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細讀(第四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020169733
- 條形碼:9787020169733 ; 978-7-02-016973-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細讀(第四輯) 內容簡介
本書以開放、包容和多元的風格,多元異質的論述方向,促進各位學者的跨學科、跨地域的學術交流。 全書主要分為“批評前沿”“跨界研究”“知識生產與現代中國”“古典天地”“品讀紅樓”“福建文化研究”“張國龍創作談”“杏壇擷英”“書評”等部分,邀請各領域中知名學者為我們品評文學、文化、歷史等諸多方面的價值與內涵。
細讀(第四輯) 目錄
目錄
批評前沿
偵探小說:因果鏈、理性英雄與“方法優先”余岱宗
“一即一切”與“色即是空”
——韓松“醫院三部曲”的“醫療宇宙學”想象陳舒劼
洞見與盲視
——文化研究的反本質主義路徑顏桂堤
悲劇的死亡與新生
——論伊格爾頓對斯坦納悲劇觀的批判王偉
講好中國故事的當下自覺
——四部小說與三個問題徐阿兵
跨界研究
莎士比亞戲劇在中國早期譯介的文體變形王岫廬
查爾斯·博克塞的日本情緣潘錚錚
論微詩的多元化與跨界表征凌逾
知識生產與現代中國
民國時期清華大學休假制度和學術生產關系述論
——以人文社科學系為中心林強
污名化、自辯與形象重構
——以張競生《性史》出版后接受為中心黃育聰
古典天地
張說《幽州夜飲》詩旨辨證劉曙初
支遁逍遙義再探及其交游舉隅
——以《世說新語》和《高僧傳》為中心陸辰葉
先天學說在宋代的接受與被抵制
——以朱熹、林栗的爭論為中心肖滿省
黃壽彭和他的《遠香書屋詩文鈔》江鶯華
梁山泊的寨主更替與《水滸傳》的
文學意義樊慶彥羅青
品讀紅樓
珠聯璧合,渾然天成
——略說《紅樓夢》的敘事結構紀德君
“獨”出機杼:細品《紅樓夢》中的“獨”林瑩
《紅樓夢》“家法懲戒”母題的另類審美修辭鄭昀
論《紅樓夢》敘事節奏的控制
——以“有人請吃飯”為例張宇珊
福建文化研究
福建省上杭縣古田鎮天后宮對聯誕生記賴海榕
關于畬族文書《西蘭集資賬冊》的思考黃濤
閩派向度與美學尋繹
——網絡文學發展的福建經驗尚光一
張國龍創作談
創作談:故鄉,不說再見張國龍
讓留守兒童文學走近留守兒童生活
——論張國龍《麻柳溪邊芭茅花》對文學公共領域
的拓展李紅春
青春困境、具身體驗與少年精神
——張國龍成長小說書寫的三個維度江璧煒
真實、純粹、無從抗拒的書寫
——評張國龍的《麻柳溪邊芭茅花》孫建江
直面苦難的真實成長
——評張國龍的長篇小說《麻柳溪邊芭茅花》崔昕平
“成長”是青少年文學主要解決的問題
——評張國龍的長篇小說《麻柳溪邊芭茅花》李利芳
杏壇擷英
《項脊軒志》微課教學設計郭雅雪
一事一景總關情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思路及反思郭雅雪
《阿長與〈山海經〉》微課教學設計鄭曉勤
緊扣文本矛盾,觀照三大主體
——《阿長與〈山海經〉》教學設計思路及反思鄭曉勤
微課不微,巧讀慎思大設計
——郭雅雪、鄭曉勤獲獎教學設計評析劉心
書評
女性命運的再演與觀看之道
——讀《騎樓上的六小姐》林婉清
編后記
《細讀》稿約
細讀(第四輯) 節選
偵探小說: 因果鏈、理性英雄與“方法優先”余岱宗 講故事不一定非用偵探小說模式,但偵探小說是*能體現故事情節集中性、整一性之小說類型。 偵探小說大概可以算是“行動力”*強的小說。 偵探小說所有的“行動”都圍繞著懸念或秘密展開。偵探小說利用懸念這一個點,延伸出一條敘事之線,敘事之線發展到某個階段,累積的證據以及偵探的詮釋,會使“線”的性質發生改變:之前看似沒有聯系的各個疑點會被邏輯性地聯系起來。這意味著案情有了清晰的脈絡。偵探小說敘事之線的兩端分別是預設的懸念與真相大白的“發現”。“發現”讓之前“線”的每個環節都有意義。“線”的一個又一個環節的累積都是為了讓末端的“突轉”與“發現”累積飽和的力量和足夠的驚異。或者說,偵探小說是以整條“線”成就*終的“發現”。這與從“線”中的任何一個角度和端口不斷延伸各類話題的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小說寫法。 當然,偵探小說敘事也需要很高的技巧。偵探小說的懸念設計的巧妙,不但在于懸念要有足夠的分量,即案件本身要有足夠的新奇性和震動性,偵探小說還要設法讓懸念“懸置”足夠久的時間,并在“懸置”過程中接受各種誤判的干擾。 干擾將使案情變得撲朔迷離,一個個看似逼近真相的答案通常是作家所設置的推理誤區:假相越具有迷惑性,情節便越有吸引力。 