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通信原理(第二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2367253
- 條形碼:9787302367253 ; 978-7-302-36725-3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通信原理(第二版)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討論通信系統的基礎理論、技術與分析方法。全書共11章,內容包括:緒論,基礎知識,模擬傳輸、數字基帶傳輸,基本的數字頻帶傳輸,模擬信號數字化與PCM、信號空間分析與多元數字傳輸,現代數字傳輸技術,多用戶與無線通信,信息論基礎與糾錯編碼等。
通信原理(第二版) 目錄
第1章緒論
1.1通信的基本概念
1.2歷史回顧
1.3消息與信源
1.3.1數字信源與模擬信源
1.3.2隨機信號與確定信號
1.3.3信息及其度量
1.3.4常見的消息類型
1.4信道
1.4.1信道的影響
1.4.2加性噪聲信道模型
1.4.3常用信道
1.5頻帶與電波傳播
1.5.1頻帶的名稱
1.5.2無線電波的傳播
1.5.3無線頻譜及其管理
1.5.4頻分復用
1.6數字與模擬通信系統
1.6.1模擬通信系統
1.6.2數字通信系統
1.6.3通信系統的基本性能指標
1.6.4信道的容量
1.7通信網絡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2章基礎知識
2.1確知信號
2.1.1信號及其基本參數
2.1.2傅里葉變換與信號的頻譜密度
2.1.3能量譜密度與功率譜密度
2.1.4信號的頻帶與帶寬
2.2隨機信號
2.2.1概念與定義
2.2.2基本特性
2.2.3平穩隨機過程
2.2.4兩個信號的聯合特性
2.2.5功率譜密度
2.3高斯信號與高斯白噪聲
2.3.1高斯分布與高斯信號
2.3.2白噪聲
2.3.3高斯白噪聲
2.4信號通過線性時不變系統
2.4.1確知信號通過系統
2.4.2無失真傳輸條件
2.4.3平穩隨機信號通過系統
*2.4.4系統的等效噪聲帶寬
2.5帶通信號
2.5.1希爾伯特變換與解析信號
2.5.2帶通信號及其復包絡
*2.5.3頻譜搬移
*2.5.4帶通系統
2.5.5帶通高斯白噪聲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3章模擬傳輸
3.1幅度調制
3.1.1常規調幅(AM)
3.1.2抑制載波雙邊帶調幅(DSB-SC)
3.1.3單邊帶調幅(SSB)
3.1.4殘留邊帶調幅(VSB)
3.2模擬角度調制
3.2.1角調制的基本概念
3.2.2角度調制信號的頻譜特性
*3.2.3窄帶角度調制
3.2.4調角信號的產生
3.2.5調角信號的接收
3.3幅度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3.3.1模擬傳輸中的噪聲問題
3.3.2常規AM系統(非相干解調)
3.3.3DSB-SC與AM(相干解調)系統
*3.3.4SSB系統
3.4角度調制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3.4.1FM與PM系統的抗噪聲性能
*3.4.2預加重/去加重技術
*3.4.3角度調制系統的噪聲性能分析
*3.4.4改善門限效應的解調方法
3.5各類通信系統的比較與應用
3.5.1各類通信系統的比較
3.5.2頻分多路復用
*3.5.3模擬調制應用舉例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4章數字基帶傳輸
4.1二元與多元數字基帶信號
4.1.1數據傳輸的基本概念
4.1.2二元與多元PAM信號
4.1.3數字基帶信號的傳輸速率
4.2數字基帶信號的功率譜與帶寬
4.2.1信號的功率譜
4.2.2信號的帶寬
*4.2.3一般PAM信號功率譜公式及推導
4.3二元信號的接收方法與誤碼分析
4.3.1噪聲中二元信號的接收方法
4.3.2接收系統的誤碼性能
4.3.3匹配濾波器
*4.3.4誤碼過程的分析
*4.3.5一般接收系統的誤碼率計算
*4.4多元信號的接收方法與誤碼分析
4.4.1接收方法與誤碼性能
4.4.2誤比特率
