然女士等。自然,還要特別感謝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郭永新先生的鼎力支持。 另外,要特別感謝本課題結項時,評審專家的肯定及中肯意見。筆者按照評審意見又進行了增刪,力爭有所提升完善。在此特別表示謝意。 本研究課題匯聚了筆者多年來對藝術批評和電影批評相關問題的思考。這些問題還將吸引筆者繼續思考下去。 2020年年初,筆者來到德國哥廷根大學訪學并與家人團聚,遭遇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回國之路阻隔,原定歸國時間無限延后,只能“故園東望路漫漫”“風雨如磐暗故園”。其間,靜心思考,寫下不少文字。這部書稿的*后定稿,也在這個時段。同時還定稿了專著《電影工業美學研究》、《新力量導演研究》(合著),論文集《電影工業美學爭鳴集》(爭鳴論文合集)、《藝術批評進行時:光影絮語》(個人論文集)等,效率頗高。 筆者曾在2020年7月的微信朋友圈里發出過這樣一段文字,盤點寫作也盤點心情: 歌詩合為事而作,文章合為時而著。自1月疫情以來,撰寫與疫情反思相關的詩歌、詩評與論文(含合作)計有:詩歌《新冠之歌》(中國詩歌網,超130萬閱讀量)、《疫期的哈姆萊特》(《新華網》,128萬閱讀量),詩評《疾馳的號角及鏡與燈》(《詩刊》)、論文《影游融合:疫后電影產業的強勁助推力》(《中國文化報》)、《“后疫情”時代:矚望影視“想象力消費”的增長》(《中國電影報》,“學習強國”平臺)、《“后疫情”時期電影宣發策略及創作走向思考》(《中國電影市場》,“學習強國”平臺)、《“后疫情”時代中國電影宣發營銷與創作問題的若干思考》(《中國電影報》,“學習強國”平臺)、《論后疫情時代“影游融合”電影的新機遇與新空間》(《電影藝術》)、《論災難電影的奇觀美學、敘事、主題及當下啟示》(《藝術評論》)、《災難與對災難的人性超越——論災難電影的人性表達與主題表現》(《山東藝術》)以及刊發于《中國藝術報》《北京青年報》《南方日報》、光明網、《文藝報》等媒體的以疫情為主題的短文。 百無一用是書生!所有的思考與寫作,可能都只是在一個“總加速”的時代低吟淺唱和自我慰藉而已。再次想起艾青的詩句:“中國,我的在沒有燈光的晚上,所寫的無力的詩句,能給你些許的溫暖么?” 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是為后記
電影批評:闡釋與建構 作者簡介
陳旭光,浙江人。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北京大學影視戲劇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中國高校影視學會副會長,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影視教育專業委員會常務副會長,教育部高等學校戲劇與影視學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電影家協會理論評論委員會副會長,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經典常談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