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闖進數學世界――探秘歷史名題
-
>
中醫基礎理論
-
>
當代中國政府與政治(新編21世紀公共管理系列教材)
-
>
高校軍事課教程
-
>
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
-
>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21年版)
-
>
中醫內科學·全國中醫藥行業高等教育“十四五”規劃教材
基本設計 版權信息
- ISBN:9787305241123
- 條形碼:9787305241123 ; 978-7-305-24112-3
- 裝幀:一般銅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基本設計 本書特色
“基本設計”是南大建筑的一大品牌課程,本書回顧了該課程的教學思路與設計教學成果,為2000年以來的中國建筑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學術志。 匯集南大建筑20年的設計精要,從中可見南大建筑誕生以來的教學思路與方法的發展。 本書適合建筑院校師生、建筑與城市研究人員、建筑師與規劃師閱讀。
基本設計 內容簡介
2000年南京大學在國內率先開設面向研究生的“基本設計”課程,成為南大建筑教育的標志性課程之一。課程的教學目的是在學生與老師之間建立起一種“共同語言”,即一種理性的設計思維和評價體系,其基礎是對現代建筑的理解,認為現代建筑的形式是功能空間、材料構造,以及基地場所三類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本課程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本書將回顧這一品牌課程在過去二十年中教學思路方法的發展演變過程,包含基本設計課程的教案和設計教學成果。本書適合建筑院校師生、建筑與城市研究人員、建筑師與規劃師閱讀,也為國內外學者研究2000年以來的中國建筑教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學術志。此外,本書也將作為后續基本設計課程的教材。
基本設計 目錄
通向認知的“基本設計”
2001—2010
高校學生宿舍設計
集合住宅設計
單身教師宿舍設計
展示空間設計
南京大學入口區域設計
城市院落住宅設計
校園研究所設計
創作基地
SOHO 工作室設計
拆·建
東西向低層住宅設計
校園文藝館設計
建筑師的家和工作室
分析—重構
某設計院建筑創作空間擴建
兩個藝術家會所—兩件“家具”
民國住宅群中的藝術家 SOHO
私人青年會所
Framing Surface:校園公共服務設施設計 南京老城南民宅的功能置換及改造研究
經濟型賓館設計
高差:校園公共服務設施設計
2011—2020
南京老城南大板巷西側、綾莊巷兩側的更新改造設計研究
南京老城南升州路北側評事街至大板巷段、評事街兩側的更新改造設計研究
鄂爾多斯東勝區林蔭路幼兒園設計
南京大學幼兒園設計
傳統鄉村聚落復興研究
低齡老年人休閑社區設計
一家人的城鄉
宅基地住宅設計
后記
基本設計 節選
通向認知的“基本設計” 傅筱 一、“基本設計”的緣起 從2000年起,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在研究生一年級開始開設“基本設計”課程,這一課程開設至今已近20年,回溯當年,南大開設這一課程是有其顯著的時代背景的。從20世紀20年代起,中國就開始嘗試引入西方現代建筑,直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前后近70年的時間,現代建筑從未作為一種正式的建筑理論和實踐方法引入中國。時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各種主義、思潮仍然是國內建筑界探討的熱門話題,可以說“現代建筑的引進一直是一部似通未通的歷史,各種主義的引進則近乎導致了一場混亂”(馮仕達,2000)。 