4.4.3格雷編碼
4.4.4誤碼分析
4.5碼間串擾與帶限信道上的傳輸方法
4.5.1碼間串擾問題
4.5.2無碼間串擾傳輸與Nyquist準則
4.5.3帶限信道上的無碼間串擾傳輸
4.5.4升余弦滾降濾波器
*4.5.5帶限AWGN信道上的*佳傳輸系統
4.5.6眼圖
*4.6信道均衡
4.6.1均衡原理
4.6.2數字均衡器
4.6.3基本均衡算法
4.6.4自適應均衡算法
*4.7部分響應系統
4.7.1第Ⅰ類部分響應系統(又名雙二進制系統)
4.7.2第Ⅳ類部分響應系統(又名改進雙二進制系統)
4.7.3部分響應系統的一般形式
4.8符號同步
4.8.1基本概念
4.8.2非線性濾波同步法——開環自同步法
4.8.3早遲門同步法——閉環自同步法
4.9線路碼型
4.9.1基本線路碼型
*4.9.2HDB3碼及其他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5章基本的數字頻帶傳輸
5.1BASK
5.1.1基本原理
5.1.2功率譜與帶寬
*5.1.3包絡檢波的誤碼性能分析
5.2BFSK
5.2.1基本原理
5.2.2功率譜與帶寬
*5.2.3包絡檢波法的誤碼性能分析
5.3BPSK與DPSK
5.3.12PSK
5.3.22DPSK
*5.3.3載波同步
5.4QPSK與DQPSK
5.4.1QPSK信號的基本原理
5.4.2QPSK的調制解調方法及誤比特性能
*5.4.3DQPSK
*5.4.4OQPSK與π4DQPSK
5.5基本頻帶調制的討論
5.5.1ASK與FSK的相干解調
5.5.2無碼間串擾傳輸
5.5.3差錯概率的比較
5.5.4功率譜與帶寬的討論
*5.6多元數字頻帶調制
5.6.1MASK
5.6.2MFSK
5.6.3MPSK
5.6.4QAM
5.6.5信號功率譜與帶寬
5.6.6誤碼性能與比較
*5.7復包絡與等效基帶系統
5.7.1已調信號的復包絡
5.7.2等效基帶傳輸系統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6章模擬信號數字化與PCM
6.1模擬信號的抽樣
6.1.1帶限信號的抽樣
6.1.2實際抽樣
*6.1.3模擬脈沖調制
*6.1.4帶通信號的抽樣
6.2均勻量化與*佳量化
6.2.1量化原理
6.2.2均勻量化器
*6.2.3*佳量化器
6.3量化信噪比與對數量化
6.3.1量化信噪比
6.3.2對數量化
6.3.3A律與μ律及其折線近似
6.4脈沖編碼調制
6.4.1PCM的基本原理
6.4.2編碼規則
*6.4.3PCM傳輸系統的信噪比
*6.5差分脈沖編碼調制與增量調制
6.5.1語音壓縮編碼
6.5.2差分脈沖編碼調制
6.5.3增量調制
6.6時分復用
6.6.1TDM的基本原理
6.6.2幀同步方法
6.6.3E1與T1
6.6.4準同步與同步數字體系
*6.6.5復接與碼率調整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7章信號空間分析與多元數字傳輸
7.1信號空間分析
7.1.1矢量空間回顧
7.1.2信號空間的基本概念
7.1.3信號的合成器、分析器與相關器
7.1.4信號組及Gram-Schmidt正交化方法
7.1.5AWGN信道及其等效矢量形式
7.2信號星座圖
7.2.1數字傳輸系統的一般模型
7.2.2信號空間與信號點集舉例
7.2.3信號星座圖
7.2.4云圖
7.3*佳接收系統
7.3.1*佳接收原理
7.3.2*佳接收機結構
7.3.3*小差錯概率
7.4MASK、MPSK與QAM及性能分析
7.4.1信號星座圖
7.4.2*佳接收機
*7.4.3MASK*小差錯概率
*7.4.4MPSK*小差錯概率
*7.4.5QAM*小差錯概率
7.4.6差錯概率的比較
*7.5MFSK及性能分析
7.5.1信號正交性條件
7.5.2信號星座圖與*佳接收機
7.5.3*小差錯概率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8章現代數字傳輸技術
8.1MSK與GMSK
8.1.1連續相位FSK(CPFSK)
8.1.2*小頻移鍵控(MSK)
8.1.3高斯濾波的MSK(GMSK)
8.2OFDM
8.2.1多載波調制的由來
8.2.2OFDM方案
8.2.3利用FFT的數字實現方法
8.2.4保護間隔與循環前綴
*8.2.5OFDM系統方案
