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清通鑒(全四冊)(精裝)
-
>
明通鑒(全三冊)(精裝)
-
>
跨太平洋的華人改良與革命 1898-1918
-
>
天有二日(簽名鈐印特裝本)
-
>
歐洲至暗時刻(1878-1923):一戰為何爆發及戰后如何重建
-
>
(精裝)奧托·馮· 俾斯麥與德意志帝國建立
-
>
華文全球史:中國文脈
收藏深圳歲月 版權信息
- ISBN:9787507555646
- 條形碼:9787507555646 ; 978-7-5075-5564-6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收藏深圳歲月 本書特色
深圳,在短短的40年間,創造了世界城市發展史的奇跡。生于斯長于斯的作者,通過數十年飽滿的鄉土情懷和真摯樸素的語言,深情反映了深圳歷史文化、民俗風情和壯麗的革命斗爭史實
收藏深圳歲月 內容簡介
《收藏深圳歲月》通過“山間歲月”“烽火歲月”“文化歲月”三章40余篇文章“收藏”鮮活靈動的故事,展現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歷史細節、地方掌故、人物傳奇和獨特風物。全書敘述風格幽默、史料詳實,底蘊豐厚、意境悠遠,是深度了解深圳現代化不錯都市崛起緣由的一部難得的散文作品
收藏深圳歲月 目錄
山間歲月 / 001
滄海桑田深圳河 / 003
深圳,從田野里走來 / 011
陽臺山深藏悠久的歷史文化 / 021
深港邊界的“望鄉”故事 / 030
漫話深圳古鹽場 / 037
老墟老街老井 / 047
大鵬半天云村傳奇 / 054
時間在田野里 / 061
40年前經歷的羅湖那些事兒 / 065
深圳熱土上幾件民生趣事 / 071
深圳市樹的“變臉” / 078
簕杜鵑,深圳捧你為市花 / 082
烽火歲月 / 085
紅旗在深圳升起的那一天 / 087
深圳紅色交通線的生死故事 / 095
“廖承志叫我做交通員” / 102
東江縱隊首部電臺誕生始末 / 111
上埗鄭奭南——大革命時期中共寶安縣委創始人 / 119
草埔梁金生成長為國際共產主義戰士 / 126
龍華卓鳳康——牙買加歸僑中的抗日英雄 / 133
大鵬劉黑仔智救美軍飛行員 / 140
樟坑徑村兄弟飛行員為抗戰捐軀 / 147
周士第率鐵甲車隊激戰沙魚涌 / 155
南山陳郁——我國早期工人運動的先驅 / 161
坪山曾生——名揚華南抗日戰場的華僑將軍 / 168
西鄉鄭毓秀——清末民初的奇女子 / 175
沙井陳桂籍英勇善戰抗英夷 / 181
500年前深圳之“屯門海戰” / 187
深圳之“九龍海戰” / 193
100多年前深圳之“庚子起義” / 199
文化歲月 / 215
深圳客家傳統服飾的嬗變 / 217
深圳有個疍家民系漸行漸遠 / 225
深圳廖姓源流及村落分布 / 234
深圳老字號古今談 / 244
深圳名優特產馳名粵港澳 / 252
深圳街頭巷尾的能工巧匠 / 261
1980年省港作家首次訪問深圳 / 268
深圳粵劇縱橫談 / 275
半個世紀前活躍在深圳城鄉的文藝輕騎隊 / 284
50年前《邊防槍聲》創作演出始末 / 291
《寶安文藝》雜志的前世今生 / 297
60多年前寶安廣播回蕩山鄉 / 305
附錄 / 312
廖虹雷:在繁華都市留住一方鄉風民俗 / 312
深圳鄉間文化的50年堅守者 / 316
后記 / 322
收藏深圳歲月 節選
