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妙相梵容
-
>
基立爾蒙文:蒙文
-
>
我的石頭記
-
>
心靈元氣社
-
>
女性生存戰爭
-
>
縣中的孩子 中國縣域教育生態
-
>
(精)人類的明天(八品)
心理咨詢中的困境 版權信息
- ISBN:9787518436811
- 條形碼:9787518436811 ; 978-7-5184-3681-1
- 裝幀:一般膠版紙
- 冊數:暫無
- 重量:暫無
- 所屬分類:>
心理咨詢中的困境 本書特色
長期以來,心理治療界都將“理論系統”作為治療實踐的基礎。這也說明了為何不同流派的創建者都致力于提出各自的治療理論,于其他流派相區別,并堅定地認定自己的理論是描繪心靈世界的真實“地圖”。問題在于,當人們看到自己創造的強大模型運行良好,并具有令人滿意的解釋力時,會傾向于過度應用該模型,甚至有意無意地將模型與現實混為一談,混淆了“地圖”與“領土”的區別。在心理治療中,當心理工作者過于認同某一理論流派時,常常容易出現把理論“套”在來訪者身上的情況,甚至用理論“強行解釋”來訪者的問題,忽視了理論*初僅源于對臨床現象的一種可能性猜測和理解框架。當然,這并不意味著要否定理論的作用,但我們也不應忘記:不論地圖多么栩栩如生,它都無法等同于領土本身。一個根本性的誤區在于,理論家們忽視了一個事實:“常識性的現實是超越語言和概念的。”作者將各種方法的“核心常識”匯集在一起,以不偏離人們思考個人煩惱的日常方式,提供了一套對心理治療實踐的綜合理解。無論是對心理治療理論哲學分析感興趣的讀者,還是對臨床實踐中實際操作問題感興趣的讀者,都可以在本書中獲得一種“醍醐灌頂”的閱讀樂趣。
心理咨詢中的困境 內容簡介
每個流派都有別具一格的理論術語、概念體系和治療理念,也都基于各自偏好的哲學觀為理解人性提供一套解釋系統。本書**部分批判性地討論了臨床心理工作者司空見慣的概念和技術,也給了他們更多啟發。第二部分作為一種未來臨床咨詢與治療發展的假設,構建了實踐系統,還提出一種可能性框架,具有深遠意義。
心理咨詢中的困境 目錄
引言
**部分 困境中的問題
**章 心理治療的效果
第二章 理論與常識
第三章 歷史性的開端:行為主義和行為治療
第四章 人本主義療法
第五章 心理動力學療法
第六章 認知行為療法
第七章 過程體驗/情緒聚焦療法
第八章 存在主義療法
第九章 神經科學
第二部分 在困境中另辟蹊徑
第十章 備受困擾的來訪者
第十一章 心理治療的整合
第十二章 對于實踐和培訓的意義
心理咨詢中的困境 節選
引言 本書寫給對心理咨詢與治療行業現狀感到困惑或備受困擾的心理治療師、咨詢師、臨床及咨詢心理學家和心理咨詢與治療受訓生。對于那些或許還沒有考慮過這些議題的人,我也希望本書可以激發他們的思考,因為我認為這些議題對于任何致力于心理咨詢與治療的人都是至關重要的。 前來接受心理治療的人都飽受困擾,并且往往都很脆弱。一位負責任的治療師需要有相對的自信,知道自己在會談中對來訪者所做的工作(或者自己的狀態)是有幫助的,或者至少是無害的。簡單來說,治療師需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這種對自己所做工作的“相對自信”,在傳統上基于治療師所認同的關于人性和心理困擾的理論;同時也基于他們的臨床經驗,這些臨床經驗告訴他們哪種治療(似乎)是有效的。 直到現在,心理治療效果的實證證據依然頗受輕視。心理學家漢斯·艾森克(Hans Eysenck)曾有過一番著名言論:“盡管接受精神分析(和其他談話治療)的來訪者在幾年中的確會有顯著改善,但是相較于癥狀‘自發緩解’的情況,這種改善并不突出!比绻聦嵢绱,當然就很難為個體接受心理治療所付出的努力和費用提供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在過去30年中,心理治療的療效研究已經化解了這一危機,但是它也引發了另一種危機。其原因在于,盡管已經有證據證明心理治療非常有效,但是并不存在有力的證據來證明哪一個治療流派比其他流派更有效。此外,各個流派在很多方面都迥然不同,它們立足于各自關于人性的理論,而且不同流派的價值觀有時候也截然不同。 這一發現令人不安,因為這讓治療師或受訓者難以決定該選擇哪一個治療流派。治療師如果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就需要對一些理論基礎有所理解?