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論》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3115405
- 條形碼:9787553115405 ; 978-7-5531-1540-5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舞論》研究 本書特色
本書是國內學界搶先發售對《舞論》全書進行系統深入的多維度分析,特別是其關于《舞論》的音樂論和舞蹈論的分析、關于《舞論》對印度中世紀至現當代時期文藝理論各個領域和藝術表演領域的全面影響,均具有創新的旨趣。對《舞論》的研究,將為21世紀中印兩大文明古國的心靈對話和當代中印人文交流提供藝術和理論的橋梁,也為中國文藝理論界的話語建構和批評范式、操作路徑等提供不錯的東方范例。
《舞論》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國內學術界對印度古典文藝理論著作《舞論》的部漢語研究著作,分別對其譯介傳播、理論結構、歷史影響等方面進行深入研究,尤其對《舞論》的戲劇論、詩學論、舞蹈論和音樂論展開討論,并對新護《舞論注》《舞論》的歷史影響、比較詩學視域中的《舞論》價值等進行探討。
《舞論》研究 目錄
上冊
緒論:印度古典文藝理論發展概況1
**節概念分析2
第二節古典文學理論發展軌跡8
第三節古典藝術理論發展流變12
第四節研究內容25
**章東西方的《舞論》譯介與研究29
**節印度的《舞論》英譯概況29
第二節印度的《舞論》研究43
第三節西方的《舞論》譯介與研究65
第四節泰國等亞洲國家的《舞論》譯介與研究82
第五節中國的《舞論》譯介與研究89
一、中國的《舞論》譯介90
二、中國的《舞論》研究94
第二章《舞論》的寫本編訂與結構分析107
**節跨越三個世紀的印度《舞論》編訂史108
一、《舞論》的、二種標準版本110
二、《舞論》的第三、四種標準版本及其他編訂本118
第二節《舞論》的兩類寫本128
一、《舞論》的南傳本和北傳本128
二、不同的觀點與四個版本對比135
第三節《舞論》的結構分析140
第三章《舞論》產生的歷史文化土壤151
節梵語詩歌與戲劇152
第二節古代樂舞、繪畫造像與建筑藝術158
第三節古代宗教哲學172
第四節古代語言學、天文學、數學、醫學183
第四章《舞論》的戲劇論203
節戲劇起源與功能204
第二節劇場建造與祭祀212
一、三種劇場的建造212
二、難點與相關爭議219
三、劇場祭祀231
第三節戲劇情味237
一、情論概述237
二、味論概述242
三、味論面面觀248
第四節戲劇情節259
一、情節發展五階段、五元素和五關節260
二、關節因素、關節分支和插曲265
第五節戲劇類型271
一、十色271
二、柔舞支與次色277
第六節戲劇角色和劇團283
一、男角283
二、女角285
三、角色分配和劇團成員291
第七節戲劇語言296
一、梵語和俗語的規則296
二、語言等級和方言類別297
三、角色語言和臺詞吟誦等300
第八節戲劇風格306
第九節戲劇表演313
一、序幕儀式表演315
二、空間位置與表演法323
三、綜合表演與特殊表演329
第十節戲劇化裝和道具337
第十一節戲劇效果與鑒賞345
第五章《舞論》的詩學論353
節詩律論353
一、理論前奏354
二、婆羅多的詩律論364
三、婆羅多與賓伽羅、安主的詩律比較369
第二節莊嚴論375
一、語音(詞語)莊嚴和意義莊嚴376
二、詩德、詩病和詩相382
三、婆羅多莊嚴論與中國古代詩律產生是否有關390
第三節艷情心理論395
一、印度古代艷情論396
二、婆羅多與犢子氏的思想聯系401
三、《舞論》對《愛經》類著作的借鑒與發揮407
第六章《舞論》的舞蹈論417
節舞蹈基本原理417
第二節剛舞與柔舞422
一、剛舞和柔舞的差異422
二、剛舞基本體式和組合體式426
三、南印度濕婆廟的剛舞108式雕像435
第三節n?tta、n?tya和nà?ya:三個關鍵詞辨析441
第四節手勢表演453
一、單手勢和雙手勢454
二、純舞勢及相關原理462
三、歷史影響465
四、縱橫比較505
第五節步伐表演523
第六節眼睛等主要和次要部位表演535
第七節行姿、坐姿和躺姿表演544
下冊
第七章《舞論》的音樂論551
節基本樂理551
一、微分音552
二、樂音560
三、音階573
四、調式581
五、裝飾音585
第二節節奏體系590
一、節奏、節拍和音速的概念591
二、節奏的種類600
三、節奏與樂曲608
第三節音樂作品612
一、達魯瓦歌的概念612
二、作品體裁的分類614
三、歌曲原理和歌手素養等619
第四節樂器與器樂演奏623
一、樂器的起源和分類623
二、弦鳴樂器和氣鳴樂器的演奏規則632
三、鼓樂演奏規則643
第八章新護的《舞論注》簡介657
節新護其人其作658
第二節新護對戲劇味論的闡釋664
第三節新護對舞蹈論的闡釋671
第四節新護對音樂論的闡釋677
第九章《舞論》的歷史影響685
節《舞論》對梵語戲劇理論的影響685
第二節《舞論》對梵語詩學理論的影響695
第三節《舞論》對梵語舞蹈理論的影響705
第四節《舞論》對梵語音樂理論的影響715
第五節影響個案:喀拉拉邦傳統劇庫迪亞旦723
第十章比較視野的《舞論》闡發743
節《舞論》與《文心雕龍》之比較743
一、異中見同:泛劇論與泛文論744
二、同中有異:重要范疇“味”(rasa)752
三、歷史影響與跨文化傳播758
第二節《舞論》與《閑情偶寄》之比較770
一、樂舞劇與詞曲:婆羅多與李漁承襲的文化傳統771
二、戲劇本體論比較775
三、戲劇導演論比較781
四、戲劇表演論比較786
第三節《舞論》與《詩學》之比較794
一、“即興表演”和“戲劇吠陀”:兩種戲劇起源說794
二、“凈化”與“味”:兩個戲劇關鍵詞796
三、mimesis與anukara?a:兩種戲劇模仿論799
四、兩種戲劇觀:類型、情節、角色和語言801
五、歷史影響比較805
余論:《舞論》的印度特色和世界意義811
參考文獻817
附錄一詩律經857
附錄二劇相寶庫(選譯)883
附錄三火神往世書915
附錄四樂舞淵海941
附錄五樂舞論1031
附錄六舞蹈寶庫(選譯)1079
附錄七吉祥手勢珠串1089
后記1147
展開全部
《舞論》研究 作者簡介
尹錫南,男,土家族,文學博士,祖籍為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原為四川省涪陵地區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大學南亞研究所教授,2021年度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印度古代文藝理論史》首席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印度古典梵語文藝理論和中印文化交流等。先后出版《印度文論史》、《印度中國觀演變研究》、《印度古典文藝理論選譯》、《舞論》等著作(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