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權力感與風險決策:基于得失框架的實驗研究 版權信息
- ISBN:9787552036817
- 條形碼:9787552036817 ; 978-7-5520-3681-7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權力感與風險決策:基于得失框架的實驗研究 內容簡介
風險決策是對人類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的決策行為之一。20世紀50年代,國外學者開始將權力感引入心理學研究范疇。近20年來,社會心理學家們不斷嘗試從多個角度探討權力感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其中,權力感對風險決策心理影響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權力感與風險決策(基于得失框架的實驗研究)》從得失框架視角探索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同時從損失厭惡視角探索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背后的心理機制。本書對在實際工作情境和生活過程中提高決策質量,合理有效地進行決策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權力感與風險決策:基于得失框架的實驗研究 目錄
**章緒論
**節研究背景
第二節研究目的
第三節研究意義
第二章文獻綜述
**節權力感及相關理論
第二節風險決策及相關理論
第三節得失框架的提出與相關研究進展
第四節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第三章研究構思與假設
**節本研究擬探討的主要問題及相關假設
第二節研究的邏輯與框架
第四章預研究
**節因變量研究方法選取
第二節風險決策問卷的形成
第三節權力感的測量與操縱方法
第四節權力感操縱方法檢驗
第五章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節概述
第二節得失框架下職位權力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第三節得失框架下特質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第四節得失框架下(啟動的)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
第五節討論
第六節小結
第六章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調節變量研究
**節概述
第二節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權力動機的調節作用
第三節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權力穩定性的調節作用
第四節討論
第五節小結
第七章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中介變量研究
**節概述
第二節預實驗:權力感與損失厭惡的關系
第三節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損失厭惡的中介作用
第四節討論
第五節小結
第八章結論與展望
**節總討論
第二節研究結論
第三節本研究的創新之處
第四節研究局限及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權力感與風險決策:基于得失框架的實驗研究 節選
**章緒論 **節研究背景 生活中充滿了選擇,我們總是在做決定。決策行為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從個體的擇校擇業、婚戀嫁娶,組織的戰略定位、技術創新,到社會的政策制定、發展方向,各種判斷和選擇滲透在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 在學術研究領域,“人類如何進行決策”已經成為近幾十年來經濟學、行為科學、心理學和神經科學等學科極為關注的重大科學問題。美國科學院(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 NAS)指出:“沒有哪項基礎科學能比‘了解人類如何思維、解決問題、做出決定,如何改進我們解決問題和制定政策的能力’更有前景和重要了。”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APA)甚至把決策列為21個對社會有重大影響的心理學研究領域之一(李紓,2016)。 從歷史發展看,中國傳統決策思想源遠流長,自古就有“龜策”“策問”“決策”等用法。關于決策的思想更是散落在各類經史子集文獻中,如《六韜》《三略》《孫子兵法》《韓非子》《三十六計》《史記》《資治通鑒》《二十四史》等,廣博深邃的決策思想可見一斑。這種決策思想對于豐富和發展現代決策理論的內容,為現代決策理論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西方科學理論的發展開啟了現代決策理論研究的大門,19世紀博弈論的發展萌發了現代決策理論的研究。20世紀中葉,數學上的重大突破催生了現代效用理論,興起了對現代決策理論研究的熱潮,20世紀六七十年代,認知心理學的快速發展促進了現代決策理論研究的大發展。