赡苡腥藭f,只需要一張列出所有有效治療技能的技術清單,簡單地使用這些技能就可以了,無須費心為何有效。這種純粹實用主義的折中方法或許是心理治療*后的對策,但是它似乎很難令人滿意。許多治療方法看起來非常有效,但如果不理解這些方法為何有效,治療師只能隨機做出選擇。此外,若某個治療方法在特定情況下沒有效果,而治療師也不具備任何背景知識,就無法了解為什么它在這種情況下無效,也不知道該如何做出合理修正、哪種方式可能更合適。一位掌握但不理解一系列可用技術的治療師并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也不能被視為心理治療領域的專業人士。 如今,心理動力學、認知行為學、人本主義療法等傳統心理治療理論不再僅僅被視作一套務實的技術,而是一種對人性的理解,為治療師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基礎。這在心理領域里非常重要,因為來訪者的福祉—有時甚至是他們的生活—取決于治療師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治療師需要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信心,但如果僅以個人信心為基礎,而沒有任何合理的依據,這似乎既不專業也不符合倫理。例如,英國咨詢和心理治療協會在評估專業注冊治療師時,一直堅持要求申請人必須說明其實踐的理論淵源,做不到這一點就得不到專業認證。然而,該協會還從來沒能要求申請人證明其所持有的理論立場本身的合理性。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業界對于心理治療涉及什么內容、為什么有效達成共識。這樣的共識涉及被一致同意的理論依據或普遍認可的心理治療理論背景,在此基礎上,才能評估某種特定方法是否能得到認證。目前,為某些存在特定問題的來訪者建立“實證性的支持治療(Empirically Supported Treatments,ESTs)”的嘗試,在這個方向上還沒能得到廣泛發展。這種治療僅通過與“對照組”比較有效性來評估,不考慮設定恰當的控制組所涉及的經驗及概念上的困難。它意味著,無論某個方法是否真正具有合理性,都要逐一檢驗目前可用的數百種心理治療方法。如果沒有被學界廣泛接受的專業理論背景,就不可能對合理性做出有效的判斷—僅從純粹實證的角度來看,幾乎所有事情都是可能的。 在關于治療實踐的合理證明上,認證機構所面臨的情況與治療師、受訓者和來訪者所面臨的情況幾乎沒有什么不同。雖然心理治療效果研究的結果表明,我們沒有任何理由只信任某一種治療方法,但治療師、受訓者和來訪者需要相信他們選擇的方法。這些研究證實了,那些并不相信自己療法的治療師的治療效果遠遜于那些“相信”其療法的治療師(例如,同一個治療師在兩個案例中采用了不同的治療方法)。另一個得到普遍認同的觀點是,如果想要治療有效,需要來訪者信任所接受的療法。 目前情況帶來的另一個后果與心理治療的法律法規有關。鑒于公眾的治療需求相當可觀,同時在某種程度上他們都是脆弱的,很少有人知道心理治療究竟涉及什么,政府應該有責任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導,告訴人們什么是真正的心理治療。一個很合理的建議是,不是任何人都能提供心理治療服務,“心理治療師”這個職稱應該保留給合格的專業從業者。但又該由誰來決定什么是“合格的專業從業者”呢?政府機構對心理治療幾乎不了解,所以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是合理的。那么什么樣的培訓被專業機構認為是適合心理治療師的?實習心理治療師又需要掌握哪些理論體系?問題正是如此,專業機構難以就什么是適當的培訓達成共識。對精神分析學家來說合適的,似乎對認知行為治療流派的從業者來說就很不合適,反之亦然。在英國,不同群體的理論家之間的分歧,導致政府有時會將這個問題交給衛生專業委員會來決定—盡管他們也缺乏心理治療的知識。2010年,英國新當選的政府直接放棄了制訂心理治療法律法規的計劃。在歐洲其他國家(但并非全部),心理治療的相關法律法規雖然得到了執行,但似乎也相當隨意。奧地利承認了16種不同的個體心理治療方法,德國承認了4種(行為治療、精神分析、“基于深度心理學的方法”和以人為本療法),瑞典3種(精神分析、行為治療和認知治療)和芬蘭2種(精神分析取向治療和認知治療)。 