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道德經說什么
-
>
電商勇氣三部曲:被討厭的勇氣+幸福的勇氣+不完美的勇氣2
-
>
新時期宗教工作與管理
-
>
帛書道德經
-
>
傳習錄
-
>
齊奧朗作品·苦論
-
>
無障礙閱讀典藏版:莊子全書
莊子哲學講記 版權信息
- ISBN:9787219097236
- 條形碼:9787219097236 ; 978-7-219-09723-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莊子哲學講記 本書特色
適讀人群 :大學生、大學教師、研究者;廣大的哲學、文化好愛者,尤其是莊子哲學、中國傳統文化愛好者。● 一部通往莊子思想世界和精神境界原貌的可靠讀本。 ● 一本面向現代世界,啟發人的思想、心靈和生存的作品。 ● 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教授三十余年莊子哲學研究與教學的結晶。 ● 北京大學精品課程授課錄音系統整理、修改而成,深刻哲學通俗表達。
莊子哲學講記 內容簡介
莊子善于以恣肆、神鬼莫測的文字表達空靈深邃的哲學思考,啟示那種超逸出塵、天馬行空的精神境界。他以獨特的思想深刻性與文字消遣性,揭示了對物之沉淪的反思和對道之真理的洞見,對社會與政治的激越批判和對人性與人心的深度開掘,對得失與生死的達觀態度和對藝術審美的親切體驗,觸發了千載以來無數讀者的無窮興味和無盡想象;更耐人尋味的是,在現代思想世界和現實生活中,我們仍能看到莊子的身影,因為他對自由、和諧以及物化——即投身于大化流行的永恒生命——的啟示與指點,對沉淪于物欲的社會現象和宰制人心的意識形態之反省和批判,恰恰與我們很深切的生存結構和生命意義息息相關。本書將為我們指示一條通向莊子思想世界的哲學之路,進而提示進入莊子精神境界的真理之門,領悟莊子哲學的現代意義。
莊子哲學講記 目錄
**講 莊子及其哲學精神_
一、莊子和《莊子》_ / 二、思想對話關系中的莊子_ / 三、莊子的思想旨趣和精神氣質_
第二講 莊子的言說:固著性與魔幻力之間_
一、文的自覺_ / 二、語言的固著性_ / 三、語言的魔幻力_ / 四、敘事策略_
第三講 大與小:道物關系之一_
一、老子的大小之說_ / 二、莊子的小大之辯_ / 三、至大至小的討論_ / 四、多與少_
第四講 終與始:道物關系之二_
一、終與始_ / 二、因與果_ / 三、死與生_
第五講 有與無:道物關系之三_
一、有與無_ / 二、道與物_ / 三、物物者非物_ / 四、“無”的深化_
第六講 真知:追尋道的真理_
一、眾妙之門_ / 二、不知_ / 三、知止_ / 四、無知_ / 五、真知_
第七講 洞見:開啟真理之門_
一、知識論語境中的洞見_ / 二、洞見、覺照與精神經驗_
第八講 玄德(一):對倫理和政治的質疑與批判_
一、玄德與明德_ / 二、道與德_ / 三、超道德論_ / 四、至德之世:理想社會和政治期望_
第九講 玄德(二):對人性和人心的反思與開掘_
一、人性概念溯源_ / 二、自然人性論_ / 三、無為心性論_ / 四、純粹真性論_
第十講 夢與化:生命的永恒輪回_
一、夢的世界_ / 二、夢中夢_ / 三、蝴蝶夢_ / 四、孟孫氏之夢_ / 五、流變的“化”與永恒的“不化”_ / 六、物化:審美意味和永恒生命_
第十一講 游心乎德之和:逍遙自由的精神_
一、精神高于物外_ / 二、卮言提示逍遙之境_ / 三、乘物以游心_ / 四、獨與天地精神往來_
第十二講 道行之而成:技藝和游戲精神_
一、技藝和游戲隱含的問題_ / 二、技進乎道_ / 三、游戲精神_
第十三講 我與莊子不期而遇_
對現代科學思維的啟發_ / 二、與現代哲學思想的共鳴_ / 三、與市場經濟邏輯的契合_ / 四、與藝術實踐真理相印證
后記_
莊子哲學講記 節選
