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論中國
-
>
中共中央在西柏坡
-
>
同盟的真相:美國如何秘密統治日本
-
>
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
>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
>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 第四卷
-
>
在慶祝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啟程漁陽里 版權信息
- ISBN:9787208174702
- 條形碼:9787208174702 ; 978-7-208-17470-2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啟程漁陽里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眾本書由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瑊撰寫,是迄今為止**部全面、系統闡述“漁陽里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的學術著作。緊扣“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的主題,通過對20世紀20年代初漁陽里街區所發生的各類事件、人物、組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層、分類、分時段的考察和研究,全面系統地從一個城市街區聚落的角度來觀照中共創建史;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展與世界局勢變化、近代中國變遷的互動關系;考察中共創建人物的群體特征和政治理念;研究“漁陽里時期”的政治活動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啟程漁陽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上海市哲社三大系列課題《漁陽里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的*終成果,由上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李瑊撰寫。是迄今為止部全面、系統闡述“漁陽里與中國共產黨的創建”的學術著作。本書緊扣“上海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的主題,通過對1920年代初漁陽里街區所發生的各類事件、人物、組織進行深入細致的分層、分類、分時段的考察和研究,全面系統地從一個城市街區聚落的角度來觀照創建史;分析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發展與世界局勢變化、近代中國變遷的互動關系;考察創建人物的群體特征和政治理念;研究“漁陽里時期”的政治活動在中國革命進程中的作用和影響。 本書著重論述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1)近代以來,上海因其多元的“成長經歷”和獨特的文化魅力,營造出與傳統城市迥然不同的都市社會政治生態,其集聚和展示的現代性、靠前性、公共性擁有代表和典型意義,也為成立提供了*適宜的地理和社會環境。20世紀一二十年代諸多因素和歷史合力的綜合作用,促使了對中國社會歷史產生深遠影響的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誕生。(2)“漁陽里”是中國共產黨的發源地。在風云激蕩的20世紀初年,漁陽里是許多重要歷史人物的聚合點和重大歷史事件的見證地。以為核心的優選知識分子在“漁陽里”將創建新型政黨的理想付諸于實踐,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努力開展了理論宣傳、人才培養、工人運動、組織創建等各項革命活動。對于中國革命發展歷程來說,中國共產黨次全國代表大會在興業路召開,從組織上完成了黨的創建工作。中國共產黨的醞釀、籌備、初創過程,則是在“漁陽里”完成的!皾O陽里”因此成為革命征程的原點。(3)以等人為代表的新型知識分子,秉承中國知識階層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為災難深重的民族開太平,為水深火熱的眾生謀福祉,苦心求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他們在漁陽里的各項活動開啟了中國革命進程的探索之路,對于的創建發展及其演進趨向有著深刻的影響,也由此奠定了百年發展之基。
