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 版權信息
- ISBN:9787101154351
- 條形碼:9787101154351 ; 978-7-101-15435-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 本書特色
1.中國人能很好地安頓心靈,源于對日常生活的珍惜與熱愛。古人吃穿用度皆有章法,游戲歌謠極富美感,且有情意藏在其間。這就是傳統的世俗性和人間煙火味,以及滲透其中的含蓄蘊藉、溫柔敦厚的風雅之美。 2.以學術隨筆的小品文風寫傳統文化,清新自然,生動活潑,傳統對當下生活的觀照潛藏其中。“鮮”是獨立于五味之外的第六味嗎?“素菜葷做”促成了新的奢侈嗎?秋膘怎么貼?鬼怎么吃喝?西瓜豆豉怎么制作?“只認衣裳不認人”說的是啥?男女平權是從服飾開始的?古人的頭發為何不能隨便剪?*古老的歌謠是什么?古人也向往詩和遠方?…… 3.150+幅彩圖隨文措置,版式清雅大方。在舒適的閱讀體驗中品味古人樸素而有情的生活世界。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 內容簡介
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一言以蔽之曰“食色”。本書從古人日常生活出發,細說飲食、服飾、行旅、草木、節令、百戲、歌謠等主題,古人的天人關系、時空想象、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思維慣性、治國理念、養生觀念、時令民俗、審美風尚、娛樂休閑等盡在其中。文筆清新自然,結尾有余不盡,“可信”與“可愛”兼而有之。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 目錄
飲食
飲食小道
味道的通感
文吃與武吃
如鬼飲食
座次移轉
鮮味的秘密
棧養:善乎?惡乎?
食素為心
秋補與食補
豆腐四兄弟
腌菜:小菜還是大菜?
服飾
華夏衣冠
發如韭,剪復生
首飾
脂粉
男角女羈
長袖善舞
蔥綠配桃紅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服妖
頭巾
纏足
行旅
世界:想象的?行走的?
出行宜忌
折柳涕泣
死亡也是出行
春游的巧立名目
途中遇虎
徒步與騎驢
負笈游學
何以多“客愁”?
題壁
接風洗塵
草木
春韭
香椿
野菜與救荒
豆話
瓜的命名
見過世面的土豆和紅薯
菘葵當家
松公與柏伯
毒草為藥
梅的形神
蒿子的文藝范兒
節令
節氣:大自然的脈搏
立春物候
寒食與改火
小滿苦菜秀
端午人物
夏至消暑
中秋:嫦娥與蟾蜍
重陽與長壽
十月一,送寒衣
大雪小雪
臘八食粥
百戲
角抵為戲
幻術西來
鼠戲、蟻戲及其他
射者,男子之事
口技與隔壁戲
手技:弄丸與跳劍
蹴鞠為歡
斗雞
走狗
傀儡戲,鬼也怕
“浪”秧歌
歌謠
歌謠的產生
巫咒歌謠
徒歌
“奔迸”的表情法
擊壤歌
彈歌
滄浪歌
歌謠里的“秘密”
童謠的破譯
《越人歌》
原版后記
新版后記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 節選
鼠戲、蟻戲及其他 魏晉六朝時,南方漢族文化圈的社會風尚整體趨于文弱,雜技藝術雖然也還有雄健尚武的節目,但主流卻開始趨向纖細柔美了。比如“辟邪”(獅子舞)本來是雄健激烈的,南朝時就表現為“可愛風”,獅子變成萌寵,像老神仙的家狗。那時,還出現了訓練小動物的新節目,比如鼠子演戲、金魚排陣、七寶水戲等,都屬于萌寵戲。 鼠戲就是“衣冠禽獸” 鼠戲主角是南方田野竹林間的老鼠,名笮鼠,俗謂竹鼠。鼠戲是給小鼠穿上花衣,蕩秋千,爬梯子,推磨,紡棉花。老鼠本來體形纖巧,又在小巧可愛的道具上做纖巧的動作,整個仿佛小人國,著實吸引人。這類表演一直延續下來,越來越好看,蒲松齡《聊齋志異》里有一篇《鼠戲》: 一人在長安市上賣鼠戲。背負一囊,中蓄小鼠十余頭。每于稠人中,出小木架,置肩上,儼如戲樓狀。乃拍鼓板,唱古雜劇。歌聲甫動,則有鼠自囊中出,蒙假面,被小裝服,自背登樓,人立而舞。男女悲歡,悉合劇中關目。 小老鼠蒙假面,披掛戲妝,從口袋里鉆出。馴鼠人打起鼓板,咿咿呀呀唱起來,小鼠就自己爬到那小巧的木架戲樓上,和著鼓板,像人一樣站立著舞蹈,表演的內容竟跟賣藝人唱的戲文情節完全吻合。