逍遙自由的精神 “逍遙游”就是“精神高于物外”,也可以說《逍遙游》隱含了古代哲學的自由理論。“精神高于物外”的“精神”與現代漢語中的“精神”有些不同,古之“精神”含義復雜,交織于復雜的身體因素之中,與身體的機制和生理的狀態不無關系。身體和思想具有隱秘聯系。這里的“精神”二字并不是在身心兩元分立的意義上使用的,“精神高于物外”描述的是一種狀態、一種境界。在莊子看來,“道”不是物而是物的本原與根據,與此同時,“道的真理”又可以在“通于神明”的精神狀態、精神境界下呈現在無知、無為的“常心”——“心中之心”中,換言之,所謂“道”,乃是某種特殊的精神狀態和精神境界。因此,“精神高于物外”也就是“道高物外”“澄澈神明之精,以與天和相嬰薄”“以道觀之”的另外一種說法,而“逍遙游”即指高邁超越的精神境界(不僅僅是思想境界)。這就是莊子哲學所說的“自由”,換言之,經過梳理與重建,我們可以在莊子哲學的內部確立“自由”觀念。 所謂的“自由”觀念,章太炎先生曾說,《逍遙游》所展示的“自由”、《齊物論》所闡論的“平等”,乃莊子思想的核心。顯然,他是以近代的觀念作為參照,重新發現了《莊子》的價值。事實上,構筑我們現代“自由”觀念的思想資源大多是西方近代以來的社會政治運動及其哲學思考,近代哲學中的“自由”含義就是自由選擇,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不依靠上帝和鬼神,德國古典哲學的核心之一就是“自由”。康德哲學盡管十分復雜,但“人是自由的”這一命題則是他*后且*根本的命題。哲學家的工作,其所有的深刻思考、所有的抽象論證*終都將指向一個歸宿。中國古代思想世界中的“自由”語詞*初可能出自高誘的《淮南子注》,出自道家的思想語境之中。它的意思是“從自己出”,并沒有近代哲學以來所講的“意志自由”的含義——別人不可以強迫我,這是近代觀念中有關人性乃至人的價值的一個基礎。由此,我們清楚地意識到,古代所講的“自由”與現代所講的“自由”差別很大,而我們討論的則是莊子的“自由”。 莊子通過“逍遙”和“游”的概念闡述了古代哲學的“自由”觀念。我們說,莊子的“自由”概念具有如下的特點:首先,它不是“意志自由”,因為意志自由需要訴諸主觀意愿。其次,它包含有“被動智慧”(passive wisdom)的意義,道家所說的“自由”確有這樣的特點。相比之下,儒家一般不講“自由”,儒家也幾乎沒有使用過這樣的語詞,這更說明莊子哲學中的“自由”問題值得另眼看待。那么,問題的關鍵在于,我們如何理解莊子哲學中的“自由”問題? 其實,《莊子》中的“自由”是相對于“有待”這一概念而講的,而與“有待”相對的又是“無待”,整篇《齊物論》幾乎就是旨在闡明和論證這一點。所謂“有待”,就是有所憑借、具備各種各樣條件的意思。我們之所以在這間教室聽課,正是因為具備了各種各樣的條件才能如此,比如,你有學籍,選修了這門課,在食堂吃飽了飯有力氣走過來等等。有一次,費孝通先生在北大講社會學,講到社會角色和社會圈子時,他說,在座的各位將來畢業后,就會知道這是很重要的人生資源,因為你擁有了一個社會圈子作為自己事業發展的背景。然而,這種種的社會圈子,在莊子哲學的角度看來,卻都是“有待”,它可能產生負面作用,甚至陷入異化狀態,因此,莊子更強調“無待”。而所謂的“無待”,就是擺脫所有的條件。那么,擺脫了所有的制約、束縛和條件之后,剩下的又是什么呢?剩下的就是*本質、*重要且不可讓渡的那個東西,剩下的就是人性中*核心的部分——“自由”。實際上,“待”或者“有待”是生活中的常態,幾乎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憑借他人、依賴社會以安身立命,但是,我們知道,莊子擅于從反面思考問題,揭示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真理。 《莊子》中記載了一則很有意思的“列子御風”的故事,同樣,這個故事也載于《列子》。