1998年前后,一些思想活躍的中青年建筑師開始了新的思考,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是由張永和教授提出的“回歸建造”,由丁沃沃、張雷教授提出的“強調技術邏輯性、注重建造真實性”,由張雷教授提出的“基本建筑”等思想。張永和的觀點主要體現在《向工業建筑學習》一文和《平常建筑》一書中。而丁沃沃、張雷則在1998年《形式的邏輯》一文中表明了他們的主張,隨后又出版了由丁沃沃、張雷、馮金龍主編的《歐洲現代建筑解析》系列著作,對其觀點進行了較為深入的闡述。在這些理論的影響下,我國相繼建成了一批有著探索意義的實驗作品,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有:張永和早期的北京中科院晨興數學中心,以及后來的西南生物工程產業化中間試驗基地,張雷設計的南京大學陶園研究生公寓、南京大學大學生活動中心等作品。這次探索從本質上講,是為了繼續探究“似通未通” 的現代建筑,但是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不再受到風格的困擾,**次從“建筑本源”的角度探索和引進現代建筑。 在這樣的背景下,也就不難理解南京大學建筑研究所開設基本設計課程的意義和作用了。基本設計本質上是在討論現代建筑的基本問題,并不同于通常的基礎設計教育。基礎設計是向學生教授一些*為基礎性的設計知識,是面向建筑學的基本問題的探討,這也就是為何基本設計課程在研究生階段開設,而它通常是本科入門階段的訓練。 二、“基本設計”的兩個十年 2000年前后,建筑學基本問題、現代建筑理論和實踐方法,已經逐漸成為國內學者們的熱點議題。對建筑學來說,教學應被看作另外一種實踐(丁沃沃),這種實踐摒除了工程實踐中的種種不可控因素,可以較為自由地探求一種合理的設計方法,這對于一些處在摸索中的設計方法研究是十分重要的手段。所以,從2001年起,南大的基本設計課程開始邀請國內外有探索精神的中青年建筑師來執教,先后前來教學的外聘教師有吳剛、K. Rossen、王方戟,葛明、馮國安、馮路等,本校任課教師有張雷、周凌、朱競翔、吉國華、傅筱等。與其說是邀請眾多的建筑師前來教學,不如說是通過基本設計教學,誠摯邀請學者們前來探討我國建筑學之發展。基本設計課程教學呈現一種開放的氛圍,每一次課程答辯都是十分隆重和熱烈的 ,幾乎所有的教師都會參加,答辯已經不只是教學范疇之事,而是教師之間的一種學術探討,只是這種探討的對象是學生的作業而已。教師的點評幾乎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時而激昂,時而深沉;學生也從中獲益匪淺,每一次答辯,學生幾乎全程參加,甚至吸引很多高年級研究生以及外校學生前來聆聽答辯。 2011年后,基本設計教學在教師安排上開始有所變化,逐漸固定為張雷、傅筱兩位老師授課。其主要原因是經過近十年的發展,當初探討的現代建筑基本問題已逐漸深入人心,通過基本設計教學來探討現代建筑的使命已經告一段落;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南大的本科教育也迎來了**屆畢業生,基本設計的理念已經在本科教育中得到較好的體現和落實,但是對前來南大求學的研究生而言,基本設計仍然是深受喜愛的重要課程。南大在外聘教師的方向上逐漸轉向于概念設計、建構設計、國際工作坊等研究生課程。 三、小中見大的“基本設計” 對于設計課而言,設計題目的選定十分重要,題目代表了課程需要探討的內涵和目標。根據近20年的統計結果看,基本設計共計31個不同的題目,部分題目重復使用,共計教學367組學生,參與學生共663名,其中包含11個建筑類型,主要包括住宅(包含宿舍)、小型改擴建、辦公、辦公居住混合、幼兒園、小型旅店、小型展覽館、文藝館、校門以及公共設施、家具等。在這11類中,住宅占32.6%,小型改擴建占26%,辦公(居住辦公混合)占20%,其余各類型占21.4%。 從中不難看出,基本設計課程的題目是以與人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的類型為主,設計的范圍涵蓋了整個建成環境的探討。在這些題目中,絕大多數的題目規模都控制在幾百平方米范圍之內,*大的單體規模也未超4000平方米,這一方面是為了便于問題探討,利于學生掌控,但其中還含有更重要的教學研究目的,那就是建筑設計方法的認識和理解不能建立在建筑規模的增長上,也不能只建立在建筑功能類型的訓練上。 