老鼠本是晝伏夜出的動物,現在卻扮相生動,眾目睽睽之下,做梨園弟子狀,實在可愛。 清末《點石齋畫報》文配圖,專有一幅《鼠子演戲》,說一山東人擅長戲法,有次在蘇州玄妙觀旁表演,把一形如雨蓋的木架插在地上,架子高約七尺,上有小戲臺,略比人高。里面懸掛著圓圈以及各種刀槍棍棒。那漢子敲響鑼聲,即有十余只碩大老鼠隨鑼鼓點兒進退,前爪抓住竹刀木槍,盤旋起舞。演出的劇目有《李三娘挑水》《孫悟空鬧天宮》,等等。 《李三娘挑水》取材于家喻戶曉的古老戲劇《白兔記》,講的是五代十國時期一對夫妻悲歡離合的俗套故事。戰亂歲月,牧馬人劉知遠入贅李家為婿,與妻子李三娘相愛。但這家老父去世后,劉知遠即遭李家兄嫂煎逼,被迫投軍出走。李三娘不愿改嫁,孤身在磨房里咬斷臍帶,產下愛子。昏迷之際,兄嫂竟將嬰兒扔進魚塘,幸被一老人暗中救起。三娘含淚給孩兒取名“咬臍郎”,又將丈夫留下的玉兔信物掛在孩兒身上,托老人千里送子,輾轉送到劉知遠手中。劉知遠聞訊返鄉尋妻,可兄嫂假稱已改嫁,自此兩相分離。 十六年間,三娘在兄嫂監督下日擔水,夜推磨,受盡苦難。一天,偶然在井臺邊發現一只帶箭白兔,接著遇到一位圍獵的少年將軍劉承佑。劉承佑得知其遭遇,十分同情,愿為她傳信尋夫。臨行解下身邊玉兔,命人送給三娘,以補無米之炊。三娘見到玉兔,方知這小將軍正是自己的孩兒“咬臍郎”。當然,此時,劉知遠已娶妻,但妻子深明大義,執意迎回李三娘,*終闊別的夫妻、母子大團圓。 這么復雜的悲歡離合故事,一出戲肯定講不完,就分了很多折,小老鼠表演的應當正是其中井臺邊母子相認的一段。只是不知道這老鼠從上到下滑溜溜的皮毛,怎么挑的水。小老鼠扮演“咬臍郎”倒容易些,反正也是個小少年,沐“鼠”而冠,扮相應該是很可愛的。只是要讓他按照劇情表演,也是著實不易呢。據說,即便是選出乖順聰明的老鼠,一個動作也要訓練半年。 水族也是高手 宋代,小型動物戲蓬勃發展,城市里有瓦舍勾欄,村落里也流行百戲雜藝,給這些雜技提供了很好的文化市場。民間藝人往往沒啥本錢,小動物花費少,表演雖然利潤微薄,也能維持生計。 據《東京夢華錄》記載,當時流行的除了大一點的猴戲外,還有魚跳刀門、使喚蜂蝶、追呼螻蟻等節目。有位藝人趙喜,擅長“水族戲”,曾在宋高宗面前表演“七寶水戲”。他在大方容器里盛滿水,養著龜、鱉、鰍、魚等七種水族,表演時他敲著小銅鑼一個個喊名字,叫到的就浮出水面,戴著面具,旋轉游舞一陣,舞完沉下去,下一個又聽命鉆出來,著實奇妙。宋人周密幼時曾在臨安看過,印象很深,遂記錄在《癸辛雜識》后集《故都戲事》中。這個節目設計和訓練都是高水平的。 元代陶宗儀在《輟耕錄》中還記錄了他在杭州看到的兩個稀奇節目。一個節目叫“烏龜迭塔”,演者打擊小鼓,七只大小不等的烏龜依次爬到茶幾上,大在下,小在上,依次伏在背上,如寶塔一般。 另一個節目主角是九只蛤蟆,*大的一只先跳上一個小墩,其余分列左右,大蛤蟆“咯咯”一叫,小蛤蟆即隨聲附和,聲聲相應,一聲不亂,*后,小蛤蟆一只只跳到大蛤蟆跟前,點頭作聲,行禮而退,據說這叫“蛤蟆教書”,我覺得應該叫“蛤蟆教唱”。 清代還有“金魚排陣”。將紅、白金魚貯于一缸。藝人搖動紅旗,紅魚隨旗往來游溯,疾轉疾隨。迅速收旗,魚立即潛伏下來。接著,白魚也如此表演。再把兩種顏色的旗子分插兩處,則紅、白魚各自隨旗歸隊。此收在《清稗類鈔》中。
食色里的傳統(彩圖修訂版)精 作者簡介
郗文倩,杭州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先秦兩漢文學與文體學研究,先后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代禮俗與漢代文體關系研究”“秦漢文體史”等,同時致力于傳統文化和文學的普及教育工作。出版有學術專著《中國古代文體功能研究》《古代禮俗中的文體與文學》,以及學術隨筆集《菜園筆記》。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隨園食單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經典常談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姑媽的寶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