然而,當真相大白的時候,之前所有的迷惑便不再是迷惑,所有的難題便不再是難題。 這就是偵探小說的悖論:復雜性與簡單性同時是偵探小說的特征。 不復雜就無法為懸念找到“懸置”的理由,不簡單就無法將看似復雜的案情落實到堅實的推理思路上。 所有的細節和情節*終都服務于懸念的解答,所有的人的情感世界都被案件形成的漩渦所吸納,所有的漫不經心的閑言碎語或看似無意義的舉動*終都為唯一的真相所統率。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斷言:“偵探小說的主題是去現實的社會,經由持續驅使理性*大限度地絕對化,這個社會由實存性的共同體中形成了。”[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偵探小說:哲學論文》,黎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49頁。所謂“去現實”并非偵探小說不反映社會經驗,而是社會經驗被絕對化地納入理性化的決定事實的因果鏈條之中。“為小說里偵探的辦案過程分派的地位將辦案過程變為對以理性自治為基礎的哲學體系的審美譬喻,如是這個體系自身顯現,警察則以審美方式展示體系,有如體系自現實顯現。由于偵探在被理性烙印的世界里將理性人格化,這個世界的諸元素毫無保留地聽命于他,以至于他在對這些元素進行串聯時沒有遇到絲毫抵制。他工作著的這個世界是他的世界,這個世界在他看來是有效的,是與他一道被給予的范疇順從的材料。被專屬的名字排空的世界遭遇無關涉的理性,理性是徹底地自我達成,它可以輕松地令首尾纏繞,因為在它看來,首尾之間空無一物。每一樁案件的解決事實上都是對理想體系的審美呈現,這個體系如此封閉,以致‘向著無限的前進’就在其中進行;只是,因為理性所陷入的無含義性,譬喻自然無法滿足所有那些指向意義維度的哲學體系的急需,而是只能作為理想體系的類比去設計缺乏意義的內在關聯。偵探的行動反照出純粹在展開的體系,當體系無須進行任何加工就能收獲一切,它已經失去了一切。”[德]西格弗里德·克拉考爾:《偵探小說:哲學論文》,黎靜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第168頁。偵探當然會在辦案中遇見難題,之所以說偵探“沒有遇到絲毫抵制”一是指偵探小說*后要通過偵探為難題提供確鑿的答案,這是偵探的義務,更是偵探小說的成規。二是偵探小說要求理性的“徹底地自我達成”,理性對偵探文本具有居高臨下的*終的轄制。偵探小說的案情無論如何撲朔迷離,罪犯的作案手段無論如何離奇甚至恐懼,偵探的能力或者說偵探的“神性”恰恰是要將這些可能令人疑惑和恐慌的帷幕掀開,讓歸納的迅捷與演繹的光芒解開疑惑,驅散恐懼。絕大多數的偵探小說是不會將案情懸而未決作為文本的特色的,讀者閱讀偵探小說不是為了享受多重解答的模糊性和多義性,比如日本影片《第三度嫌疑人》存留那么令人疑惑的灰色地帶,犯罪真相反而被重重疑云所籠罩。這樣的影片不屬于傳統的偵探敘事,而是以犯罪片的敘事框架質疑真相的透明性與終極性。不過,傳統的偵探文本敘事更重要的功能卻是圍繞著悖論性探討荒謬感或不可知性。作為類型小說的偵探文本,真相被遮掩的慌張感和無助感與破案之后的安定性和撫慰性是多數偵探小說文本成規化的內在情感結構。這種結構之所以能夠成立,不僅僅依賴于偵探的縝密分析的能力,更在這種類型小說既有特性讓讀者先期確信偵探哪怕會被暫時欺騙,但只要給偵探一定的思索時間,他就會串聯之前被誤導的細節,并對犯罪的總體設計了然于心。這種對偵探角色的篤信便是對其“人格化的理性”的一種預期,一種理性崇拜的閱讀期待。
細讀(第四輯) 作者簡介
李小榮,男,1969年生。南開大學文學碩士,復旦大學文學博士,浙江大學博士后。現任福建師范大學文學院院長,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點負責人。主要學術領域為中古文學、唐宋文學、宗教文學、敦煌學,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遺產》等刊物發表論文150多篇,出版《晉唐佛教文學史》等專著13部,獲省部級獎11項(其中一等獎3項)。系教育部首批青年長江學者,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 >
史學評論
- >
自卑與超越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巴金-再思錄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