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魯迅全傳:苦魂三部曲-增訂版(全三冊)
-
>
大家精要- 克爾凱郭爾
-
>
尼 采
-
>
弗洛姆
-
>
大家精要- 羅素
-
>
大家精要- 錢穆
-
>
白居易:相逢何必曾相識
威爾第 本書特色
威爾第是有史以來*偉大的歌劇家,和莎士比亞并駕齊驅;無論作曲技巧如何爐火純青,人物性格刻畫如何細致入微,他的原始、淳樸、率直、高尚、熱烈始終如一;他的人聲和樂隊的平衡始終如一 “世界音樂家傳記叢書”是一套幾乎收藏了世界上所有知名音樂家生平傳記的叢書。每本傳記都由在現代音樂領域極有研究且經驗豐富的音樂發燒學者寫成。如若對音樂家的生平感興趣,本套叢書是絕不可繞過的。每本傳記都詳實收錄了音樂家私密的信件和日記、眾多 熟人的語錄,同時極其豐富的照片展現了各位音樂家跌宕起伏又獨具個人特色的音樂人生。
威爾第 內容簡介
《威爾第》一書描寫了威爾第生活的那個令人激動人心的時代及其對他的音樂的影響。珍貴的繪畫、雕刻和照片,還有一些手稿的復制品、舞臺和服裝設計,以及宣布威爾第格局首演的傳單,立體呈現了威爾第辛勤耕耘、大器晚成,終成一代大師的一生。 20世紀40年代前后,威爾第在米蘭創作了大量愛國歌劇,數量占其一生所創作歌劇的一半以上。19世紀50年代,他成功創作了《茶花女》等諸多歌劇,把意大利歌劇從神話傳說轉向了現實世界。他創作的歌劇,音樂技巧嫻熟,刻畫內在人物性格細致入微,豐富并保持了意大利歌劇在音樂表演上的優勢。 威爾第被譽為“歌劇之王”,成就了意大利歌劇新的歷史高峰,在世界歌劇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作品經久不衰、令人神往,至今仍然保持其不朽的藝術魅力。
威爾第 目錄
致 謝 001
前 言 007
**章 童年和少年時代 011
第二章 聲名鵲起 037
第三章 重要時期 061
第四章 “做苦刑犯的日子” 093
第五章 來之不易的成功 133
第六章 意大利萬歲! 171
第七章 命運的力量 205
第八章 無限風光與黯然神傷 239
第九章 兩部杰作 275
第十章 安魂曲 311
參考文獻 331
威爾第 節選
藝術屬于全世界……但它又來自個人的創造。 ——威爾第 《游吟詩人》(Il trovatore)和《茶花女》(La traviata)在意大利首演5年后,被派往印度報道1857年兵變的《泰晤士報》記者W.H.拉塞爾走訪了西姆拉和其他山區車站,英國公務員家庭會在那一帶避暑。拉塞爾發現英國人住的平房的門上會刻著表達思鄉之情的名字,比如“拉伯納姆小屋”“未來”“ 榆樹”。歌聲和著鋼琴的伴奏聲飄出敞開的窗戶,向人訴說茶花女正漫步在這里的故事。除此以外,你會在每個樂譜架上找到《游吟詩人》的樂譜。這足以說明威爾第*成功的兩部歌劇的魅力所在。 然而,英國學者和評論家對威爾第音樂的反應卻相當冷淡。19世紀的上半期,他們只一致地認可了《奧賽羅》(Otello)和《法斯塔夫》(Falstaff),并勉強地承認僅有四五部或更多的歌劇演出可能盈利。“歌劇觀眾大多不懂音樂的。”休伯特·帕里(Hubert Parry) 自以為是地宣布。實際上,帕里和整個英國音樂界都認為,從羅西尼到普契尼的意大利音樂與德國主流音樂, 尤其是德國歌劇相比,只是一潭死水。 這與17世紀和18世紀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那時的意大利音樂風靡一時。莫扎特和海頓對此深有體會。由于歐洲的宮廷都想要一個意大利的指揮,因此, 他們很難獲得音樂總監的職位。他們還被要求寫“意大利”歌劇,并且都覺得意大利之旅是他們音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盡管海頓和貝多芬一樣,從未實現過這一抱負。 到了威爾第時代,意大利音樂已經不再聲名顯赫。為了獲得全世界的認可,威爾第不得不從鄉下人默默無聞的地方傳統做起,雖然現在看來,這些名譽實至名歸。威爾第是意大利第二偉大的音樂大師,因為他的音樂不僅在意大利人民的靈魂深處喚起了深深的共鳴,還表達了意大利復興運動(爭取自由和統一的意大利)的渴望。誠然,威爾第對意大利音樂和歷史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然而,他和他的音樂更屬于全人類。1913年是威爾第誕辰的100周年,也是他離世后的第12年,伊塔洛·皮奇(Italo Pizzi)寫道: 朱塞佩·威爾第的聲譽是意大利乃至全世界的一部分。人們評價他,如同曼佐尼評價荷馬:“他只知道天空是他的家園。” 這位“意大利歌劇大師”的一生開始于一個窮苦偏僻的地方——意大利北部朗科爾村莊的一家簡陋酒館。酒館的地板和天花板都由粗糙的木材做成,長長的斜屋頂在酒館一邊圍了一個馬廄,緊閉的窗戶外是帕爾馬平坦而沉悶的平原。直到如今,這家小酒館依然存在,由意大利政府作為國家級紀念物進行維護。 早期的傳記作家認為威爾第的父母都是目不識丁的農民,這種說法出自威爾第本人之口。“我出生在一個窮苦的村莊,很難學到任何的東西。他們把一個可憐的線軸放在我的手里,過了一會兒,我開始作曲……一個音符接著一個音符……”事實上,威爾第的父母來自小地主、旅店老板和雜貨商的家庭。嚴格說來,他們不是農民。*近的研究表明,威爾第的父親卡爾洛曾在朗科爾擔任了15年的圣米歇爾·阿開朗基羅的財政部長,因此不可能是文盲。卡爾洛的父親,威爾第的祖父,從祖輩六代居住過的圣阿加塔搬到了朗科爾。1785年,卡爾洛出生,后來經營 “奧斯特里亞村”(一家小酒館)。 1805年1月3日,卡爾洛與皮亞琴察的一個酒店老板的女兒——露易琪婭·烏蒂尼結婚。他們的兒子,朱塞佩·弗爾圖納托·弗朗西斯科·威爾第在1813年10 月10日出生。1813年是文學史上重要的一年,它見證了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和雪萊的《麥布女王》(Queen Mab)出版;除此以外, 這一年還見證了舒伯特(Schubert)《**交響曲》, 以及貝多芬《第七交響曲》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羅西尼(Rossini)的《唐克雷蒂》(Tancredi)和《意大利女郎在阿爾及爾》(L’Italiana in Algeri)首次成功; 這一年預示了巨大的社會變革即將來臨——斯蒂芬森在1814年使用了**臺有效的蒸汽機車,1820年出現了**艘鐵蒸汽船和跨大西洋蒸汽船。
威爾第 作者簡介
彼得·索思韋爾·桑德(Peter Southwell-Sander):出身音樂世家,對意大利歌劇有著終身的興趣。創作有多部作品。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推拿
- >
月亮與六便士
- >
隨園食單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