啟程漁陽里 目錄
導言初心可鑒:“我們為什么要革命”1應和時代吁求奮力去除沉疴1
尋覓思想武器確定理想信仰2
成立新型政黨推動社會革命3
**章漁陽里:城市空間的審視5一“漁陽里”研究的現狀6
二關于“漁陽里”的敘述8
三漁陽里研究的深化路徑16
第二章城市空間與政黨創建22一漁陽里城市空間的自然形態22
二漁陽里城市空間的社會形態27
三石庫門建筑結構與社會關系的形塑33
余論35
第三章漁陽里與建黨偉業36一為中共一大前的中國共產黨正名36
二為籌建新型政黨所開展的各項活動44
三“漁陽里”與中國共產黨的早期發展58
第四章“漁陽里”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62一傳媒時空的轉變:從北京重返上海62
二傳播途徑和方式:辦報譯介論辯66
三星火此間著:“漁陽里”時期理論宣傳的作用74
余論83
第五章漁陽里與中國工人運動的起源88一漁陽里:中國工人運動的策源地88
二漁陽里與早期工人運動的理論宣傳94
三漁陽里與早期工人運動的實踐活動112
余論129
第六章漁陽里與中國青年運動的發端131一漁陽里:青年團組織在此創建131
二青年團的人員構成與組織形態144
三開啟新的人生道路:青年團的活動與特點149
余論177
第七章漁陽里時期的陳獨秀179一“思想界的明星”在漁陽里179
二“漁陽里”時期陳獨秀交往述論202
三“主義”話語與政治宣示:《談政治》論析213
余論225
第八章漁陽里:中國共產黨在這里初創227一首創、開先與引領:漁陽里的建黨活動227
二發源地:建黨首功與精神譜系的開篇書寫235
余論:這里是一片紅色的熱土242
附錄50年代初期對于老漁陽里2號之開發與保護的歷史考察244
后記258
啟程漁陽里 節選
導言 初心可鑒:“我們為什么要革命”①應和時代吁求奮力去除沉疴 辛亥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亞洲**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但此后政局動蕩、軍閥爭斗,使中國社會處于前所未有的亂局之中,也使許多仁人志士陷入了深深的絕望和彷徨之中,中國的出路究竟在哪里? 民初共和政治的挫敗與世界格局的巨變,加之社會主義世界新潮流的影響,使災難深重的中華民族選擇了*激進的變革之路。對此,不同的社會階層有著共同的感知,陳獨秀曾說:“我們為什么要革命?是因為現社會底制度和分子不良,用和平的方法改革不了才取革命的手段。革命不過是手段不是目的,除舊布新才是目的。”①原載《解放日報·上觀》2019年9月10日。因系報刊文章,未加注釋,相關引文在后文中呈現。辛亥元老林伯渠說:“辛亥革命前覺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經過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還是那樣的遙遠,于是慢慢地從痛苦經驗中,發現了此路不通,終于走上了共產主義的道路,這不僅是一個人的經驗,在革命隊伍里是不缺少這樣的人的。”毛澤東在給蔡和森的一封信中也這樣認為:“我看俄國式的革命,是無可如何的山窮水盡諸路皆不通了的一個變計,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棄而不用!瘪R克思主義的傳播和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從理論和實踐兩個方面為近代中國整合了尋求民族復興之路與追尋“世界大同”的“新文明”目標,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走俄國人的路——這就是結論”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 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的成長年代,正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外困于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內困于軍閥官僚”的世事多艱之際。雖然他們因成長環境、個人際遇、教育背景的不同,對于時局的感受也各異,但其總的思想動力,多源于國人普遍痛覺的危亡意識;而且陳、李等人也是富有新知、學有專精,集學者、革命者和教育者等多重角色于一身,具有強烈的文化社會革新意識的新知識分子的代表,是當時“*先進的一股革命力量”,他們感時憂國、敏于時艱,有著相近的現實關懷和共同的政治趨向,成為沉沉黑夜中喚醒世人、力除沉疴、首播“火種”的先驅。 尋覓思想武器確定理想信仰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從清末的思想潛流,到20世紀初發展成為一種思潮顯流,因應著知識群英思想演變的“革命化”。自鴉片戰爭以來,中國歷次抗爭的失敗,都是因為沒有一個先進的思想理論作為指導。