對于當代心理治療行業而言這是一種危機。困難的核心在于,一方面相信和信任一種治療方法的原則在心理上、倫理上和專業上都是必要的;另一方面,鑒于所有方法同樣有效,所以沒有任何令人信服的理由讓人勢必得選擇某一種方法。于是,一切似乎只是個人的選擇,這把治療師和受訓者放到了令其不舒服的位置上。人們可能只是因為意氣相投而選擇了一種方法,但是一旦投身這種方法后,他們會發現這個方法引導了自己的思維模式,并且與其他方法在根本上是不相容的。致力于成為心理動力學派的治療師,意味著要從無意識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那么認知行為療法的方法可能看起來就會很膚淺。鑒于實證研究證據,人們又必須不情愿地承認認知行為療法也可以很有效。但這似乎成了一個他們想要忘記的反常現象。從心理動力學的角度來看,認知行為療法是以對人性和心理困難的錯誤認知為基礎的(認知行為療法仍需研究“為什么能夠實現治療結果”)。而一個人在專業上越是堅實地扎根心理動力學,他就會越難接受與自己深信的理論觀點相沖突的方法(舉個例子,人們也許可能會說,認知行為療法僅對癥狀產生表面上的擾動,但沒有處理潛在的無意識沖突);另一方面,如果個體讓自己秉持開放的態度,看到另一種視角也有可能是有效的,那么在某種程度上,他工作所信賴的原則就動搖了。 所有方法都面臨相同的情況。如果你是一個人本主義的治療師,深信人本主義的基本原則,也從研究結果中得知人本主義是有效的。那么問題在哪里呢?當然就是你辦公室同一條街道上那個得到專業認證的行為治療師。從你的角度來看,他的所作所為在理論上都是錯誤的,盡管那似乎很有效。那么對一個“全都做錯了”的人,你應該是什么樣的態度呢?他夠格當得到認證的治療師嗎?然后,在這條街的更遠處,還有一個信賴身體能量(bio-energetics)的治療師也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他得到一些身體能量機構的“認證”,但那真的算認證嗎?接著,街道的盡頭是一個廣受歡迎、富有魅力的占星治療師,還使用水晶來療愈他人。人們告訴你這位治療師的方法是多么有效,你又會怎么回復呢? 本書的初衷是對目前的情況做出可能的回應。其中一個論點是,每種療法的有效性都不在于特定的理論和實踐方法,而是提供了安慰劑效應。治療方法的真正效果取決于來訪者與治療師之間良好的關系,取決于來訪者相信這種療法會有效,而且也許取決于來訪者相信這種療法確實有一個良好的理論基礎(因為治療工作對來訪者來說必須是能夠理解的)。但是,療法是什么、是否真的有理論基礎,實際上根本無所謂。根據這種觀點,治療理論或治療方法的理論基礎*多只能作為“治愈系小說”,沒有什么理論是真理。換一種說法,與“沒有什么理論是真實的”相反,我們也可以說“它們都是真實的”,這需要我們對后現代的思想有一些認同。根據后現代思想,不存在單一現實,只存在多個“社會建構”的現實。從這個角度來看,心理問題可能既是自我概念與有機體驗不一致的結果,又是無意識沖突的表現,還是不幸的條件作用的結果,也是消極自動思維影響下的產物。 我認為,這些回應都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本書余下部分會用于尋找另一種途徑。閱讀了本書的早期版本的一位讀者提問,這是一本關于理論還是實踐的書。我的回答是,這本書*終是關于實踐的,但更確切地說是關于實踐可以如何被合理地論證。我認為目前的各種理論并沒有為其實踐提供足夠的論證,而我發展出了一種不依賴于理論來思考治療方法的方式,一套對治療的理解。它本身就可以被稱為“理論”,盡管它與人們對心理困擾的“常識性”思考方式相距不遠。這種新的思考方式既允許當前的許多療法保持原樣,也提出了一些改變的建議。這與當前的許多療法相當有效這一事實是一致的—“如果沒有壞,就不要修它!”我認為重要區別在于,這種新的思維方式提供了一個至關重要的背景,以便我們理解什么是治療以及治療為什么有效。正如我在上文中提出的,如果沒有這一點,治療師就無法秉持對自己所做工作的合理信任,而這是好的治療的必要條件。 本書的緣起 簡單談談本書寫作的開端可能會有所幫助。我*初接受的訓練是人本主義療法,這是一個治療學派,如今已整合了幾個不同的“分支”或“子學派”(Sanders, 2012)。我所擅長的流派是一個被稱為“聚焦取向療法”的分支,它由羅杰斯年輕的同事尤金·簡德林所創。