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百年孤獨(2025版)
-
>
易中天“品讀中國”系列(珍藏版全四冊)
-
>
心歸何處
-
>
(精裝)羅馬三巨頭
-
>
野菊花
-
>
梁啟超家書
-
>
我的父親母親:民國大家筆下的父母
為接受史辯護(精裝) 版權信息
- ISBN:9787567645318
- 條形碼:9787567645318 ; 978-7-5676-4531-8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為接受史辯護(精裝) 內容簡介
走過九十年的風雨征程,目前中文學科方向齊全,擁有很多相對穩定、特色鮮明的研究領域。唐詩研究、古代文論研究、兒童語言習得研究、古典詩歌接受史研究等,在全國居于領先地位或在學術界有較大影響。特別是李商隱研究的系列成果已成為傳世經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袁行霈先生說,本學科的李商隱研究,直接推動了《中國文學史》的改寫。 經過幾代人的薪火相傳,中文學科養成了嚴謹扎實的學術傳統,培育了開拓創新的學術精神,打造了精誠合作的學術團隊,形成了理論研究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扎根傳統與關注當下相結合、立足本位與學科交融相結合、歷代書面文獻與當代口傳文獻并重的學科特色。
為接受史辯護(精裝) 目錄
三千年文學史,百年人生情懷詠嘆史!——文學生命本質的新思考
一個母題的誕生與旅行——古代登高詩境的生命進程
論“文學自覺”的多元歷史進程——30年“魯迅問題”論爭的回顧與思考
比較詩學的三種境界——20世紀中國比較詩學的進程與方法
也談批評學與文學理論——向達流先生請教
文學是入學,文論即人論——略論“文學理論”的人生意義
為接受史辯護
走出接受史的困境——經典作家接受史研究反思
唐詩的兩種輝煌——兼論唐詩經典接受史的學術方法
唐人青春之歌走向頂峰之路——《春江花月夜》1300年接受史考察
從“影響的焦慮”到“批評的焦慮”——《黃鶴樓》《鳳凰臺》接受史比較研究
從“手抄本”到“印刷本”的文化旅程——《尋隱者不遇》傳播接受史研究
為接受史辯護——《中唐元和詩歌傳播接受史的文化學考察》的學術意義
美學的動機與情結
20世紀中國美學的集體情結
一生與青年為友的美學家——論朱光潛的美學動機和美學情結
“腹有詩書氣自華”——“新讀圖時代”為什么還要讀“詩書”?
……
后記
重印后記
為接受史辯護(精裝) 節選
《為接受史辯護/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學術文庫》: 四、藝術風格的闡釋史 風格是偉大作家的標志,也是作家對人類做出獨特藝術貢獻的標志。風格體現在作家的作品之中,體現在作家的經典序列之中。因此,經典作品序列的選擇史和形成史,也是作家藝術風格的發現史和闡釋史。藝術風格的闡釋史以經典序列的形成史為基礎,同時又是對經典序列形成史的提煉和深化。 何謂藝術風格的闡釋史研究?簡言之,就是以接受文本為基礎,對歷代評論者對經典作家藝術風格的認識和闡釋作歷史考察,通過還原經典作家藝術風格的闡釋史過程,揭示審美意識的歷史嬗變,多角度地認識作家風格的審美特色和文化意義。 為什么要對經典作家的藝術風格作闡釋史研究?通過還原闡釋史來研究作家風格有什么必要?這主要是由古代風格論和風格批評的歷史特點決定的。廣義的古代風格學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關于風格基本理論的探討。如《文心雕龍》的《體性》《風骨》《定勢》以及《詩式》《滄浪詩話》等,對詩文風格的藝術特性、形成條件和審美類型都有精辟論述;二是對作家和作品的風格特點作具體的分析闡釋。這主要散見于詩評、詩序、詩話、詞話、點評、批語之中。如果說前者著重理論分析和類型歸納,那么后者偏向于直覺領悟和形象化描述。換言之,古代風格學對具體的作家作品風格的評論,缺乏系統的理論分析和嚴密的邏輯論證,顯得模糊玄秘,也難以索解;但是從闡釋史角度看,可以發現古代詩評家在看似松散實質連貫的闡釋史中,不僅以生動的概念準確揭示了作家的風格特征,而且對風格的生成根源、構成要素和美感特性,進行了系統的考察和精辟的分析。寓細密的詩學理論分析于歷史的闡釋過程之中,正是古代作家風格研究的特點和優點。正是基于古代風格批評的這一特點,有必要采用闡釋史研究的方法,對散見于詩話、詞話、點評、批語中的闡釋文本作系統整理和深入分析。這有助于深入認識古代詩評對作家風格作詩學闡釋的歷史進程,也是對經典作家藝術風格作現代闡釋的必要前提。 