因此在20世紀初探索救國之道時,進步知識分子意識到,現在“至急”的需要,就是要“建立一個比較*適合于救濟現社會弊病的主義來努力改造社會”。陳獨秀說:“主義制度好比行船底方向,行船不定方向,若一味盲目的努力,向前碰在礁石上,向后退回原路去都是不可知的!泵珴蓶|亦認為,中國無產階級的革命政黨“不可徒然作人的聚集,感情的結合,要變成主義的結合才好。主義譬如一面旗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趨赴”。 誕生于19世紀中葉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所具有的鮮明的科學性、階級性、實踐性及博大精深的思想特征,為探索中的中國人民提供了解難釋疑的思想武器,使得社會主義思潮的興起成為這一時代的標志。李大釗聲明:“我總覺得布爾扎維主義的流行,實在是世界文化上的一大變動!彼赋觯骸拔覀兊纳鐣\動,一方面固然要研究實際的問題,一方面也要宣傳理想的主義!标惇毿阋喑执俗h:中國的生產勞動者受那么大的壓迫,著實有“輸入馬格斯社會主義底需要”。陳望道也說:“我們幾個人都是搞文化的,認識到要徹底改革舊文化,根本改革社會制度,有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必要!倍藭r作為馬克思主義實踐成果的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適時地為中國提供了一個將社會主義由理論轉化為實踐、由理想轉化為現實的可操作的“范式”,促使中國的先進分子開始把自己的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從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轉向社會主義。這一“轉向”對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進程產生了深刻影響,給予中國的先進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耙氚盐覀兊耐麖呐`境遇中完全救出,非由生產勞動者全體結合起來,用革命的手段打倒本國、外國一切資本階級,跟著俄國的共產黨一同的生產方法不可!保惇毿阏Z) 1920年11月的《中國共產黨宣言》昭示:“共產主義者的目的是要按照共產主義者的理想,創造一個新的社會!崩畲筢、陳獨秀等人通過各種途徑了解俄國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經過辨析、省思,*終確立了自己崇高的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并以此相互砥礪,“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成為中國社會發展變革的推動者和踐行者。 成立新型政黨推動社會革命 近代以來,中國知識分子逐漸突破“君子群而不黨”的傳統觀念,廣泛建立社團和學會,成為新知階層政黨實踐的前奏。但民國初年政黨紛爭的亂象,使人們迷茫郁悶、深惡痛絕,李大釗說:“近二三年來,人們厭棄政黨已達極點,但是我們雖然,究竟也要另有種團體以為替代,否則不能實行改革事業!标惇毿阍凇墩胃脑炫c政黨改造》中明確指出:“凡是直接擔負政治責任之團體,才算是政黨。”“只有以共產黨代替政黨,才有政治改造底希望。”“社會中堅分子,應該挺身而出,組織有政見的有良心的依賴國民為后援的政黨,來掃蕩無良心的無政見的依賴特殊勢力為后援的狗黨!标惇毿、李大釗等知識分子深感時勢的緊迫,急需在組織化的基礎上尋找一個以主義相結合、以政綱相號召的新型政治團體,以動員民眾,解決困厄,“從醉心于西方的民主,轉注意力于中國的實際問題,其主要關鍵即在民初試行西方民主制度之失敗。”20世紀初內外交困、危機叢生的社會政治環境催生出一個全新的無產階級新型政黨。 近代中國內憂外患的全面危機,使得運用政治力量進行信仰重塑和國家建設成為時代主題和首要需求!靶碌墓伯a黨究竟如何,全靠自己做出證據來,才能夠使人相信啊。”陳獨秀、李大釗、陳望道等人憑借自身的閱歷和思考,認識到“教育救國”“實業救國”都不是救國的正途,“救國不單純是興辦實業,還必須進行社會革命”(陳望道語),“干社會革命”(李達語),俞秀松也認為:“我雖主張人生是快樂,不過因為大多數人都受苦痛,我不能獨享這種快樂,暫時不能不犧牲我底快樂,去救這班大多數受苦痛的人,因此,我決意想去做社會的革命者。”陳獨秀則明確直言在五四風潮后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原因:“欲求民族解放,民主政治之成功……只有*受壓迫*革命的工農勞苦人民和全世界反帝國主義反軍閥官僚的無產階級勢力,聯合一氣,以革命怒潮,對外排除帝國主義的宰割,對內掃蕩軍閥官僚的壓迫;然后中國的民族解放,國家獨立與統一,發展經濟,提高一般人民的生活,始可得而期。工農勞苦人民一般的斗爭,與中國民族解放的斗爭,勢已合流并進,而不可分離。