傳統的建筑設計課程是從小向大的建筑類型逐漸過渡,學生畢業時對復雜的建筑類型十分熟悉,但是對現代建筑的設計方法卻十分陌生,“功能泡泡圖產生平面,平面再產生立面,立面主要研究美學”是學生對設計的主要認知。實際上,建筑學基本問題不是由規模決定的,無論大體量還是小體量建筑,場地、空間、功能、建造等基本問題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這些基本問題在每一個具體項目中,將演化為更為具體的次級問題,如何通過設計整合這些基本問題以及延伸的次級問題,這里面顯然是需要方法的。如果學生掌握了由問題導向的設計方法,規模大小就不是障礙。同理,如果掌握了現代建筑的設計方法,建筑類型也不是問題,合理的方法將引導學生面對不同類型的問題做出合理的判斷。 此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頻繁地更換題目,也會造成教師對題目吃得不夠透,而無法引導學生理解設計方法的問題。在近年來的宅基地住宅設計中,教學組嘗試了反復使用同一個題目的方式,根據每年的教學結果,對題目進行打磨,經過5—6年的教學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在教學中,教師十分熟悉題目中的各種基本問題碰撞產生的矛盾,較容易把握學生可能存在的認識偏差,從而進行引導,讓學生在設計操作中體會到設計方法的價值,這樣的認知是難以通過書本獲得的。從教學成果看,兩塊基地,共計50組作業,學生基本上能夠學會從問題出發,然后用形式操作解決問題的方法。課程結束時多數同學拋棄了翻閱雜志做設計的習慣,較好地理解了形式源于問題的基本內涵。 四、“基本設計”教學是另一種實踐 基本設計課程的題目幾乎都是來自任課教師的設計實踐,或者來自實踐中某個問題的發現,有針對性地設計的題目,其本質并不是教師簡單地將工程實踐挪移至課堂之中,而是反映出教師的實踐與課堂教學的一致性,教師如何實踐就如何教學,教師如何教學也將如何去實踐,二者是一,不是二,這充分表明了南大建筑一直秉持的“教學是另外一種實踐”的觀點。基本設計的題目從實踐中選擇,也避免了沒有問題導向的教學,更避免了沒有真實問題導向而制造問題的教學方式。只有題目涉及的基本問題是有依據的,教學才可能成為另一種實踐研究,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都將是教學的受益者。 在近年來的設計題目選擇中,張雷教授根據自己的實踐做出過兩次較為重要的改變,一是增加了鄉村老建筑測繪的內容。在教學中,張雷發現房子在許多學生眼中只是空間和美學,缺少基本的建造觀念,通過測繪的練習,讓學生補充必要的基本知識儲備。另一次改變是在基本設計教學中加入了小規模規劃和項目策劃訓練,其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建筑師的工作不只是空間和形體,建筑師的能力應體現在對問題的綜合把控上,這是跟隨當下社會需求對教學中基本問題所做的重要補充,擴充了基本設計的外延。 五、通向認知的“基本設計” 基本設計課程探討的是建筑學*為基本的問題或者說是基本要素,諸如場地、功能(空間)、材料、構造、建造等,而形式是來源于對這些基本問題的操控,不鼓勵先入為主的形式,形式是設計過程的自然結果,而不是設計過程的引導,引導設計過程的是基本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教師與學生的距離,教師與學生之間可以共同探討一個問題,而不是探討一種屬于個人的設計喜好。更為重要的是,這讓建筑設計教學從傳統的“領悟”走向了“可教”。 可教的部分是基于問題導向的,它通常是邏輯的、理性的,學生之所以缺乏邏輯分析能力和問題判斷能力,根本原因是在于學生頭腦里充滿了各種視覺感官的圖片,這些圖片基本上來源于媒體,學生醉心于能夠在設計中創造類似的形體空間感受,而不知道這些形體空間背后的推動力是基本問題。