8.3擴展頻譜技術與CDMA
8.3.1直接序列擴頻
8.3.2CDMA
*8.3.3偽隨機序列及其同步方法
*8.3.4跳頻擴頻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9章多用戶與無線通信
9.1多址技術
9.1.1多路復用與多址技術概述
9.1.2FDM/FDMA舉例
9.1.3TDM/TDMA舉例
9.1.4CDM/CDMA及舉例
*9.1.5隨機接入多址技術
9.2無線通信鏈路預算分析
9.2.1無線傳輸中的增益與損耗
9.2.2噪聲溫度與噪聲系數
9.2.3鏈路預算分析
*9.3多徑衰落與信號分集接收技術
9.3.1無線電波傳播機理
9.3.2多徑衰落信道舉例
9.3.3瑞利和萊斯衰減模型
9.3.4時延擴展與相關帶寬
9.3.5分集技術及分類
9.3.6分集合并技術
9.3.7Rake接收機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10章信息論基礎
10.1熵與互信息
10.1.1熵及其特性
10.1.2聯合熵與條件熵
10.1.3互信息
10.2離散信道與信道容量
10.2.1離散信道模型
10.2.2信道容量
*10.2.3典型序列
10.3相對熵與高斯信道容量
10.3.1連續信號的相對熵與互信息
10.3.2高斯信道的容量
10.3.3信道容量公式的討論
10.4離散信源編碼與壓縮算法
10.4.1定長編碼與信源編碼定理
10.4.2變長編碼及相關定理
10.4.3Huffman算法
*10.5率失真函數與限失真編碼定理
10.5.1失真與率失真定理
10.5.2二進制信源編碼器的率失真函數
10.5.3高斯信源編碼器的率失真函數
本章關鍵詞
習題
第11章糾錯編碼
11.1編碼信息傳輸模型
11.1.1信息、信號與編碼的傳輸模型
11.1.2分組碼
11.2無差錯信息傳輸原理
11.2.1傳輸速率與誤碼率
11.2.2香農信道編碼定理與香農限
11.2.3編碼增益
11.3糾錯編碼與譯碼基本原理
11.3.1糾錯碼的基本結構
11.3.2檢錯與糾錯的基本方法
11.3.3譯碼模式與檢糾錯能力
11.3.4糾錯碼的應用與發展
11.4線性分組碼
11.4.1生成矩陣與校驗矩陣
11.4.2典型碼例
11.5線性循環碼
11.5.1線性循環碼的描述
11.5.2BCH碼與RS碼
11.5.3CRC碼與差錯檢測譯碼
11.6二元線性卷積碼
11.6.1二元線性卷積碼的描述
11.6.2維特比譯碼與好碼
本章關鍵詞
習題
附錄 A常用數學公式
附錄 B典型概率分布及主要統計特性
附錄CQ(x)函數表
參考文獻
通信原理(第二版) 作者簡介
李曉峰,男,1963年生。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四川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在無線通信、移動多媒體傳輸、圖像與語音信號處理與DSP實時實現技術等方向上有深入研究。先后主持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63”課題、國防預研、電子信息產業發展基金等項目數十項;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與教學獎7項。編著教材與學術專著9部;在國內外重要期刊和學術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國家第二特色專業“通信工程”主要負責人,國家精品課程“通信原理”和四川省精品課程“隨機信號與系統”首席教授。還為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學生講授應用隨機過程、數字通信原理、DSP及實時實現等課程。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經典常談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苦雨齋序跋文-周作人自編集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隨園食單
- >
巴金-再思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