多年來我一直致力于發展這一方法,也在英國東英吉利大學研究生院教授一門心理咨詢課程,并逐步地將與聚焦有關的元素引入這門課程。后來,我分別在英國和中國開設了聚焦取向心理治療培訓的課程,并為這一療法寫了兩本書(Purton,2004,2007)。我仍然認為很大程度上這個治療方式為人所忽視,也隱約覺得它蘊含著解決整合各流派療法這一問題的種子。 就治療過程而言,聚焦取向的觀點是只要來訪者體驗到某一種治療過程是有用的,那這種治療過程就是有用的;關鍵在于治療師對來訪者過程中的體驗的始終關注。簡德林的觀點與后現代哲學的觀點相似,即認為可以存在多種理論和多重真理,沒有唯一的真理。在實踐中,對特定來訪者,治療師可以使用任何*能有效地化解其心理困擾的理論。 然而,同時作為哲學家和治療師,簡德林認為總有“某些東西(some-thing)”是理論可以回答的—并不是所有傳統的理論都可以回答,而必須是治療師與來訪者雙方都認可和接受的理論。這里的“某些東西”就是他所謂的來訪者的“當下體驗(experiencing)”。來訪者的“當下體驗”是他們對此時此刻的覺察,特別是對他們所處情況或存在問題的覺察。他們可以用多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體驗,比如“我覺得無聊”或“感覺很沉重”。隨后,治療師可以將一系列理論概念與來訪者的體驗相關聯,比如考慮來訪者可能是因為自我價值感方面的制約而感到困擾,或被困在了自動思維之中,或者是要修通俄狄浦斯情結。用簡德林的術語來說,這些都是把來訪者當下體驗象征化的方式;它們都為當下體驗提供了語言的、概念的形式,而當下體驗的豐富性則超越了概念和語言。盡管如此,當下體驗對不同表達方式的反應也是不同的。 “存在一種超越概念的體驗形式”這一理念對簡德林的方法來說至關重要,它似乎可以提供一個基礎,用來理解為何既存在許多理論,又存在一些超越理論的東西,且這些東西還是理論可以回答的。在了解聚焦取向療法后,我深深地被它背后的哲學思想所吸引—進入心理治療領域前,我是一名受過訓練的哲學家—開始著手閱讀簡德林所有關于聚焦治療背后哲學思想的著作。我還將這些哲學框架部分地納入了自己寫的關于治療的書中。不過,在有了12年左右的從業經歷之后,我對簡德林“當下體驗”這一概念是否真的可以實現其功能產生了懷疑。 通過電子郵件和電話,我與簡德林進行了廣泛的討論,這幫我澄清了自己的想法,但也許是因為哲學受訓背景(他是現象學,我是“普通語言哲學”)有所不同,我們產生了根本上的分歧。分歧點與聚焦取向治療的實踐方法本身無關,主要在于應該如何概念化這套實踐方法。事實上,我認為可以在不使用“當下體驗”這一概念的情況下,重新建構簡德林對心理治療實踐的深刻見解。 在簡德林的觀點中,將注意力轉向個體的“當下體驗”非常重要,這與現代心理學*早的學派—內省主義—的做法沒有太大的區別。然而,內省主義從未成為一種可行的心理學方法,并在后來被行為主義及認知心理學取代。我思考過這樣一個事實,即這些后來的理論流派,以及不那么具有學術傳統的精神分析流派,都受到了嚴厲的批評(當然通常都是來自后來學派的批評),它們都沒能成為心理學中一統天下的唯一理論。我也思考了心理學與諸如物理學(我的**學位是物理學)和生物學這樣的科學有什么不同。在物理學和生物學中,盡管在科學發展的不同時期有很大的意見分歧,但是一些廣為人知、發展完善的知識體系(如相對論或進化論)是不存在爭議的。 我認為現有治療理論都不太有希望一統天下,我想這是很多治療師都認同的觀點。目前的趨勢似乎是技術折中主義和理論多元主義,但這又把我們帶回這個問題,即是否存在其他替代的現實,還是說只存在一個現實—而且這種現實超越語言和概念。這兩個論點都是一種引人入勝的哲學思考,但是它們似乎遠遠不能滿足來訪者和從業人員的日常關注。他們希望遵循一種有著深厚根基的知識體系的療法,這是可以理解的,也似乎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關乎心理治療是否真的是一個真正的行業。 本書的主題圍繞心理治療實踐所扎根的基礎;蛟S有人會說,終有一天能在某些哲學系統中找到這樣的根基,或簡德林的系統主義,或存在主義,或后現代主義。但我對此持懷疑態度,因為這些哲學立場與治療理論本身一樣充滿爭議。在我看來,這個基礎不在任何哲學體系中,而在與我們非常貼近的事物中—并往往因為太近而被忽略—即我們對人性及個人困擾的日常理解,這才是理論能夠回答的關鍵。 