在教學中,教師的關鍵作用是進行邏輯分析能力的引導,當學生遇到問題糾結時能及時發現,幫助他做出合理的判斷,同時警覺學生脫離問題的形式追求,鼓勵學生養成用形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反復的探討和形式操作,大部分學生會逐漸掌握其中的道理,雖然*終的設計仍顯稚嫩,但已經擺脫了媒體宣傳圖片的控制,體會到設計的基本內涵。 當學生明白設計的基本內涵之后,教師通常在課程結束時會告訴學生,設計中同時存在著“不可教”的部分。這一部分是屬于個人的,它通常與每個人的成長經歷、社會閱歷、思想境界乃至個性偏好緊密相關,但是這些不可教的部分與基本問題并不矛盾,它們是在基本問題基礎上的個性追求。世界如此豐富多彩,其根源就是個性與共性的和諧,偏向任何一邊,都將是人類精神家園的災難。 六、“基本設計”的起點和終點 基本設計課程開設之初,得力于國內眾多學者、建筑師的大力支持,從而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這一路走來,同樣離不開學界友人們的傾力奉獻和幫助。一個課程,能夠持續開設近20年,說明它必然在探討一個建筑學的重要問題。但是作為一門課程,它是能夠持續開設下去,還是已經到達*初預設的終點而可以結束? 在課程設置之初,南大建筑研究所曾經有所思考,當時設置的研究生設計課程包括兩個方向,共四門課程。一個方向是注重設計思維和認知訓練的課程,包含“概念設計”和“城市設計”;另一個方向是注重基本問題和操作實訓的課程,包含“基本設計”和“建造技術研究”。實際上,這兩個方向是不能完全分開的,分項訓練是教學的方式方法,整合才是*終目標,兩個方向的課程同時開設,其目的也是讓學生理解二者均不可偏廢。基本設計課程以討論建筑基本問題為起點,它的終點卻是讓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思維,概念設計課程的目標雖是訓練設計思維,但其討論的起點卻是實踐中的問題,離開問題導向的概念是沒有意義的。基本設計課程必將有終點,但是基本設計探討的問題是沒有終點的,不同的時代將面臨不同的基本問題,這些基本問題永遠是設計的起點。
基本設計 作者簡介
傅筱 南京工業大學建筑系建筑學學士,東南大學建筑學碩士、工學博士,現為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南京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建筑師,集筑建筑工作室(Integrated Architecture Studio)主持建筑師。主要從事建筑創作、BIM輔助建筑設計、綠色建筑設計方法等領域的研究。建筑作品獲得多項國內外重要獎項,并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發表各類文章、作品專欄、專訪多篇。 張雷 東南大學建筑系學士、碩士,瑞士蘇黎世高工研究生。現為南京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江蘇省人民政府首批“設計大師”,《建筑學報》《世界建筑》《建筑師》雜志編委。主要從事建筑設計及其理論、可持續鄉土建筑等領域的研究。2016年榮獲第四屆中國建筑傳媒獎實踐成就大獎入圍獎,2012年榮獲第三屆”瑞士建筑獎”(Swiss Architectural Awards)提名。近年來其設計作品在GA Document, Domus, Lotus, Architectural Design, Architectural Review, Architecture Record, Mark, Icon, Area, Oris, Space, L’ARCA, Architecture Now!, Architecture Now!Houses,Architecture Now!Museums,100 Contemporary Houses 等國際一流建筑雜志及刊物上廣泛發表。
- >
自卑與超越
- >
月亮與六便士
- >
新文學天穹兩巨星--魯迅與胡適/紅燭學術叢書(紅燭學術叢書)
- >
人文閱讀與收藏·良友文學叢書:一天的工作
- >
莉莉和章魚
- >
史學評論
- >
中國人在烏蘇里邊疆區:歷史與人類學概述
- >
中國歷史的瞬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