研究者們對人類決策行為開展了內涵豐富、包羅萬象的研究。 其中,風險決策是對人類生存和繁衍至關重要的決策行為之一,也是吸引無數經濟學家、數學家、心理學家關注和思考,并成為不同學術研究領域共同關注的重要研究內容。人類生活在充滿不確定的世界里,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加劇了各種未知、風險和不確定性,如何在不確定的情境中做出科學的判斷和理性的決策備受矚目。2009年《自然》雜志刊登《為未知做好準備》的社論,呼吁科學界要充分應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挑戰(李紓,2016)。中國的發展也進入了各種風險挑戰不斷積累甚至集中顯露的時期,各種黑天鵝指出乎意料發生的小概率高風險事件,一旦發生影響足以顛覆以往任何經驗,具有不可預測性。和灰犀牛比喻大概率高風險事件,該類事件一般指問題很大、早有預兆,但沒有得到足夠重視,從而導致嚴重后果的問題或事件。事件層出不窮,如何應對風險并有效做出決策是我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 已有研究基本上形成了兩條涇渭分明的研究路線: 一是在運籌學、控制論、信息論等領域,以數學為基本工具,以風險決策技術為重點的定量研究路徑;二是在心理學、社會學、組織理論等領域,注重考查風險決策過程中的心理機制和影響因素,關注決策者的個性、動機、情緒等因素對風險決策影響的描述性研究路徑(莊錦英,2006)。本研究遵從第二條研究路徑,主要關心風險決策背后的心理過程和影響因素。 在心理學研究領域中,已有大量研究探討了諸如情緒、自尊、風險認知等心理和人格因素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權力作為人類社會所有關系的基本動力之一,在它的影響下個體的風險決策行為會有怎樣的規律?近幾十年來引起了心理學研究者濃厚的興趣和關注。 從實踐來看,“領導就是決策,管理就是溝通”。決策行為是領導活動的核心,也是評價領導效能的關鍵。在實際工作中,領導者每天需要面對各種復雜多變的決策情境,為組織定奪各種決定,決策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著組織的興衰成敗。研究表明,當一個人居于領導地位,領導者與追隨者關系中的內在結構因素——權力差異——能使人在心理功能方面發生變化(Fiske, 1993; 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0, 2003; 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 Kipnis, 1972)。這種變化使得當一個人成為領導者的過程中,在如何看待其工作、自己、他人以及如何行動等方面都會隨之而變。可以說,領導者的行為表現不能僅僅歸因于其個性或角色要求,還應該歸因于權力的體驗及其心理效應。古今中外,領導者恃權而為、濫用職權等現象屢屢發生(Kipnis, 1976)。權力感究竟是如何影響領導者的心理活動和決策判斷的,吸引學者們深入思考和研究。 20世紀50年代,國外學者開始將權力感引入心理學研究范疇。近20年來,心理學家們不斷嘗試從多個角度探討權力感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其中,權力感對風險決策心理影響的研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Fiske, 1993; Guinote, 2007; Keltner et al., 2003; Magee & Smith, 2013; Maner, Gailliot, Butz, & Peruche, 2007)。以往研究得到了很多不一致的結果,盡管眾多研究發現高權力者在風險決策中更偏愛冒險(Anderson & Galinsky, 2006; Galinsky, Gruenfeld, & Magee, 2003; Keltner et al., 2003),但也有研究發現高權力者在風險決策中更偏愛保守(Tetlock, 2002; Winter & Barenbaum, 1985)。研究者運用不同理論對相關研究現象進行了解釋,如權力的接近—抑制理論、情境聚焦理論、社會距離理論等。其中*具代表性的理論即接近—抑制理論,認為高權力往往激活人們的行為接近系統,使其關注獎勵,進而引發與獎賞相關的冒險行為;而低權力往往激活人們的行為抑制系統,使其關注威脅,進而引發與懲罰相關的保守行為(Keltner, Gruenfeld & Anderson, 2003)。 事實上,權力感與風險決策的關系,還會受到決策者所處的情境、權力是否穩定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已有研究更多關注權力感高低對風險決策結果的影響,較少關注權力感的其他維度,如動機、穩定性等調節變量對風險決策結果的影響。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驗證了調節變量對權力效應的影響,甚至發現相關研究結果在有調節變量介入后發生反轉的現象。已有研究發現,只有當權力是不受監督和極易獲取時才會發生自我中心的偏見,而當組織目標、組織文化和領導價值是以大眾為中心的時候,自我中心偏見消失,組織和團隊會首先受益(Chen, LeeChai, & Bargh, 2001)。Maner和Mead研究發現,不穩定的權力導致高權力者向團隊隱瞞有價值的信息,但是當團隊處在與外部環境競爭態勢時,這些利己主義行為卻消失殆盡。由此,Galinsky等人提出,為了更準確地描繪權力效應,今后要加強調節變量對權力效應的研究。