我們先來看看莊子是怎么說的: 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數數然也。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莊子??逍遙游》) 列子乘風飄飄然而來,自己覺得挺了不起,可莊子卻覺得他的境界還不夠高、不盡妙,質疑說,你畢竟還有待于風,所謂“猶有所待”。莊子的意思是說,把“風”這個因素也去除掉,不要憑借它,才可稱作“無待”,這就凸顯了自由的意義。進而,通過“無待”分析莊子的“自由”,便不能不提到“獨”與“立”。因為“無待”就意味著“獨”“立”。莊子曾說“遺物離人而立于獨”,“獨”“立”盡管是孤零零的,但卻可以傲然“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這是何等的氣象!順便提一下,《列子??黃帝》更發揮了物我混冥之物化說,其述列子之“神游”曰:“心凝形釋,骨肉都融;不覺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隨風東西,猶木葉干殼。竟不知風乘我邪?我乘風乎?”可以視為對莊子“無待”思想的進一步發揮。 我們說,“自由”這一概念,它并不是一個經驗的東西,換言之,它并不出現在經驗中,日常經驗中的我們也感覺不到“自由”。“自由”如果是一種感覺,那就意味著你的眼睛能夠看到,鼻子能夠聞見。我們當然可以說聞見了自由的氣息,但這只是比喻而已,不是對它的真實描述。那么,我們可以經驗的又是什么呢?我們可以經驗的都是“不自由”,亦即“自由”的反面。那么,按照道家的思想邏輯,對這種種的經驗上的不自由加以否定,即加個“無”之后,就等于“自由”。“自由”就是所有“不自由”的反面。莊子曾說,魚在水中優游于水,它根本感覺不到水的存在,但你把它放在岸上,沒有了水,它便有了失去水的痛苦知覺。由此可見,道家思想自有其獨特邏輯,我們應該通過認真地思考發現其中的邏輯。 總之,“逍遙”本質上是一種精神境界,也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自由”。換言之,莊子的“自由”理論,交涉于心性論、精神哲學和境界理論等多個層面,這是我們理解莊子自由理論的基礎。而心性論與境界說作為某種哲學理論又是中國哲學所獨有的,是在西方哲學中找不到明確對應物的。那么,對于心性論和境界說的探討與把握,以一個不恰當的比喻說就是孤軍深入,因為我們并沒有一個參照系,也找不到一個與它相似的理論形態可以互相比照。在此,我們再次回顧之前的講授與討論,我們分析了莊子哲學中的“知識論語境”,展開了人性論和倫理學的探討,也花費不少時間澄清了道物關系——相當于今天所說的“自然哲學”“本體論”的內容。由此,我們發現,莊子哲學的這些重要理論,似乎都指向了一個更加重要的方向,即心性論。我們說,這種思路與觀點是逐漸形成的,它足以概括莊子哲學的理論特征。而“逍遙”的概念及其理論正體現出心性論哲學的核心內容與主要特征。
莊子哲學講記 作者簡介
鄭開,祖籍安徽合肥,1965年生于內蒙古呼和浩特,1999年畢業于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現任北京大學哲學宗教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哲學教研室主任,兼任北京大學道家研究中心主任。著有《道家形而上學研究》《德禮之間——前諸子時期思想史》等。
- >
龍榆生:詞曲概論/大家小書
- >
中國歷史的瞬間
- >
我與地壇
- >
自卑與超越
- >
名家帶你讀魯迅:故事新編
- >
月亮與六便士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經典常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