我對此的思考本身源于維特根斯坦的哲學,也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約翰·奧斯丁(John Austin)和艾倫·懷特(Alan White)等普通語言哲學家的著作。我深受維特根斯坦的影響,但在這本書中,我并不會在細節上著墨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維特根斯坦自己否認發展過任何哲學思想,所以他是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哲學家都存在疑問—可能可以被稱為“反哲學家”。他沒有去發展某種新的哲學體系,而是提出一種特殊的實踐方式:思考文字實際上是被如何使用的。哲學家魯伯特·瑞德(Rupert Read)是這樣說的:“普通語言僅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召喚,召喚我們回到自己,誠實地問問自己,是否真的既愿意又想要以某種方式使用某個字句”。本書就是深受維特根斯坦影響下的產物,但讀者并不需要熟悉維特根斯坦的哲學,或者熟悉任何哲學。它不是對維特根斯坦思想的研究,而是對其的應用。 與維特根斯坦的觀點一致,我認為許多圍繞心理學和心理治療本質的問題的根源在于概念上的混淆—以為語言是以某種統一的方式運作,而實際上它運作的方式非常不同。正如我們將在本書中看到的,語言的實際使用以及因此而產生的普遍含義,往往不同于心理學家和傳統哲學家嘗試使用它們的方式。其結果是導致了很多混亂,而維特根斯坦式哲學家的任務不是提出新的理論,而是耐心地研究某種特定混亂是怎樣出現的。以此可能產生的結果是,這個問題并不是被解決了,而是它不再出現了。這種看待事物的方式幾乎不可能用普遍的一般術語來合理解釋,它只能在實踐中呈現:去發現有哪些混亂,如何出現的,如何解決。這意味著,不同理論之間的混淆需要以一種“一對一”的方式來解決。所以本書的**部分致力于“批判”一些主流心理治療學派。當然,討論僅限于個體治療,家庭和婚姻伴侶治療的議題超出了本書討論的范圍。當然,除了提及的學派,還有很多不同的個體治療流派—事實上,據說如今有超過400種治療流派。本書只能討論幾種方法,因此對于那些發現自己所偏愛的流派沒有被包括在內的讀者,我深表歉意。另一方面,我也希望理解并欣賞我對這些流派的思考的讀者,能把這些批判原則運用到任何其他流派中。 本書不一定要按章節順序閱讀。在**部分中,前三章提供的是總體的方向。完成前三章后,讀者就可以跳轉閱讀感興趣的內容。后續章節中的某些部分確實依賴于較早章節中的材料,但至少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前幾節可以單獨閱讀。 **部分的內容是對各種理論的批判,這些批判通常采取以下形式: (1) 考慮是否能夠以常識的方式理解某個特定理論的實踐,而不需要參考這種實踐方法的理論基礎; (2) 討論理論混淆或不連貫的方式; (3) 討論以何種方式忠于理論(而不是實踐)必定是有害的。 在概念上討論理論的糾結不清之處有時會變得相當復雜,但這也是不可避免的,因為混亂本身就是復雜的。維特根斯坦曾經寫道:“哲學會解開我們思考中的結;因此,其結論必然是簡單的,但是哲學過程必須像它解開的結一樣復雜! 第二部分介紹了我提出的用來“穿越”這些困境的方法。有些讀者主要的興趣在于實踐而不是理論,可能會更喜歡從這部分開始閱讀。**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消除”理論,但是對理論沒有深刻印象的讀者不見得想知道那些理論究竟錯在哪里。在第二部分中,我將各種方法的核心常識匯集在一起,提供對心理治療實踐的綜合理解。這本身就可以被看作一個“理論”,但它并沒有偏離我們思考個人煩惱的日常方式。
心理咨詢中的困境 作者簡介
坎貝爾·珀頓(Campbell Purton) 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咨詢研究中心高級講師,聚焦與經驗心理治療碩士學位課程主任。曾經出版《聚焦取向的心理治療》(The Focusing-Oriented Counselling Primer: A Concise, Accessible, Comprehensive Introduction)。
- >
朝聞道
- >
唐代進士錄
- >
推拿
- >
羅庸西南聯大授課錄
- >
李白與唐代文化
- >
史學評論
- >
有舍有得是人生
- >
伯納黛特,你要去哪(2021新版)