因此,本研究將在分析權力感對風險決策影響的基本規律基礎上,把權力動機和權力穩定性等因素作為調節變量加入研究設計,更加深入分析權力感對風險決策影響的內在規律和外在的邊界條件。 從研究內容來看,已有關于權力感與風險決策的研究多以“得”框架(收益框架)作為決策情境,較少探討和關注“失”框架(損失框架)下的決策情況。前景理論的提出為研究者提供了新的視角。Kahneman和Tversky(1979)在前景理論中提出決策情境的變化會極大地影響和改變個體的風險偏好,“失”框架(損失框架)中個體會冒險,而在“得”框架(收益框架)中個體行為會傾向保守。也就是說,人們在面臨收益框架時,往往會小心翼翼、見好就收;而在面臨損失框架時,往往會鋌而走險、甘冒風險。得失框架的提出為更加深入而精準地分析權力感與風險決策的關系提供了多元研究視角。 此外,以往關于權力感對風險決策影響的心理機制的探討,較多從接近—抑制理論為基礎的接近行為來解釋。作為前景理論的重要理論基石——損失厭惡(loss aversion),為解釋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提供了新的視角。前景理論認為,人們把現狀設置為參照點,如果可能出現的結果是正向偏離參照點則視為收益,如果負向偏離參照點則視為損失。人們對損失的反應比對收益的反應更敏感,也就是說,相同的損失帶來的痛苦程度要大于收益帶來的喜悅程度,這種現象被稱為“損失厭惡”。本研究將從損失厭惡視角研究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偏好背后的心理機制。這對于我們在實際工作情境和生活過程中提高決策質量,合理有效地進行決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節研究目的 本研究以具有一定領導經驗的管理者為研究對象,考察得失框架下權力感以及權力動機和權力穩定性對組織情境中風險決策的影響。總的來說,主要期望達到以下具體研究目的: 一、 探討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一般規律 以往相關研究較少區分得失框架,而這恰恰是影響決策效果的關鍵變量。《孫子·九變》有言: 智者之慮,必雜于厲害。由于損失厭惡的普遍性,目前的研究結果大多數都證實了人們在損失框架下的風險偏好要遠遠大于收益框架下的風險偏好。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結果,謝曉非等(2002)研究曾發現,人們在收益框架中的風險偏好要高于損失框架下的風險偏好,與已有研究結果相左。而且,以往關于得失框架不對稱的相關研究結果多是基于自我決策和為他人決策的任務得出的結論,沒有涉及介于自我—他人決策中間的決策任務范疇,因此,得失框架的影響同樣值得探究。此外,權力高低對得失框架的判斷更加加深了研究的不確定性。因為得失框架可以理解為一種主觀知覺,它是依據個體的參照點而確定的,當個體的期望低于參照點,處于欲望沒有得到滿足的狀態,就會把情境知覺為“損失”;而當個體的期望超出了參照點,個體的欲望已得到滿足,便將情境知覺為“收益”(Tervsky & Kahneman, 1958)。顯然,高低權力者的參照點存在差異,這就使得在得失框架下研究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仍然值得深入探究。 二、 探討提升權力感與風險決策研究生態效度的途徑方法 現實生活中的決策情境幾乎全部處于社會背景之中,權力是社會關系變量,是社會情境中的權力,不應該是存在于社會關系之外的獨立屬性。但是,當前心理學領域關于權力感的研究大多是在盡可能多的剝離社會背景特征的情況下進行的,在實驗設計中運用的風險決策問題往往采用簡單的金錢決策方面的問題,對真實情境下的風險決策任務研究較少,使得相關研究結論在社會現實中推廣的生態效度受到一定影響。通過加強對群體或組織等社會互動系統中的權力的研究,將有助于人們對權力心理效應的更深認識(Fiske & Berdahl, 2007)。Simon(1990)曾形象地把個人的決策能力和所處的環境比喻為剪刀的兩葉刀片,忽視了任何一葉刀片,剪刀都將失去它的價值和作用。同樣,失去決策情境的決策研究無法使人們完整地理解決策行為。因此,要準確地預測決策者的風險選擇,必須關注決策情境。Hiemer等(2012)在進一步研究建議中也提出要加強對現實世界中的真實情景的決策問題(real world settings)的研究。本研究將運用自編的具有組織情境的決策選題,突破以往以金錢決策和賭博任務為主的實驗室研究,更具情境性和社會性。 其次,在實際生活中,領導者的風險決策多是為組織決策,為組織決策是介于為自我與為他人之間的一種特殊決策。這種決策行為不同于為他人決策,因為它關聯了決策者自身的得失,決策后果與他自身息息相關、榮辱與共,比為他人決策需要承擔更多的決策后果。但是其與為自己的私人事務決策又存在一定區別,因此是介于自我決策與他人決策之間的一種特殊的決策類型。以往關于權力感的研究多從自我決策角度入手,較少涉及組織情境的決策問題。本研究采用自編的工作情景風險問卷,是一種介于為自我與他人決策之間的一種決策類型,能更好地提升研究的生態效度。 三、 探討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調節變量 以往關于權力感與風險決策的研究,更多關注權力感高低維度對個體風險決策的影響,較少關注權力感的其他維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事實上,權力感除了高低這個維度,還存在其他的維度,如個體內在的權力動機因素,外在的影響權力穩定性的環境因素等,都是影響個體風險決策過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將綜合考察權力感的幾個維度因素,全面系統考察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以往研究不一致之處,以及分析以往研究出現不一致結論的原因。 