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荀子研究(第三輯) 版權信息
- ISBN:9787542676221
- 條形碼:9787542676221 ; 978-7-5426-7622-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荀子研究(第三輯) 本書特色
《荀子研究》(第二輯)是一本學術性較強的專題論文集。《荀子研究》集刊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本著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的精神,以嚴肅、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為荀子思想與儒家思想的海內外交流提供學術平臺。
荀子研究(第三輯) 內容簡介
《荀子研究》(第三輯)是一本學術性較強的專題論文集。《荀子研究》是不定期出版的學術專題論叢,由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主辦,本著荀子“以仁心說,以學心聽,以公心辯”的精神,以嚴肅、嚴謹的學術態度,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原則,為荀子思想與儒家思想的海內外交流提供學術平臺。本書稿是第三輯,精選了《<荀子>真偽:原則、方法及其問題》《荀子二元對治下的人的非主體性》《治人與治法——從蕭公權先生對荀子的評價說起 》《“君-臣-民”倫理關系的重建:荀子“忠”與“誠”概念探析》《論平等與秩序的沖突——對荀子與列維納斯的一個比較》《荀子之“禮”:在內外交融中成善》《陸九淵的荀子觀論析》等相關研究文章,對《荀子》的人性觀、道德觀、政治觀念、禮治觀及《荀子》一書的流傳、《荀子》的歷史地位等問題做了深入的研究,有助于讀者更深入地理解中國很好傳統文化。
荀子研究(第三輯) 目錄
《荀子》真偽:原則、方法及其問題
——關于《荀子》真偽問題的方法論考察
荀子“二元對治”結構下的人的非主體性
“內圣”與“外王”的不同側重
——孟子和荀子人格觀比較
荀子道德哲學中“善的來源”問題續論
“性惡”何以成“善
——荀學進路下從自然之性到禮義之文的跨越
論荀子的”義
治國理政思想研究
治人與治法
——從蕭公權先生對荀子的評價說起
“君一臣一民”倫理關系的重建:《荀子》“忠”與“誠”概念探析
論平等與秩序的沖突
——對荀子與列維納斯的一個比較
賡續與發揮:荀子“君臣關系論”探析
《荀子》“法后王”思想新探
禮義教化思想研究
荀子之“禮”:在內外交融中成善
善《易》者不占:“文教”視域下荀子易學觀
著誠去偽與窮本極變:荀子禮樂合一的教化觀
荀子樂治思想探析
荀子“治氣養心”之術探究
荀學史研究
荀子與漢代《詩經》學的傳授
陸九淵的荀子觀論析
求同視角下的荀子思想比較研究
——論近年來海外荀子研究的一種趨勢
荀子研究(第三輯) 節選
基于荀子所理解的人性結構,人性中應該包括了“好利”“嫉惡”“好聲色”的生理欲望、欲求以及相對中性的感官知覺能力和理性能力,荀子所講的性惡也主要是針對生理欲求而言的,他強調生理欲望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和規范必然會走向過度,必定會產生惡。上文我們分析了中性的理性能力通過特定的運作機制可以產生道德,從而構成荀子哲學中道德或善的一個重要依據和來源。實際上,人的生理性感情和欲望也具有復雜性和兩面性。所謂的復雜性是指人的情感欲望、生理欲求不僅僅只有“好利”“嫉惡”“好聲色”這些荀子所強調的方面,它還有更為豐富的內容;兩面性則是指情感欲望、生理欲求如果沒有外在的約束力量自然會走向過度和無節制,然而就其在走向過度和無節制之前,本身無所謂善惡,而且它有可能成為善的來源和道德的推動力量。 人的感情欲求方面內容豐富,比如人們對親情、友情、愛情等的追求,這些情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人的自然情感和欲求,這種欲求本身是中性的或者說不必然是道德的,而且如果不加禮義的指導和限制的話,它們也會導致混亂,從而也就與荀子的“性惡”判斷不相違背。然而,這些感情要求實際上可以成為道德的有效基礎。此外,如果把追求名譽、名聲、別人的肯定等也看作是人的自然情欲或要求,那么道德的來源就更容易在人的情感欲求中找到根據。荀子一方面說“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榮辱》),承認了君子小人都好“榮譽”,又認為好榮、好名之要求可以推動人的道德修養。《君道》篇中說:“知隆禮義之為尊君也,知好士之為美名也,知愛民之為安國也,知有常法之為一俗也,知尚賢使能之為長功也。”《致士》篇中也講:“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能以禮挾而貴名白,天下愿,令行禁止,王者之事畢矣。”實際上都是強調“貴名”對于自身道德提升的積極影響。正因此,荀子并不是一味排斥人的欲望、要求,而是主張“養欲”:“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禮論》)總之,在荀子的哲學中,對于人的這些情感要求也是承認的,而這些情感要求實際上也可以構成荀子道德哲學中善的來源的一個重要基礎。 即使“好利”“嫉惡”“好聲色”這些荀子認為如果不加約束必然會走向無節制的欲望、欲求,在適度的范圍內,未嘗不可以成為善的來源。以“好利”之性為例,是在荀子看來,“好利”是人的本性,如果不通過“偽”的努力,“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性惡》)。然而,在未走向過度的情形下,自利的“好利”之性不一定和利他相矛盾。鄧小虎在 黃百瑞考察了荀子哲學中的一些自然情感,比如對故去親人思念的悲情、對仁慈心懷感戴的溫情、受音樂的激發而調整行為的傾向、對和睦關系的向往及“以德報德”(return good for good)的強烈沖動等等,他指出這些自然情感與道德存在一種“意氣相投”(congenial)的關系。②這些自然情感與人性的自利相關,并不直接就是道德情感,但是這些自然情感與道德存在著天然的親近性,正是由于這些內在于人性的自然情感為人們*初的道德義務感的養成提供了動機和條件。 ……
荀子研究(第三輯) 作者簡介
炳罡,山東臨沂人,1960年生。現為山東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主要社會兼職有靠前儒學聯合會理事、中國哲學史學會理事等。2015年10月,當選為中華孔子學會理事會副會長。
- >
我從未如此眷戀人間
- >
【精裝繪本】畫給孩子的中國神話
- >
月亮虎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
- >
企鵝口袋書系列·偉大的思想20:論自然選擇(英漢雙語)
- >
上帝之肋:男人的真實旅程
- >
大紅狗在馬戲團-大紅狗克里弗-助人
- >
我與地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