據此,經典作家藝術風格的闡釋史研究,絕不是單純對詩話、詞話、點評、批語中的論述作簡單的歷時性的排列梳理,它具有自己的學術任務和學術使命,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一是風格形態由單一到多樣的認識。風格的多樣性是大作家的基本特點。杜詩的風格以“沉郁頓挫”為主調,同時又有《望岳》的“雄闊”,《贈衛八處士》的“淡雅”,《月夜》的“纏綿秾艷”和《江畔獨步尋花》的“清狂野逸”等。如果說作家的多樣風格是長期藝術實踐的結果,接受者對多樣風格的認識和發現同樣是經過歷代評論家不斷體悟、不斷探索、不斷發現的結果。今人對屈原以來歷代大家多樣風格的認識,同樣是闡釋史上評論家審美探索審美發現的成果。 二是風格內涵由淺表到深層的把握。提出“詞別是一家”的李清照,創造了別具風神的“易安體”。一部近千年“漱玉詞”的接受史,其核心就是一部“易安體”的認同史和發現史,也是一部對“易安體”美學意蘊不斷深化的闡釋史。從南宋初年王灼的《碧雞漫志》,經明代詞論家張鋌、王世貞和沈際飛,再到清代的王士禎、陳廷焯和況周頤等,三代學者對“易安體”的體認,經歷了從“語體風格”,到“本色詞境”,再到“人格風神”的闡釋歷程。仔細考察每一位大家的風格闡釋史,都可以發現接受者對其主導風格審美內涵的闡釋,無不經歷了不斷深化、不斷升華的過程。 三是風格結構由平面到立體的闡釋。作家風格體現于作品之中,作品風格則是在作品的多要素、多層次的審美結構中顯現出來的。就某一家而言,以“點到即止”為特點的古代詩評家,大多滿足于直覺把握,不做具體分析和立體透視;然而,從闡釋史的角度看,圍繞一位作家和一部作品的風格闡釋史,其對風格內在結構的闡釋,往往經歷了由平面到立體、由要素到整體的不斷深化的進程。陶詩風格闡釋史上提出的諸多命題,就對“沖淡深粹”的總體風貌作了立體分析:如“無我之境,靜中得之”,論生成心理;“寫景不隔,如在目前”,論詩境;“理趣盎然,暗契道禪”,論情趣;“通文于詩,自然入妙”,評語言;“巧于組構,不見痕跡”,贊結構;“詩韻幽遠,超然自得”,說魅力。從闡釋史看,“沖淡深粹”的考語不再是平面含混的了,而是由平面化為立體,由表層進入深層,成為一個內蘊豐富的美學結構。 傳統的風格批評雖然重直覺輕分析,失之朦朧含混,卻有兩大優點:一是直覺感悟從作品出發;二是個性把握在比較中見出。這就為經典作家藝術風格的闡釋史研究提供了兩條既現成又有效的闡釋思路。 其一,從具體作品的闡釋史人手。作家的風格特色體現在經典作品之中,而直面經典的詩學沉思而不是抽象概念的邏輯演繹,這是古典詩學的一大特點,由此也形成了直覺感悟從作品出發的風格批評。從這一特點出發,對作家藝術風格的闡釋史研究,可以圍繞一部或一組經典作品的闡釋史進行。例如,通過《離騷》的闡釋史,揭示屈原風格的審美特征和內在結構;通過《飲酒二十首》的闡釋史,揭示陶詩風格的審美特征和內在結構;通過《蜀道難》的闡釋史,揭示李白風格的審美特征和內在結構;通過《秋興八首》的闡釋史,揭示杜甫風格的審美特征和內在結構等。這種以一部或一組經典作品的闡釋史為中心的作家風格闡釋史研究,不僅具有可操作性,而且通過由實而虛、由點及面的審美闡釋,可以對作家的風格特色做到既有血有肉又全面整體的把握。 其=,從“并稱作家”的風格比較人手。法國風格學家波雷指出:就風格學而言,“全部研究的步驟可以歸結到一點:比較”。傳統的風格批評擅長于在比較中把握不同作家的風格特點,于是在批評史上出現了一系列相對穩定的“作家并稱”或“并稱作家”。而從個性把握在比較中進行的風格學原理出發,就可以將藝術風格相近似的作家進行比較闡釋史的研究。例如,“屈原與宋玉”辭風的比較闡釋史;“陶淵明與謝靈運”詩風的比較闡釋史;“李白與杜甫”詩風的比較闡釋史;“韓愈與柳宗元”文風的比較闡釋史;“元稹與白居易”詩風的比較闡釋史;“蘇軾與辛棄疾”詞風的比較闡釋史等。 ……
為接受史辯護(精裝) 作者簡介
陳文忠,1952年生,上海市人。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安徽師范大學詩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中外文藝理論學會理事。安徽省高校省級教學名師,安徽省高校師德標兵。***精品課程“文學理論”建設項目主持人。曾赴美國、緬甸、馬來西亞諸國講學。發表論文多篇:出版《中國詩歌接受史研究》《美學領域中的中國學人》《文學美學與接受史研究》《走向學者之路》等論著多部;主編《文學理論》《藝術與人生》《文藝學美學研究導論》等教材多部。
- >
莉莉和章魚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巴金-再思錄
- >
隨園食單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煙與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