四、 探討得失框架下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心理機制 關于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心理機制,以往研究更多從接近行為等角度來解釋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關系,本研究試圖從前景理論的損失厭惡視角探討它們的關系,為豐富權力感與風險決策研究提供更多的視角和素材。 第三節研究意義 一、 理論意義 本研究的理論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為解釋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的發生機制提供一個新的研究視角。迄今為止,關于權力感與風險決策關系的大部分研究,多是從關注積極方面來解釋,*典型的莫過于接近—抑制理論。本研究擬從損失厭惡的角度,嘗試對權力感與風險決策關系的制因機制進行不同的分析和解釋,以拓展權力心理學理論和內容在風險決策領域的應用。 第二,為夯實權力心理學研究提供本土素材。從目前研究來看,國外組織心理學對權力感研究如火如荼。國際著名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等,連續多年刊登權力感研究文章。與國外豐碩成果相比,國內相關研究相形見絀,而且實證研究更是寥寥可數。本研究運用實驗研究,以具有實際領導經驗的管理者為被試,采用得失框架下具有現實工作情景的決策任務,通過系列實驗系統考察權力感對風險決策的影響,除了權力感高低,同時考察權力的其他維度如權力動機和權力穩定性的調節作用。為開展權力心理學相關的本土研究提供實證素材。 第三,探索損失厭惡理論在權力心理學方面的研究。損失厭惡是前景理論的重要內容,它的應用多在金融和金錢決策領域。本研究擬通過探究損失厭惡對高低權力者的風險決策的中介影響,以拓展損失厭惡理論在權力心理學方面的應用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二、 實踐意義 實踐意義主要體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風險決策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大決策。如何應對風險并有效做出決策是我們得以存在和發展的重要前提。本研究通過實驗考察有實際領導經驗的管理者在組織情境面對風險如何決策,以及探索權力感影響風險決策背后的心理機制。這對于我們在實際工作情境和生活過程中提高決策質量,合理有效地進行決策都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二,通過適度降低權力威脅,更好地促進領導者的創新行為。當領導者的權力面臨威脅時,會出現因為想要繼續保有當前的資源而不敢去冒險的現象,此時會產生更多的自我保護行為,容易產生畏首畏尾、小心謹慎、不敢創新等行為。因此對于領導者的權力,既需要約束也需要適度保護。約束權力是制約腐敗滋生的重要手段。但是另一方面,適度降低領導者的權力威脅感也非常有必要。組織通過采取適中的方式降低領導者的權力威脅感具有重要意義,這些方式包括合理而不嚴苛的考核制度、容錯機制等。 第三,通過權力的調節,有助于組織更好地激發員工積極性。主觀權力感受是主觀感知到的對資源、自己,以及他人的控制,通過操縱權力線索,可以提高或者降低個體的權力感受。適當增強或者降低個體的權力感受,可以改變其損失厭惡值,并能調整風險偏好行為。在組織結構的頂層設計中可以加以借鑒使用,如何通過不同的組織結構設計來有效激發員工的主觀權力感,以激活組織活力。同時在組織管理中,可以適當地利用“扁平化”設計提高個體的權力感,以避免員工在組織中無足輕重帶來的強烈風險規避。 第四,了解權力感對風險決策影響的特點,有利于進行合適的領導者的選拔。在干部選拔中,有的崗位需要冒險的領導者,有的崗位需要更為謹慎的領導者,通過權力動機和權力感等方面的聯合測評,可以為干部的適崗匹配提供合理建議,更好地促進干部使用中的“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現象。 第五,在政府管理上,可以運用本研究的結果指導領導者如何適當消減避責行為。人們是根據參照點來評價收益和損失的,因此當改變人們評價事物的參照點時,也就能改變對風險的態度。合理運用研究結果,使領導者能夠從實驗研究中得到啟發和指導,更好地提升政府管理水平。
權力感與風險決策:基于得失框架的實驗研究 作者簡介
何琪,心理學博士,中共上海市委黨校(上海行政學院)領導科學教研部(現代人力資源測評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領導心理學和人才學。主持上海市社科規劃等省部級課題,主編出版《心理調適》,在《心理學報》《上海行政學院學報》《應用心理學》等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多項決策咨詢成果獲省部級以上嘉獎。
- >
山海經
- >
羅曼·羅蘭讀書隨筆-精裝
- >
回憶愛瑪儂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經典常談
- >
隨園食單
- >
二體千字文
- >
伊索寓言-世界文學名著典藏-全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