深圳客家傳統服飾的嬗變 經過40 年的飛速發展,深圳已經成為一座沒有農耕鄉村意義的現代化都市。由于生產生活環境的變化,深圳客家人的傳統服飾幾乎難得一見。但是,數百年流傳的服飾傳遞出來的人文精神和生活理念,還植根在老一輩人的記憶當中。盡管現代人生活多元化,各種服飾變化多樣,然而深圳客家傳統的服飾,無不記錄著豐富的地域民俗風情和文化內涵,同時也展示出客家人生動的審美情趣與生活智慧。 深圳傳統客家服飾與其他地方漢族服飾的區別 清康熙《新安縣志》風俗條目載:“自永嘉之際,中州人士避地嶺表,茲邑禮義之漸,所由來矣。其樸拙成風,巧飾不習,雖未盡出于正,不可謂非忠厚之遺也。”也就是說,早在1680 多年前東晉時期設置“寶安縣”后,本地人保持中原的習俗,生活樸實,衣著巧飾,穿戴整潔,忠厚遺風,世代沿襲。 1979 年深圳建市之前,原住民主要有客家人、廣府人和少量的閩潮人。據《寶安縣志》記載,客家人占全縣總人口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中部的石巖、龍華、觀瀾、布吉、沙頭角、鹽田、平湖(部分)、羅湖(部分)、福田(部分)、南山(部分)和東部的橫崗、龍崗、坪山、坪地、坑梓、葵涌、大鵬、南澳等地區。 深圳的客家人一般比廣府人遷來較晚,所以在西部沙田的魚米之鄉“沒份”落腳,只好棲身在中部與東部的山區丘陵一帶。根據史料考證,客家人的村落除了在宋末元初時期零散定居寶安,比如福田的梅林、石巖、觀瀾、龍華、布吉、大鵬等地一些村莊外,形成規模村落的是明清時期的橫(崗)、 龍(崗)、坪(山)、葵(涌)地區,尤其是清康熙、乾隆年間遷入的為多。由于客家人一路遷徙過來,到了新的環境里墾荒出海,男女一樣出田勞動、下海捕魚,所以服飾講求實際,方便實用,加上深圳地處亞熱帶地區,炎熱時間長,雨水臺風多,原來從中原帶來的厚衣緊身的衣著,逐漸改變成薄衣寬松衫褲以及遮陽避風之頭帕巾飾。 雖然深圳地區的客家服裝與閩粵贛桂的客家服飾為同一個源流,但還是有不少的差異;同樣是深圳地區的客家服飾,但陽臺山地區客家、橫(崗)龍(崗)坪(山)東部地區的客家和大鵬地區的客家,亦有不同之處。 首先是布料的選用。服裝上的原料取材當地,明清時期采用青(劍)麻、苧麻、葛布、竹紗紡織土布,用“薯莨”“烏臼樹”“土珠”等植物汁和土制“靛粉”浸染而成,俗稱“十丈烏”等粗布。 明末清初學者屈大均的《廣東新語》載:“古時無木綿,皆以細麻為布。葛布也……外有藤布、芙蓉布,以木芙蓉皮織絲為之,能除熱汗……又有罾(zēng)布,出新安南頭。罾本苧麻所治。” 這則史料記載的是“出新安南頭”,可見,南頭古城乃至陽臺山地區的客家人,早在400 年前就使用細麻布和罾布做衣料
收藏深圳歲月 作者簡介
廖虹雷,世居深圳。深圳市本土文化藝術研究會原會長,廣東省民俗文化研究會第二屆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民俗學會會員。深圳市政府公務員(副巡視員)退休干部。 自1966年從事文化工作以來,出版了中篇小說集《老街》、散文集《熱土流蘇》及民俗專著《深圳民俗尋蹤》《深圳民間熟語》《深圳民間節俗》《深圳風物志??風土人情》《深圳風物志??民間美味》《寶安歷史文化民俗》(與人合著)等8部作品約300萬字。獲中國人口文化獎、全國城市出版社第七屆優秀圖書獎、廣東省魯迅文學藝術獎、廣東省民間文藝著作獎、深圳市大鵬文學獎及深圳市非虛構文學著作獎等20多項。獲深圳市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先進個人和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獎
- >
月亮虎
- >
史學評論
- >
二體千字文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隨園食單
- >
小考拉的故事-套裝共3冊
- >
推拿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