此即予于‘五四’運動以后開始組織中國共產黨之原因也! 以陳獨秀、李大釗等人為代表的**代新型知識分子,秉承中國知識階層與生俱來的憂患意識和責任感,苦心求索中華民族復興之路,在20世紀初中華民族面臨“歷史性危機”的時刻,毅然擔負起創建新型政黨、克服歷史危機、拯救民族國家的重任,彰顯了為災難深重的民族謀復興、為水深火熱的民眾謀幸福的初心和使命,以群體的力量完成了“開天辟地”的偉大勛業,并*終贏得了民族與國家的光明未來!**章漁陽里:城市空間的審視**章漁陽里:城市空間的審視 從時空意義而言,“漁陽里”是一個城市空間、地理概念,具體而言,是位于當年上海法租界的一條南北向的石庫門弄堂,南端建成略早于北端,老漁陽里建于1912年,新漁陽里建于1917年前后,人們因而分稱老、新。老漁陽里,今南昌路100弄,占地面積1754平方米,建筑總面積1542平方米,共有兩層住宅樓8幢,磚木結構。20世紀50年代末,弄口和弄內2號、5號分別將過街弄搭建為屋,即今南昌路100號甲、2號甲和5號甲,同時拆除與南昌路102弄間的隔墻,而與102弄合并出入。新漁陽里,今淮海中路567弄,位于老漁陽里弄北至淮海路小道西側。占地面積2960平方米,建筑總面積4005平方米,共有兩層住宅樓33幢,磚木結構。其南側有門與南昌路102弄相通,20世紀90年代中葉被封堵。始建時,兩弄的正式弄名均為“漁陽里”,1917年新弄建成后,始在口頭上以新、老別之。此有商務印書館1920年前各版《上海指南》與今南昌路100弄5號甲北墻,即該弄原北口上方尚存的“漁陽里”坊額為證。老漁陽里弄北距霞飛路僅數十米,有小道相通,1932年11月起標為霞飛路565弄,在1917年前,老漁陽里有“霞飛路漁陽里”之俗稱;之后,此名稱遂為新弄專用。1921年,兩弄產權易歸陳銘德,同時改名“銘德里”,于是又以南北別之,俗稱為銘德里和銘德北里,或南銘德里與北銘德里。今南昌路100弄2號門前西側地上尚嵌“銘德里”額石一方。1957年,北銘德里復稱漁陽里。漁陽里有兩座建筑,相距百余米,即環龍路老漁陽里2號(今南昌路100弄2號)、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其中老漁陽里2號坐北朝南,為兩層的舊式石庫門住宅,原為辛亥革命時期安徽都督柏文蔚的私宅,人稱“柏公館”。新漁陽里6號,新式石庫門里弄,原由戴季陶租住。1920年春,維經斯基等人到上海,租賃該屋為活動地點,并開設中俄通信社。“漁陽里時期”指從1920年4月陳獨秀入住老漁陽里2號到1922年10月陳獨秀搬離、中共中央遷往北京為止。陳獨秀于1920年12月至1921年8月應邀赴廣州任廣東省教育委員會委員長;1921年10月4日至26日被法租界巡捕房逮捕;1922年8月29日至30日秘密去浙江杭州主持召開中共中央西湖特別會議;1922年8月9日再次被捕,至8月18日獲釋后仍回到老漁陽里2號。直到10月離開上海到北京,前往莫斯科參加共產國際第四次代表大會(1922年11月5日至12月5日召開)。 20世紀一二十年代,“漁陽里”這一獨特的城市空間創造了許多中共黨史上的“**”:創立了中國**個共產黨早期組織、**個青年團組織、**個中共干部培訓學!鈬Z學社,等等;創辦了*早向工人階級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勞動界》周刊、**個中國共產黨黨刊《共產黨》月刊,校閱出版了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個中文全譯本,確定了共產黨的名稱,刊布了《中國共產黨宣言》;這里還是《新青年》的編輯部、中共一大的籌備處,以及**屆中央局的駐地。此外尚有許多國共、中外之間的重要活動在此交會互動。這么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此高密度、高頻率地發生于此,無疑與漁陽里的空間形態、生態結構、人文環境等要素有關。
啟程漁陽里 作者簡介
李瑊,山東蓬萊人,歷史學博士。1999年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現在上海大學任教,并擔任上海市中共黨史學會漁陽里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長期致力于中國近現代歷史、上海歷史文化的研究,著有《上海的寧波人》《近代上海民族工商業先行者葉澄衷》《"培羅蒙先生”戴祖貽》、《漁陽里:紅色征程的起點》《俞秀松畫傳》《上海漁陽里: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孕育之地》等著作,并發表相關學術論文多篇。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
- >
山海經
- >
姑媽的寶刀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煙與鏡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